基本信息
书名:图解孩子敏感期行为心理学
定价:36.80元
作者:张良科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39464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0-6岁
孩子心智成长敏感期
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内容提要
本书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让父母更加直观地辨别孩子敏感期,同时为父母提供应对的科学对策,让父母陪孩子更好的成长。
目录
章 0-2.5岁,孩子出生就有敏感期
第二章 2.5-3岁,关注孩子的敏感期
第三章 3-4岁,理解孩子敏感期的行为
第四章 4-5岁,和孩子一起度过敏感期
第五章 5-6岁,让孩子在敏感期自由成长
作者介绍
张良科,男,青年教育专家。从事教育研究二十余年,致力于家庭成功教育、未成年心理健康与成长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提升,而非仅仅是技巧的学习。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童年经历,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顽固”或“固执”,其实是我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他们身上投射出来的影子。书中提到,父母的自我觉察是育儿工作的第一步,这句话重重地敲击了我。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听话”、“整洁”、“成功”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是如何不自觉地影响到我对孩子的期待和反应。例如,我以前非常害怕冲突,所以总是避免和孩子就某些事情进行深入的沟通,担心会引发争吵。但书里鼓励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建设性的冲突和协商,因为这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关键环节。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点痛苦,但它让我与自己的过去达成了和解,也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和拥抱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挑战”。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育人先育己”,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应对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引导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完美育儿”的执念。我承认,我曾经非常焦虑,总是拿自己和社交媒体上的“模范父母”做比较,看到孩子有任何不符合“标准”的表现,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这本书反复强调,每个孩子的敏感期都有其独特性和时间跨度,不存在一个标准的模板。它让我开始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并学着欣赏他独一无二的节奏。比如,我的女儿在语言发展上稍慢一些,我过去总是急着给她报各种早教班。书中关于“语言敏感期”的描述让我明白,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对语言暂时不感兴趣,强行输入只会适得其反。我转而更多地进行亲子阅读,用更丰富的情绪去表达,而不是强求她开口说话。这种“放下执念”的过程,带来的不是失控,反而是意想不到的轻松和亲密。我感觉自己终于卸下了“必须是最好的妈妈”的重担,可以更真实、更放松地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完全不像那些枯燥的心理学术语堆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复杂的心理发展阶段,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界限感”的建立,书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有土壤(爱与安全感)才能扎根,但同时也需要有围栏(规则与界限)来防止它长歪。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家宝宝最近总是抢别人的玩具,我过去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没收,然后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结果就是他哭得更厉害,并且下次变本加厉地偷偷抢。读完这一章后,我尝试了一种新的做法:先共情他想要玩具的冲动,然后明确地告诉他“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并且引导他用语言去请求。虽然过程很缓慢,但效果立竿见影。这种实践性的指导是很多理论书籍所缺乏的。它不是空谈“应该怎么做”,而是细致地拆解了“在那个情境下,你可以如何操作”。这让我感觉手中多了一份实用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高冷的理论教材。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扔到一边的书。我发现自己会经常性地翻阅其中的某些章节,就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尤其是一些关于“危机处理”的小卡片式的总结,非常适合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查阅。比如,当孩子突然毫无预兆地大哭时,我能迅速在脑海里对应到书里关于“情绪爆发期的应对策略”,而不是手足无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秩序敏感期”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对物品的摆放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过去我总觉得这是在找麻烦,现在我知道这是他在构建内在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因此,我不再粗暴地帮他“整理”,而是引导他自己建立分类系统。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让育儿的复杂性变得可以被拆解、被理解、被管理,而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黑箱。
评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太多的启发,尤其是在面对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时。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就是需要被管教,一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得赶紧纠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自从接触了这本书的理念,我开始学着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表现。比如,我家孩子最近迷上了收集各种小石头,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我原以为这是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想着用各种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但书里提到的那种“专注的敏感期”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这恰恰是他在发展某项能力时全神贯注的表现。我开始耐心地观察他观察石头的细节,听他讲那些石头的故事,虽然我并不真的懂地质学,但这种接纳和尊重让他明显地感到被理解。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一旦被满足,他的其他方面,比如吃饭、睡觉,反而变得更规律了。这对我来说,是养育方式上的一次颠覆性重塑,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雕刻,而是等待和引导。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理解背后的动机,远比单纯制止表面的行为要有效得多。那种顿悟的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原本紧闭的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人性化的育儿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