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r: 穿迪奧的女孩

Dior: 穿迪奧的女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妮.葛琴歌 Annie Goetzinger 著,韓書妍 译
图书标签:
  • 时尚
  • 迪奥
  • 品牌历史
  • 女性形象
  • 文化
  • 设计
  • 奢侈品
  • 优雅
  • 艺术
  • 流行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積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4590445
商品编码:16089779
出版时间:2016-07-30
页数:1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工業化時代,訂製服是人類、工匠與擇善固執者*後的庇護。」
--時尚傳奇/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經濟大蕭條衝擊全球,緊接著二戰爆發,1947年,一名巴黎小裁縫不顧當時保羅.普瓦烈(Paul Poiret)所引領的直筒短裙風潮,在人生*後十年之中,用自己的名字創立品牌,以22個驚人的系列襲捲歐美時尚圈,直接衝撞當時貧窮、低迷的社會氣氛,為時尚界帶來了全新風貌(New Look)。他的名字是克里斯汀.迪奧。

馬甲、纖腰、波瀾壯闊的大圓裙與如夢一般華麗的晚禮服,迪奧先生以極盡奢華卻又高雅簡約的風格,懷抱著要將貴族待遇獻給全天下女人的心情,畫下幾千套訂製洋裝,只因他堅信「所有女人都應該被打扮得像女伯爵一般」,這何嘗不是一種以美好事物跨越國仇與階級的時尚革命。《Harper's Bazaar》的知名總編卡蜜兒.史諾(Carmel Snow)在迪奧先生的*一場秀上稱他的作品為時尚界帶來了「新風貌」(New Look),直指核心地形容了Dior品牌在時尚史上的定位。

這本畫風典雅考究、故事溫暖動人的繪本作品,透過虛構人物——初入媒體擔任時尚記者的克拉拉之眼,帶領讀見證訂製服傳奇克里斯汀.迪奧短暫卻璀璨的設計生涯,與時尚產業戲劇化的生命周期。出生於五〇年代的巴黎漫畫家安妮.葛琴歌(Annie Goetzinger)以細膩的描繪功力聞名歐洲漫畫界,取材大量史實與當代名流為藍本,細細刻畫出一個雖在動盪中惶惶不安,仍舊嚮往追求極*浪漫的美好年代。書末更附上Dior的22個系列中*具代表性的服裝作品複刻插畫,克里斯汀.迪奧的生平事紀,還有時尚知識如布料、配件以及工坊職員表等豐富資料。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安妮.葛琴歌 Annie Goetzinger
生於1951年的巴黎,是法國知名暢銷漫畫家。著名的作品有《La Demoiselle de la Légion d'honneur》(榮譽勛位女孩)、《Aurore》(奧蘿拉)、《Légende et réalité de Casque d'or》(金頭盔)、《La Diva et le Kriegspiel》(名伶與戰棋)等。1975年,她獲頒安古蘭漫畫節(Festival d’Angoulême)*佳新人獎(Prix du meilleur espoir),1977年又以作品《Légende et réalité de Casque d'or》獲得*佳法文紀實漫畫獎(Prix de la meilleure ?uvre réaliste fran?aise)。2014年,她獲頒布洛瓦漫畫節(BD Boum)Grand Boum大獎,成為漫畫史上*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漫畫家。安妮.葛琴歌的作品常以史實以及人文關懷為主題,擅長刻畫人物服裝以及時代氛圍,她同時也是一位動畫家以及舞台服裝設計師。

■譯者簡介

韓書妍
蒙貝里耶第三大學造型藝術系畢,旅居法國九年。現居台灣,週末出沒在咖啡店與文章奮鬥的兼職譯者。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時尚插畫家/Gary Tu
時尚插畫家/Kellykiwi
插畫家/Vita Yang
VOGUE TAIWAN全媒體副總編輯/呂靜雯
Harper's BAZAAR總編輯/廖秀哖
ELLE雜誌總編輯/盧淑芬

「如果沒有Christian Dior這位天才大師,女人在二戰後要在沒有夢想、缺乏魅力的泥淖中摸索多久?實在很難想像。多虧迪奧先生替時尚界和女人帶來轉變與曙光。《穿Dior的 女孩》繪本裡虛構的人物克拉拉.諾昂,她的命運因迪奧先生徹底改變,這個比喻正是當時的寫照。迪奧先生不只改變了女人,他對時尚界種種的創舉和輝煌事蹟, 以繪本故事傳達別有意義,在影像和數位時代,透過紙張觸感,我彷彿能真實感受到他從服飾手稿開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心情。」--VOGUE TAIWAN全媒體副總編輯/呂靜雯

「不妨將懂不懂時尚這件事先擺一旁吧!關於一代大師Christian Dior的崛起與輝煌燦爛的一生,以及那扣人心弦的跨時代創意線條;現在,透過巴黎知名漫畫家Annie Goetzinger細膩生動的筆觸,和其虛擬的時尚記者與真實的Christian Dior故事相交會下,讓你我都能像是搭上了時光機,回到了50年代。一幅幅精緻繪出的漫畫,為那個屬於大師*燦爛、*美好的穿著年代,以*輕鬆與雅緻的 方式再現。」
--Harper's BAZAAR總編輯/廖秀哖

目录

序(Anna Gavalda)
Dior事紀 
Dior的22個系列 
人物介紹 
工坊職務 
常用布料 
常用配件 
參考書目 
作者謝辭 

Christian Dior的22個系列
1947春夏
Corolle/En 8

1947秋冬
Corolle

1948春夏
Zig-Zig/ Envol
1948秋冬
Ailée

1949春夏
Trompe-l'oeil

1949秋冬
milieu du siècle

1950春夏
Verticale

1950秋冬
Oblique

1951春夏
Naturelle

1951秋冬
Longue

1952春夏
Sinueuse

1952秋冬
Profliée

1953春夏
Tulipe

1953秋冬
Vivante

1954春夏
Muguet

1954秋冬
H

1955春夏
A

1955秋冬
Y

1956春夏
Flèche

1956秋冬
Aimant

1957春夏
Libre

1957秋冬
Fuseau
《织锦岁月:一个法式优雅的千年回响》 一个关于面料、光影与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而非仅仅是时装的剪影。 本书深入探寻了欧洲服饰艺术史上,特别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纺织品、色彩哲学与社会变迁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动关系。我们不聚焦于任何单一的品牌或设计师的个人传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穿衣之道”的宏观力量——从丝绸之路的遗风到工业革命的巨变,从新艺术运动的流线到现代主义的极简宣言。 第一部:纤维的史诗——从贵族院到大众视野 第一章:丝绸的低语与权力结构 本章追溯了天然纤维,特别是丝绸、羊毛与棉花,在欧洲封建社会中扮演的象征性角色。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各国对奢华面料(如威尼斯锦缎、佛兰德挂毯)的控制如何成为国家财富和外交筹码。我们详细分析了提花织机技术的革新,如何使得复杂的几何与植物纹样得以批量再现,但其高昂的成本依然将高级面料牢牢锁定在宫廷与贵族的衣橱之内。这不是关于“谁穿了什么”,而是关于“什么面料定义了谁的阶层”。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阴影与光芒 工业化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手工纺织业的生态?本章侧重于机械化染色技术的突破,特别是合成染料(如苯胺紫的诞生)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色彩饱和度震撼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审美。我们考察了纺织工厂的工人生活,以及这些“新色”如何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影响了城市景观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分析了对异域(如印度棉布、土耳其羊绒)的迷恋,如何与殖民扩张的经济脉络紧密相连。 第三章:功能主义的兴起与形体的解放 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对“更轻盈、更实用”面料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聚焦于现代主义思潮对服装结构的影响。探讨了法国“体育服饰化”的趋势,以及对美利奴羊毛、早期人造纤维(如人造丝)的应用如何使得服装摆脱了传统束缚。重点分析了面料的“垂坠性”(Drape)如何从被动地服从身体,转变为主动地塑造身体的动态美学。 第二部:色彩的哲学与面料的肌理 第四章:光影的雕塑:光泽与哑光的对话 色彩并非孤立存在,它依赖于面料的肌理结构来展现生命力。本章深入研究了光反射的物理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对比了缎面(高反射)与粗花呢(漫反射)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如何改变人眼对轮廓和体积的感知。我们通过分析早期电影工业对服装的需求,阐释了“银幕上的质感”如何反向影响现实世界的面料选择,引导设计师对光泽度的精妙控制。 第五章:纹样的心理学:秩序与无序的张力 本章将服饰图案置于符号学分析的框架下。分析了从新艺术运动的蜿蜒藤蔓,到包豪斯强调的几何抽象,再到战后流行的“滴画式”随机图案,这些纹样如何映射了当时的集体潜意识和社会焦虑。我们尤其关注了日本浮世绘传入欧洲后,对平面构成(Two-dimensional organization)的冲击,以及它如何促使设计师重新审视布料作为画布的潜力。 第六章:触感的记忆:面料的触觉维度 本书认为,服装的价值不仅在于视觉,更在于身体的“感受”。本章探讨了面料的触感(Hand-feel)如何构建了穿着者与环境的情感联结。研究了羊绒的稀有性、粗花呢的粗粝感、以及皮革的张力,如何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含义——从“舒适的亲密感”到“坚硬的保护壳”。这一章侧重于对“触觉记忆”的构建与传承。 第三部:时代的容器——从战时匮乏到黄金年代 第七章:战时的朴素美学与材料替代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源的稀缺迫使设计师在功能与美感之间寻找平衡。本章详细考察了“紧缩时尚”(Utility fashion)的政策如何影响了面料的用量、结构和颜色选择。探讨了对回收材料、麻纤维等替代品的创新使用,以及这种限制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更加精炼和结构化的设计语言。这不是关于英雄主义,而是关于在约束下保持优雅的智力挑战。 第八章:战后重建与“新轮廓”的支撑 战后欧洲,社会渴望复苏与奢华。本章分析了新材料科学(如新型聚酯纤维的初步应用)如何为服装提供前所未有的“骨架感”和持久的版型。我们关注那些需要坚挺面料来支撑复杂结构的时装廓形,以及这些结构如何象征着对秩序和永恒女性气质的回归。重点分析了面料的厚度、衬里材料的革命性作用。 第九章:面料的全球化与本土回归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全球贸易加速,面料来源日益多元化。本章探讨了对传统工艺(如爱尔兰蕾丝、苏格兰花呢)的“复兴”运动,这种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将其置于现代剪裁之下,探讨了“传统”如何被重新包装以适应现代消费语境。同时,也触及了对合成纤维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天然、有机面料的初步探索预兆。 结语:未完成的编织 本书最后总结道,服饰的面料、色彩和肌理,是时代精神最直接的“容器”。它们记录了技术的发展、经济的波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人类对身体与美的永恒探求。那些被时间铭刻在织物上的细微纹理,远比华丽的剪裁本身,更能讲述一个时代的真实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和装帧给我一种非常私密的、仿佛进入设计师内心世界的错觉。我总是觉得,顶尖设计品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始人那种近乎偏执的审美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揭示一些关于创意过程的“禁区”或“未公开的草图”。我希望能看到那些灵感乍现的瞬间,那些反复推翻重来的稿件,甚至是那些被市场否决却在后世被奉为经典的尝试。这种探索设计师“心流”的过程,远比单纯欣赏成品要来得过瘾。如果能深入到面料选择、色彩搭配的哲学层面,探讨迪奥美学是如何与时代思潮进行对话和抗衡的,那无疑是锦上添花。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视觉享受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和排版设计是决定性的因素。迪奥的精髓在于其廓形和细节,如果摄影作品不能精准地捕捉到面料的纹理、刺绣的光泽以及裙摆的流动感,那么文字描述再精彩也是枉然。我希望看到的是高质量的档案照片,最好是带有年代感的黑白影像,它们能立刻将人拉回那个特定的黄金时代。排版上,我期待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让图片拥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被过多的文字和装饰元素所干扰。毕竟,谈论迪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它无与伦比的视觉语言本身。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时尚界的幕后故事充满好奇,特别是像迪奥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品牌,它背后的设计理念、工匠精神以及那些标志性的剪裁,都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体现了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身就像是在向读者展示一种高级定制的品味。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个充满香水、高级定制面料和永恒优雅的世界,去探寻那些让迪奥魅力经久不衰的秘密。我希望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产品,而是能讲述品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那些赋予品牌灵魂的设计师们的故事。这本书的份量感也让我觉得,里面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独到的见解,非常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时尚爱好者,我更看重一本时尚书籍的内容深度和叙事角度。我希望它能超越平面图册的范畴,提供更具思辨性的内容。比如,它如何解读迪奥的“新风貌”对战后女性气质的重塑?又是如何看待品牌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自我革新与坚守?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处于聚光灯背后的女性——无论是模特、缪斯还是高级定制工坊里的匠人——她们是如何与迪奥的审美产生共鸣,并共同塑造了这一经典的。如果这本书能捕捉到那种独特的法式优雅中蕴含的女性力量,那种不张扬却充满自信的气场,那对我来说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我希望它能像一场精彩的T台秀,充满节奏感和戏剧张力,而不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奢侈品牌的书大多趋于“商业赞美诗”的模式,读起来难免有些审美疲劳。我更偏爱那种带有批判性反思的视角,即使它赞颂了某个品牌,也希望是建立在扎实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之上。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迪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如何在全球审美趋同的今天,依旧保持其独树一帜的辨识度。如果它能提及一些品牌在市场策略上的失误或转折点,并分析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迪奥,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我渴望看到的是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品牌形象,而不是一个被过度神化的偶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