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今天: 歷史的瞬間, 改變世界的起點 (2冊合售)

科學史上的今天: 歷史的瞬間, 改變世界的起點 (2冊合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瑞棋 著,PanSci泛科學<企畫>,張瑞棋 编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历史
  • 科学发展
  • 科技史
  • 知识
  • 文化
  • 科普
  • 历史瞬间
  • 改变世界
  • 科学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1372136
商品编码:16088596
包装:軟精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11-30
页数:10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學的演進,標誌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足跡,
也型塑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366天,每天一則科學事件,
看見歷史推移的轉捩點,
讓每個日子更豐富而充滿意義。

這一天,古騰堡發現一樁好生意,沒想到竟成為推動文明的巨大革命……
這一天,達爾文收到一封信,他所做的決定,深深撼動人類對自己的看法,至今未歇……
這一天,英格巴特走上講臺,預告三十年後世界的樣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
這一天,考爾夫醫師用玻璃紙和洗衣機,拯救無數病患免於死亡……
這一天,馬丁.庫柏舉起1.1公斤的「磚塊」,正式宣告行動通訊時代來臨……

臺灣非常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之一─泛科學,以超高人氣專欄「科學史上的今天」,見證這些世界改變的瞬間。
每一天的故事,生動聚焦科學人物,讓讀者認識科學發展對世界的種種重要影響。同時,也透過人、事、物的交會與重疊,看見一念之間、一句話,或一個小動作,怎樣大大影響整個科學與科技的演進。閱讀本書,能了解科學發展的進程,還能學習相關科普知識、看見那些深具影響力的人物如何發揮自我。然後可以回到我們自身,思考現在的你面對人生的哪個階段、處在怎樣的環境中,與整體社會有怎樣的連結,使你與世界產生互動,創造下一個美好的可能。

世界上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在你身邊,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科學明明深入生活的每一個縫隙,我們卻認為那些都是「專家」的事情。
不論是食衣住行必需品的發展,或是宇宙奧祕的探索,
科學史上每一個重要的瞬間,都是世界改變的起點。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撰文/張瑞棋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自小喜愛科學新知,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更成為重度閱讀者。主動洽詢「泛科學」後,著手寫《科學史上的今天》,一路下來,如今竟也多了個作家的身分。

企畫/PanSci泛科學
PanSci泛科學為臺灣很大科學知識網站與線上社群,邀集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共同暢談科學、轉化高深龐雜的知識為趣味精采的內容,讓知識跟社會議題高度互連。泛科學致力於培育與挖掘知識傳播人才、讓知識成為聰明人的主要娛樂,並開拓新型態的知識產業。泛科學由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營運。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臺中女中物理科教師/陳正昇
臺中教育大學科教系教授/張嘉麟
慈濟大學生科所助理教授/葉綠舒
PanSci專欄作家/廖英凱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蔡宇哲
PanSci專欄作家/潘昌志
長庚大學電子系助理教授/賴以威(審定)

目录

1月

1月1日 誤打誤撞 1月2日 悲觀而永恆的熱寂

1月3日 精神號登陸火星 1月4日 站上巨人的肩膀

1月5日 一生的壯遊之旅 1月6日 業餘素人的特洛伊之夢

1月7日 無限猴子定理 1月8日 愛的萬物論

1月9日 宇宙最終結局揭曉 1月10日 宇宙誕生的餘燼

1月11日 我們失去了一個孩子 1月12日 放下生物化學的第一片拼圖

1月13日 物理學的那朵烏雲 1月14日 請問地球芳齡?

1月15日 真人版「奇愛博士」 1月16日 一閃一閃亮晶晶,是真的

1月17日 讓愛因斯坦認錯的發現 1月18日 蛋怎麼變成雞?

1月19日 打開工業革命的入口 1月20日 用數學和實驗說話的人

1月21日 從黑猩猩身上學到的事 1月22日 知識就是力量,假設必須驗證

1月23日 偵探的致敬 1月24日 偉大的渺小

1月25日 撥開煉金術的濃霧 1月26日 繪製大腦地圖

1月27日 找出那滴與眾不同的雨 1月28日 決策的悲劇

1月29日 康熙也有百科全書 1月30日 豈止於滑鼠而已

1月31日 膠帶,X光,石墨烯


2月

2月1日 電磁學天堂守門人 2月2日 誰知盤中飧,到底怎麼種

2月3日 地球真的在轉動! 2月4日 防疫的兩難

2月5日 日月合璧,五星連珠 2月6日 到底誰有病?

2月7日 堅持真理的純粹之美 2月8日 那些年,沒有回報的努力

2月9日 因公殉職的病理學家 2月10日 如果把金星當成鏡子

2月11日 發明「發明家」的人 2月12日 改變一切的演化論

2月13日 矽谷的源頭 2月14日 世界首部電腦

2月15日 推動科學革命的手 2月16日 人類,華生,會思考的電腦

2月17日 做夢夢到週期表 2月18日 發明電池的人

2月19日 扭轉宇宙觀 2月20日 撥開熱力學迷霧

2月21日 火車,未完成 2月22日 召喚出電磁波的人

2月23日 改變文明進展的好生意 2月24日 一顆蘋果,翻轉科技生活

2月25日 與身體對話的醫學先驅 2月26日 天下第一巧匠的科學夢

2月27日 仰望宇宙的起點 2月28日 獨獲兩項諾貝爾獎的人

2月29日 塞勒姆獵巫事件


3月

3月1日 無意間發現放射性 3月2日 先鋒十號發射升空

3月3日 用生命與無限博鬥的數學家 3月4日 不斷跨界的老頑童

3月5日 快思之餘,別忘了慢想 3月6日 看見陽光的祕密

3月7日 煮一鍋原始生命湯 3月8日 愛國與良知之間

3月9日 土衛二有液態水! 3月10日 史上第一通電話

3月11日 科技發展的最大推手 3月12日 窺見太陽的成分

3月13日 紙本百科全書的終結 3月14日 永遠像個好奇的小孩

3月15日 問題是,一肚子「壞水」 3月16日 量化電流與電壓的人

3月17日 神經醫學的里程碑,以及貓 3月18日 給數學天才們的兩百年難題

3月19日 向核子研究更進一步 3月20日 史金納的箱子,與他的鴿子

3月21日 為未來科技備妥萬用鑰匙 3月22日 伴隨名聲而來的陰影

3月23日 拉普拉斯的惡魔 3月24日 發現致命「微」機

3月25日 發現泰坦 3月26日 自私的基因

3月27日 那一天,他看見妻子的手骨 3月28日 起初,一片虛無,直到有了爆炸……

3月29日 守護回不去的伊甸園 3月30日 於是,我們有了「數學王子」高斯

3月31日 我思,故我在


4月

4月1日 心與血的運動 4月2日 科幻電影的典範

4月3日 史上第一通行動電話 4月4日 因為他,天文學家的壽命增加了一倍

4月5日 感染,手術,石碳酸 4月6日 競逐生命的祕密

4月7日 跨越0.275微米的高牆 4月8日 分分合合的DNA,以及愛情

4月9日 人生就像走馬燈 4月10日 靈魂的重量

4月11日 破解費馬最後定理 4月12日 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4月13日 雷達,死光,測速槍 4月14日 數學史上最重要的女性

4月15日 來自未來的文藝復興人 4月16日 LSD初體驗

4月17日 大腦地圖的起點 4月18日 愛因斯坦的大腦不見了

4月19日 史上第一座太空站 4月20日 這才是斷開鎖鏈!

4月21日 公地悲劇 ,各自表述 4月22日 哲學巨擘的科學思辨

4月23日 量子革命的第一槍 4月24日 站在宇宙最前線的偉大哨兵

4月25日 包立不相容,萬物不塌陷 4月26日 車諾比核災

4月27日 長與短,點與線的連結 4月28日 數學聖杯不存在,大家解散吧!

4月29日 之後,數學再無大師 4月30日 數位時代的奠基者


5月

5月1日 上帝創造,林奈分類 5月2日 發現電解

5月3日 我不靠爸,我得諾貝爾獎 5月4日 神奇的數字:7 ± 2

5月5日 無線電天文學的誕生 5月6日 夢,被壓抑的記憶與本性

5月7日 誰最先發明無線電報? 5月8日 馬德堡半球實驗

5月9日 發現圖坦卡門 5月10日 慧眼獨具,不讓鬚眉

5月11日 不只是科學頑童 5月12日 用統計學救人的天使

5月13日 找出瘧疾元凶 5月14日 史上第一劑牛痘疫苗

5月15日 EPR悖論與量子纏結 5月16日 用吞噬進行防禦

5月17日 發現安提基特拉儀 5月18日 橫跨數學、哲學與文學的諾貝爾大師

5月19日 差點成為比爾.蓋茲 5月20日 世界計量日

5月21日 為人類良知發言 5月22日 乙太網路的誕生

5月23日 得到兩次諾貝爾物理獎的人 5月24日 華氏,攝氏,溫度計

5月25日 猴子審判 5月26日 電子分身術

5月27日 面對權威,你能拒絕到什麼程度? 5月28日 尋找外星文明

5月29日 史上最重要的日食觀測 5月30日 碳14測定法

5月31日 少了桂冠的核子女王


6月

6月1日 一生遭人忽視的熱力學之父 6月2日 獨自對抗全世界,也獨力挽救下一代

6月3日 揭開地球歷史的人 6月4日 史上第一起駭客事件

6月5日 跨越維度的全像術 6月6日 南極英魂

6月7日 真正的「矽谷之父」 6月8日 打造一千零一千網,而且免費

6月9日 這才是正港的「蒸汽男孩」 6月10日 第一顆口服避孕藥

6月11日 大氣之海,水銀真空 6月12日 自行車的誕生

6月13日 世界上最後一個無所不知的人 6月14日 發現第一個電學公式

6月15日 美國第一人 6月16日 踽踽獨行的遺先知

6月17日 看不見的陰極射線,摸得到的幽靈 6月18日 促使《物種源始》問世的一封信

6月19日 橫跨電學與光學的發明家 6月20日 發現維生素

6月21日 指紋鑑識科學誕生 6月22日 第一位知道地球大小的人

6月23日 模仿遊戲 6月24日 發現宇宙射線

6月25日 永遠追不上烏龜的阿基里斯 6月26日 人類基因圖譜初稿完成

6月27日 生機論vs.機械論 6月28日 驗證量子纏結的貝爾不等式

6月29日 熱量限制與抗老化 6月30日 閏秒的誕生


7月

7月1日 微積分到底站在誰的肩膀上? 7月2日 布拉格父子與X光繞射

7月3日 史上第一次人體磁振造影 7月4日 發現上帝粒子

7月5日 複製羊桃莉誕生 7月6日 巴斯德與狂犬病疫苗

7月7日 發現大腦網絡 7月8日 鐘錶,經度,大航海

7月9日 醫學桂冠詩人 7月10日 孤獨的先知

7月11日 就是那道光! 7月12日 雙盲實驗之必要

7月13日 大明醫聖李時珍 7月14日 從優生學到大屠殺

7月15日 量子真空中的零點能 7月16日 彗星撞木星

7月17日 教堂裡的宇宙學家 7月18日 典範轉移

7月19日 發現羅塞塔石碑 7月20日 從修道院角落長出的遺傳學

7月21日 人類首度踏上月球 7月22日 生機盎然的泥土

7月23日 繼往開來的科學全才 7月24日 發現天空之城

7月25日 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 7月26日 蓋婭假說

7月27日 等效原理與重力異常 7月28日 怎樣才算科學?

7月29日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7月30日 製造中產階級的人

7月31日 改寫有機化學定義


8月

8月1日 遺傳的科學與偽科學 8月2日 發現反物質

8月3日 迴旋加速器的發明 8月4日 證實物質波的凸槌實驗

8月5日 遲來的數學桂冠 8月6日 汙染的培養皿,抗生素時代全面開啟

8月7日 史上第一考古家族 8月8日 量子怪傑

8月9日 五十年後,「分子說」終於得見天日 8月10日 死於戰爭中,代價最昂貴的一條人命

8月11日 神奇的尼可拉斯 8月12日 薛丁格,以及他的貓

8月13日 挽救全世界母親的人 8月14日 悠遊哲學與科學的騎士

8月15日 物質波的奧義 8月16日 重現真實影像的先知

8月17日 既是專職法官,也是數學大師 8月18日 創世論捲土重來

8月19日 電視到底是誰發明的? 8月20日 裂腦實驗

8月21日 尼奧斯湖一夜滅村 8月22日 人工心臟恩仇錄

8月23日 毀譽參半的古生物學建立者 8月24日 抱歉,冥王星,你被淘汰囉!

8月25日 最出名的失憶者 8月26日 斷頭臺上最寶貴的頭顱

8月27日 如果第一張骨牌會倒 8月28日 《科學美國人》創刊

8月29日 自己的心導管自己插 8月30日 打翻葡萄乾布丁的黃金火花

8月31日 人工智慧的發端


9月

9月1日 發明質譜儀、發現同位素的人 9月2日 蛻變吧,元素!

9月3日 史上第一場國際科學會議 9月4日 逆轉細胞時光

9月5日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9月6日 現代化學理論的奠基者

9月7日 發現地球防護罩 9月8日 《星際爭霸戰》首播

9月9日 蒙地.霍爾問題 9月10日 波粒二象性一錘定音

9月11日 洗腎醫療首度成功 9月12日 第一顆積體電路問世

9月13日 史上第一部硬碟 9月14日 丈量世界的人

9月15日 夸克之父 9月16日 修補臭氧層破洞

9月17日 創新的幾何,創新的物理 9月18日 這一天,他停止了計算與生命

9月19日 氣壓,機率,計算機 9月20日 每到一處,完成一證

9月21日 差點泡湯的氣泡室 9月22日 將電帶給人類的人

9月23日 發現海王星 9月24日 一生乖舛的文藝復興人

9月25日 發現基因的所在 9月26日 帕夫洛夫,還有他的狗

9月27日 《寂靜的春天》出版 9月28日 生命來自外太空?

9月29日 解放核能的人 9月30日 「不懂」才是優勢


10月

10月1日 上帝是左撇子? 10月2日 鄭和下西洋

10月3日 從瘴氣到蚊子 10月4日 第一顆人造衛星

10月5日 改行公曆 10月6日 傳播西學的泰西儒士

10月7日 思考層次最高境界的美妙音樂 10月8日 微波爐的誕生

10月9日 槍林彈雨中中的科學心靈 10月10日 測量地球的重量

10月11日 夜空為何那麼暗? 10月12日 最具爭議的諾貝爾生醫獎

10月13日 地球的刻度 10月14日 基因研究的怪才

10月15日 得了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人 10月16日 首次成功演示麻醉手術

10月17日 核電廠首次商業運轉 10月18日 發現反質子

10月19日 印度少年的奇幻漂流 10月20日 發現中子,跨入禍福相倚的原子時代

10月21日 左開魔數箱,右打偽科學 10月22日 影印機的發明

10月23日 契忍可夫輻射 10月24日 第一位看見微生物的人

10月25日 數學界的愛因斯坦 10月26日 氦的發現

10月27日 帝王天文學家之死 10月28日 讓世界脫離小兒麻痺的陰影

10月29日 網際網路的誕生 10月30日 科學大師的華山論劍

10月31日 愛的本質


11月

11月1日 以生命證明大陸漂移 11月2日 幻化出數位時代的簡單規則

11月3日 顯微鏡下,細胞現身 11月4日 開啟光纖網路新紀元

11月5日 發現系外行星 11月6日 隱藏版科學天才

11月7日 開啟輻射研究的大門 11月8日 不只是富二代,還是個天文學家

11月9日 億萬又億萬,我們不孤單 11月10日 電腦病毒首度公開亮相

11月11日 波動方程式與平行宇宙 11月12日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11月13日 第一條海底電纜 11月14日 發現富勒烯

11月15日 發現天王星的音樂家 11月16日 真空管問世

11月17日 無限循環的莫比烏斯環 11月18日 現代攝影的開端

11月19日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11月20日 萬變不離其宗

11月21日 人類首次熱氣球飛行 11月22日 第四種磁性

11月23日 壁虎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11月24日 榮耀或醜聞?

11月25日 圈外人的悲歌 11月26日 溫度魔術箱的發明者

11月27日 催生諾貝爾獎的遺囑 11月28日 發現脈衝星

11月29日 遠去的聲音,音調變低 11月30日 看見聲音之美


12月

12月1日 幾何學的哥白尼 12月2日 發現北京人頭蓋骨

12月3日 改變電腦語言的人 12月4日 首次觀測到金星凌日

12月5日 注定顧此失彼 12月6日 史上首次錄音

12月7日 首度發現超新星 12月8日 GPS完成部署

12月9日 用氮肥和毒氣戰改變歷史的人 12月10日 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

12月11日 擺脫古典力學的第一步 12月12日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矽谷市長」

12月13日 史上最早地震儀? 12月14日 天文學的巨人肩膀

12月15日 科學需要刺蝟,也需要狐狸 12月16日 3D龍事件

12月17日 萊特兄弟首度試飛成功 12月18日 找出布丁裡的葡萄乾

12月19日 史上最成功的失敗實驗 12月20日 跳出平面國

12月21日 用人工方式改變生物遺傳的人 12月22日 超越天才的印度之子

12月23日 失落的古埃及終於再現世人眼前…… 12月24日 從釀酒商到科學家

12月25日 木頭巨人傳訊息 12月26日 生錯時代的未來家

12月27日 為天空標定法度 12月28日 創立賽局理論與電腦架構的人

12月29日 蝴蝶效應 12月30日 銀河系外還有宇宙

12月31日 這才是有圖有真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科學史上的今天: 歷史的瞬間, 改變世界的起點 (2冊合售)》。 --- 《時間的褶皺:從古至今的文明脈絡與思想演變》 作者: 艾倫·霍夫曼 出版社: 寰宇文庫 頁數: 820頁 (精裝,附全彩地圖與線索圖) 定價: 1280元 簡介: 《時間的褶皺:從古至今的文明脈絡與思想演變》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歷史著作,旨在超越傳統的線性敘事,深入探討人類文明在不同歷史節點上所經歷的關鍵轉折、思想的激盪與社會結構的重塑。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帝國興衰或戰爭勝負,而是著重於「為什麼」和「如何」——探究推動歷史前進的深層動力與潛在的結構性變遷。 全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引導讀者在廣闊的歷史圖景中穿梭,理解看似獨立的事件如何相互關聯,共同構成我們今日世界的複雜面貌。 第一部:文明的奠基與世界的初醒 (約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早期定居、農業革命之後的社會組織形態的誕生。霍夫曼以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尼羅河流域的法老統治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規劃性城市建設為起點,探討了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機制,特別是權力、宗教與勞動分工如何定義了早期社會的階級結構。 重點章節「神權與泥板:法律的起源」深入分析了《漢摩拉比法典》等早期法律體系的意義,不僅是行為規範,更是中央集權國家意志的體現。同時,本書也細緻描繪了早期哲學思想的萌芽,如早期印度教吠陀思想和中國周朝的禮樂制度,這些思想如何為後世的倫理體系打下基礎。 第二部:軸心時代的碰撞與帝國的擴張 (約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被譽為人類精神覺醒的軸心時代,是本書著墨甚多的時期。霍夫曼將注意力投向了希臘哲學的理性光芒、釋迦牟尼的慈悲教義、孔孟思想的秩序建構以及猶太教的獨神信仰。作者強調,這些看似地理上遙遠的思想體系,卻在同一歷史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回應了人類對意義、道德和宇宙本源的共同追問。 隨後,本書轉向分析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以及漢帝國的成功之道及其內在的衰敗因子。與傳統史書不同,本書特別剖析了羅馬的「公民權」擴張與其對地中海經濟的整合,以及漢代士大夫階層的形成對官僚體系的深遠影響。例如,「寬廣道路與脆弱邊界」一章,便探討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雙重性——既是鞏固統治的利器,也是帝國資源耗竭的標誌。 第三部:橋樑、信仰與隔閡 (約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中世紀不再被視為停滯的黑暗時代,而是文化與知識轉移的關鍵時期。霍夫曼詳細描繪了伊斯蘭黃金時代在巴格達和科爾多瓦的學術輝煌,如何保存並發展了希臘羅馬的知識遺產,特別是在數學、醫學和天文學領域的突破。 與此同時,本書對拜占庭帝國作為東西方文明緩衝與傳承者的角色進行了深入評價。在西歐,封建制度的複雜性與天主教會的普世權威被細緻解構,探討了經院哲學如何嘗試調和信仰與理性。關鍵的「絲綢之路的雙向流通」章節,不僅描寫了貿易,更分析了技術(如造紙術、火藥)和瘟疫(如黑死病)如何跨越地理界限,重塑歐亞大陸的人口結構與政治權力平衡。 第四部:重構的世界與啟蒙的黎明 (約公元1450年 – 公元1800年)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是本部分的焦點。霍夫曼認為,印刷術的普及是這一切變革的催化劑,它徹底改變了知識的獲取方式,削弱了傳統權威的壟斷。 本書對「大航海時代」的敘述,避免了單純的英雄史觀,而是著重於商業資本主義的興起、殖民主義的倫理困境,以及美洲作物對舊世界飲食結構的革命性影響(哥倫布大交換)。隨後,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革命被視為一場思維模式的根本轉變,本書透過對牛頓、笛卡爾等人的思想梳理,闡釋了觀察、實驗與數學化描述如何成為理解世界的標準方法。啟蒙運動則被定位為這場科學精神在政治哲學上的延伸與應用。 第五部:工業的轟鳴與現代性的挑戰 (約公元1800年至今) 最後一部分探討了工業革命對社會結構、時間觀念和家庭模式的顛覆性影響。蒸汽機、工廠制度的建立,導致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與新的階級對立。霍夫曼將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等意識形態的興起,視為對工業化社會結構性矛盾的回應。 本書結尾部分對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進行了深入的結構分析,認為它們是民族國家體系、意識形態衝突與新軍事技術疊加的必然產物。作者最後聚焦於冷戰後的全球化趨勢,以及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認知的再次挑戰,提出了關於未來文明走向的深刻反思。 寫作特色: 霍夫曼的寫作風格嚴謹而不失文學色彩,擅長運用具體的個案(如某個特定城市、某個發明、某位思想家的小傳)來錨定宏大的歷史趨勢。書中大量運用了比較歷史學的方法,將不同文化圈的發展路徑進行對話,力求呈現一個多中心、相互影響的世界歷史圖景。本書附帶的詳細索引和多維度的時間軸圖表,極大地方便了讀者對複雜歷史節點的把握。它不僅是歷史愛好者的案頭書,也是對當代社會結構感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深度讀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阅读那些能激发深度思考的作品,而这套书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实验步骤的详尽罗列,转而深入挖掘了“思想方法论”的演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跨越世纪的知识断层时的处理手法。比如,当我们讨论牛顿力学如何统治了物理学界数百年,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时,我们往往只关注结果。然而,这本书却花了相当篇幅去剖析,在相对论诞生之前,当时的物理学家们是如何被“常识”和“感性直觉”所束缚的,他们构建的那个宏大而自洽的宇宙模型究竟有多么坚不可摧。这种对“旧范式”的细致描绘,反衬出新思想诞生的何其不易和其颠覆性的力量。它不是在赞美成功者,更是在解剖成功之前的黑暗森林。书中对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的穿插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并没有让历史的细节喧宾夺主,而是作为支撑科学思想成长的土壤被巧妙地引入。这种将科学发现放置于其所处时代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后,我不再把科学成就视为理所当然的真理,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时期下,人类智慧的阶段性胜利。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的时间线索非常敏感,很容易因为年代的跳跃而感到困惑。然而,这套书在结构上展现出了高超的组织能力。它虽然以“今日”为切入点,但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却是清晰的、具有穿透性的。作者深知,科学的发展往往是前人铺路、后人借力,因此,在论述某项突破时,他会极其自然地回溯到促成该突破的几个关键的、甚至是被遗忘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让我得以清晰地构建起知识链条,理解了“积累”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性。它不是孤立地赞美天才,而是强调了思想的继承与辩证关系。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科学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批判性思维——如何质疑既有的认知框架,如何从旧有的框架中提炼出新生长的可能。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知识如何进化”的哲学导论。那些对思维方法论感兴趣的朋友,应该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巨大的启发。

评分

与其他畅销的科学史书籍相比,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非中心化”叙事倾向。它没有把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牛顿、爱因斯坦或达尔文这样几位无可争议的巨擘身上。相反,书中对那些在科学史上扮演了关键“催化剂”角色的配角或者说“失败者”的着墨颇多。比如,那些被主流科学界排斥但却触及了真理边缘的理论家,或者那些默默无闻却提供了关键实验数据的技术人员。作者似乎有意通过这些“被边缘化”的声音,来展现科学进程的复杂性和偶然性。这种叙事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科学史的理解,让我明白“真理”的发现过程远比想象中要曲折、包容性也更强。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是由无数条充满岔路的小径共同铺就的,我们今天所接受的定论,是经过无数次修正、辩论甚至权力斗争的结果。这种更具“人情味”和“真实感”的呈现方式,让我对这套书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它让科学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真理殿堂,而是充满了汗水、争吵与激情的真实人间史。

评分

这本关于科学史的巨著,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历史和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半吊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历史书要么太学术化,读起来像啃石头;要么就是太浅薄,讲不出所以然。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没有试图去梳理每一位科学家的生平或每一项发明的技术细节,而是聚焦于那些“临界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却像蝴蝶翅膀的扇动,引发了足以撼动整个知识体系的巨大变革。比如,书中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对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的构建过程的描述,都不是简单的教科书式的复述。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人物在面对巨大阻力或思想突破时的那种心理张力,让我们能感受到伽利略在沉重压力下的挣扎,或者居里夫人在简陋实验室里的执着。这种描摹让原本冰冷的科学发现,立刻变得鲜活而充满人性色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是跟着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向导,穿越时空去亲历那些伟大的“啊哈!”时刻。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反复、误解、甚至是纯粹的运气。对于想系统了解科学思想演变脉络,但又不想被冗长公式和专业术语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成功地将“历史感”和“科学的魅力”熔铸一炉。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之前,对“科学史”这个题材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是枯燥乏味的年代编年史。但打开第一册后,我的预期立刻被打破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流水账,更像是一系列精彩的微型纪录片被串联了起来。每一“天”或每一个“瞬间”的选取都极具冲击力,仿佛是精心挑选的戏剧高潮。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称奇,他能将一个宏大的科学概念,通过一个极其微小、具有画面感的历史场景来呈现。比如,描述X射线发现时,那种在黑暗中看到影像闪现的激动,比任何公式推导都要震撼人心。这种文学化的笔触,使得原本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触手可及,他们的成功不再是神话,而是一连串充满人性弱点、但又无比坚韧的奋斗史。它成功地将“科学”从一个抽象的学科名词,转化成了一场场引人入胜的人类精神冒险。对于那些想要在闲暇时光中进行一些有质量的精神滋养,同时又希望能获得新知识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阅读愉悦感绝对是顶级的,完全没有阅读压力,却能获得深度的知识满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