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75週年典藏版)

昨日世界: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75週年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欧洲历史
  • 二战
  • 奥地利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斯蒂芬·茨威格
  • 文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9436212
商品编码:16092372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7-04-20
页数:4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紀末*後的精神貴族
茨威格用盡生命*後的氣力,寫給世界的遺書

歐洲消逝的黃金時代僅存的文字證明
電影《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靈感泉源
【特別收錄】鬼才導演.魏斯安德森訪談錄,暢談他的靈感來源:茨威格與其作品

一戰後,他告別唯美,冷靜潛沉,寫出《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二戰後,他信念崩潰,傾盡心念,刻下《昨日世界》的字字句句
只因為,文字是他向世界訣別的唯*方式

《昨日世界》藏著一個時而甜蜜,時而黑暗的夢幻人生
當他的世界像被炸成碎片的藏寶盒
茨威格仍然選擇擁抱昨日的幻覺

「出於絕望,我正在寫自己一生的歷史。」
茨威格留給世界的不只是陌生女子的來信,還有關於他自身的死亡之謎。這安歇在遺作《昨日世界》中的謎團,卻召喚出維也納的黃金時代:
一戰之前,那太平的「黃金時代」,是理想、自由、文化、藝術得以抽長茁壯的沃土,他的故鄉維也納更是舉城上下熱愛文化藝術的優雅城市,凝聚了幾世紀以來的卓越成就。

茨威格身邊圍繞著當時*重要的文壇作家與藝術家:羅丹、里爾克、托瑪斯?曼、羅曼?羅蘭、喬伊斯、佛洛伊德、約翰?史特勞斯、霍夫曼斯塔爾……他生動地描繪了他的生活與文人軼事,勾勒出一幅令人驚歎的時代肖像。而這一切,在一戰後一夕崩潰,二戰更摧毀了他的精神家園:
「人類自相殘殺帶給我的恐懼,遠甚於死亡,而現在,那場將我們的生存、幸福、時間和財富都當作賭注的賭博又開始了……我感到一生之中從未有過的孤獨。」

又一個時代結束,又一個新時代開始。在前方迎接的,是全新的美好變革,還是更大的崩壞?

人們總是堅信,良知依然存在,野蠻終究是有限度的,總有一天會被人性消滅。然而,茨威格早已預見,這扇有可能開啟的希望之窗,似乎注定會一再因為人類的無知與自欺,被無預警地突然關上。難保有一天,我們又會再度成為暴行之下的犧牲者……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
奧地利小說家、記者、傳記作家和劇作家,曾是世界上被翻譯次數*多的作家。
在二戰期間,為躲避納粹迫害流亡國外,輾轉英美,*後落腳於巴西,1942年2月22日與妻子在里約熱內盧家中自殺。
茨威格出生於世界文化之都維也納,年紀輕輕就周遊列國,懂得多種外國語言,廣交天下名士,著作暢銷全球,無論是開羅還是開普敦,無論是里斯本還是上海,無論是巴塔維亞還是墨西哥城,他的作品都大受歡迎。
在他流亡經過的每座城市都受到國際和文壇知名人士的盛情歡迎。
在流亡期間,他的創造力並未衰竭,先後完成多部著作。
著有《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羅曼羅蘭》《人類的群星閃耀》《變形的陶醉》《焦灼之心》《象棋的故事》《異端的權力》等書。

■譯者簡介

史行果
北京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譯有《永不枯竭的話題:里爾克藝術隨筆集》,參與翻譯《三大師》《布萊希特戲劇集》等。現居北京。

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 1969-)/訪談者簡介
美國電影導演、編劇和監製。以冷調幽默的電影手法著稱,擁有自成一格的電影魅力。
2014年作品《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成為第64屆柏林影展開幕片並贏得評審團大獎,被《時代雜誌》評為年度十大佳片第*名。
片中主角古斯塔夫先生與作家都是依照茨威格的形象來塑造的。

喬治.普羅契尼克(George Prochnik)
茨威格傳記作者,著有《褚威格*後的放逐:一個永恆過客的錯位人生》,此書亦得到多項圖書獎肯定。

目录

與《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導演魏斯.安德森對談
作者前言

01-太平盛世
02-上個世紀的學校
03-情竇初開
04-人生大學
05-巴黎,永遠青春的都市
06-通往自我的曲折道路
07-走出歐洲
08-歐洲的光芒與陰影
09一九一四年戰爭的最初時日
10-為精神團結而奮鬥
11-在歐洲的心臟
12-重返奧地利
13-重返世界
14-日落西山
15-希特勒上台
16-和平的垂死掙扎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历史、文化与个人记忆的交织,但不涉及《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的具体内容。 历史的深处与个体的回响:一部横跨世纪的欧洲记忆史诗 一本献给所有探寻身份、追问时代、并试图在时间洪流中锚定自身存在的阅读者。 在这部宏大的叙事中,我们跟随一位未曾谋面的见证者,穿越二十世纪动荡不安的欧洲大陆。这不是一部冰冷的史学著作,而是一份燃烧着生命热度的私人记录,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面貌,并审视个体在巨大历史转折面前的脆弱与坚韧。 本书的核心关怀在于“记忆的重量”。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意识形态的剧烈冲突、社会结构的根本性重塑——内化为一种感官化的体验。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过那些如今只存在于档案中的街道,感受那些曾经喧嚣的广场,聆听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对话。这不是对已发生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如何被铭记”这一命题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曲:黄昏下的光辉与裂痕 故事的开端,将我们引入一个尚带有十九世纪遗风的欧洲社会。那是一个精致、严谨,却也暗流涌动的世界。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捕捉了那个“美好年代”的最后余晖——那时的艺术、哲学、以及维系社会运转的传统规范,都散发着一种令人迷醉的典雅。然而,字里行间,也开始渗透出不安的预兆:民族主义的暗潮涌动,社会阶层间的无声对峙,以及科学理性主义对信仰世界的冲击。 我们见证了“文明的断裂”。当第一次冲突的烽火燃起,原有的秩序轰然崩塌。作者细致描摹了战争如何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肌理:从餐桌上的食物短缺,到知识分子对道德真空的恐慌。这种记录并非专注于军事部署或政治博弈,而是聚焦于“人性的位移”——当一切被假设为永恒的价值瞬间瓦解时,幸存者如何重建他们对“真实”的认知? 第二部曲:在废墟上重建的灵魂 战后的欧洲,是一片亟待被填补的巨大空白。本书的中间部分,展现了极端的生存智慧与深刻的文化反思。这是一个“乌托邦破灭”的时代,左翼思潮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尖锐的张力。作者深入探讨了艺术与文学如何承担起“精神重建”的重任。 我们得以窥见不同城市在重建过程中的独特气质:巴黎的波西米亚式的挣扎、柏林在东西对峙下的分裂焦虑、以及东欧某些角落里,那种试图在极权阴影下维持文化火种的努力。书中不乏对“流亡者”群体的描绘——那些被迫或自愿离开故土的人们,他们的身份被永久地悬置于“此处”与“彼处”之间。他们的回忆,构建了一种“失落的地理感”,比任何地图都要复杂和痛苦。 第三部曲:现代性的洗礼与身份的重塑 随着中后期的展开,欧洲社会迎来了技术革新与消费主义的冲击。作者以一种既拥抱又警惕的态度,审视了“现代性”的全面降临。工业化的加速、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传统的社群纽带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本书对“欧洲身份”的探讨尤为精妙。在统一的欧洲概念尚未完全成型之时,作者细腻地剖析了何谓“欧洲人”——是共享的古典遗产?是共同的灾难记忆?还是一种对理性与人本主义的持续承诺?这种身份的探寻,往往通过对家庭遗产、家族故事的梳理来实现。作者不遗余力地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声音——妇女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少数族裔的生存困境,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风口浪尖的道德抉择。 独特的叙事风格:记忆的碎片与哲学的深度 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作者并非采用编年史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将不同的时间片段、地点记忆、阅读体会和哲学沉思穿插交织。时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场景,时而是对某一哲学流派的深刻剖析,时而又是对某一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这种碎片化的拼贴,反而更贴近人类真实记忆的运作方式——充满了跳跃、重影和未竟的联想。 文字风格沉静而富有韵律,遣词造句考究,显示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但其洞察力却是极其锐利和现代的。它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倾向于在矛盾的共存中寻找更深层次的真理。 总结: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我们”的著作 《历史的深处与个体的回响》超越了单纯的回忆录范畴,它是一部关于韧性、失落与持续追问的史诗。它邀请读者放下预设的框架,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代世界的关键时刻。阅读它,如同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与逝去的时代对话,与历史的复杂性对话,最终,与我们自身不断流变、充满矛盾的内在自我对话。 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其价值不在于提供清晰的答案,而在于激发我们对时间、记忆与存在提出更具穿透力的疑问。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欧洲的清晨,都承载着昨日世界的重量与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昨日世界: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75週年典藏版)》光是看着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饱含情感的回忆。75週年典藏版,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被精心保存的文物,里面承载着一个欧洲人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足迹和心声。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也许是关于那个年代欧洲的繁华与动荡,也许是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亦或是对逝去亲人和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我好奇书里究竟会描绘怎样的“昨日世界”,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歌舞升平的沙龙?是乡村的宁静,还是都市的喧嚣?作者的视角,一个欧洲人的独特视角,一定会带来一种不同于旁观者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期待的是,这份“回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是日记体的流水账,还是精心打磨的散文?是带有批判性的反思,还是充满温情的追溯?75年,这足以让一个人经历生命的起伏,见证历史的变迁,而这一切都被浓缩在这本典藏版之中,等待着被我们一点点地揭开,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聆听那个灵魂的回响。

评分

单从书名《昨日世界: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75週年典藏版)》来看,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欧洲历史时期。75周年,这暗示着作者的经历可能跨越了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或许包含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又或许见证了战后欧洲的重建与新生。作为一个欧洲人,他的视角肯定会带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印记,这让我在阅读前就已经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或许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致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或者,它更像是一部个人史诗,聚焦于作者本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遭遇、选择与感悟。我对“回忆”这个词尤其敏感,它往往意味着一种对过往的梳理、反思和情感的寄托。我猜测,书里可能充满了那些令人唏嘘的往事,那些无法重来的岁月,以及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深刻理解。75週年典藏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象征着这本书的价值和重要性,它像是一坛陈年的美酒,越是年代久远,越是醇厚,越是值得细细品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位欧洲人究竟会带我们走进怎样一个“昨日世界”,又将如何用他的笔触,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评分

《昨日世界: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75週年典藏版)》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75周年,这个数字瞬间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久远年代的大门。我立刻想象,这是一个欧洲人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对过往的点点滴滴进行梳理和记录的珍贵文本。所谓“昨日世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沉淀,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变迁、文化风貌、乃至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一个欧洲人的视角,无疑会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历史解读,我好奇他会如何描绘他所处的那个欧洲,是战火纷飞的动荡,还是文化艺术的繁荣,亦或是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回忆,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温情和感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与作者一同经历那些喜怒哀乐,一同品味那些逝去的时光。75周年典藏版,这象征着这本书的价值与分量,它必定是一部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去感受那个欧洲人所经历的,那个已经远去的“昨日世界”。

评分

乍见《昨日世界: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75週年典藏版)》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的联想。75周年,这本身就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凝结了作者毕生的心血。我猜想,“昨日世界”指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过去,更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褪色的场景、人物和事件。作为一个“欧洲人”,作者的视角无疑是独特的,他所经历和观察到的世界,会与我们东方人的视角有所不同,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回忆,这个词汇往往意味着一种深刻的反思和情感的流露。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令人扼腕的往事,以及那些在岁月沉淀后愈发珍贵的感悟。75周年典藏版,这四个字更是暗示了这本书的价值非凡,它一定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被众多读者所珍藏和喜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以怎样的笔触,为我们描绘那个属于他,也属于那个时代的“昨日世界”,又将如何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

评分

《昨日世界: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75週年典藏版)》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复古情调的画面。75周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它仿佛是时间老人留下的印记,预示着这本书中蕴含的不仅仅是个人回忆,更是那个特定时代欧洲的缩影。我好奇,这位欧洲人所记录的“昨日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景象?是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奥地利维也纳,还是战火纷飞的柏林?又或者是某个宁静的法国小镇,或是意大利的古老城市?从“一个欧洲人”的身份出发,我预感这本书会带有浓厚的欧洲文化底蕴,或许会涉及对家族历史、社会变迁、甚至是哲学思想的探讨。回忆,这个词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不仅仅是对过往事件的简单陈述,更可能包含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对人生百态的感悟,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眷恋。75周年典藏版,这说明这本书一定经过时间的考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它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去理解那个欧洲人心中的“昨日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