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化学与社会
定价:15.70元
售价:7.1元,便宜8.6元,折扣45
作者:唐有祺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7-01
ISBN:9787040059342
字数:320000
页码: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化学知识为主线,以社会广泛关注的有关问题为视点,阐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内容包括化学的继往开来、化学键、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能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化学与生命现象、营养与健康、材料科学,以及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等。通过本书的学习,文管类各专业学生可透过化学这个窗口,对自然科学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有一概括了解,从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书不仅可作为文科各专业化学教材,而且还可作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看起来相当不错,即便是二手书,纸张的质感也保持得很好,这在阅读体验中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翻阅时,我注意到插图和图表的排版非常清晰,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图或者历史时间线都被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信息堆砌上去,而是有明确的逻辑层次。我个人对涉及伦理和治理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化学的力量是双刃剑,它既能拯救生命,也可能带来灾难。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探讨“科学自主权”与“社会监管责任”之间的张力的。比如,当新的、未被充分研究的化学品被推向市场时,社会应该以何种速度和深度去介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跨国界的案例对比,比如不同监管体系下的社会反应差异,那无疑会增加其深度和讨论价值。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介绍知识,更是引发我们对未来如何与这些看不见的物质力量共存的深思。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阅读体验比较差,很多新出的社科类书籍,总喜欢用一种过度煽情或者故作高深的笔调来包装一个很薄弱的论点,读完让人感觉像喝了一大杯兑了水的白糖水,甜是甜,但毫无营养。我对这本《[二手] 化学与社会》的期待,恰恰在于它能否保持一种克制的、近乎冷峻的叙事风格。我希望作者能够拿出扎实的历史文献和数据支撑,去构建他对“社会”的理解框架,而不是依赖于大量的个人感悟或者情绪化的表达。如果它能像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那样,梳理出某个化学发现如何无意中重塑了工业革命的轨迹,或者某种新材料的诞生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居住形态,那才是我真正想看到的。那种硬邦邦的、无可辩驳的因果链条,远比空泛的“科技改变生活”之类的口号来得有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风险认知”那一章的论述,因为社会对化学物质的恐惧往往是滞后且非理性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基于科学事实的理性审视角度,那简直是太及时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它的篇幅相当可观,这通常意味着作者没有选择走捷径,而是愿意在每一个主题上都进行充分的展开和论证。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可信度”和“严谨性”。如果作者能引用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一手资料——无论是化学期刊的原始论文,还是当时社会学家对新技术的田野调查记录——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群体或替代性技术。比如,在传统工业革命中,哪些本土的、非学院派的化学实践被主流科学所排挤,但它们可能对特定社群的生活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化学史”视角,去倾听那些被“主流化学”所淹没的声音,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挑战我们对“进步”的固有理解,提醒我们,每一次重大的物质变革背后,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价值体系的重塑,而这些代价往往是由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承担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挑剔的读者,尤其在阅读与技术和历史交叉的题材时。很多这类书籍的通病是,它们要么过度美化发明家的光辉事迹,把化学史写成了英雄传记,要么就是陷于纯粹的工程描述,完全忽略了人类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环境决定论”或者“技术社会学”的视角。比如,探讨在特定的经济体制下,哪些化学技术更容易被资助和推广,而哪些更具社会意义但缺乏商业价值的技术则被边缘化了。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双向互动,所以我非常好奇,社会的需求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化学研究的方向?比如,战争的需要如何催生了某些特定的合成材料,而和平时期的人们又如何适应这些“战争遗产”?如果书中能揭示出这种复杂的回馈机制,而不是单向度的“科学进步论”,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上升到了社会批判的高度。我对那些隐藏在光鲜技术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经济驱动力非常着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搭配着深沉的蓝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毕竟“化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挺硬核的。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惊喜地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探讨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中的角色。那种“连接”感很强烈,像是有人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把实验室里的复杂公式和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宏大叙事与微观实验之间的平衡的。比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塑料污染这个我们避无可避的话题?如果能从化学合成的角度去解析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总觉得,真正的理解是从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开始的,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它就是这样”。这本书似乎正指向那个方向,用一种既学术又亲民的方式,试图解开我们对物质世界诸多疑惑的锁扣。期待它能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而不是陈词滥调的科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