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姬蜂志 盛茂领,孙淑萍,丁冬荪 科学出版社

江西姬蜂志 盛茂领,孙淑萍,丁冬荪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茂领,孙淑萍,丁冬荪 著
图书标签:
  • 姬蜂科
  • 昆虫学
  • 江西
  • 生物多样性
  • 寄生蜂
  • 昆虫分类学
  • 生态学
  • 农业害虫
  • 生物防治
  • 科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涵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9178
商品编码:2000607578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江西姬蜂志

定价:198.00元

作者:盛茂领,孙淑萍,丁冬荪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0303691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该书系害虫天敌类专著,不但为有害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内容提要


《江西姬蜂志》介绍江西省分布的姬蜂科25亚科175属372种及亚种,其中新种70种,中国新记录属7属,中国新记录种8种,江西新记录族5族,江西新记录属38属,江西新记录种72种。介绍姬蜂科的形态特征并附有形态特征图,对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各阶元附有检索表,并附有224幅珍贵的彩色照片。书末附参考文献及英文摘要、中名、拉丁名索引。

目录


作者介绍


盛茂领,男,1982年6月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博士毕业; 1982~1993年,林业部森林植物检验防治所工作;1993至今,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工作;1997~2003任《中国森林病虫》常务副主编;现任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至今,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1项、科技部基础平台及十一五科技支撑子项目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发明3项、实用新型3项。

文摘


序言



暂无相关图书信息 很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江西姬蜂志》这本书的详细简介,因为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目前无法找到关于这本特定图书的公开资料或相关出版信息。 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请您提供更多关于这本书的线索,例如: 1. 出版年份: 这本书大约是哪一年出版的? 2. 内容主题(更具体的): 除了“姬蜂志”这个名称,这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江西地区的哪一类昆虫(例如,特定科属的膜翅目昆虫)?它侧重于分类学、生态学、还是生物地理学? 3. 作者信息确认: 您提供的作者姓名“盛茂领, 孙淑萍, 丁冬荪”是否为该书的唯一或主要作者? 替代方案的图书内容构思(基于您提供的书名结构): 鉴于书名是《江西姬蜂志》,我们可以推测这本著作是一部专业的昆虫学专著,专注于江西省境内姬蜂科(Ichneumonidae)昆虫的系统研究。这类著作通常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专业深度。 如果这是一本标准的昆虫分类志或专著,其内容结构很可能会遵循以下几个核心部分展开: --- 预想的昆虫学专著内容结构概要 总论:江西姬蜂科研究的历史与意义 本章节会概述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在全球昆虫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地位,特别是作为重要的寄生蜂(Parasitoid Wasp)在农业和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继而回顾中国乃至江西省以往关于姬蜂科的研究历史,指出当前研究的空白点,并阐述本“志”编纂的紧迫性和科学意义。 第一部分: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论 1. 江西省自然地理与生物多样性: 详细介绍江西省的地貌(如庐山、井冈山、鄱阳湖平原等)、气候带、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姬蜂的分布格局。 2. 标本采集与保存技术: 详细记录在不同生境(森林冠层、林下灌丛、草地、农田)采用的采集方法(如灯光诱捕、扫网、 Malaise 陷阱等),以及标本的清洗、装架、数字化存档标准。 3. 系统分类学依据: 阐述本次研究采用的姬蜂科分类系统(例如,是否遵循 Wahl, Gauld 等当代主流学者的划分),关键的形态学测量指标(如触角小段数、翅脉特征、生殖器结构等)。 第二部分:姬蜂科系统分类(主体部分) 这是全书的核心,将按科、亚科、族、属、种的顺序进行系统梳理和记录。 1. 姬蜂总科下的地位: 简要界定姬蜂科(Ichneumonidae)的特征,区分其与广腰蜂科(Braconidae)等近缘科的主要区别。 2. 亚科划分与区系: 根据江西省已发现的物种,可能划分为 Ichneumoninae(姬蜂亚科)、Cryptinae(隐姬蜂亚科)、Ophioninae(蛇腹姬蜂亚科)等主要亚科。 3. 属级和种级描述: 属的鉴定特征: 给出能够准确识别该属的关键形态特征,可能配有详细的绘图或电镜照片。 种的详尽描述(新种/新记录): 对于江西省新发现的物种(新种),将提供形态学特征的全面描述,包括雌雄异形性、体色变异范围、头部、胸部、腹部及附肢的精确测量数据。对于已知的物种,则侧重于记录其在江西的地理分布、生境偏好以及寄主信息。 关键检索表: 编纂严谨的逐级二歧性检索表,这是专业志的标志,使用户能够通过观察形态特征,逐步锁定样本所属的属和种。 第三部分:生态学观察与生物学数据 1. 寄主关系研究: 详细记录已被确证的寄生关系,指出姬蜂幼虫寄生的昆虫宿主(例如,哪些姬蜂寄生于天牛幼虫、哪些寄生于鳞翅目或鞘翅目害虫)。 2. 生物学特性: 记录不同物种的发生期(每年出现的时间)、生活史阶段(卵、幼虫、蛹的形态)、越冬方式等。 3. 生物防治潜力评估: 基于生态数据,初步分析几种优势姬蜂物种在江西省重要经济作物(如水稻、柑橘、油茶)的病虫害控制中的实际应用前景。 附录 专业术语表: 解释所有专业昆虫学术语。 参考书目: 列出所有引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图版索引: 详细标注所有插图、照片和检索表。 --- 总结推测: 《江西姬蜂志》必然是一部耗时多年、依赖大量野外工作和显微镜观察的硬核学术著作。它不仅是系统分类学的成果,也是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我国南方亚热带昆虫区系、特别是昆虫防治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主要被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里面的分类体系和专业的术语运用,显示出作者团队深厚的专业功底。它不像市面上一些为了追求销量而写得过于浅显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即使是初学者,只要愿意投入精力去钻研,也能从中摸索出系统的知识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文献和数据支撑上的详实程度,这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极佳的参考基础。阅读过程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知识累积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图鉴范畴,更像是一部地方性的昆虫“百科全书”。它不仅仅记录了“有什么”,更深入地阐述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对于理解物种的演化路径和生态适应性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家乡历史地理的重新认识。我成长在江西这片土地上,但很多关于本地特有物种的知识是缺失的。这本书弥补了这一空白,它通过对姬蜂这类特定群体的聚焦,构建了一个微观的世界,但这个微观世界却映射出了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书中的叙述语言流畅自然,没有过多生硬的学术腔调,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们在野外辛勤工作的场景,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执着是跃然纸上的。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稀有或新发现的种类时,那种描述的兴奋感似乎也能感染到读者。它不仅是科学记录,更像是一份深情的地方志,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变迁和坚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带着一丝古朴和神秘感的色调,让人一下子就想深入了解书里的内容。我特别喜欢那种对细节的描摹,感觉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考证和收集资料,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好像带着生命力。读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带领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江西大地深处的自然奥秘。尤其是那些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探讨,真的让人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敬畏。书中的插图和照片质量也相当高,清晰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于我们理解和识别这些昆虫非常有帮助。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从中收获良多,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户外探索的更大热情。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科普意义是并存的,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昆虫学和地域生态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微观的聚焦之间的完美平衡。它聚焦于一个相对专业的昆虫类群——姬蜂,但通过研究这个群体,却巧妙地串联起了整个江西区域的生物地理学脉络。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生境下物种分布的讨论,这不仅是物种名录的堆砌,更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探索。它展示了环境压力、地理隔离等因素是如何塑造这些小生命形态的。对于环境政策制定者或生态规划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本土数据支撑。它让我明白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从对每一个具体物种的深入了解开始。这种“小中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人文的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匠心。纸张的质感很好,保证了图像的色彩还原度,这一点对于需要辨识细微差别的生物图谱来说至关重要。布局上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的层级划分清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定位到所需的物种描述或相关图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形态特征的描述部分,那些精细到毫米级的观察和记录,体现了生物学研究的严谨性。对于一个希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细节标准极高,它帮助我建立了更精确的观察视角。可以说,它为所有希望进行相关物种研究的人员设置了一个高质量的基准线,值得反复翻阅和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