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正版 人間舊事 汪曾祺/著 生活 是很好玩的 生活 是充滿希望的 中國現代當代小說集

現貨正版 人間舊事 汪曾祺/著 生活 是很好玩的 生活 是充滿希望的 中國現代當代小說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人間舊事
  • 現當代文學
  • 小說集
  • 中國文學
  • 生活
  • 散文
  • 經典
  • 文學
  • 現貨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和諧萬邦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1
ISBN:4532426653141
商品編碼:25282283788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號:ISBN 978-7-201-12519-0

書號:9787201125190

齣版日期:2018年1月    叢書名: 

印刷日期:2018年1月    用紙:70g 輕型紙

版次:1    印次:1

開本:32K    定價:45.00

印張:11.75    裝幀:  精裝

封麵用紙:特種紙    內文用紙:70g 輕型紙

字數:300韆字    自然包:10本/小包

頁數:376    鐵路件:40本/箱

作者:汪曾祺 著    譯者(編者):

    齣版社:天津人民齣版社

建議上架     小說集-中國-當代

    CIP分類: Ⅳ.①I247.7

 

 

內容介紹

本書所收錄文章,都是汪曾祺中短篇小說與散文中的精品。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充溢著對傳統文化的摯愛。他的小說讓讀者重新發現瞭民族心靈、性靈以及傳統美德。他的散文更充滿瞭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

 

 

目錄

七裏茶坊001

老魯019

藝術傢038

戴車匠048

落魄060

雞鴨名傢074

草巷口093

陰城098

三聖庵100

牌坊—故鄉雜憶 103

看畫105

道士二題110

馬道士110

五壇112

和尚116

鐵橋116

靜融法師118

閻和尚120

一輩古人121

靳德齋121

張仲陶124

薛大娘126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129

泡茶館133

跑警報142

觀音寺151

白馬廟156

王全159

看水176

風景189

一、堂倌189

二、人192

三、理發師193

198

黃開榜的一傢223

熟藕230

閤錦235

雞毛240

釣人的孩子251

釣人的孩子251

撿金子252

航空奬券253

日規257

抽象的杠杆定律267

星期天271

小說三篇288

求雨288

迷路291

賣蚯蚓的人296

八月驕陽303

安樂居313

撿爛紙的老頭326

祁茂順329

仁慧333

薛大娘338

禮俗大全344

擬故事兩篇352

螺螄姑娘352

倉老鼠和老鷹藉糧354

捕快張三—聊齋新義 358

 

在綫試讀

去年夏天我們過的那一段日子實在很好玩。我想不起彆的恰當的詞兒,隻有說它好玩。學校四個月發不齣薪水,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地吃。—這個學校是一個私立中學,是西南聯大的同學辦的。校長、教務主任、訓育主任、事務主任、教員,全部都是聯大的同學。有那麼幾個有“事業心”的好事人物,不知怎麼心血來潮,說是咱們辦個中學吧,居然就辦起來瞭。基金是靠暑假中演瞭一暑期話劇賣票籌集起來的。校址是資源委員會的一個廢棄的倉庫,有那麼幾排土墼牆的房子。教員都是熟人。到這裏來教書,隻是因為找不到,或懶得找彆的工作。這也算是一個可以棲身吃飯的去處。上這兒來,也無須通過什麼關係,說一句話,就來瞭。也還有一張聘書,聘書上寫明每月敬奉薪金若乾。薪金的來源,是靠從學生那裏收來的學雜費。物價飛漲,那幾個學雜費早就教那位當校長的同學搗騰得精光瞭,於是教員們隻好枵腹從教。校長天天在外麵跑,通過各種關係想法挪藉。起先迴來還發發空頭支票,說是有瞭辦法,哪兒哪兒能弄到多少,什麼時候能發一點錢。說瞭多次,總未兌現。大傢不免發牢騷,齣怨言。然而生氣的是他說謊,至於發不發薪水本身倒還其次。我們已經窮到瞭極限,再窮下去也不過如此。薪水發下來原也無濟於事,頂多能約幾個人到城裏吃一頓。這個情形,沒有在昆明,在我們那個中學教過書的人,大概無法明白。好容易學校挨到暑假,沒有中途關門。可是一到暑假,我們的日子就更特彆瞭。錢,不用說,毫無指望。我們已好像把這件事忘瞭。校長能做到的事是給我們零零碎碎的弄一餐兩餐米,買二三十斤柴。有時弄不到,就隻有斷炊。菜呢,對不起,校長實在想不齣辦法。可是我們不能吃白齋呀!有瞭,有人在學校荒草之間發現瞭很多野生的莧菜(這個學校雖有土築的圍牆,牆內照例是不除庭草,跟野地也差不多)。這個菜雲南人叫做小米菜,人不吃,大都是摘來喂豬,或是在鬍蘿蔔田的堆錦積綉的叢綠之中留一兩棵,到深鞦時,在夕陽光中紅晶晶的,看著好玩。—昆明的鬍蘿蔔田裏幾乎都有一兩棵通紅的莧菜,這是種菜人的超乎功利,純為觀賞的有意安排。學校裏的莧菜多肥大而嫩,自己動手去摘,半天可得一大口袋。藉一二百元買點油,多加大蒜,爆炒一下,連鍋子掇上桌,味道實在極好。能賒得到,有時還能到學校附近小酒店裏賒半斤土製燒酒來,大傢就著碗輪流大口大口地喝!小米菜雖多,經不起十幾個正在盛年的為人師者每天食用,漸漸地,被我們吃光瞭。於是有人又認齣一種野菜,說也可以吃的。這種菜,或不如說這種草更恰當些,枝葉深綠色,如貓耳大小而有缺刻,有小毛如粉,放在舌頭上拉拉的。這玩意兒北方也有,叫做“灰藋菜”,也有叫訛瞭叫成“迴迴菜”的。按即莊子所說“逃蓬藋者聞人足音則跫然喜”之“藋”也。據一個山東同學說,如果裹瞭麵,和以蔥汁蒜泥,蒸瞭吃,也怪好吃的。可是我們買不起麵粉,隻有少施油鹽如炒莧菜辦法炒瞭吃。味道比起莧菜,可是差遠瞭。還有一種菜,獨莖直生,周附柳葉狀而較為綿軟的葉子,長在牆角陰濕處,如一根脫瞭毛的雞毛撣子,也能吃。不知為什麼沒有嘗試過。大概這種很古雅的灰藋菜還足夠我們吃一氣。學校所在地名觀音寺,是一荒村,也沒有什麼地方可去。時在暑假,我們的眠起居食,皆無定時。早上起來,各在屋裏看書,或到山上四處走走,看看時間差不多瞭,就相互招呼去“采薇”瞭。下午常在校門外不遠處一傢可以欠賬的小茶棚中喝茶,看遠山近草,車馬行人,看一陣大風捲起一股極細的黃土,映在太陽光中如輕霞薄綺,看黃土後麵藍得好像要流下來的天空。到太陽一偏西,例當想法尋找晚飯菜瞭。晚上無燈—交不齣電燈費教電燈公司把綫給鉸瞭,大傢把口袋裏的存款倒齣來,集資買一根蠟燭,會聚在一個未來的學者、教授的屋裏,在淩亂的衣物書籍之間各自找一塊空間,躺下或坐好,天南地北,亂聊一氣。或迴憶故鄉風物,或臧否一代名流,行雲流水,不知所從來,也不知嚮何處去,高談闊論,聊起來沒完,而以一燭為度,燭盡則散。生活過成這樣,卻也無憂無慮,興緻不淺,而且還讀瞭那麼多書!

啊呀,題目是《老魯》,我一開頭就哩哩拉拉扯瞭這麼些閑話乾什麼?我還沒有說得盡興,但隻得打住瞭。再說多瞭,不但喧賓奪主,文章不成格局(現在勢必如此,已經如此),且亦是不知趣瞭。

但這些事與老魯實有些關係,老魯就是那時候來的。學校弄成那樣,大傢紛紛求去,真為校長擔心,下學期不但請不到教員,即工役校警亦將無人敢來,而老魯偏在這時候來瞭。沒事在空空落落的學校各處走走,有,似乎看見校警們所住的房間熱鬧起來。看看,似乎多瞭兩個人。想,大概是哪個來瞭從前隊伍上的朋友瞭(學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到吃晚飯時常聽到那邊有歡笑的聲音。這聲音一聽即知道是燒酒所翻攪齣來的。嗷,這些校警有辦法,還招待得起朋友啊?要不,是朋友自己花錢請客,翻作主人?走過門前,有人說:“汪老師,來喝一杯”,我隻說:“你們喝,你們喝”,就過去瞭,是哪幾個人也沒有看清。再過幾天,我們在挑菜時看見一個光頭瘦長個子穿半舊草綠軍服的人也在那裏低著頭掐灰藋菜的嫩頭。走過去,他歪瞭頭似笑不笑地笑瞭一下。這是一種世故,也不失其淳樸。這個“校警的朋友”有五十歲瞭,額上一抬眉有細而密的皺紋,看他摘菜,極其內行,既迅速且準確。我們之中有一位至今對摘菜還未入門,摘莧菜摘瞭些野茉莉葉子,摘灰藋菜則更不知道什麼麻啦薊啦的都來瞭,總要彆人再給鑒定一番。有時揀不勝揀,覺得麻煩,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嘩啦一起倒下鍋。這樣,在摘菜時每天見麵,即心儀神往起來,有點熟瞭。他不時給我們指點指點,說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說,可吃的簡直太多瞭,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著一嘴山東話,說話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後來不但是蔬菜,即葷菜亦能隨地找得到瞭。這大概可以說是老魯的發明。“發明”,不對,該說什麼呢?在我看,那簡直就是發明:是一種甲蟲,形狀略似金龜子,略長微扁,有一粒蠶豆大,村裏人即叫它為蠶豆蟲或豆殼蟲。這東西自首夏至鞦初從土裏鑽齣來,黃昏時候,漫天飛,地下留下一個一個小圓洞。飛時鼓翅作聲,聲如黃蜂而微細,如蜜蜂而稍粗。走齣門散步,滿耳是這種營營的單調而溫和的音樂。它們這樣營營的,忙碌地飛,是擇配。這東西一齣土即迫切地去完成它的生物的義務。等到一找到對象,便在籬落枝頭息下。或前或後於交閤的是吃,極其起勁地吃。所吃的東西卻隻有一種:柏樹的葉子。也許它並不太挑嘴,不過愛吃柏葉,是可以斷言的。學校後麵小山上有一片柏林,嚮晚時這種昆蟲成韆上萬。老魯上山挑水,老魯到朋友處閑住,但不能整天抄手坐著,總得找點事做做,挑水就成瞭他的義務勞動,迴來說,這種蟲子可吃。當晚他就捉瞭好多。這一點不費事,帶一個可以封蓋的瓶罐,走到哪裏,隨便在一個柏枝上一捋,即可有三五七八個不等。這東西是既不掙紮也不逃避的,也不咬人蜇人。老魯笑嘻嘻地拿迴來,掐瞭頭,撕去甲翅,動作非常熟練。熱鍋裏下一點油,煸炸一下,三顛齣鍋,上盤之後,撒上重重的花椒鹽,這就是菜。老魯舉起酒杯,一連吃瞭幾個。我們在一旁看著,對這種沒有見過的甲蟲能否佐餐下酒,錶示懷疑。老魯用筷子敲敲盤邊,說:“老師,請兩個嘛!”有一個膽大的,當真嘗瞭兩個,閉著眼睛嚼瞭下去:“唔,好吃!”我們都是“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闆凳”的,於是飯桌上就多瞭一道菜,而學校外麵的小鋪的酒債就日漸其多起來瞭。這酒賬是到下學期快要開學時纔由校長弄瞭一筆錢一總代付瞭的。豆殼蟲味道有點像蝦,還有點柏葉的香味。因為它隻吃柏葉,不但乾淨,而且很“雅”。這和果子狸,鬆花雞一樣,顧名思義即可知道一定是彆具風味的山珍。不過,盡管它的味道有點像蝦,我若是有一盤油爆蝦,就決不吃它。以後,即使在沒有蝦的時候也不會有吃這玩意兒的時候瞭。老魯呢,則不可知瞭。不管以後吃不吃吧,他大概還會念及觀音寺這地方,會跟人說:“俺們那時候吃過一種東西,叫豆殼蟲……”

不久,老魯即由一個姓劉的舊校警領著見瞭校長,在校警隊補瞭一個名字。校長說:“餉是一兩個月發不齣來的哩”,老劉自然知道,說不要緊的,他隻想清清靜靜地住下,在隊伍上時間久瞭,不想乾瞭,能吃一口這樣的飯就行(他說到“這樣的飯”時,在場的人都笑瞭)。他姓魯,叫魯庭勝(究竟該怎麼寫,不知道,他有個領餉用的小木頭戳子,上頭刻的是這三個字),我們都叫他老魯,隻有事務主任一個人叫他的姓名(似乎這樣連名帶姓地叫他的下屬,這纔像個主任)。濟南府人氏。何縣,不詳。和他同時來的一個,也“補上”瞭,姓吳,河北人。

什麼叫“校警”,這恐怕得解釋一下,免得過瞭一二十年,讀者無從索解。“校警”者,學校之警衛也。學校何需警衛?因為那時昆明的許多學校都在鄉下,地方荒僻,恐有匪盜驚擾也。那時多數學校都有校警。其實隻是有幾個穿軍服的人(也算一個隊),弄幾枝舊槍,壯壯膽子。無非是告訴宵小之徒:這裏有兵,你們彆來!年長日久,一嚮又沒有發生過什麼事情,這個隊近於有名無實瞭。他們也上下班。上班時抱著一根老捷剋式,搬一條長凳,坐在門口曬太陽,或看學生打籃球。沒事時就到處走來走去,嘴裏咬著一根狗尾巴草,“朵朵來米西”,唱著不成腔調的無字麯。這地方沒有什麼熱鬧好瞧。附近有一個很奇怪的機關,叫做“滅虱站”,是專給國民黨軍隊消滅虱子的。他們就常常去看一隊瘦得脖子挺長的弟兄開進門去,大概在裏麵洗瞭一通,噴瞭什麼藥粉,又開齣來,走瞭。附近還有個難童收容所。有二三十也是餓得脖子挺長的孩子,還有個所長。這所長還教難童唱歌,唱的是“一馬離瞭西涼界,不由人一陣陣淚灑胸懷”,而且每天都唱這個。大概是該所長隻會唱這一段。這些校警也願意趴在破牆上去欣賞這些瘦孩子童聲齊唱《武傢坡》。他們和賣花生的老頭搭訕,幫趕馬車的半大孩子釘馬掌,去看鬍蘿蔔,看蝌蚪,看青苔,看屎剋螂,日子過得極其從容。有的住上一陣,耐不住瞭,就說一聲“沒意思”,告假走瞭。學校負責人也覺這樣一個隻有六班學生的學校,設置校警大可不必,這兩枝老槍還是收起來吧,就一並捆起來靠在校長宿捨的牆角上銹生灰去瞭。校警呢,願去則去,願留的,全都屈纔做瞭本來是工友所做的事瞭。人各有誌,留下來的都是喜愛這裏的生活方式的。這裏的生活方式,就是:隨便。你彆說,原來有一件製服在身上,多少有點拘束,現在脫下瞭二尺半,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就更添瞭一分自在。可是他們過於喜愛這種方式,對我們就不大方便。他們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當教員的,水多重要!上瞭兩節課,唇乾舌燥。到茶爐間去看看,水缸是空的。挑水的呢?他正在軟草淺沙之中躺著,眯著眼在看天上的雲哩。毫無辦法,這學校上上下下都透著一股相當濃厚的老莊哲學的味道:適性自然。自從老吳和老魯來瞭,氣象纔不同起來。

 

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瀋從文先生的高徒,現當代有名的小說傢、散文傢、戲劇傢,京派小說的傳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

他在中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其散文《端午的鴨蛋》和《鬍同文化》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人間舊事》:一幅幅溫情脈脈的時代風情畫捲 汪曾祺先生,這位以“寫熟透瞭的文字”著稱的文壇大傢,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深刻貢獻,更是對生活本真麵貌的細膩描摹。他的作品,如同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讀越覺熨帖。而《人間舊事》,便是他筆下無數閃耀著溫情與智慧的碎片匯聚而成的一部傑作。它不是一本跌宕起伏、情節麯摺的小說,而更像是一本沉甸甸的日記,一本裝滿瞭歲月痕跡、人情冷暖、風物變遷的剪貼簿。 本書收錄瞭汪曾祺先生不同時期創作的散文、小說、迴憶錄等多種體裁的篇章,但它們共同指嚮一個核心:他對生活的觀察,對人世的體味,以及對那些轉瞬即逝的“舊事”的珍視。這些“舊事”,或是童年記憶裏泛黃的畫麵,或是青年時代在西南聯大求學的艱辛歲月,或是下放農村期間與土地和鄉親們結下的不解之緣,亦或是改革開放後重返北京的故都情懷。它們構成瞭汪曾祺先生豐富而獨特的人生軌跡,也摺射齣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的時代側影。 翻開《人間舊事》,你會立刻被一種平和而親切的筆調所感染。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一種樸實無華的真誠。他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齣不平凡的意義,將細微之處的感動放大。比如,他筆下的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載著記憶、情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一碗熱騰騰的陽春麵,一塊剛齣爐的糕點,都可能勾起他一段深刻的往事,或是一段與親人、朋友的溫暖迴憶。他會細緻地描述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及烹飪的過程,仿佛讓你身臨其境,聞到那誘人的香氣,嘗到那樸素的滋味。這種對物質細節的關注,恰恰映照齣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 除瞭食物,汪曾祺先生對人物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傢鄉的親人,還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他不會去刻意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不會去描繪陰險狡詐的惡徒。他關注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善良、質樸、幽默,以及在生活壓力下所展現齣的韌性。他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人物的言談舉止,寥寥數語,便能讓你感受到人物的性格與靈魂。這些人物,可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手藝人,一個熱心腸的鄰居,一個古怪但可愛的老師,他們共同構成瞭汪曾祺先生眼中“人間”的多彩圖景。 《人間舊事》中,對故鄉和故土的情感,也是一條揮之不去的主綫。汪曾祺先生雖然一生輾轉多地,但他的根,始終深深紮在中國的土地上,尤其是他的故鄉高郵。他對高郵的風物、習俗、方言,有著難以割捨的眷戀。他會在書中反復提及傢鄉的山水、河流、橋梁,以及那些伴隨他成長的童年玩伴和鄉間老人。這些迴憶,充滿瞭濃鬱的鄉愁,但又不是那種沉重的、令人窒息的鄉愁,而是一種帶著淡淡憂傷和深深眷戀的懷舊。他讓我們感受到,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人精神的原鄉,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源泉。 書中也觸及瞭動蕩年代的社會變遷。然而,汪曾祺先生的筆觸並沒有停留於政治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經曆與感受。他以一種冷靜而溫和的態度,記錄下那些艱難的歲月,那些顛沛流離的生活。但他不抱怨,不指責,隻是平靜地敘述,將那些苦難融入對生活的觀察和對人性的思考之中。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反而更顯深沉和感人。他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普通人也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尊嚴和對生活的熱愛。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還充滿瞭一種獨特的趣味和幽默感。他的幽默,不是那種刻意的段子,也不是尖銳的諷刺,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生活荒誕之處的善意調侃。他能在平淡的事物中發現幽默的因子,用一種輕鬆詼諧的筆調將其展現齣來。這種幽默,化解瞭生活的許多苦澀,也讓我們在閱讀時忍不住會心一笑。他教會我們,即使麵對睏境,也要保持一種豁達樂觀的心態。 《人間舊事》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還在於它傳遞瞭一種“生活是很好玩的”的哲學。汪曾祺先生似乎總能找到生活的樂趣,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寂靜的鄉村;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他讓我們明白,生活的樂趣並不在於物質的豐裕,而在於我們如何去發現,如何去體驗。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可能蘊藏著意想不到的驚喜;每一個細微的瞬間,都可能閃耀著動人的光芒。他鼓勵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品味生活,去享受生活。 同時,本書也展現瞭“生活是充滿希望的”的信念。即使經曆瞭風雨,即使麵對睏難,汪曾祺先生始終保持著對未來的積極展望。他的文字中,沒有絕望,沒有頹廢,隻有一種對生命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期盼。他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總會有光明驅散陰霾;即使在最艱難的道路上,也總會有希望指引方嚮。這種樂觀主義的精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們前行的道路。 《人間舊事》並非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一部宏大的史詩。它更像是一本可以常伴身邊的“心靈讀物”。在忙碌的生活之餘,當你拿起這本書,沉浸在汪曾祺先生溫潤的文字中,你會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港灣,卸下所有的疲憊和焦慮,重新審視自己與生活的關係。你會從中汲取力量,獲得慰藉,也會重新點燃對生活的熱情與希望。 這本書,是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一次緻敬,也是對我們每個人心中那份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呼應。它以一種最樸素、最真誠的方式,告訴我們:生活,本身就是一件極其有趣且充滿希望的事情。而那些“人間舊事”,正是構成這份有趣與希望的基石。汪曾祺先生用他的文字,為我們留下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得以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寜靜與溫暖。 閱讀《人間舊事》,就像與一位智者促膝長談。他不會給你空泛的道理,而是用他的人生經驗,用他細膩的觀察,為你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平淡,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們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熱愛生活。 這本書,適閤所有熱愛生活、對生活懷有好奇心的人。它會讓你重新發現身邊的美好,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不平凡的意義。它是一本能夠陪伴你一生,越讀越有味道的書,一本真正值得珍藏的“人間舊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的驚喜,是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汪曾祺的文字,像溫水煮茶,初嘗平淡,細品之下,纔發現其深沉的底蘊。他描寫的人物,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隻是靜靜地存在於那個時代,卻散發著一種獨特的生命力。那些鄉間的老人,那些樸實的匠人,那些在時光中默默流轉的普通人,都在他筆下獲得瞭靈魂。我尤其喜歡他對食物的描寫,那種對食材的尊重,對烹飪的熱愛,不僅僅是對味蕾的滿足,更是一種對生活儀式感的追求。一盤炒豆,一碗米飯,都能被他寫得香氣四溢,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那股味道。這種對生活的細緻描摹,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情,也讓我意識到,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這些最樸實、最尋常的細節之中。它不是宏大的敘事,也不是激昂的口號,而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滋養,一種對生命本真的迴歸。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愉悅,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汪曾祺的文字,有著一種強大的治愈力。在經曆瞭生活的種種不如意之後,重讀他的作品,仿佛找到瞭一種力量的源泉。他筆下的“希望”,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根植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積極態度。即使是在睏頓的年代,他也能在平凡中看到光明,在瑣碎中發現詩意。這種樂觀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瞭我。它讓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體驗它,如何去感受它。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溫暖的燈,照亮瞭我前進的道路,讓我更加堅定地去擁抱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好玩”之處。

評分

讀《人間舊事》之前,我對汪曾祺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星的文字片段,知道他是一位文筆雋永、充滿生活情趣的作傢。這次終於有機會捧讀他的作品集,感覺像是推開瞭一扇塵封的老宅門,裏麵陳列著關於生活最樸素也最動人的迴憶。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溫潤的親切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對尋常日子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由衷的熱愛。他寫故鄉,寫風物,寫人情,仿佛有一雙能夠穿透時間的手,將那些早已模糊的畫麵重新勾勒得鮮活起來。讀他的文字,你會發現,原來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那些看似平凡瑣碎的小事,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滋味和韻味。一碗熱湯,一株植物,一個眼神,都能在他的筆下變得意趣盎然。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生活的態度,是不是也曾因為忙碌而忽視瞭身邊那些細微的美好?汪曾祺用他獨特的文學語言,嚮我展示瞭一種“慢”而“深”的生活方式,一種在瑣碎中發現樂趣,在平淡中品味人生的智慧。

評分

閱讀《人間舊事》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看故事,不如說是在經曆一段時光的旅行。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將你帶入他所描繪的那個世界。我仿佛置身於他的故鄉,感受著那裏的風土人情,聽著那裏的方言鄉音。他對景物的描寫,尤其細膩,無論是江南的水鄉,還是北方的平原,都被他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而他筆下的人物,更是鮮活得仿佛就坐在你對麵。他從不刻意去塑造英雄,而是關注那些普通人內心的真實情感和生活狀態。讀著讀著,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遙遠的人物,其實都與你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這兩個字,不再將其視為一種簡單的生存狀態,而是充滿瞭各種可能性和豐富體驗的廣闊天地。

評分

我常常覺得,真正的文學,就是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生活的熱愛。《人間舊事》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很容易被各種外在的東西所裹挾,忽略瞭內心真正的需求。而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們的心靈。他用一種淡然的筆調,描繪著人間煙火,卻又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對於“好玩”的定義,不是物質的豐富,也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種對事物的好奇心,一種發現生活樂趣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當下顯得尤為珍貴。讀他的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與一位飽經滄桑卻又充滿童趣的長者對話,他用他的人生智慧,引導我去發現生活中那些被遺忘的美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