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口袋本”的检索系统简直是反人类的设计。我找一个成语,就像在迷宫里寻找出口一样费劲。尽管它声称是按拼音排序,但实际上,很多音近或者形近的成语被放在了完全不相干的位置,而且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你查到了一个词条,它提供的“相关成语推荐”也毫无逻辑可言,常常推荐一些完全不搭边的词。比如我查“胸有成竹”,它居然给我推荐了几个跟“竹”或“胸”完全没有关系的成语,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印刷的时候弄错了页码。更让人抓狂的是,有些成语在同一个页面上被切割得七零八落,你得用手指头在不同区域来回滑动才能把一个完整的解释读完。这种混乱的编排方式,极大地破坏了查阅效率,让原本应该快速获取信息的动作,变成了一场耐心的考验。如果编纂者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对汉语的系统性有一个宏观的认识,那他们显然是失败了,因为它呈现给我的,是一个支离破碎、毫无章法的知识碎片集合。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似乎也没有做出什么令人兴奋的尝试。作为一本声称是“新编”的词典,我期待它能对那些在网络文化、流行语境中出现的新兴成语给予一定的收录和解释,或者至少能对传统成语在当代语境下的引申义有所侧重。然而,翻阅下来,我发现它的内容非常保守,几乎完全停留在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对于现代汉语的活力捕捉得非常不足。这使得它在面对年轻一代的学习者,或者那些希望了解当代华语交流动态的人来说,显得有些脱节和刻板。它更像是一本三十年前的印刷品被重新包装了一下,然后贴上了“新编”的标签。一本好的工具书,应该与时俱进,反映语言的生命力,而不是固步自封于过去的辉煌。如果只是想查阅那些在古代文本中才会出现的成语,我有很多更权威的选择,但这本词典在连接传统与现代方面,显然是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答卷。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所谓的“口袋本”在实际应用中显得非常鸡肋。它的装帧设计虽然小巧,但材质非常廉价,我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书的边角就已经开始卷曲、磨损,看起来像一本被蹂躏过的旧杂志,完全无法承受日常的携带和翻阅。而且,由于纸张太薄,很多时候翻页的时候,会因为纸张之间的静电作用而黏在一起,你得小心翼翼地分开它们,生怕一不留神就把邻页的字迹蹭花了。对于一个经常需要随身携带工具书的读者来说,书籍的耐用性是起码的要求。这本词典的材质表明,它更适合放在书架上落灰,而不是真的被放进裤兜或背包里进行高频次的使用。我宁愿带一本稍大一点但质量可靠的平装本,也不想拿着一本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的“易耗品”。这次购买体验,让我对这种追求极致便携而牺牲质量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简直就是把一本厚厚的字典活生生地挤压进了一个巴掌大的口袋里。别说查阅了,光是盯着那密密麻麻的小字,我就觉得眼睛疼得要命。更别提那些所谓的“新编”成语,很多都是我从小到大都没听过的,也不知道是强行凑数还是真有什么新潮用法,但作为一本工具书,最起码的易读性都没有,简直是形同虚设。我原本是想买一本方便携带、随时可以翻阅的工具书,结果拿到手才发现,这根本不是口袋本,这是“盲文本”吧?那些细得像蚂蚁爬过的字体,让我不得不戴上老花镜才能勉强辨认,这哪里是方便,分明是折磨。如果不是因为封面设计看起来还算体面,我可能早就把它扔到一边了。这书的质量和设计理念,真的让人怀疑出版商是不是对“口袋本”这个概念有什么误解,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读者的阅读体验,只追求能塞进多小的空间。我强烈建议,如果你们的视力没有像鹰一样锐利,请千万不要轻易尝试挑战这本“极限压缩”的词典。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词典的内容深度感到非常失望,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初级学习者的入门手册,而不是一本号称“新编”的工具书。很多常用成语的解释都过于简单、单薄,缺乏必要的语境分析和历史典故的深入阐述。比如“画蛇添足”这样的经典成语,它给出的解释无非就是“多此一举”,然后就没了,完全没有提及它背后的那个有趣的寓言故事,也没有给出更复杂的例句来展示它在现代语境下的微妙变化。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汉语文化精髓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远远不够的。我本想通过它来系统梳理一下自己对一些复杂成语的理解,结果发现它提供的知识点浅尝辄止,根本无法满足我作为中高级学习者的需求。感觉这本“新编”只是在字数上做了加法,但在内容的厚度和广度上却做了巨大的减法,更像是一本应付考试的基础速查表,而非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语言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