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堂课
定价:33.00元
作者:马银春著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47448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好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每对父母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对孩子的爱,有了这种爱,父母就有了做好老师的必要条件。然而,父母们应该知道,光有爱还不够,同样是父母之爱,有些爱把孩子培养成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有些爱却把孩子带入自我毁灭的深渊。
《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堂课(女孩篇)》从习惯、学习、情商、交际、健康、财商、美德、气质八个方面来帮父母把教育女孩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击破,让父母成为女孩人生路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
目录
章 你的习惯,决定你的未来
对于习惯,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经典描述:“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成功是靠无数个细节拼凑出来的。因此家长在培养女孩的习惯时,千万不能马虎,因为你为孩子培养了什么样的习惯,孩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一寸光阴一寸金,聪明女孩懂得利用时间
拒绝懒惰,勤快女孩大家爱
朴素妈妈养出节俭女孩
小心女儿被脏话污染
别让女儿做“名磨”
好奇心,女孩成功的基础
不做“狼来了”的孩子
我不是“马大哈”
第二章 教女有方,女孩成绩才会步步提高
一提到孩子的学习,家长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生怕放松下来,孩子会退步,会赶不上同龄人。其实,女孩在智力发育、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的规律。家长需要顺应女孩特有的学习规律,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女孩成绩的起伏,帮助女孩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把握女孩的学习规律
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事预则立,让女孩学会预习
温故才能知新
对待女孩的分数要理智
三心二意换不来好分数
教女孩带着问号去学习
做到科学用脑
第三章 情商高,女孩才会活得游刃有余
情商高的女孩,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总是能够从中发现美好的一面,也能够脚踏实地地处理不好的那一面。对于高情商的女孩来说,不幸只不过是上天的考验,只要积极地去面对、去改变,不幸也会转变为幸运。
甩开鹦鹉学舌,要有自己的主见
乐观的女孩子美丽
有理性,成长才不会偏离轨道
用分享换来快乐
不要让嫉妒抹黑女孩的心灵
心态好的女孩更幸福
挣脱怨天尤人的枷锁
知自省方能进步
第四章 交际能力强的女孩有福气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是需要与人交往、与群体融合的。离群的女孩子总会让人感觉势单力薄,而且她们自己也常常感觉欲诉无人能听。如果女孩拥有三五好友,那么,困难时,会有人拉她一把;自大时,会有人提醒她一下。正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父母要培养女孩的交际能力,让女孩在与人交往中找到真实的快乐。
会合作的女孩魅力大
闺中密友少不得
幽默的女孩朋友多
让女孩走出害羞的牢笼
背后莫论人是非
聪明的女孩会倾听
学会口吐莲花
懂得尊重他人
第五章 健康才是幸福之本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才能幸福一生,这样简单的道理相信父母都懂。在女孩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家长要重视她们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多关注女孩的心理变化,呵护她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为女孩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她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不被情绪所摆布
体育锻炼少不得
不做挑食大王
“好朋友”来了不要怕
肚子不是“垃圾桶”
别忘记爱惜身体
不吃早餐害处多
挺胸抬头的女孩自信
第六章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经过金融危机,世人这才发现财商是如此重要。父母应该从小对女孩进行财商教育,让女孩形成健康的金钱观念,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学会合理储蓄和投资。让女孩成为一个理财小达人,是父母教育女孩的必要一课。
培养正确的储蓄观
零花钱给多少合适
钱不是伸手就来的
理财培养要趁早
教孩子正确消费
解开女儿的“情结”
金钱奖励不可取
让女儿了解生活的艰难
第七章 好品德为女孩造就美丽人生
所有的父母都望女成凤,但是假如只注重“雕琢”女孩的外表,这个理想恐怕难以实现。美德是女孩的内在修养,如果没有美德作为支撑,再美丽的外表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只有拥有美好的品德,女孩将来才有可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百善孝为先
坚强,谁说女子不如男
CONTENTS
谦虚、低调的女孩受欢迎
感恩,幸福之花才会永驻心田
知足者常乐
女孩善良才可爱
用责任心为自己撑腰
不做斤斤计较的女孩
第八章 好气质让女孩更优质
美貌终究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但是气质却可以在时间的积淀中历久弥香。女孩的气质可以是自然健康,可以是温婉可人,可以是英姿勃发……有气质的女孩就像有着芬芳香气的花朵,吸引着人们不自觉地靠近。父母帮助女孩修炼气质,就是帮助女孩成为更有吸引力的优质女孩。
做个优雅小淑女
让女孩脸上常挂笑容
衣着打扮要得体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女儿家是用水做的
让女孩知书达礼
女孩有童心才迷人
用艺术装点女孩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很多都将焦点集中在如何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比如高智商、好成绩、社会竞争力强。然而,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培养一个内心丰盈、拥有强大韧性的人”上。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无聊”和“失败”在孩子成长中的必要性。他认为,过度的日程安排和事无巨细的保护,剥夺了孩子与内心深处孤独和挫折感相处的机会,而恰恰是这些“不舒服”的体验,铸造了未来抵御生活风暴的内在力量。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成年人的应对压力方式,对比非常鲜明且令人警醒。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爱”的名义,行的是一种“替代”的行为,替孩子完成了他们本该自己面对的挑战,从而阉割了他们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鼓励我们退后一步,忍住干预的冲动,允许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跌倒”,并观察他们如何自己爬起来。它提供的不是如何“管教”孩子的秘诀,而是如何“赋能”孩子的智慧。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令人深思的书,虽然我手头这本书的名字可能和您提到的那本有所不同,但其中探讨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主题,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教授“人生大道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心理分析,展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意中传递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如何塑造孩子的。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并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才是最直接的教材。书中有一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一个父亲在处理工作挫折时的态度,被年幼的孩子完整地“复刻”到了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小冲突中。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家中面对压力时的表现,我是否也成为了孩子模仿的对象?这本书的叙事非常细腻,它不回避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误解,反而鼓励我们去正视这些“裂痕”,并从中寻找修补和成长的契机。它提供了一种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不听话”或“反叛”,将其视为孩子在探索自我边界和应对外界信息的一种复杂反应,而不是单纯的对抗。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迫使我放下固有的教育框架,去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它不仅仅是写给父母的,或许对任何想要理解人与人之间深层连接的人来说,都会有所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避开了那些宏大叙事和说教式的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来描绘家庭生活的点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亲子互动时的那种克制和精确,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比如,书中详细剖析了一次关于“分享”的家庭小风波,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谁对谁错,而是从当时的环境光线、孩子的情绪波动以及父母潜在的焦虑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交叉分析,揭示了看似简单的家庭事件背后隐藏的复杂心理博弈。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理解了家庭动力学。它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可能不在于制定多少规则,而在于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让孩子敢于犯错,并愿意从错误中学习。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叙事,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场域”展开——餐桌上的沉默、旅行中的冲突、睡前的故事时间——这些日常场景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读起来极富画面感和代入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的感知度提高了许多,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瞬间,现在看来都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教育瞬间。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育儿指南,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敢于探讨父母的“不完美”以及这种不完美对孩子的影响。作者非常坦诚地剖析了自己作为家长时所经历的自我怀疑、嫉妒和疲惫,而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无所不能的家长形象。这种真诚感构建了一种强烈的信任感,让我觉得作者是站在我的位置上,而非高高在上地评判我。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我称之为“未完成的情感作业”,即父母将自己未曾解决的情感议题,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例如,一个在童年时期极度渴望被关注的母亲,可能会无意识地过度干涉成年子女的伴侣选择,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她内在的“缺失感”。这本书没有提供立竿见影的“修复药方”,但它提供的诊断工具非常精准。它鼓励父母首先要疗愈自己,只有先把自己这个人梳理清楚了,才能真正地“放手”让孩子去成为他们自己。这种强调自我成长的教育路径,对我来说比任何技能培训都来得重要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变化多端,令人耳目一新。有时候,它会用极其简洁、近乎箴言的方式抛出一个观点,简洁有力,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往往是父母焦虑的清晰投影”。而紧接着,作者又会用大段的篇幅,引述经典的哲学思辨或是社会学研究,来支撑前文的直觉判断,这种文风的张弛有度,使得整本书既有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界限”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它不提倡一刀切的“严苛界限”或“无界限溺爱”,而是倡导一种流动的、随着孩子心智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弹性界限”。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权威和自由的需求变化,提供了一套动态的观察模型。这种模型帮助我从一个静止的、僵硬的“规矩”思维,转变为一个动态的、适应性的“关系”思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框架”,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操作手册”。它教会我如何提问,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一点,对于终身学习的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