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散文222篇,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材广泛,独具特色,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高的水平。
文摘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古文观止》:
唉!我的父祟国葬六十周年后,他的儿子欧阳修才能在墓道上竖墓表,不是我有意拖延,而是有所等待。
我很不幸,四岁时父去世了,母立志守节,家境穷困,依靠自己劳动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母告诉我说:“你的父做官清廉,又好周济,喜欢接待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却从来不留积蓄,说道:‘不要因为财产给我造成负担。’所以当他去世之时,没有留下一片能遮身的屋瓦,一垄能种植的土地,以便靠着这个维持生活,让我依仗什么能够独自支持呢?对你父的平生事迹,我略知一二,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自从我做了你家的媳妇,没有赶上侍奉我的婆母,但是我知道你的父很孝敬老人。你失去了父,年岁又小,我不能预料你将来必定有所建树,但是知道你父必将有个像样的子嗣。我刚嫁到你家的时候,你的父守孝刚过一年,年末祭祀,就一定流着泪说:‘祭品再丰盛,也不如老人在世时微薄的供养呀!’有时供献酒食,就又哭泣着说:‘从前常常短缺,现今有了富余,有什么用呢!’开始我见过一两次,以为刚刚服完母丧偶然这样罢了。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死前没有哪次不是如此。我虽然没有赶上侍奉婆母,可是根据这些就知道你的父是能供养老人的。你的父做官时,曾经在夜里掌着蜡烛处理办案的文书,屡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他就说:‘这是一件死罪案子,我想给他找条生路,只是找不到罢了。’我说:‘生路可以找到吗?’他说:‘给他找条生路却找不到,那么,判处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遗憾了,一何况有时也能找到生路呢!因为有的就找到生路了,就会知道办案的人不想办法去找,那么判处死刑的人是要有遗憾的。经常为死囚找生路,还会误判死刑,何况有的官吏经常方计要办死罪呢!’回头看见奶妈正抱着你站在旁边,就指着你感叹地说:‘算命的说我将要在戌年死去,如果他的话当真,那我就赶不上看到儿子长大了,将来你应当把我所说的告诉他。’平时他教导别的子弟,也常用这些话,我耳朵听熟了,因此能记得详细。他在外做事情,实际表现怎样,我没法知道;他在家里,从不矜持做作,所作所为正是这样,这些真是发自内心的话啊!啊,他的心肠富于仁爱啊!我就根据这些知道你的父将来必定有个像样的子嗣。你要努力啊!供养父母不一定要物质丰盈,关键在于孝敬;对待众人不一定能广泛周济,重在仁爱之心。我没有能力能教育你,这是你父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这些话,不敢忘记。
父大人年少丧父,他勤奋读书,在咸平三年时考中进士,曾任道州判官,泗州、绵州的推官,又曾担任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埋葬在沙溪的泷冈上。母姓郑,她的父名德仪世世代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母恭谨检朴仁爱,又有礼法,起初封为福昌县太君,后来晋升,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从家境贫寒时,就俭省持家,以后也常常不让生活超过从前,说道:“我儿不能苟且从事,迎合世俗,俭省度日,将来遇到患难也能维持生活了。”后来我被贬到夷陵,母谈笑自若,她说:“你家本来就贫贱,我过艰苦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你能安于这种生活,我也就放心了。”
从先父去世二十年后,我才得到俸禄奉养母。又过了十二年,在朝廷中有了官职,才能封赠属。又过了十年,我做了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南京留守。母因为患病死在官舍,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八年,我以不称职的才能进入枢密院担任副职,接着又任参加政事。又过了七年,就罢免了。自从升到二府中来,天子推广恩德,褒奖我的三代祖先,所以自从嘉枯年间以来,每逢国家重大庆典,一定给以光荣的封赏。曾祖父,连续受到封赠直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连续受到封赠直到楚国太夫人。祖父,连续受到封赠直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连续受到封赠直到吴国太夫人。父祟国公,连续受到封赠直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母,连续受到封赠直到越国太夫人。当今皇上初次举行郊祀大典,赐予父祟国公爵位,母晋升封号为魏国太夫人。
在这时,我才哭泣说:“唉!修好行善没有不得到报答的,只是或早或晚各有时候,这是永恒的真理。我的祖先,积累善行,修成道德,理应享有这种崇高的荣誉。虽然他们生前没有能身享受,但是赐予爵位,赠给封号,显赫荣耀,崇高,有三朝皇上封赠的诏书摆在这里。这就足以宣扬于后世,荫庇他们的子孙了。”于是排列家族的世代谱系,详细地刻在石碑上,接着又记载我的父崇国公的遗训和母用来教导我并且对我有所期待的话语,一并刻在墓表上,使人们知道小子欧阳修德行浅薄,才能缺乏,遭逢良机,窃居官位,然而侥幸保全大节,没有玷辱他的祖先,这结果是有缘由的。
熙宁三年四月十五日,儿子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齐国公、食邑四三户、食实封一二户,欧阳修撰写墓表。
……
作者介绍
吴楚材,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清代文学家。吴调侯,清代文学家。与其叔吴楚材二人均饱览经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都长期从事私塾教学,因合编《古文观止》而留名后世。
说实话,当初选择这套《古文观止》,主要还是被它的“文白对照”和“译注全解”吸引。我平时工作忙,阅读时间有限,如果一本古文书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字典、啃注释,我可能就坚持不下来了。这套书的设计真的非常人性化。原文旁边就是通顺流畅的白话文翻译,让我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意思,建立起阅读的信心。而当我对某些词语、句子或者典故感到好奇时,旁边的注释和译注就能派上用场了。它们的注释非常到位,该详细的地方详细,该简洁的地方简洁,而且解释得很清楚,不会让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一些比较长的句子,译注会帮助我梳理清楚句子的结构,让我不再觉得晦涩难懂。我特别喜欢的是,这套书的编者似乎非常了解读者的需求,在翻译和注释上都力求准确而不失文学性,让我在学习古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这种“省时省力”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享受阅读古文的乐趣,而不是被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所阻碍。
评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想系统地学习古文,但又缺乏足够指导的读者来说,这套《古文观止》简直是救星。我过去也尝试过一些古文书,但要么是选文过于零散,要么是讲解过于片面,总感觉意犹未尽。《古文观止(足本典藏)》这个名字就让人觉得安心,足本意味着内容的完整性,典藏则暗示了其价值和经典性。拿到手后,它“名著古文观止鉴赏”的定位也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提供了原文和白话文的对照,更重要的是,它附带了非常精彩的鉴赏部分。这些鉴赏文字,并非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学洞察力。作者在鉴赏时,会结合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甚至会分析文章在不同时代的流传和影响。这种多角度的鉴赏,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品味这些古文名篇,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有时候,读完一篇文章,再去看鉴赏,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心结,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人言语中的深意和智慧。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是我一直在寻找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古文读本,不仅仅是提供原文和翻译,更应该能够引导读者真正走进古人的世界,理解他们思想的深度。这套《古文观止》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中华国学经典读本”的名头并非虚设,这套书在整体的装帧设计、纸张质感上都透着一股沉静典雅的国学韵味,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特别的质感,让人心生敬意。我最看重的还是它对“原文译文注释译注全解”的处理。以往我读过的版本,要么翻译过于信达,缺乏文采,要么注释繁杂,让人头疼。这套书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气韵,同时又清晰易懂,能够让我流畅地读下去。而注释部分,我尤其欣赏它的“全解”理念,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更包含了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文章的用典背景,甚至还会对作者的生平有所涉及。这种“全解”式的注释,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将我从浅层理解带入深层感悟。读完一段,再看注释,总能豁然开朗,仿佛被点醒了似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评分收到这套《古文观止》的时候,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起来。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古文时感到力不从心,既想体会原文的韵味,又希望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这套书的“文白对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夹心层”读者量身打造的福音。首先,它提供了原文,让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古人最朴素、最精炼的文字表达。然后,紧随其后的白话文翻译,并不是那种逐字翻译、生硬晦涩的解释,而是更侧重于意译,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让我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这种对照阅读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也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古文的魅力所在。我特别喜欢它的“鉴赏”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文章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的点评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能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例如,在阅读一些名篇时,鉴赏部分会为我点拨出作者的高妙之处,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欣赏这篇文章的价值。总而言之,这套书让我觉得,学习古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次充满乐趣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这套《古文观止》实在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古文感兴趣,但苦于自己文言功底不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之前也断断续续看过一些古文读物,有的翻译过于浅白,丢失了原文的味道;有的注释又过于晦涩,反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这套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首先,它的“足本典藏”四个字就让我觉得分量十足,不用担心内容有删减。翻开目录,发现收录的文章真是广博,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基本上涵盖了古文的精华。最让我称赞的是它的“原文译文注释译注全解”部分。原文的排版清晰,译文也相当贴合原文的语境,不会生搬硬套,读起来流畅自然,让我能快速把握文章大意。而注释部分则非常详细,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典故、语法现象都做了深入的解释,而且解释得通俗易懂,不会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更绝的是“译注全解”,它不仅解释了字词,还分析了句子的结构,甚至对文章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都进行了阐释,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文章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读完一遍译文,再对照注释和译注,感觉自己仿佛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身边逐字逐句地讲解,这种学习体验太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