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头骨 中信出版社

贝多芬的头骨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蒂姆·瑞博 著,蔡晖 译
图书标签:
  • 贝多芬
  • 音乐史
  • 传记
  • 古典音乐
  • 历史
  • 文化
  • 医学
  • 科学
  • 头骨
  • 中信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9952
商品编码:23268431490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古典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全在这里了!




 1.3000年西方音乐秘史,200个令人惊叹的音乐轶事,一部自带BGM的午夜怪谈。 
一个细心收藏贝多芬头骨的作曲家; 
一段因恶魔托梦而被谱写出来、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 
一首每次演奏都会有一名乐团成员死去的交响乐; 
美妙的音乐旋律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神秘事件? 
网罗公元前7世纪迄今3000年间的音乐秘史,精选200个音乐天才们的神奇事件。那些广为人知的名曲,竟然有如此颠覆我们认知的创作缘由!
2.历数音乐天才们的疯狂行径,一部非典型性音乐家传记。 
音乐界“老爹”海顿,死后头颅和身体分开下葬150年? 
莫扎特和贝多芬死后,头颅都不知所踪? 
帕格尼尼假扮魔鬼和撒旦的使者,故意吸睛收粉丝?
史上*著名的音乐家“黑历史”大起底,看过之后,几乎再也无法直视大师
3.音乐家的世界有血有肉,一次更立体的西方音乐之旅。 
本书告诉你音乐家们的鲜活人生、心路历程和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当你再次听这些音乐大师的作品时,将会得到更多感动与慰藉。

一部挖掘西方音乐天才们疯狂行径的非典型性音乐家小传。与我们以往了解的音乐家们的无上才华和天才成果不同,本书将会告诉你公元前7世纪迄今3000年间音乐天才们的种种离奇事件,补充了音乐正史之外不为人知的部分,堪称一部西方音乐秘史。 

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写下这些滑稽有趣、深刻悲哀、神秘莫测、或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让我们窥见这些音乐天才们身上疯狂的一面,体会人性的复杂。本书发掘隐藏在美妙音符背后有血有肉的创作故事,让我们在聆听音乐时得到更加立体的感受。
前言 西方音乐史中的阴森离奇故事 / IX 
*部分 
作曲家奇特的生、更奇特的死和怪异的命运 
*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 / 003 
第二章 中世纪时期 / 013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 / 047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 / 071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 / 095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 / 119 
第七章 现代时期 / 153 

第二部分 
黑暗古怪的音乐杂章 
*章 古怪的音乐起源故事 / 181 
第二章 音乐中的魔法 / 191 
第三章 瘟疫和赎罪:糟糕的14 世纪 / 211 
第四章 鲜血与内脏 / 229 
第五章 死者开口 / 247 
第六章 童谣:有好有坏,也有恐怖 / 265 
第七章 音乐诅咒、厄运和迷信 / 275 
第八章 *后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怪事 / 297 
尾声 / 309 
延伸阅读参考 / 311 
致谢 / 316 
关于作者 / 318
蒂姆·瑞博(Tim Rayborn) 
美国中世纪史专家,在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获得博士学位,著有多部关于中世纪以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史专家,投身于早期音乐历史研究,也擅长10种以上的乐器。写作内容包括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各种历史和音乐题材。
蒂姆·瑞博将幽默和恐怖以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编织在一起,带你进入古典音乐史的每个角落,是一部绝对令人爱不释手的西方音乐向导。” 
——[英]马克·白金汉,漫画家,《睡魔》作者 

作为音乐家,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要抵制通奸、狂热、犯罪和超自然,那大家就一个音符都写不出来了。 
——[法]乔治·比才,歌剧《卡门》作者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 
魔鬼让他干的,第二部分;又名,为什么好曲子都是魔鬼的? 

不得不佩服这些提琴手们。他们犹如那个时代的摇滚吉他手,大胆狂放且才华横溢。大家都想看到有才能的作曲家或乐师能拿小提琴搞出什么来,特别是当他们像帕格尼尼一样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才华时。然而随即大家就交头接耳起来,说他们得到了黑暗王子超自然的帮助。 

帕格尼尼可能是西方音乐史上*伟大的小提琴手。他的小提琴作品要求极高的技术,演奏难度非常高。直到今天,熟练演奏他的作品也被提琴手视为巅峰成就。在当时,这种超乎寻常的才能不仅吸引了崇拜者,也引发了普通人对如何能获得这种才华的猜疑。奇怪的是,当人们追溯天才的来源时,很多人往往感到硫磺地狱的气息,而不是天使的光环。 

随着帕格尼尼的成名,谣言也随之扩散。他开始在某些圈子里被视为“女巫崽子”(Hexensohn)。人们私下说,他的能力来自与魔鬼的交易—他将灵魂卖给撒旦,换来了有魔力的音乐力量。 

帕格尼尼本人并不试图阻止谣言传播。就像如今使用撒旦形象的重金属乐队一样,他觉得这不是所谓的坏名声。他穿黑衣,留长发,有时坐着四匹黑马拉着的黑色马车抵达表演现场。他身材高挑,骨瘦如柴,在1828 年还掉光了牙。医生认为他的各种病症都像是受了梅毒(又是这个)影响,对他采取了水银治疗法,导致帕格尼尼牙齿松散,*终不得不全部拔掉。这样一来,他憔悴病态的面貌更为醒目。比起他,爱丽丝·库珀(Alice Cooper)、钻石王(King Diamond)和玛丽莲·曼森(Marilyn Manson)都是后辈了。 

没错,尼科罗了解公关的奥妙,知道如何煽动观众。的确,观众往往表示他这样的表演闻所未闻,蜂拥而至看这个神秘的人展示才华。人们为他的高超技巧寻找到了不那么超自然的解释,提出了若干医学症状,其中一个是埃莱尔—当洛综合征(Ehlers-Danlos),这是一种遗传疾病,由于胶原质合成缺陷导致关节活动能力更强。如果他确有这种病症,他的手指关节会极灵活。据说他可以在提琴一个指板拉出三个八度,而把位不动。人们还说他四 
肢和手指都很长。这也许是患有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一种结缔组织疾病。 

要是他真和魔鬼签了协议,那么恶魔是在1840 年来收取他灵魂的。帕格尼尼死于喉癌,但也有人说他死于内出血。传言他拒绝会见来探望他的主教,坚持说他不会死,不需要临终仪式。也许他只是要维护个人形象。 

无论如何,教会把这事看得太重,拒绝让他在圣地下葬。他的家人花了5 年时间才说服教皇把他的遗体转移到一个神圣的安息地,但他的遗体直到1876 年才在帕尔马入土为安。没准在某个暖和的地方,尼科罗和老尼克现在还在拉提琴呢。
西方音乐史中的阴森离奇故事 

说实话,我们都爱看有趣的恐怖故事。病态、荒诞、禁忌和惊悚的魅力促使恐怖片、游戏、小说、花边新闻站、阴谋论网站、真人秀和少年偶像乐队层出不穷。本书中你将看到过去两千年甚至更早的隐秘音乐史,一瞥幕后*为不同寻常、往往骇人听闻的时刻。 

列举上学时喜爱的课程时,似乎很少有人把历史放在头名。这实在令人遗憾而悲哀,因为历史是一门奇妙而激动人心的课程,在我们日益复杂的世界中越来越重要。太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无穷无尽的无聊姓名、日期、清单、战役和不复存在的国家里发生的事情,参与者都是名字很难发音的死人。 

列举喜爱的音乐类型时,也很少有人会把所谓“古典乐”放在头名,至少在美国如此。很多欧洲和亚洲人热爱古典乐,而说句公道话,美国也有为数不多的铁杆粉。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古典乐势利、自负、基本无法理解:一些姓名更难发音的已故作曲家冗长而乏味的作品。孕育了古典音乐的欧美文化似乎舍弃了它,转而追求更新更酷的流派。合法或非法的通俗音乐下载让“古典乐唱片”的概念似乎更为过时。不过黑胶唱片*近意外重新大热,所以世事难料。 

因此,本书结合两大题材,给读者加了不少重口味调料的古典乐历史介绍,希望达到负负得正的效果,否则就会彻底失去让二者更有趣的*终机会。需要注明一点:这里有几个故事并不属于古典乐范畴,因为故事实在惊悚有趣,放弃未免可惜。书中包括了一点儿爵士、摇滚和流行乐,还沾了点儿民谣和其他难以归类的音乐。说真的,“精灵音乐”(fairy music)到底是什么?伪凯尔特风(Psudo-Celtic)?神话杂交(Mythical cressover)?富豪名仙(Fey-mous)的音乐?(注:本书中有不少双关语—作者毫无歉意。) 

没关系,接下来的文字不会只给你列举无聊的日期和名单,或是指望你立刻滔滔不绝地念出陌生的人名—不过试两三次也无妨。你会看到各种诡异奇特的故事:暴力、复仇、血腥、死亡、疾病、爱的得失、绝望、斩首和其他身体部位的切除、鬼魂、恐怖童谣和童话、魔法、谋杀、战争,以及*可怕的东西—手机。 

*部分介绍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的大批作曲家,包括*名声昭著或默默无闻的作曲家和乐师。其中有些人你曾有耳闻,其他人则是初次听闻。还有些人你大概宁可忘掉。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不寻常的生活或特别不愉快的结局,有相当可笑的命运。你在CD 的内页甚至音乐历史课上通常都找不到这些故事。这是你的损失,现在正是弥补的时机。 

人们往往认为任何“伟大”的艺术家都必须为艺术受苦受难,浪漫地想象画家、诗人或作曲家在巴黎下层酒吧过着辉煌却潦倒的生活。他们躲避债主,送走怀孕的情妇、灌下烈酒,创造出饱受折磨的杰作,而这些杰作只有在他们开枪自尽、因肝病或心碎而过早死亡后才会得到认可。或者他们是躁动的哥特作家或钢琴师,在午夜之后创作(当然必须是雷雨交加的黑夜),独自生活在豪华的房间中,只点起几根蜡烛(烛光在书桌上的骷髅空眼眶中闪烁)。同样地,他们灌下烈酒,创造出饱受折磨的杰作,在举刀自尽、因肝病或心碎而过早死亡后才会得到认可。


好的,以下是一部虚构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贝多芬的头骨”一书的内容。 《星辰织语者: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 作者: 伊莲娜·凡森 出版社: 苍穹文库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考古探秘 字数: 约 60 万字 导语:超越时间的低语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航程中,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孤独的先行者。然而,在遥远的“黯淡星云”深处,横亘着一个比人类文明史还要古老数百万年的谜团——“赫菲斯托斯遗迹群”。它们是宇宙中最宏伟的工程奇迹,也是最彻底的沉默。直到“先驱者七号”勘测船意外捕获到一段跨越四千光年的量子纠缠信号时,那份沉默才被打破。 《星辰织语者》讲述的,并非星际战争的喧嚣,而是关于失落文明的深沉挽歌,以及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在面对宇宙终极奥秘时,所迸发出的不朽精神。 核心情节:幽灵信标与“编织者” 故事始于公元 2742 年,人类文明已将足迹遍布猎户座悬臂的边缘。主角是 凯尔·里德,一位天赋异禀却饱受争议的语言学家兼考古符号学家。他被招募进入一个秘密的跨星际联合项目——“起源解码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破译那段来自赫菲斯托斯遗迹核心的“幽灵信标”。 这个信标并非普通的无线电波,而是一种利用时空结构本身进行信息编码的“编织语言”。解码工作缓慢而危险,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空间异变。 凯尔的搭档,是来自欧米伽星系的高等智能生命体——泽塔。泽塔的种族以纯粹的能量形态存在,拥有超越生物个体的时间感知能力,是宇宙中最接近“观察者”的存在。泽塔对人类的情感驱动力感到困惑,但却被凯尔身上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知欲所吸引。 随着解码的深入,他们发现信标的内容并非警告或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恢宏的“宇宙编年史”,记录了一个被称为“编织者”的古老种族的兴衰。这个种族曾掌握了操纵引力波和修改宇宙常数的终极技术,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存在铭刻在宇宙的骨架之上。 关键冲突与世界观构建 1. “熵的悖论”: 编织者的历史揭示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真相:他们并非被外部力量毁灭,而是因为过度干预宇宙的基本法则,导致了“熵的加速”。他们的辉煌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加速了自身的消亡。凯尔和泽塔必须决定,人类是否应该继承这份力量,以及如果继承,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2. 遗迹的守护者:“寂静之手”: 赫菲斯托斯遗迹并非无人区。一个由纯粹的机械智能构成的防御系统——“寂静之手”——世代守护着核心数据节点。它们严格遵循古老程序的逻辑,视任何“侵入者”为对宇宙平衡的潜在威胁。凯尔和泽塔不仅要破解语言,还要智取或说服这些逻辑至上的守护者。 3. 人性的考验: 联合探索队伍内部也暗流涌动。代表着军事集团的上校维拉·萨尔科,视赫菲斯托斯的技术为人类文明跃升的唯一机会,她主张暴力破解和立即部署技术。而凯尔则坚持对逝去文明保持敬畏,他认为理解其“哲学”比窃取其“技术”更为重要。这场关于“速度”与“审慎”的争论,成为故事中最紧张的人文张力。 深入探索:哲学与科学的交汇点 小说摒弃了传统太空歌剧中常见的激光对决,转而聚焦于智力上的角力。伊莲娜·凡森以其深厚的理论物理学基础,构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结构化时间理论”和“多维信息几何学”。 读者将跟随凯尔,体验心智被拉伸至极限的阅读体验: 逆向工程时间流: 学习如何通过阅读恒星光线的微小扭曲来“回溯”事件的发生过程。 物质的意识化: 了解编织者如何将复杂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可感知的、具有情感的“晶格矩阵”。 存在的意义: 最终,解码的终章揭示了编织者留下的遗嘱——他们认为,宇宙最伟大的作品不是宏大的工程,而是 “有意识的挣扎” 本身。 为什么阅读《星辰织语者》? 这不是一部关于征服者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倾听者的史诗。它探讨了当人类文明触摸到宇宙的最高知识门槛时,我们首先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承受这份遗产带来的重量? 本书将带您穿越由黑洞阴影、中微子流构筑的迷宫,感受跨越物种的智慧碰撞,最终,您会发现,最古老的秘密,往往藏在最沉默的符号之中。 《星辰织语者: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文明的边界,不在远方,而在我们解读历史的目光里。 推荐人群: 喜欢刘慈欣式硬核设定、阿西莫夫式哲学思辨,以及热衷于深度宇宙考古题材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细腻又不失韧性,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依然能保持最初的平整。封面上的设计元素,那种深沉的色彩搭配和精妙的字体排版,无声地诉说着内容的厚重与深邃,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而且,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书来说,无疑是加分项。书脊的锁线装订也做得非常牢固,可以完全平摊,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捧在手中阅读,都提供了一种极佳的物理体验,这足以看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在捧读时有一种仪式感,仿佛自己正在接触一件珍贵的文物,而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

评分

从文化背景的梳理到社会环境的侧写,这本书构建了一个极其扎实且富有层次感的知识体系。它巧妙地将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让人在理解特定人物的抉择时,能够瞬间代入到当时的社会土壤中去理解其必然性。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流畅的叙述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仿佛一位博学的导师在耳边轻声细语,讲解着那些深奥的文化密码。尤其是对于那些专业术语和特定历史事件的解释,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非专业读者的理解需求,使阅读门槛大大降低,拓宽了受众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复杂文化现象的有效工具。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那份游刃有余,他似乎拥有那种能够穿透时间壁垒的魔力,将那些遥远的往事描绘得如同昨日发生。文字的流动性极佳,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心路历程;时而又如澎湃的洪流,将关键性的冲突和情感的高潮推向极致,让人猝不及防地被卷入其中,难以自拔。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一个转折点都设置得那么精准,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偶然性之余,也对人物命运的必然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仿佛能直抵灵魂深处,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伟大灵魂所经历的挣扎、荣耀与孤独,这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是真正将文本提升到文学高度的关键所在。

评分

读完之后,脑海中久久萦绕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那些被忽略的、极其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生活片段。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没有满足于对公认的“伟大事迹”的复述,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被正史尘封的角落,那些关于日常习惯、人际交往乃至内心独白的描摹,才是真正勾勒出那个时代气息的骨架。正是这些点滴的侧写,才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会犯错,会犹豫,会因为世俗的偏见而痛苦,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性。每次翻阅时,总能从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挖掘出新的感悟,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这种耐人寻味的特质,让它成为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简直像一座设计精密的迷宫,引导着读者在错综复杂的信息流中前行,但你却从未感到迷失。作者极其擅长铺陈,他不会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构建起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每深入一层,都会让你对前文的认知产生一次刷新和修正。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作者抛出的每一个论点背后的支撑材料,那种智力上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豁然开朗,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介绍一个人物,更是在提供一种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全新范式,教会你如何用更审慎、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既定的“事实”,这种思维上的提升远超了一般传记或历史解读类书籍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