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是门好生意:创意天分与商业智慧的平衡之道 | ||
| 定价 | 69.0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美)凯斯·格拉内(Keith Granet)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22308382 | |
| 重量 | ||
对于设计类公司来说,如何在设计创意与企业收益之间寻求平衡是经营的难题。本书即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本书原作者凯斯·格拉内是美国知ming商业咨询专家,在这本书中,作者识图打破商业嗅觉与创意天分二者不可兼得的悖论。本书提供了将创意作为一个成功的事业需要具备的所有bi备条件——从账务处理, 到人力资源, 品牌经营到项目管理, 再到市场营销以及著作权授权等所有领域, 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设计类公司经营的实用指南。本书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M.亚瑟·金斯勒撰写序言,书中独立专访了众多在建筑及设计领域独树一帜的设计人,如迈克尔·格雷福斯,约翰·梅里尔,A.尤金·科恩,理查德·迈耶等。这些设计大师分享了他们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 以及在将设计转变成事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诸多经验教训。
14 第壹章
设计业的基础
设计教育 17
撰写商业计划书 18
创建自己的公司 25
战略计划 27
十大商业实践 29
34 访谈: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36 第二章
商业和财务管理
财务工具 40
损益表 40
利润计划报告 40
资产负债表 41
总账 41
现金日记账 43
应收账款报告 43
应付账款报告 43
项目相关报告 44
采购报告 45
会计系统:报告和数据评估 50
你应该对会计软件有什么期待? 50
你应该多久检查一次数据 52
设定预算 52
年度运营预算 52
项目预算 56
合同 57
协商收费和收费结构 57
建筑事务所 57
室内设计 61
其他财务相关的合约条款 63
利润管理 64
十分之一法则 64
66 访谈:约翰·梅里尔(John Merrill)
68 第三章
市场影响和公共关系
市场营销 70
制定市场营销计划 75
公共宣传 75
知ming度 78
构建社群 79
寻找利基 82
学会说不 82
公共关系 84
90 访谈:A. 尤金·科恩(A. Eugene Kohn)
92 第四章
人力资源
寻找合适的人选 98
考核你的员工 99
培训你的员工 100
员工福利 106
招聘工作 107
公司结构 107
所有权转移 109
建立一家持久的公司 111
公司研讨会 112
116 访谈:维多利亚·哈根(Victoria Hagan)
118 第五章
项目管理
项目启动 121
团队结构和角色 123
时间规划 130
设定预算 130
合约管理 136
技术与项目管理 139
沟通的力量 139
142 访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144 第六章
产品开发
聘请授权代理人 147
产品开发流程 148
品牌书展示 152
研究潜在的合作对象 152
构建品牌层级 155
商谈合约 155
合约管理 158
授权与自主生产 159
创建自己的品牌 162
关于被仿造的担忧 164
大众媒体和你的品牌 166
169 结语
170 致谢
这本书的文字叙事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作者对于色彩和光影的捕捉精准得令人惊叹。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传统手工艺人工作场景时的那种细腻笔触,仿佛能闻到木屑的味道,感受到皮革的纹理。他并没有拘泥于介绍某个特定的设计流派,而是将设计的美学本质提炼出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什么是“好看”,什么是“有意义的设计”。他谈到了材料与情感的连接,这一点非常触动我。很多设计师过于追求前沿的概念,反而失去了与人内心深处需求的对话。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设计中许多被忽视的温度和人性关怀。书中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即便我不是科班出身,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设计哲学。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画出漂亮的草图,而是如何用设计去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且是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去解决。这种将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叙事方式,让人读完后对“美”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性探讨。它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说“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而是详细拆解了如何与工程师、市场分析师乃至心理学家进行有效沟通的“对话模板”。作者展示了如何用设计师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技术限制,同时又如何将工程师的严谨逻辑融入到美学表达之中。我过去常觉得,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语义鸿沟”,但书中提供的具体沟通策略——比如如何使用原型而非纯文字来引导跨部门讨论——简直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注重“人机交互”的理论,在这里被拓展到了“人与人协作的交互”层面,其深度和实用性令人印象深刻。读完后,我立刻开始尝试在我的项目会议上应用这些方法,效果立竿见影,这证明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具备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商业洞察力强得有些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艺术理论探讨,结果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市场洪流中立足的实战指南。作者对“价值锚定”的论述极为精辟,他没有鼓吹低价竞争,而是强调如何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为产品铸造一个难以替代的品牌故事。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设计服务的定价模型那几章,简直是为初创设计工作室量身定做的教科书。我过去常常在和客户沟通设计费时感到底气不足,读完后才明白,我们出售的不是时间,而是经过锤炼的思维结晶和规避未来风险的能力。书中的那些商业案例,没有一句废话,全是干货,展现了一个成熟设计师在面对资金链、市场波动和团队管理时,那种沉稳的、近乎铁血的决策力。它提醒着我们,再伟大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终也只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艺术品。
评分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创意”这个模糊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作者并未将设计视为纯粹的工具性活动,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文化建构和存在意义的层面。他对“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经典论断进行了深刻的解构和重塑,提出了“形式定义功能”的新视角,这无疑是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一次有力挑战。书中对西方设计史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批判性,它不仅罗列了大师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他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所做的价值取舍。读到关于“克制与冗余”的章节时,我几乎是连夜读完的,作者探讨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极简的设计语言实现最大的信息传达效率,这种对“留白”的艺术的深刻理解,远超一般的设计读物所能触及的深度。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思考世界的底层逻辑手册,而非单纯的设计技巧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像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从源头的灵感激发,蜿蜒流经商业谈判的礁石,最终汇入对社会责任的广阔海洋。作者在介绍不同设计阶段时,总能巧妙地植入一些非常个人化的、近乎自传式的片段,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流程介绍变得极其生动和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待“失败”的态度。他坦诚地分享了几个差点导致工作室倒闭的项目教训,这些教训远比成功的案例更有价值。这些片段让人感受到,顶尖的设计师不是不会犯错,而是他们能从错误中迅速提炼出普适性的教训,并将其转化为下一轮创新的动力。这种叙事上的真诚和透明度,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且极富同理心的导师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