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太初有茶:與茶對話三十年 龔于堯 活字文化
作者:龔于堯
出版:活字文化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268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9460842
出版日期:2018-01-04
本書特色
●開創茶藝風氣的茶界奇人龔于堯三十年茶界經驗精華、真實內行話與私房茶學大公開
●台灣「茶藝」起源與台茶之父吳振鐸的軼事從頭說起,了解台茶茶藝發展與茶藝觀不可錯過的一本書
●一套私房三泡茶法,從用水、壺、置茶與注水法一一具體說明,照方演練,即刻能泡出茶的好滋味。
●全彩圖文
國際米其林餐飲集團茶業顧問與訓練師龔于堯,從事茶業三十餘年,從茶藝的開發到為台灣茶藝比賽制定評審規則,一路上所有的私房茶學與心得,慷慨無私且真實地口述此書。全書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真實呈現台茶茶藝的發展史,並提出他個人多年來寶貴的經驗談,與台茶**手的真實原貌,破除飲茶者各種迷思!
所有茶人、茶藝愛好者,不分資歷深淺,在此書都將對茶有新的認識,有豐富的收穫。
茶界奇人的傳承
龔于堯是茶界的奇人,義無反顧默默支持民主運動多年卻從不居功,擔任台灣茶藝的重要推手卻兩袖清風。
他拜茶界**吳振鐸為師,從茶藝、茶器到焙茶無不精通,除了作為專業的茶人,擔任國際茶業顧問,擔任國內茶藝比賽多屆評審,還深諳古典吉他與小提琴,可說是多才多藝的浪漫茶人。
浸淫茶業三十餘年,還能堅守岡位的茶人,可以說是台灣之寶。
繼**本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體驗花草》之後,在眾多茶友催促下始終無下文,今年終於下決心要整理出版他的第二本茶書《太初有茶》。本書主軸的兩個部分:台灣茶藝,與個人的茶學經驗和茶藝觀,都頗有精深可觀之處。
台灣茶藝發展至今不過三十餘年,從日治時代的紅茶、綠茶重要產地與輸出地,到今日台茶發展出特有的青心烏龍茶、包種茶、東方美人,享譽國際,且無可取代。茶葉,可說是近代史上中國對外貿易*主要的物產之一,台灣*具代表性的物產之一――然而,也使得其哄抬與作假嚴重。正牌的台灣茶雖然供不應求,但價格則見低不見高。不似珍貴的武夷岩茶價逾黃金,稀有的普洱老茶一筒在拍場上更可以高達數千萬台幣之譜。堅持種茶,獲利可能還不如土雞城。如真正的木柵鐵觀音越來越稀缺,也因茶山上的種茶人已經越來越少,套句龔老師的話,都「改去種房子了」。
這本書除了提出龔老師個人真實看法,破除了許多對名茶的迷思,點出了各種老茶的珍貴所在,講述了老一輩茶人的故事與經驗,也提到了新時代的做茶方式,與茶席、茶藝的核心,更可見對台茶的濃重感情與期許。為文不同一般茶書,口語方式深入淺出,幽默風趣,就像是龔于堯自己老頑童般的個性一樣親切。
龔老師又有一種「不敲不響」的個性,如果沒有問對問題,沒有追根究柢,可是輕易問不出好東西來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他總是自謙。這本書能夠敲出他的內在寶藏,傾囊相授,實屬難得。深厚的茶人功力,經驗與見聞之廣博,讓人如入寶山,絕不空手而回。
名人推薦
謝長廷(台灣駐日代表)
曾昭旭(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凃宗和(翰林國際茶飲集團總裁,初代茶人)
李彥屏(天福集團營銷與企劃部主管)
呂禮臻(臻味茶苑負責人,曾任中華茶聯會總會長)
張麗淑(大隱茶事空間主人,初代茶人)
何健(冶堂主人,初代茶人,國際**茶藝家)
陳俊良(茶改場副研究員,茶博士候選人)
吳豪人(京都大學法學博士,輔大法律系副教授)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許景淳(歌唱家、創作人、製作人)
陳景亮 (國際**陶藝壺藝家)
自序、我的私房茶路
**篇、太初有茶
一、茶之初,一種家學
二、台灣茶藝說從頭 ?
三、我的南向政策
四、吳振鐸師父
五、倫敦茶顧問生涯
六、莫斯科的茶旅
第二篇、茶之類
七、台茶系統
八、漳泉開台的茶產業
九、武夷茶的故事
十、老茶工說老茶
十一、凍頂烏龍茶與鐵觀音
十二、比賽茶
十三、普洱茶
第三篇、茶之味
十四、茶香與茶味
十五、生熟與回甘
十六、茶顏觀色
第四篇、茶之煮
十七. 茶的二三事
十八、泡茶的水火交融
十九、龔派泡茶心法
二十、泡茶比賽規則的省思
二十一、評審要訣
第五篇、茶之藝?
二十二、茶人茶經
二十三、何謂茶藝
二十四、茶藝與茶道
二十五、神話學的茶藝觀
二十六、人文觀的茶席概念
第六篇、茶之器
二十七、一套茶具
二十八、注水壺與泡茶的壺
二十九、私房茶器
後記
这本茶学著作的封面设计极具古韵,那深沉的墨绿色调和烫金的书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洒在书桌上时翻开它的。初读便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邀请你一同走进一个时间长廊,去探访每一片茶叶背后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哲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细腻的观察。比如书中描绘某地春茶采摘时的晨雾,那画面感简直要跃然纸上,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清新的茶香,甚至能感受到清晨空气中的湿润。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茶的“形”与“神”结合起来,不拘泥于孤立的制茶工艺介绍,而是将茶文化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之中去理解。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忍不住起身,为自己沏上一杯茶,然后带着书中的意境去细细品味杯中的甘醇。这哪里是读“书”,简直就是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与古人对话的修行。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浮光掠影的茶书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一本关于茶的“三十年对话”会显得冗长或过于学术化,但事实完全出乎意料。作者掌握了一种绝佳的平衡术,将枯燥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生活化的场景叙事中。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与茶的初次碰撞,那种青涩、探索乃至犯错的过程,写得真实而动人,让人感觉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不断成长的鲜活个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特别是当他讲述自己如何被某一种特定的茶味彻底折服的那个瞬间,那种感官上的冲击力,即使隔着书页,我仿佛也能体会到。这使得原本略显高深的茶学知识变得平易近人,它不再是少数精英的圈内话,而是可以成为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以分享的共同体验。读罢,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懂了”一些茶的知识,更是“感受”到了茶的精神所在。
评分这套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佩服,那种老派的、讲究韵味的表达方式,在当今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而精准,即便是描述最基础的冲泡水温,也能写出一种仪式感。我注意到,他对不同地域风俗的描写,充满了尊重和同理心,没有丝毫的傲慢或评判,而是带着一种近乎人类学的求真精神去记录和体验。比如,他对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那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和社群纽带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书中所引用的典籍或地方志,这反而成了一种乐趣——这本书像一个高质量的向导,不断指引我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它激发了我想要亲自去走访那些茶山、去拜访那些老茶人的强烈愿望,让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了实际行动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茶的种类简单罗列,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节奏徐徐展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间”在茶学中所扮演角色的阐述。他似乎对每一泡茶的冲泡时机的把握,都如同对人生起伏的洞察一般精准。书中对于“老茶”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那种经过岁月沉淀后才得以展现的复杂层次感,作者用极其凝练却又充满张力的笔触描绘了出来。这让我反思自己对待事物的耐心,很多美好事物都需要时间的发酵和等待,急功近利只会错失掉最精彩的部分。读到一些关于茶道精神的段落时,我甚至会放下书本,安静地坐着,体会那种“空”与“静”的哲学意境。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专业书籍的期待。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茶烟缭绕中,向你倾诉他对生命、对自然、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全书读下来,我的心境明显沉稳了许多,脚步也不自觉地慢了下来。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茶的宇宙观”。它不只停留在教你如何泡出一壶好茶,而是深入探讨了茶与器皿、茶与文人、茶与季节、乃至茶与心性的深层联系。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器”的部分,作者对紫砂泥料的细腻分辨和对不同釉色的偏爱,体现了他对工艺美学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映射出一种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阅读这本书,就像被置入了一个慢镜头之中,去观察每一片茶叶如何舒展,每一缕茶香如何扩散,每一个人如何因一杯茶而获得片刻的宁静。它提供给我的,是一种远离喧嚣的避世力量,一种在日常琐碎中提炼出诗意的能力。这本书的份量,不在于纸张的厚度,而在于它在读者心中唤醒的,对美好生活永不餍足的向往和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