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 与 目送 孩子你慢慢来并称人生三书 散文随笔

亲爱的安德烈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 与 目送 孩子你慢慢来并称人生三书 散文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应台 著
图书标签:
  • 龙应台
  • 亲爱的安德烈
  • 家书
  • 亲子关系
  • 教育
  • 散文
  • 随笔
  • 人生
  • 成长
  • 两代共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4125
商品编码:16377638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 作者 龙应台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49564125 出版日期 2015-04-01
字数 160000 页码
版次 2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插图第2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新版笔记 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 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X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X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亲爱的安德烈》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2007年9月20日,是母子通信专栏开了3年之后,龙应台这样说安德烈:“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人。”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生于台湾,与首版《野火集》同龄,8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及德国。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认为经济很“好玩”。

2007年8月25日,是母子通信专栏开了3年之后,安德烈这样说妈妈:“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目录

【龙应台序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安德烈序言】连结的“份”

1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

2封信 为谁加油?

3封信 逃避国家

4封信 年轻却不清狂

5封信 对玫瑰花的反抗

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7封信 有没有时间革命?

8封信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9封信 两种道德

10封信 烦恼十九

11封信 阳光照亮你的路

12封信 让豪宅里起战争

1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1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15封信 菩提本非树

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镇

17封信 你是哪国人?

18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

19封信 问题意识

20封信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21封信 文化,因为逗留

22封信 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23封信 大学生哪里去了?

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养

25封信 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27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28封信 给河马刷牙

29封信 第二颗眼泪

30封信 KITSCH

31封信 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33封信 人生诘问

34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35封信 独立宣言

36封信 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龙应台新版笔记】在时光里

   编辑推荐

★“龙卷风”插图第2版——时光匆匆,“亲爱的安德烈”迎来了人生中的而立之年。龙应台新版笔记《在时光里》,写于近年欧洲旅途,重新观察,再度“认识”成年后早已超过184的大儿子安德烈,以及180的小儿子菲力普。

★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真诚袒露龙应台、安德烈母子两代的碰撞与交融,平等探讨心灵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本书特别收入弟弟菲力普写给哥哥安德烈的信《谁说香港没文化》。

★ 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回过头,用心看看日益“远去”的父母,从18岁那一年算起,忽忽又过了10年还多。本书特别收入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追踪记录安德烈成长的青春。

★ 华语世界榜首畅销书——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南方周末》X受欢迎的专栏之一,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持续畅销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亲爱的安德烈》:一场跨越代沟的心灵对话 “亲爱的安德烈”并非一本简单的家书集,它更像是一场横跨太平洋,跨越二十载生命体验的心灵对话。著名作家龙应台以她特有的犀利与温情,向远在异国求学的儿子安德烈,袒露了一个母亲的内心世界,而安德烈的回信则展现了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世界的探索与困惑。这三十六封书信,编织成一张网,勾勒出两代人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图谱,折射出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代际沟通难题,以及个体在成长历程中必经的迷惘与蜕变。 字里行间的真挚:母亲的告白与儿子的回响 龙应台在信中,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以尖锐笔触剖析社会议题的评论家,她回归到一个母亲的角色,坦率地分享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失落,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她写下自己年轻时的叛逆与挣扎,写下为人母的喜悦与焦虑,写下对儿子独立成长的期许与不舍。字里行间,流淌着母爱的深沉,更有对儿子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她没有试图用命令或说教去规范儿子的行为,而是以朋友的姿态,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鼓励安德烈去经历,去犯错,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安德烈的回信,则是一幅生动的当代青年群像。他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智,回应母亲的絮叨。他坦诚自己对母亲的某些观点并不认同,甚至觉得有些“老派”和“多余”。他描述着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对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独立思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批判。他的语言直接而有力,不加掩饰,充满了年轻一代特有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与母亲的对话中,他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也在尝试理解母亲那些看似唠叨背后深藏的爱意。 跨越代沟的理解:不同时空的碰撞与融合 《亲爱的安德烈》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代际之间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龙应台成长的年代,社会环境与安德烈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在看待许多问题时,天然地带有不同的烙印。龙应台试图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儿子,希望他少走弯路,而安德烈则更倾向于自己去摸索,去体验,去定义自己的道路。 然而,正是这种“差异”与“碰撞”,才使得这封封家书如此富有张力。龙应台并没有因为儿子对她的“不理解”而感到沮丧,她反而更加珍视这种平等对话的机会。她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儿子的独立思考,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她也从儿子的视角中看到了新的可能性。而安德烈,虽然表面上常常表现出不以为然,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母亲智慧的认可,以及对母亲关怀的感激。他开始理解,母亲的“啰嗦”并非是控制,而是爱的一种表达;母亲的“经验”并非是教条,而是人生旅途的参考。 “人生三书”的意义:共同指向生命与成长 《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以及《孩子,你慢慢来》并称为“人生三书”,并非偶然。这三部作品,虽然题材侧重不同,但都深刻地触及了生命、成长、亲情等核心议题。 《孩子,你慢慢来》记录了龙应台作为母亲,在照顾年幼儿子安安时的点滴温馨与无奈,展现了生命初期的蓬勃与脆弱,以及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无私付出和生命力的传递。 《目送》则更显苍凉与深沉,龙应台在目送父母、目送儿子的人生旅途中,体悟到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以及时间对生命的雕刻。在这本书中,她以更为成熟和内省的视角,探讨了告别、失去、以及生命最终的归宿。 而《亲爱的安德烈》则衔接了这两部作品,它关注的是孩子长大成人,独立走向世界的时刻。它探讨的是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而尊重的关系,如何在尊重彼此独立性的前提下,维系深厚的亲情。如果说《孩子,你慢慢来》是关于“拥有”,《目送》是关于“失去”,那么《亲爱的安德烈》则是关于“放手”与“同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并非是束缚,而是给予自由,并在远方默默地支持与守望。 超越书信的启示:我们如何与亲人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提供的远不止是情感的慰藉,它更是一个关于如何与亲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范例。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忽略了与家人进行深入交流的重要性。许多家庭,特别是代际之间,存在着“沟通鸿沟”,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有着看不见的墙壁。 龙应台与安德烈的对话,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使存在差异,即使观念不同,只要愿意敞开心扉,用真诚的态度去倾听和表达,即使是看似难以逾越的代沟,也能被理解与爱意所填补。这需要勇气,需要耐心,更需要一种“同理心”,去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本书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真正理解我们的父母,又是否真正理解我们的孩子?我们是否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爱?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己固有的成见,去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 《亲爱的安德烈》以最朴素的方式,呈现了最深刻的情感。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打动了无数读者。它让我们在两代人的对话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与亲人之间可以建立的更深层次的连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堂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如何与所爱之人同行的人生课程。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别忘了停下来,与那些最重要的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阅读体验如同进行一次漫长而宁静的朝圣之旅。作者的笔触如同老旧的胶片,带着一种温暖的颗粒感,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命瞬间。不同于那些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当代写作,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醇厚香气。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一同探索问题本身。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乡愁”和“身份认同”的探讨,那种根植于文化土壤深处的挣扎与皈依,描绘得入木三分。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促膝长谈,她不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分享者的身份,将她的人生智慧和深刻洞察,如同珍宝般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与别离,如何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提升到精神层面的高度去珍视。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作品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构建了一种双重的观察维度,既有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焦虑与期盼,也融入了游子对故土与传统的复杂情感。文字的张力恰到好处,它没有过度美化生活中的苦难,反而坦然接受了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缺憾与错位。读到某些关于时间和距离的描写时,我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的那种淡淡的忧伤——那不是绝望的阴霾,而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知所带来的释然。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家庭纪事,而成为了一部关于现代人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如何维系情感纽带、如何定义“家”的深刻文本。它提供了一种珍贵的慢节奏体验,让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我们,有机会重新沉浸于长篇、深思熟虑的文字叙事之中,收获的远不止是故事,更是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文字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柔与力量,读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珍贵瞬间。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用激烈的口号或华丽的辞藻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将生活的哲思缓缓铺陈开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冬日里捧起一杯热茶,热气氤氲中,世界都变得清晰而柔和。尤其是那些关于成长和告别的描写,不带一丝矫饰的真诚,让人在某个寻常的午后,突然被击中,眼眶微热。我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道理,只有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作者细腻的捕捉后,才展现出其深刻的内核。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至亲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以及我们自己如何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模样。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那段文字的生命力在读者的心中重新被激活了一般。它不需要宏大的叙事背景,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点滴,就足以构建起一座情感的丰碑,让人久久驻足,难以忘怀。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文字质地非常特别,它既有知识分子的严谨与思辨,又渗透着一种饱经风霜后的豁达与自嘲。我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话题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她似乎总能找到最精准的那个词汇,将复杂的情绪凝练成一句掷地有声的箴言,不煽情,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页,去消化那些句子中蕴含的重量。它迫使我们审视自己与所爱之人的关系,审视我们是如何被过去的经历塑形,又是如何带着这些印记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或许有些艰难,但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全书的布局布局巧妙,即便上下文是跨越多年的通信,也依然保持了极高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性,显示出作者非凡的结构把控能力。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随着人生成长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全新体会的佳作。

评分

第二段评价 坦率地说,初次拿起这本书时,我对于“家书”这种形式的内容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会是过于私密、与我无关的琐碎记录。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她巧妙地将个体的情感体验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存在探讨。她的文字富有层次感,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平缓,描摹出岁月静好的日常;时而又如山洪爆发般,喷涌出对时代变迁、文化断裂的深刻反思。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性。更难得的是,书中蕴含的对“理解”的执着追求,那种跨越代际的、努力去倾听和接纳不同声音的姿态,是当代社会中非常稀缺的品质。我读到许多关于教育理念的碰撞,那不是简单的对错之辩,而是两种世界观在真诚交流中的相互塑造与磨合,读来令人深思。这种深层次的对话,远超出了普通散文的范畴,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承诺挺好,但是价格来回变化就很奇怪了

评分

非常实用!!!

评分

承诺挺好,但是价格来回变化就很奇怪了

评分

活动价格很划算,书也都是正品,好评。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趁着活动买的,还没看,可惜没有该存系列的第一本

评分

给孩子囤的,希望能用得上 ~~~~~~~~~~~~~~~~~~~~~~~~~~~~~~

评分

明明写着东区,却给我送到西区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