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九章算术+几何原本+相对论 | ||
| 定价 | 199.00 |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9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英)牛顿,任海洋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229101220 | |
| 重量 | 3000 | |
《九章算术》是人类科学史上应用数学的“算经之shou”,也是中国古代算法的扛鼎之作,*是一部与《几何原本》并列为世界两大数学体系的代表作。全书总共收集246个数学问题并提供其解法,这些算法要比欧洲同类算法早1500多年,对世界数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章算术》*早提出正负数的概念。te别是负数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数的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在印度,直到7世纪才出现负数的概念;而欧洲比印度还晚1000年,直到17世纪才有人提出负数的概念。
《九章算术》提出“盈不足术”,即用两次假设,可以把一般方程式化为盈不足问题,用“盈不足术”求解。而这一解法,直到13世纪才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被欧洲人称为“契丹算法”(即“中国算法”)。
《九章算术》*早系统叙述了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法则,也*早提出了“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它的算法。
《几何原本》共有十三卷,其中**卷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边和角的大小关系,平行线理论,三角形和多角形面积相等的条件;第二卷讲如何把三角形变成面积相等的正方形;第三卷讲圆;第四卷讨论内接和外切多边形;第六卷讲相似多边形理论;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卷讲述比例和算术的理论;*后讲述立体几何的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目前属于中学课程里的初等几何的主要内容已经完全包含在《几何原本》里了
........
我必须承认,最初被这个书名吸引,是出于一种近乎“猎奇”的心态。将《九章算术》那种古老而实用的东方数学智慧,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那种奠基性的西方经典放在一起,实在是太有戏剧性了。这本书读起来,最大的乐趣在于感受那种“古今对话”的张力。它不是简单地把四本书的摘要拼凑起来,而是提供了一种参照系。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下,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如何演化和相互影响的。比如,当你在思考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时,脑海中可能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九章算术》中那些精妙的实际测量和比例计算,你会意识到,理论的构建往往建立在无数次成功的实践基础之上。而欧几里得的纯粹几何,则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我们逻辑推演的极致之美。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挑战了我们对“经典”的刻板印象,它证明了伟大的思想是互通的,是可以用一套更宏大的叙事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我个人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的“思维导图”,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层层递进,从实用走向抽象,再从经典迈向革命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不均衡的,正因如此才显得格外真实和有价值。你时而沉浸在《九章算术》里那些严谨的“求方”、“盈不足”的算法中,感受到古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之光;下一刻,你的心神可能就被《相对论》中那些挑战直觉的弯曲时空概念所捕获。这种风格和语境的剧烈切换,反而锻造出一种奇特的阅读节奏感。它让人明白,伟大的智慧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它既可以体现在如何精确计算一块田地的面积,也可以体现在如何重新定义时间与空间的基本属性。它成功地避开了将所有经典“同质化”的陷阱,而是让每部作品的独特气质都得以彰显。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探索舱”,让我可以在不被专业术语完全淹没的前提下,领略到这些思想巨著的核心精髓。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读者亲自参与到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之中,去体会那种从已知走向未知的兴奋与挑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对话录,将人类智慧的巅峰时刻汇聚一堂。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能触摸到那些伟大思想家们在构建理论时的呼吸和心跳。我特别喜欢它将如此多不同领域的经典著作并置在一起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牛顿的严谨与爱因斯坦的颠覆性洞察,张苍的实用智慧与欧几里得的抽象完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潜在的、统一的逻辑线索?阅读它,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宏大的思维探险,每翻开一页,都是对旧有认知的挑战与拓宽。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巨大的知识宫殿的中央,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座风格迥异却都雄伟壮丽的塔楼,它们各自代表了人类理解世界方式的里程碑。作者(或编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她显然对人类文明的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敢于将这些看似孤立的巨著进行一次大胆的并置。对于任何一个渴望触及思想深度,不满足于碎片化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值得珍藏的瑰宝,它迫使你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真理”的面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信息密度是令人敬畏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地窝在沙发上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认真对待的“智力投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思维的负重训练。我特别欣赏它在呈现这些核心著作时所保持的那种克制与尊重。它没有过度地进行现代化的解读或过度简化,而是努力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比如,在接触到爱因斯坦关于时空革命性的观点时,你会下意识地回头去回顾牛顿建立的那个经典物理学框架,那种“范式转移”的震撼感,通过这种对比被放大了无数倍。这种并置的效果,远胜于单独阅读任何一本经典。它让你切身体会到,科学的进步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着断裂、继承与颠覆的循环。对于那些对科学史和哲学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你在这些思想巨人之间自由穿梭,感悟历史长河中真理被揭示的艰辛历程。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训练。它巧妙地将“几何学的确定性”、“力学的必然性”、“计算的实用性”以及“物理学的相对性”这四大支柱,放在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物理学或数学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教材。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张苍的务实,还是欧几里得的纯粹,最终都服务于人类构建稳定、可预测世界模型的努力。而牛顿和爱因斯坦则分别代表了这个模型的建立与颠覆。这种编排,迫使读者必须不断地进行跨界思考。你会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文明如此迷恋于通过数学来描述世界?这些看似抽象的符号和公理,是如何精确地预测了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这种深度的反思,远超出了阅读任何单一领域的专业书籍所能带来的启发。它提供了一种俯视角的宏观视角,让人对人类理性之光的力量感到无比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