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翡翠鉴藏贰
定价:69.00元
作者:郭颖著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42013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绿辉石和钠铬辉石组成的达到玉级的多晶集合体。另外在动漫中也有以“翡翠”为名的人物形象出现。
翡翠又称硬玉。颜色以绿为主,另有红、黄、白等。红者称翡,绿者谓翠。其优劣标准在于色和地。论色当以绿为贵,越浓越鲜越佳;而地则要透、净,具有水分感,俗称“玻璃地”。色质俱佳的翡翠印难觅,是玉印,价高无比。
20世纪末期至今,盛世藏宝的观念使翡翠的收藏热一浪甚过一浪,翡翠已经不仅仅是装点美化人们生活的珠宝饰品,更是传播玉文化的使者。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翡翠的鉴伪抉真以及优劣评判成为了收藏翡翠的首要课题。
为此,我们特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编写了《翡翠鉴藏》(壹至肆)共4本,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翡翠的历史、文化、形成、雕刻工艺、种水色、纹饰、饰品种类、与相似玉器的鉴定、优化处理、价值评估、选购、收藏保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文字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绝伦,图文并茂,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翡翠蕴含的深厚文化,还能轻松获得翡翠鉴伪抉真、选购、收藏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郭颖,1973年生于北京,1991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珠宝专业,1998年、200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博士学位,完成有关翡翠矿物学与岩石学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留校任教,2003年获聘为副教授。
郭颖副教授通过对翡翠岩矿及宝石学的深入研究,探讨了翡翠材质与鉴赏、雕刻工艺与风格、翡翠文化等多方面受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门话题,主编了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玉雕与玉器》,并多次作为特邀专家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的专题采访。近5年来应邀为多家公众媒体与行业媒体撰写翡翠方面的专业论文40余篇,并在多家珠宝专业网站上广为流传,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宣传翡翠文化。
-----
坦白说,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鉴赏指南”汗牛充栋,很多都流于表面,充斥着华丽的辞藻和不切实际的描述。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什么是好翡翠”,更深入探讨了影响翡翠历史价值和文化意涵的社会因素。比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分析了民国时期,名媛们对特定颜色和雕工翡翠的偏爱,是如何推动了某些流派的兴起,这种结合了历史学和艺术史的视角,让我对翡翠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保持的克制与客观,没有那种过度“神化”宝石的倾向,而是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解析其形成与美学价值。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玉器文化有深度兴趣的收藏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拓宽视野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赞叹,这对于一本鉴赏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要知道,翡翠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线在其中的折射和反射,如果图片质量不过关,所有的理论介绍都会大打折扣。幸运的是,这本书的内页采用了高质量的铜版纸,色彩还原度极高,特别是那些微距拍摄的图片,连玉石内部的棉絮、晶体结构都清晰可见。我甚至将它与我收藏的一块清代老坑料放在一起对比观察,书中的图例几乎完美复刻了实物的视觉感受。而且,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图注清晰,专业术语解释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学习。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恰恰体现了作者对“璀璨翠色”本身的尊重。
评分我身边有几位是做玉石雕刻的同行,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出奇地一致,都认为它在“工艺鉴赏”部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们常常讨论,好的玉料配上平庸的雕工,价值会大打折扣,反之亦然。这本书详细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从清宫廷的“写实派”到民国“写意派”的雕刻风格演变,并配有大量对比图例,展示了“因材施艺”的最高境界。对于雕刻师而言,这本书不仅是审美提升的教材,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尊重材料特性”的教科书。通过阅读,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一些作品,发现了一些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原料的色根来布局构图。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出了普通鉴赏书籍的范畴,它触及了创作的核心。
评分这本关于翡翠鉴藏的书,简直是翡翠爱好者的福音!我之前对手头的几件老物件总有些拿不准,尤其是那些色彩变化微妙的“帝王绿”和“冰种”,总觉得少了点判断的底气。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坐在身边,手把手教我如何分辨真伪、评估价值。书里对不同产地翡翠的微观结构描述得极为细致,什么“苍蝇翅”、“翠性”的专业术语,不再是晦涩难懂的标签,而是能真真切切在实物上找到对应特征的指南。尤其是关于抛光工艺对光泽度的影响分析,简直是点睛之笔。很多市面上流行的优化处理手法,比如强酸浸泡和注胶,书里都有配图和详细的对比案例,让我差点就上了那些不良商家的当。现在再去珠宝店,我都能自信地和销售人员聊上几句,虽然不至于吹嘘自己是专家,但起码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再任人宰割。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它的定价,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最看重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于“保养与修复”的篇幅。毕竟,收藏品如果不能妥善保存,再珍贵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黯淡。书里关于翡翠长期佩戴的清洁保养方法,那些“佩戴即养护”的传统智慧,被作者用现代的化学和物理知识进行了佐证,让人信服。更重要的是,它对“过度保养”的潜在风险也做了警示,比如一些过于激进的清洁剂可能会损伤玉石表面的自然光泽层。这种平衡且负责任的态度,让我非常欣赏。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拥有”,更教你如何“守护”这份翠色。对于已经积累了一批老翡翠收藏的买家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无价之宝,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维护指南,让我的珍藏能够更好地跨越时间的长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