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传习录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儒家
  • 经典
  • 传习录
  • 修身
  • 处世
  • 传统文化
  • 道德修养
  • 中华文化
  • 启蒙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邺水朱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804
商品编码:17705028888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传习录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804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明)王阳明,著,姚彦汝,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传习录 目录】

上卷

徐爱录……………………………005

陆澄录……………………………018

薛侃录……………………………033

中卷

答顾东桥书………………………048

答周道通书………………………067

答陆原静书(一)………………071

答陆原静书(二)………………073

钱德洪跋…………………………079

答欧阳崇一………………………080

答罗整庵少宰书…………………086

答聂文蔚(一)…………………092

答聂文蔚(二)…………………098

南大吉录…………………………103

下卷

陈九川录…………………………108

黄直录……………………………115

黄修易录…………………………119

黄省曾录…………………………125

钱德洪录…………………………128

黄以方录…………………………147

钱德洪跋…………………………156


  作者介绍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是明朝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精彩书摘

上卷

徐爱①录

1.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②所谓误本者

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

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

也③。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

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

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④,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⑤,固已超入圣域,粹然

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

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

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

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

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

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

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是王阳明zui

得意的,也是位门生。据说还是王阳明的妹夫,有“王门颜回”之

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的“爱”即徐爱的自称。

②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

③“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

《礼记·中庸》。

④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

后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所以称

“夷”。

⑤精一之功:为精纯的功夫的意思。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

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当中“格物”等观点,全以郑玄作注、孔颖达作

疏的《礼记·大学》为准,即朱熹等大儒们认为是误本的那一版本。开

始听说时我感到十分惊讶并且对先生的学说抱有怀疑。后来,我用尽

心力,综合进行参照对比,再向先生本人请教。zui后我才明白先生的

学说像水之寒冷,又像火之热烈。正如《中庸》中所说的,后世出现的

圣人也不会怀疑它的正确。先生的睿智与生俱来,并且他为人和蔼、

坦荡、平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知道先生年轻时豪放不羁,曾经

热衷于诗词文章的修习,受过佛、道两家学说的熏陶,乍一听到他的学

说,都把它视为标新立异、荒诞不经的言论,不再深加探究。殊不知,

先生在贬居贵州的三年当中,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环境,修身静虑,精纯

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进入了绝妙的境界,归入中正之旨。

我日夜在先生门下修习,聆听他的教诲,认为先生的学说刚接

触时会感觉浅易,而越是深入研究越觉得十分高深。表面粗疏,但

认真探究就越发感到精妙。接近时好像浅近,但深造时就觉得无穷

无尽。修习十几年来,我自己觉得还没能窥探到它的边缘。当下的学

者,有的与先生仅仅有过一面之缘,从没有听过先生的学说,一开始

就先入为主地怀着轻视、偏激的心理,还没有仔细交谈便根据传闻

草率地妄加揣度,做出了臆断。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

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听了先生的教诲,也是大都遗漏的多而学到的

少。就好比相马的时候,仅仅看到了马的性别、颜色等表面情况,却漏

掉了识别千里马的关键特征。因此,我把先生平日里的教诲尽悉记录

了下来,给同学们传阅,然后共同考核订正,希望不辜负先生的谆谆

教诲。

学生徐爱记。

2.

【原文】

爱问:“‘在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

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

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

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其,小人乐

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

之父母’之类①,皆是‘’字意。‘民’犹如《孟子》‘仁民’②之

谓,‘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

所以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九族’至‘平

章’‘协和’⑤便是‘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

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民’。说‘民’便

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如云”之后所引之语皆出自《大学》。

②仁民:语出《孟子·尽心上》:“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③“舜使契”二句: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族的始祖,帝喾之

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掌管教化之职。敷,布、施。五教,

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④“《尧典》”句:克明峻德,语出《尚书·尧典》:“克明峻德,

以九族。”明明德,语出《大学》,意为弘扬善良的德行。

⑤“以”句:语出《尚书·尧典》:“克明峻德,以九族。九族既

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⑥修己以安百姓:语出《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

病诸!”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在民’一词,朱熹认为应当写作‘新民’,并

且后面的文章有‘作新民’的词句,可以作为他的凭证。先生却认为应

当依照旧本作‘民’,您这样认为也有什么依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意思是自新之民,自我更新,与‘在

新民’中的‘新’含义不尽相同,怎么能用这作为依据呢?‘作’和‘’

相对应,但不是‘’的意思。下面所讲的‘治国’‘平天下’等地方,都

没有对‘新’字发表阐述。如‘君子贤其贤而其,小人乐其乐而利其

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等,这些都有‘’的意思。‘民’就像《孟子》中的‘仁民’所说,

‘之’也就是‘仁之’,对他们‘’也就是对他们‘仁’。百姓缺少

情,舜命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教化百姓父子有、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他们相互近。《尧典》中说的‘克明

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民’,就是

‘明明德于天下’。又比如孔子所说‘修己以安百姓’一句,‘修己’就是

‘明明德’,‘安百姓’就是‘民’。说‘民’就兼有教化和养育两个意

思,朱熹说成‘新民’,意思就显得偏僻而狭隘了。”

3.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

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体,

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③所谓

‘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是朱熹

对“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语出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

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

②义外: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

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

义都在人心之中。

③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

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说‘事物都

有特定的道理’,这好像和您的学说有抵触。”

先生说:“要在具体的万事万物上寻求至善,就是把‘义’当作外

在的东西。至善是心的本体,只须‘明明德’达到了精一的程度,那便

是至善了。显然这并没有脱离客观事物。那种像朱熹在《大学章句》中

所说的穷尽天理,而心中没有丝毫私欲的人,就能够达到这种至善的

境界。

4.

【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①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

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

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

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

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

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②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

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

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

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的心,

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

热,便自要求去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

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

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

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释】

①心即理: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

②温凊定省: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

定而晨省。”温,冬天让父母温暖;凊(qìng),夏天让父母凉快;定,夜里

让父母睡得安稳;省,早上向父母问安。

③“孝子”句:语出《礼记·祭义》。

【译文】

徐爱问:“世上有万事万物的道理,而只在心里去追求至善的境

界,恐怕难以去探究完吧?”

先生说:“心就是理,难道天下有什么事物和道理是在人心之外

的吗?”

徐爱说:“比如侍奉父的孝道,辅佐君王的忠心,结交朋友的诚

信,治理百姓的仁义,等等,这当中有很多的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

去考察的。”

先生慨叹说:“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因为此种说法蒙

蔽人们很长时间了。姑且就你问的这些来说,侍奉父,不能从你父

身上找个孝的理;辅助君王,不能从君主身上找个忠的理;结交朋友、

治理百姓,也不能从朋友或者百姓的身上探寻到信和仁的道理。这些

孝、忠、信、仁的道理都只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说心就是理。当人心

还没有被个人私欲所蒙蔽,就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丝一毫,人的内心

就是天理。凭着这种合乎天理的心,用心侍奉父便是孝,用心辅佐

君王便是忠,用心交友、治民便是信和仁。只需要用功去除心中的私

欲、存养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了先生的教诲,我已经觉得有些明白了。但是以前的

学说还在我的心里面,让我有纠结不清的地方。譬如说侍奉父母这件

事,有让父母冬暖夏凉、白天请安、晚上请定等许多细节,这些不需要

讲求吗?”

先生说:“怎么不讲求呢?只是有个核心,就是先要摒除私欲,保

存天理,然后在这上面去讲求。就比如讲求父母冬天暖和,不过是要

尽一尽自己单纯的孝心,唯恐有点滴的私心杂念存在其中;讲求父母夏

天凉快,也只是想尽尽孝心,唯恐有丝毫私欲夹杂其中,为的只是讲求

这份心而已。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任何私欲,纯属天理,是一颗虔诚孝

敬的心,那自然会冬天记挂父母的寒冷,夏天记挂父母的暑热,也就自

然会讲求‘冬温’‘夏凊’的道理。这些具体的事情,都是人那颗虔诚

孝敬的心发出来的。只有存在这颗虔诚孝顺的心,然后才有具体的事

发生。以树木作比喻,虔诚孝顺的心是树根,具体的事情就是树的枝

叶。不是先找到枝叶,然后才去种树根,而必须是先有树根然后

有枝叶。《礼记》有言:深爱父母的孝子,对待双一定很和气;有和

气的态度,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了愉悦的气色,人就会有美好的表情

了。所以有一颗深爱的心做树根,就自然而然会有‘冬温’‘夏凊’等一

系列细节了。”

5.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①、惟贤②往复辩论,未能决。

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

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③。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

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

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

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

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

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

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

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

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

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

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

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

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

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

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

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

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

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

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

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

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

事?只是闲说话。”

【注释】

①宗贤:黄绾(1477—1551),字宗贤,号久庵,浙江黄岩人。官至礼

部尚书,王阳明的学生。

②惟贤:顾应祥(1483—1565),字惟贤,号箬溪,浙江长兴人。官至

刑部尚书,王阳明的学生。

③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语出《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译文】

徐爱因为还没有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和宗贤、惟贤反复争

辩后,仍旧不能了然于胸,于是请教先生。

先生说:“举个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徐爱说:“现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事实

上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由此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并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因为私欲已经隔断了这种人

的知行。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因为没有真知。圣贤们教育人们

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

行的本体。因此,《大学》举出了一个真正知行的例子,说‘如好好色如

恶恶臭’,意即喜爱美色,厌恶腐臭。懂得美色是知,喜欢美色是行。人

们在看见美色的时候就自然喜欢上了,并不是看见美色之后才立马生个

心去喜欢;闻到腐臭是知,厌恶腐臭是行,人也是一闻到腐臭就自然厌

恶了,并非闻到之后而又另生出个心去讨厌它。如果那个人鼻子不通,

那就算是看到腐臭的东西摆在面前,他的鼻子闻不到,也不会太厌恶,

因为根本没有认识到臭。再比如,我们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

长,一定是这个人已经做了一些孝顺、尊敬的行为,才可以说他知道孝

顺、尊敬的道理。难不成,只因为他会说些孝顺、尊敬的话,我们就认

为他孝顺、尊敬吗?再如,一个人知道痛,一定是自己已经经历了或者

正在经历痛,才知道痛;知寒、知饥,一定是已经经历了寒冷和饥饿。

由此可见,知行如何能够分得开?这些例子就是知与行的本体,还不

曾被私欲隔开的。圣人一定是这样教育学生,才能算作知。不然就并

非真知,可见这是多么紧要切实的功夫呀!现在硬要将知行分开算作

两件事情,有什么意思呢?而我要把知行看作一个整体,又有什么意思

呢?如果这番话的宗旨都不知道,只管在这里争论知与行是一件事还

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处呢?”

徐爱说:“古人把知行分成两回事,也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有一个

分别,好弄明白。一边对知下功夫,一边对实践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

地落到实处。”

先生说:“但是,这样说反而丢失了古人的本意。我曾经说过,知

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

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

知也自然存在了,知行一同存在。古人之所以将行与知分开,说一个知

又说一个行,是因为社会上有一种人,他们完全不会认真思考观察,只

是懵懵懂懂地随意做事情,一个劲儿胡行妄作,因此必须跟他讲‘知’

的道理,他才能够清醒地做事。还有一种人,不切实际,漫天空想,

又完全不愿意有所行动,只是靠主观猜测、捕风捉影,因此必须教他

‘行’的道理,这样他才能正确地知。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才将知

行分开说的,如果真正领会了其中的含义,只要一个知或行就够了。今

人非要将知行分开,以为必须先认识才能实践。自己先去讨论如何做

到知,等到真正知了才去做行的功夫,zui后终生无法实践,也终生一无

所知。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再是一个小毛病。现在我提出知行合一,

就是对症下药。而且这并非我凭空杜撰,知行的本体原本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把知行合一的宗旨掌握了,即使将知行分开说,两者仍然是

一回事,是一个整体;如果没领会知行合一的宗旨,即便说二者是一回

事,那又何济于事呢?不过是说些无用的话而已。”


  前言

前言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

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一语。

王阳明(1472—1529),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谥文成,世称阳明先生。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

市)人,明代zui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

军事家。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仅精通儒、释、道三

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

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都有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

孟、朱、王”。

王阳明的学说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

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其思想冲破了数百年来中

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美妙的光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

同的魅力所在。

阳明学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享誉海外。在日本,阳明学被一

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在经济

腾飞期的韩国,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后来,其影响又逐渐

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可见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

《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哲学思想,也

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

的语言艺术,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同时也

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学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

之经典。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载

于《王文成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亦有单行本。卷上是

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

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的问题;卷中主要是王

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

“社会教条”等。在中卷zui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和《训蒙大

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

论。下卷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

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

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

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下卷收录的

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

本书选取《传习录》的精华并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阅读

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传习录》,而且能让读者

收获更多的人生智慧。



历代圣贤之言:儒家思想的智慧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其中儒家思想更是其核心的瑰宝。数千年来,无数圣贤智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精辟的论述,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本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系列,正是为了系统梳理、深入解读、广泛传播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而倾力打造。 本系列图书不拘泥于单一著作的节选或某一学派的偏颇,而是力求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精选中华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经典,涵盖先秦诸子至宋明理学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关键人物。我们将从最古老的《诗经》和《尚书》中追溯上古先民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方略,感受那份朴素而庄重的责任感;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孟之道如何奠定仁爱、礼义、忠恕等核心价值,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再到汉代儒学独尊,董仲舒如何将儒学与政治结合,塑造了统一的文化认同;继而进入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融合,佛道思想对儒学进行的补充与发展;直至宋明理学,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大家如何将儒学推向新的高峰,探讨性命、心性、格物致知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至今仍启迪着人们对人生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探索。 本系列图书的编纂,并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基于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入的文本解读。每一本读本都将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辅以精炼准确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古籍中艰深的词汇和概念。同时,我们将邀请国内外顶尖的儒学研究学者,为读者撰写导读,梳理各经典的历史背景、思想脉络、核心论点及其在后世的传承与演变。这些导读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经典的思想精髓,揭示其穿越时空的智慧价值,帮助读者跨越年代的鸿沟,与古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 我们深知,要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仅有文本是不够的。因此,本系列图书还将注重对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实践及其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考察。例如,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家庭伦理、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乃至艺术审美等方方面面,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丰富多样的面貌。通过这些考察,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儒家思想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活态文化。 本系列图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十分广泛。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它将是系统学习儒家思想的权威参考,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社会读者,它将是开启儒家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对于从事历史、哲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而言,它将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提供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和深刻独到的研究视角。 我们将致力于通过精美的装帧设计,考究的印刷品质,让每一本读本都成为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我们相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回归经典,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关照。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诚信、责任、担当、和谐等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系列,不仅仅是一套图书,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唤醒,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弘扬。我们期待通过这套系列,能让更多人走进儒家思想的殿堂,感受其穿越时空的魅力,从中获得启迪,丰富人生,贡献社会。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追寻圣贤智慧的经典之旅,在浩瀚的中华文化海洋中,汲取永恒的精神养分,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本系列还将特别关注儒家思想的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和应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我们不只着眼于理论的阐述,更注重思想的落地。例如,如何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联,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践行孝道与仁爱,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体现诚信与责任,如何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礼仪与和谐。这些都是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致力于为读者呈现的。 此外,本系列还将对儒家思想内部的辩证发展和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儒家并非铁板all,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例如,孔子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后来宋明理学中关于“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核心议题的争论,这些都展现了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通过对这些内部争论的梳理,读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儒家思想的演进过程,理解其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本系列将力求做到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我们坚持学术的严谨性,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力求让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读者都能轻松阅读和理解。我们希望这套系列能够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学界与大众的桥梁。 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智慧,不仅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也能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东方智慧。本系列图书的出版,正是希望能够为这一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相信,通过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明。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儒家思想的智慧殿堂,感受其历久弥新的光辉。 每部经典在编纂过程中,都会根据其独特的体例和风格,采用最恰当的呈现方式。例如,对于《论语》这样以语录体为主的著作,我们将更加注重原文的原文性,并辅以详细的注释,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原话;而对于《大学》、《中庸》这样具有系统性论述的著作,则会更加注重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并通过导读来梳理其论证过程。 我们对于本系列图书的期望,是它能够成为读者书架上常备的工具书,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启迪。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的起点,还是作为个人修养的途径,亦或是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这套系列都将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 展望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传播,陆续推出更多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经典读本,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贡献绵薄之力。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一同加入这场伟大的文化复兴之旅,在中华国学经典的海洋中,汲取智慧,滋养心灵,共创辉煌。 这套系列图书的出版,凝聚了众多学者和编辑的心血。我们坚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将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阅读儒家经典的经典之作,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时工作强度很大,几乎没有时间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原文,总想找一本既能保证原汁原味,又能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引导的读本。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不像有些注解那样,在原文旁边堆砌满页的脚注,让人看得心烦意乱;也不像某些白话译本,为了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了原意的精妙和韵味。它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分层”解读策略,核心思想的阐释精准到位,语言简洁有力,没有多余的阐释和现代社会的热点嫁接,使得核心思想能够穿透时空壁垒直达人心。每次读完一小段,我都能感觉到思路被梳理了一遍,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泛泛而谈的国学入门书给不了的。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解读,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希望在繁忙生活中,进行高质量精神滋养的需求。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位博学而沉默的良师,在你需要的时候,轻轻点拨一下,剩下的参悟空间留给你自己。

评分

坦白说,我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常常是“三分钟热度”,买了不少书,大多是看个开头就束之高阁了。但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粘性”。它的语言节奏感非常好,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韵律美,即便是在读那些比较严肃的哲理论述时,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睡前的安静时刻,拿起它来读上几页。这种持续的阅读动力,源于它提供的精神“能量”。它探讨的很多议题,比如如何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如何保持内心的定力,这些都是当代人普遍焦虑的核心。它没有提供虚妄的保证,而是给出了坚实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心法”。与其说我在“阅读”它,不如说我是在与一位跨越时空的智者进行着一场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深度和持久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层面。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但工具的不是物质世界,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认知工具。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的探讨,是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提供了详实的、可以被验证的路径。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自我修正体系。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决策中,惊喜地发现,虽然环境变了,但人性的基本逻辑是不变的。通过这本书,我对自己的思维盲点和情绪反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性的重塑过程。对于那些真正想在喧嚣中找到立足点,并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深度自我建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能支撑你走得更远。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和编排逻辑,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它不是简单地将某位先贤的所有语录罗列在一起,而是有清晰的主题脉络和内在的递进关系。我能明显感受到编者在构建这个“精粹”体系时的用心良苦,每一个单元的选取,似乎都在围绕构建一个完整的心性修养体系展开。它引导读者思考的路径是层层深入的,从最初的自我认知,过渡到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再到最终面对复杂世界时的处世哲学。这种循序渐进的结构,使得原本看似零散的语录,被编织成了一张相互印证、逻辑严密的知识网络。这对我个人的意义在于,它不再是孤立的碎片知识,而是形成了一个可以被内化和实践的思维框架。我甚至会时不时地翻到某一章,重新审视自己最近遇到的困境,发现书中的智慧总能提供一个超越性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种“即学即用”的体验,是购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稳的墨绿色封面吸引住了,那种带着微微纹理的纸张,摸上去很有质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普及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字体排版也十分考究,疏密得当,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完全没有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注释和引文的对照,处理得既清晰又不突兀,很好的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读者的便利性。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保持经典原貌的同时,做了一系列非常人性化的处理,比如章节间的过渡和篇章布局,都让人感觉编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深刻且充满敬意的。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出出版方对于“国学经典”这四个字所承载的分量的重视。对于一个想要系统接触传统文化的初学者来说,光是这本书的外在呈现,就已经是一种极好的引导,它无形中就在告诉你,你要面对的是一份厚重的智慧,需要带着敬畏之心去研读。如果说阅读体验是一场旅程,那么这本书的“包装”无疑是为你准备了一双舒适且体面的行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