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書 名 | 常語文常課:大教育書係 | ||
作 者 | 梅洪建 | 齣版社 | 長江文藝齣版社 |
齣版時間 | 2015-06-01 | 版 次 | 1 |
印刷時間 | 印 次 | ||
字 數 |
| 頁 數 | 249 |
I S B N | 9787535479679 | 開 本 | 16開 |
裝 幀 | 平裝 | 重 量 |
|
原 價 | 32.00元 | 摺後價 | |
編輯推薦 | |||
1. 全國語文教師梅洪建多年教學經驗的結晶。2. 從全國各地兩多場示範課中精心選齣十幾堂課,涵蓋小學到高中課堂,涉及文言文、詩詞、小說、散文、說明文等文體的教學,每堂課都有獨特的切入點,對如何發揮朗讀的作用,如何選點,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等常見問題,有詳盡的示例和解答。對語文老師的成長和提高極具參考價值。3.肖培東,丁衛軍,高子陽,劉恩樵,柳詠梅等十餘名語文專傢、知名國學講師劉軍、作傢喬洪濤等做精彩點評。 |
目 錄 | |||
1沿著文字迴傢——《公輸》實錄及點評 / 003 |
內容提要 | |||
語文課上,如何把看似普通的文本上齣特色?如何啓發學生思維,從平常課中教齣一般的效果?全國語文教師梅洪建從在全國各地做的兩餘場示範課中精選齣十一堂,涵蓋小學到高中課堂,每篇實錄分為教學絮語、文本呈現、課堂實錄、專傢點評四個闆塊,肖培東、丁衛軍、高子陽、劉恩樵、柳詠梅、楊富誌、高子陽等十餘名語文專傢,知名國學講師劉軍,作傢喬洪濤等做精彩點評。 |
文 摘 | |||
暫無相關內容 |
作者介紹 | |||
梅洪建,全國語文教師。《中國教師報》、《師道》、《江蘇教育》等雜誌推介名師,《教育時報》、《河南教育》、《福建教育》等專欄作者。梅老師主張從文字入手,感受語言的魅力;從文本藝術入手,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從“由文到意”的過程入手,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服務。近年來,梅老師先後齣版《給夢一把梯子》(作文教程)等書籍5部,主編多部。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現代語文》等雜誌發錶論文200多篇。應邀到全國28個省市做講座和上示範課200多場,他精湛的課堂藝術在全國引起瞭極大反響,被譽為“從實踐走嚮理想的明證人”。 |
1111111
作為一本探討學科教學的書,它對於現實教學環境的關照是細緻入微的,但其探討的落腳點卻遠超齣瞭“應試”的範疇。書中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唯分數論”的弊端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但錶達方式非常剋製和理性,沒有一味地指責和抱怨,而是提齣瞭建設性的思考方嚮。它強調瞭“大教育”的視野,即語文教育不應僅僅是語文教師一個人的責任,它滲透在曆史、哲學乃至藝術的方方麵麵。書中關於如何處理教材與時代精神之間張力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要求教師們去對抗既有的評價體係,而是提供瞭一種在體係內最大化個體創造力和人文精神的策略。對於身處一綫、渴望找到方嚮感的中青年教師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劑清醒劑,幫助我們錨定教育的初心,不被日常的瑣碎和壓力所裹挾,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忱與敬畏。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有利於深度學習和反復研讀。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劃分,而是更像是一係列圍繞核心命題展開的散文式探討,但每部分之間邏輯鏈條卻異常清晰。值得稱道的是,它似乎在內容的密度上做瞭極大的取捨,每一句話都經過瞭反復推敲,沒有一句是多餘的,也沒有發現那種為充實篇幅而添加的冗餘的套話。這種“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效率。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為讀者預留瞭大量的思考空間,它拋齣瞭問題,但並不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結閤自身的教學情境去尋找最適閤自己的路徑。這種“引導式啓發”的模式,遠比直接給齣“標準答案”式的指南更具長遠的價值,因為它培養的是一種麵對復雜教育問題的獨立分析和解決能力,而不是教條式的模仿。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觸動人心。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觸感溫潤而有質地,配色上沒有采用傳統教輔書那種刺目的高飽和度色彩,而是選擇瞭沉靜的墨藍與暖米黃的組閤,透露齣一種老派知識分子的嚴謹與溫和。字體排布也頗為講究,主標題“語文課”三個大字以蒼勁有力的行楷呈現,仿佛能從中嗅到墨香,而副標題和齣版社信息則以清晰、現代的宋體穩妥地安置在下方,形成瞭一種古雅與現代的微妙平衡。我尤其欣賞的是內頁的留白處理,大麵積的空白讓閱讀的呼吸感大大增強,不像有些教材那樣密密麻麻,讓人從視覺上就感到壓抑。側邊書脊的燙金工藝雖然低調,卻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的光澤,顯示齣齣版方對這本書的重視程度。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相信內容也必然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光是捧在手裏摩挲,就已經能感受到它作為一本“大教育書係”成員所應有的分量感和莊重感,不愧是長江文藝齣版社齣品,這份對書籍美學的堅守,在如今快餐式的閱讀市場中,實在難得。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富有個人魅力,可以說是完全跳脫瞭傳統教育理論書籍的刻闆印象。作者的筆觸是溫潤而富有洞察力的,時常會穿插一些極具畫麵感的個人經曆或教學軼事,這些片段絕不是為瞭湊字數,而是作為論證觀點的生動注腳。比如,在談及閱讀興趣的培養時,他沒有空泛地喊口號,而是描繪瞭一幅學生在圖書館角落裏被一本老舊詩集吸引的場景,那種瞬間被文字捕獲的寜靜和專注,比任何教學法都更有說服力。行文的節奏感把握得極佳,有激昂的論述,也有沉靜的反思,如同高低起伏的樂章,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作者構建的教育世界觀之中。我感覺作者不是在“教”我寫書評,而是在邀請我一同“體驗”教育的艱辛與美好,這種亦師亦友的交流感,是很多嚴肅學術著作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體驗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教育界前輩的深度對話,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它並沒有直接提供“如何教”的具體操作手冊,更多的是在探討“為什麼這麼教”的底層邏輯和哲學思辨。作者似乎在不斷地拷問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語文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詞匯量的積纍,還是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洞察力培養?書中對經典文本的重新解讀非常富有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復述課文主旨,而是深入挖掘瞭文本背後的文化語境和社會張力,引導讀者思考,當我們把這些文本交給下一代時,我們希望他們獲得的是工具性的技能,還是更廣闊的生命體驗。這種宏大敘事和微觀案例的結閤,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實踐的腳接地氣,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語文”二字的理解是否過於狹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