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之城 : 與二十三位經典人物穿越柏林五百年

想像之城 : 與二十三位經典人物穿越柏林五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里.麥克林 Rory MacLean 著,莊仲黎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柏林
  • 人物传记
  • 文化
  • 德国
  • 城市漫游
  • 文学
  • 艺术
  • 旅行
  • 想象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ISBN:9789863443551
商品编码:16089619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05-28
页数:6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腓特烈大帝夏宮窗畔 俯看約翰.甘迺迪匆匆行過
從瑪琳.黛德麗裙飄袖搖間 傳來大衛.鮑伊激昂樂聲

二十三位古今人物行吟遊唱 吹響五世紀柏林頌歌
巴黎、倫敦、羅馬也豔羨的帝都風華軼史

這部充滿企圖心的歷史著作藉由想像與藝術手法,全面再現柏林這座偉大德國首都從古至今的歷史面貌。本書令人佩服不已的原因,並非因為作者能以僅僅數百個字詞總結回顧某段歷史,而是能在一場混亂糾結的夢境裡,以縈繞人心的書寫方式描述將近六百年的柏林史。
~ 英國威爾斯女作家揚.莫莉絲(Jan Morris),《週日電訊報》

本書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人物紀實、一幅圖案豐富多樣的織錦,以細膩深入的手法,將五百多年來曾出現在柏林的二十三位人物 - 無論是赫赫有名或沒沒無聞 - 羅織在一起,共同映現柏林歷史。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
~《觀察家報》

羅里.麥克林透過本書傳達關於柏林的想像、深思、崇敬、困惑與批評,顯露出他對自己所熱愛的這座城市一些成熟思維。這本著作*深刻的特點在於它行文之優美。文章中那些絕妙的聲韻總令人忍不住反覆閱讀玩味,堪稱是完美的散文體。
~ 英國聖安德魯大學歷史學教授杰拉德.德.葛魯特(Gerard De Groot),《華盛頓郵報》


本書透過五百年來發生在柏林的二十三個生動鮮明人物故事,呈現該城繽紛多元之歷史。我們將看到:一位欲躋身上流社會的青樓女子,如何將自己塑造成嬌貴仕女;德國老牌女星瑪琳.黛德麗如何誇示自己的性感;納粹頭子希特勒如何幻想將首都柏林打造成超級城市「日爾曼尼亞」;傳奇歌手大衛.鮑伊如何在其中優游歌唱。從政治家、國君,到攝影師、建築師、舞蹈家,乃至歌手、演員、劇作家,代代行過的身影,刻鏤柏林偉岸風跡。這座傳奇之都曾在二戰期間遭盟軍炸毀,戰後又被柏林圍牆一分為二,隨著東、西德統一才又合而為一,重獲新生。柏林人所發出的生命感觸,至今依然在此回響。

世界上沒有一座城市如同柏林這般,曾如此強盛地崛起,卻又落入如此悲慘境地;也少有城市如柏林這般,曾如此深受個人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感染形塑。柏林是全世界*富變化與創意的都會之一,她塑造了許多人,人們也回頭塑造了她。二十三位人物在古今縱橫、軼聞頻生的娓娓敘事中,共繪出一幅筆法多變、瀟灑淋漓的德國名都肖像畫,鼓勵每一位平凡者,勇敢地在這座城市想像。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羅里?麥克林(Rory MacLean)
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成長於多倫多,畢業於該市萊爾森大學(Ryerson University)。而後長期定居英國,曾數度落腳德國柏林,通曉德語。職業生涯*初十年,曾先後為電影導演大衛.海明斯與肯.羅素撰寫影片腳本,還曾在柏林與英國搖滾歌手大衛.鮑伊、在巴黎與德國老牌女星瑪琳.黛德麗共同拍攝電影。之後他由電影編劇轉為報導文學作家,一九九二年發表*一本著作《史達林的鼻子》(Stalin’s Nose),甫出版便榮登英國暢銷書排行榜前十名。其他著作曾分別榮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英國藝術局文學獎;入圍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兩度入圍庫克旅行文學獎,並獲邱吉爾藝術考察基金贊助。亦曾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撰錄廣播節目。現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

■譯者簡介

莊仲黎
一九六九年生,女,德國漢堡大學民族學碩士、博士候選人。目前從事英、德語譯介工作,譯有《怎麼有人研究這個?》、《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讀書別靠意志力:風靡德國的邏輯K書法》、《心理韌性訓練》、《守護者的凝視:八個不放棄生命的動人故事》、《達爾文密碼》、《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與美味料理》、《七天學會用哲學思考》、《帶著兩隻大象翻越阿爾卑斯山》、《德意志領導:足球場的哲學家-勒夫,德國足球金盃路》、《柏林:歐洲灰姑娘的重生與蛻變》等書。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小說家.換日線首席專欄作家/何曼莊
作家/胡晴舫
作家/莊祖欣
詩人.劇場導演/鴻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孔拉德.馮.寇恩:聖母教堂,一四六九年
第二章 科林.阿巴尼:柏林皇宮,一六一八年
第三章 腓特烈大帝:忘憂宮,一七六二年
第四章 卡爾.辛克爾:皇宮大花園,一八一六年
第五章 莉莉.諾伊斯:老莫阿比特街,一八五八年
第六章 華爾特.拉特瑙:大道街,一八八一年
第七章 艾爾莎.喜爾緒:王儲河岸大道,一八七三年
第八章 瑪格麗特.波瑪:羅納貝格街,一九〇五年
第九章 弗立茲.哈伯:達冷區,一九一五年
第十章 凱特.柯爾維茲:威爾特廣場,一九〇三年
第十一章 克里斯多福.伊舍伍德:諾倫朵夫街,一九二七年
第十二章 貝爾托.布萊希特:造船工人大道劇院,一九二八年
第十三章 瑪琳.黛德麗:巴伯斯貝格製片廠,一九二九年
第十四章 蘭妮.萊芬斯坦:選帝侯大道,一九三五年
第十五章 亞伯特.許倍爾:菩提樹街,一九三八年
第十六章 約瑟夫.戈培爾:佛斯街,一九四五年
第十七章 迪特.威爾納:貝瑙爾大街,一九六一年
第十八章 比爾.哈維:魯鐸夫區,一九五五年
第十九章 約翰.甘迺迪:西柏林市政府,一九六三年
第二十章 大衛.鮑伊:科特納街,一九七七年
第二十一章 廖文河:軒尼菲德機場,一九八六年
第二十二章 我們去跳舞吧:柏林動物園,二〇一一年
第二十三章 伊爾絲.菲利普斯:基瑟勒街,二〇一三年

終章
後記及參考資料
謝辭

想像之城:跨越時空的柏林史詩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的歷史敘事,深入探討了德意志首都柏林在近五百年來的演變軌跡,聚焦於塑造這座城市面貌的關鍵歷史節點、文化思潮與社會結構的變遷。這不僅是一部單純的編年史,更是一次對城市精神與集體記憶的深度挖掘。 全書以柏林作為敘事核心,從神聖羅馬帝國晚期的一個區域性公國首都,逐步過渡到普魯士王國的崛起之地,再到德意志帝國的心臟,經歷魏瑪共和國的動盪與光華,納粹德國的極權統治,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冷戰時期分裂的創傷,直至兩德統一後重新煥發的當代活力。 第一部:奠基與擴張(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 本部分追溯柏林從施普雷河畔的貿易定居點,如何透過霍亨索倫家族的穩健統治,逐漸確立其在布蘭登堡選侯國中的核心地位。重點描寫了三十年戰爭對這座新興都市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以及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大選帝侯”)推動的重建與移民政策,特別是接納大量來自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這批移民帶來的技術與文化,如何為柏林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多元的基礎。 十八世紀,在腓特烈一世的加冕與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的統治下,柏林迎來了第一次黃金時代。本書細緻剖析了腓特烈大帝推行的開明專制政策如何影響城市規劃、軍事建設與學術氛圍。柏林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建築群開始競相出現,如博物館島的前身規劃、菩提樹下大街的擴建,以及軍事設施的嚴密佈局,都反映了這座城市作為一個軍事與行政中心的雙重屬性。此階段的柏林,是歐洲啟蒙思想的交匯點之一,也是王權集中化最鮮明的體現。 第二部:帝國的心臟與工業革命(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是柏林發生質變的世紀。本書詳述了拿破崙戰爭對普魯士的衝擊,以及隨後發生的德意志統一進程。柏林如何從一個地區性首都,蛻變為德意志帝國(1871年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樞。 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柏林,各類重工業、機械製造業和新興電力產業的發展,導致了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帶來了嚴重的城市化問題——住房短缺、工人階級聚居區的形成與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本書將探討這一時期柏林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特別是洪堡大學的學術地位提升,以及柏林作為金融與交通樞紐的地位確立。城市景觀的快速變化,從古典主義的莊嚴對稱,轉向工業時代的實用主義與現代化需求之間的拉鋸。 第三部:動盪與極權(一九一八年至一九四五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標誌著德意志帝國的崩潰和魏瑪共和國的誕生。柏林在這段時期成為歐洲最前衛、也最動盪的文化熔爐。本書將聚焦於魏瑪時期的柏林藝術、電影、戲劇與社會生活的先鋒性。從包豪斯設計的影響力到夜生活的解放,柏林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實驗精神。然而,經濟危機和政治極化也在此時累積,共產主義與極右翼勢力的街頭鬥爭,預示著黑暗的來臨。 一九三三年納粹掌權後,柏林的命運急轉直下。本書客觀分析了納粹政權如何系統性地改造柏林,以服務其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與軍事擴張野心。從「世界首都日耳曼尼亞」的宏偉藍圖,到猶太社區的系統性毀滅,再到宣傳機器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全面佔領,柏林被塑造成極權統治的樣板。書籍的結尾部分將聚焦於柏林戰役的慘烈景象,這場戰鬥徹底摧毀了城市的物理結構與精神面貌。 第四部:分裂、重生與統一(戰後至今) 二戰後的柏林,成為冷戰格局下最敏感的焦點。本書將深入分析盟軍的佔領、柏林封鎖、以及柏林在東、西陣營間的微妙平衡。東西柏林的兩套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東柏林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門面,與西柏林作為西方民主飛地所展現的獨特性——被細緻地對比。 一九六一年柏林圍牆的建立,成為了城市歷史上最痛苦的傷痕,本書將探討圍牆對居民生活、家庭關係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的深遠影響。從文化上,西柏林成為反主流文化、藝術激進主義的庇護所;而東柏林則堅守國家意志下的文化規範。 最後,本書以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的倒塌作為轉捩點,探討柏林如何經歷「統一」的複雜過程。這不僅是政治和地理上的統一,更是社會結構、經濟體系和集體心理的磨合。本書將審視統一後柏林在成為德國首都後,所面臨的挑戰:如何整合過去的記憶、處理舊有遺產、以及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化世界中的角色。從廢墟到現代大都市,柏林的故事是一部關於韌性、毀滅與不斷重塑的史詩。 全書立足於嚴謹的歷史考證,穿插對城市空間、建築風格、藝術思潮的觀察,旨在提供一幅立體、多層次的柏林肖像,展現這座城市如何從歷史的夾縫中,不斷淬煉出其獨特的精神氣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太迷人了,仿佛带着我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柏林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不同时代的人物精神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不动声色地将那些历史上的光辉瞬间与人物的内心挣扎勾勒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目睹着时代的洪流如何塑造了他们,也如何被他们所塑造。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地描摹城市风光,时而又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猛烈地敲击读者的心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人与历史的关系。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员,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并肩而行,共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于任何一个对城市历史和人物传记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深沉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强大到令人屏息,尤其是那些描摹场景和烘托人物心理的部分。作者似乎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够将一段平淡无奇的历史描述,转化成一段直击灵魂的独白。我尤其喜欢她对“选择”这个主题的处理,在每一个关键人物的生命节点上,作者都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所面临的岔路口,以及那个选择如何将他们推向了历史的聚光灯下,或是归于沉寂。这种对人性弱点和伟大之处的并置书写,显得极其真实可信,让人在钦佩之余,又感受到一份深刻的共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不仅仅是为了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更是为了细细品味那些精准的语言布局,它们就像是精心设置的机关,每当你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作者的意图时,新的层次又会悄然展开。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于按部就班阅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结构无疑是新颖且充满挑战性的,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不仅要记住那些历史脉络,更要随时准备好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切换思维模式。作者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真正的“经典”不是被供奉起来的偶像,而是那些在不同时代都能引发共鸣的普世人性困境。那些二十三位人物,无论他们的职业、信仰或成就如何,都被置于一个共同的道德与生存的熔炉中被反复锻造。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密度和厚度,它迫使你不断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思考环境如何塑造英雄,以及英雄如何反过来尝试重塑环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类文明的流动性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和深邃的理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智性飨宴。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我会被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所吸引,但深入下去后,我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她似乎在构建一个关于“人性”的宏大主题,用柏林这座城市的地理空间作为舞台,让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世纪的“大师”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谈。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其精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生硬地将他们拉到一起,而是通过对同一场景、同一理念的不同诠释,展现出人类思想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我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会停下来,细细回味作者选择的那些精确的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如同精密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历史的肌理。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对柏林这座城市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经典”这个词的重量,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符号,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力。

评分

要我说,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结构和非线性的叙事魅力。它不是一本传统的历史传记合集,更像是一部由无数闪烁的思想碎片拼接而成的万花筒。作者在不同的章节间自由穿梭,时而聚焦于一个思想家的某个决定性瞬间,时而又将目光投向整个城市的集体无意识。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史诗感和宿命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是极其严谨的,但她处理这些史实时却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浪漫,将冰冷的数据和事件注入了饱满的人文关怀。合上书本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柏林上空那片交织着光影与尘埃的天空,以及那些似乎永不落幕的灵魂的低语。这绝对是一次智力上的冒险,挑战着我们对于“时间”和“地点”的既有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