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仙平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废水处理
  • 氨氮
  • 工业废水
  • 处理技术
  • 环境工程
  • 水污染治理
  • 低浓度
  • 中低浓度
  • 氨氮去除
  • 环保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3790
商品编码:19941054476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罗仙平 等 著 定  价:9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页  数:163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543790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含氨氮工业废水的排放现状 1
1.2 含氨氮工业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2
1.2.1 含氨氮工业废水的来源 2
1.2.2 含氨氮工业废水的危害 2
1.2.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参考文献 4
第2章 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6
2.1 吹脱法 6
2.2 化学沉淀法 7
2.3 折点氯化法 8
2.4 生物脱氮法 8
2.5 离子交换法 9
2.6 高级氧化技术 10
2.6.1 臭氧氧化法 11
2.6.2 光催化氧化法 11
2.6.3 催化湿式氧化法 11
2.6.4 超临界水氧化法 12
2.6.5 电催化氧化法 13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2014年我国废水氨氮排放总量为238.5万吨,尽管比2013年减少了2.90%,然而氨氮负荷仍然远远超过地表水环境容量,氨氮减排任务紧迫。强化氨氮,尤其是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效率,乃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本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氨氮既是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同时过量的氨氮却对环境带来严重危害。高浓度氨氮废水可以采用吹脱工艺进行有效解决,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效率却不甚理想?基于此,本书提出了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的高效处理方法及技术思路,包括改性沸石作为吸附剂处理、离子交换树脂以离子交换/吸附同时存在的处理方式、以及包含改性TiO2光催化方法的不错氧化降解技术等,其主要内容涉及到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改性、离子交换树脂的改性、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改性,剖析了三种方式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的机制,为高效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提供了技术保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严格围绕该书主题展开,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的表述: --- 图书简介:《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面向复杂工业水环境挑战的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南 导言:工业废水处理的焦点——氨氮的“两难”困境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氨氮废水是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之一,其排放对水体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尤其在水产养殖、化工、石油、制药、钢铁以及电子清洗等领域。氨氮的去除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达到日益严苛的环保排放标准。然而,针对不同浓度梯度的氨氮废水,传统的处理技术往往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高浓度氨氮易于采用吹脱、汽提等物理化学方法,但对于处理成本敏感、生物抑制性低但浓度波动大的“中低浓度”段(通常指TKN在50 mg/L至500 mg/L,或更高但受制于后续工艺负荷的废水),选择高效、稳定且经济的解决方案成为行业痛点。 本书《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正是为系统性解决这一行业难题而倾力打造的专业著作。它不满足于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在复杂基质(如高盐、耐受性、碳源限制、微量毒物干扰等)下的特性,并围绕“效率、稳定、经济”三大核心目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可操作的技术评估与设计体系。 第一篇:基础理论与挑战解析——中低浓度氨氮的特性与制约因素 本篇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精准定位中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特殊性。 1. 氨氮形态与环境行为: 详细阐述了pH值、温度对游离氨($ ext{NH}_3$)和铵离子($ ext{NH}_4^+$)平衡的动态影响,特别是在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如何通过调控操作参数实现目标形态的转化,以适应后续工艺的要求。 2. 生物处理的极限与瓶颈: 深入探讨了微生物对氨氮的代谢途径,重点分析了亚硝化、硝化过程在低氮环境下的动力学限制。内容涵盖了“低C/N比”和“低温”对硝化细菌活性的抑制机制,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工艺设计中如何通过优化污泥龄(SRT)和溶解氧(DO)控制来突破传统曝气法的处理瓶颈。 3. 非生物法在低浓度下的经济性评估: 对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吸附材料(如分子筛、改性沸石)的吸附-脱附循环进行了详尽的成本效益分析。强调了在低浓度场下,吸附剂的再生能耗和水耗如何成为决定整体运行成本的关键因素。 第二篇:核心处理工艺——深度优化与耦合技术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适用于中低浓度氨氮处理的主流与新兴技术的深度挖掘和优化。 1. 优化的活性污泥系统: A/O/A-2BRL工艺的变种应用: 针对中低浓度废水常伴随的碳源不足问题,系统介绍了内源反硝化(Inter-ALx)和外加碳源反硝化的工程参数设计。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污泥龄控制策略,促进短程反硝化(如亚硝酸盐途径,ANAMMOX的预处理),以降低曝气能耗和碳源投加成本。 MBR与MBBR在低氮负荷下的优势: 比较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装配式生物滤池(MBBR)在稳定控制中低浓度氨氮去除率方面的优劣。特别关注了膜污染控制与生物膜挂膜稳定性对低浓度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 2. 氨吹脱与汽提技术的精细化: 尽管是物理化学法,但本书强调了在低浓度应用中,如何通过高效填料和气液传质强化来提升吹脱效率。内容涉及气液逆流塔的设计优化、pH提升剂的精确计量控制,以及吹脱后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方案设计,以提升整体回收率。 3. 创新与集成技术: 电化学技术: 探讨了电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在处理残留或难以生物降解的氨氮形态中的潜力,侧重于电极材料的选择性与运行稳定性。 新型吸附剂的性能挖掘: 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对低浓度铵离子具有高选择性的新型复合吸附材料的合成、吸附机理及其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循环性能测试数据。 第三篇:工程实践与系统集成 本篇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从方案设计到运行管理的实用指导。 1. 工业废水特性评估与预处理: 指导读者如何对目标工业废水进行“氨氮负荷谱”分析,识别盐度、pH波动、毒性物质对后续生物反应器的潜在影响,并据此确定最佳的预处理或预富集方案。 2. 耦合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 提供了针对不同典型行业(如精细化工、印染、钢铁冷却水等)的“分段处理”或“耦合集成”工艺包。例如,如何将低效吹脱后的尾水接入高效生物硝化系统,实现负荷的分级优化。 3. 运行控制与故障诊断: 提供了针对中低浓度氨氮处理系统常见的“硝化停滞”、“反硝化不完全”和“吸附剂容量衰减”等故障的快速诊断流程和恢复策略。强调了实时在线监测(如ORP、DO、pH、在线氨氮仪)在维持低浓度稳定处理中的关键作用。 结语 《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聚焦于工业水处理“短板”的攻坚指南。通过理论的深度解析、主流技术的优化实践,以及前沿集成方案的展示,本书旨在帮助环境工程师、设计人员和企业运营者,从容应对日益复杂的工业废水排放要求,实现氨氮污染的经济、高效、可持续治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专业,但作为一名对环境工程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确实对它能否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技术问题抱有期待。首先,我最关注的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的表现。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指南,更深层次的化学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以及不同处理工艺在微观层面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在生物法处理中,不同菌种的代谢路径、抑制剂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反应器设计来提高脱氮效率,这些都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如果书中能清晰地阐述这些科学原理,并配以必要的数学模型和图表分析,那么对于想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有效”的研究人员或高级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新型催化剂或高级氧化技术在去除难降解有机氮物时的应用案例分析,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化学基础理论上的功力。

评分

从结构和可读性的角度来衡量,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其逻辑组织和图文呈现方式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开始,逐步过渡到单一技术、集成技术,再到整体系统的优化控制。如果书中能采用清晰的流程图来展示复杂的工艺串联过程,并用大量的对比图表来说明不同工艺的优缺点(如占地面积、能耗、出水水质保证率等),这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此外,排版和术语的统一性也影响着阅读体验。对于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清晰的定义和一致的符号系统是避免误解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在关键概念后附带简短的注解或者术语表,对于非本专业背景但需要了解此技术的读者来说,会是一个贴心的设计,确保每个人都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工程应用层面的内容也极为看重。在实际的工业现场,影响废水处理效果的因素往往是多变的,水质水量波动、温度变化、进水中有毒物质的突发冲击,都是需要直面的挑战。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工程案例和操作经验总结。比如,针对不同行业(如化工、医药或精细化工)产生的氨氮废水特点,作者是否能提供定制化的处理方案设计思路?在实际运行中,不同阶段的监测指标选择、故障排查的快速指南,以及设备选型的经济性分析,都是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如果书中能够收录一些“避坑指南”或者“经验数据对比表”,哪怕是基于特定工况的模拟数据,都会极大地提升其作为工程师手册的价值,让读者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里。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的学术背景和行业经验也是我衡量其可信度的重要维度。一本关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书籍,如果作者没有在一线工程实践中摸爬滚打过,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现实约束的考量。我期望作者的论述中能透露出对行业标准的深刻理解,比如国家和地方对氨氮排放的最新法规要求,以及如何在高标准的约束下寻求成本效益最优解。如果书中能引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作为佐证,并对这些标准背后的环境科学逻辑进行剖析,那么这本书的权威性将大大增强。读者的信任来自于作者的专业深度和实践广度,我希望这本书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在这一领域深厚的积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一个技术领域的专著,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对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的洞察力上。在当前“零排放”和“资源化”的大背景下,单纯的末端治理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探讨了如何将氨氮从废水中资源化回收利用,例如,是否涉及了膜技术、吸附/解析技术与后续的肥料生产或能量回收相结合的前沿研究?如果书中能花足够篇幅来讨论新兴的、具有颠覆性的技术路线,比如电化学法、光催化降解等在氨氮去除中的潜力与现有瓶颈,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当前问题,更是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前瞻性,是判断一本技术书籍是否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