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上感应篇集释
定价:52.00元
作者:(宋)李昌龄 郑清之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1730756
字数:350000
页码: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太上感应篇》,作者不详,宋代李昌龄、郑清之为其作了评论注解,自此在民间广为流传,自古以来被誉“劝善*书”。此书总计一千二百余字,融汇儒道两家道德思想,意在劝化各个阶层的人“积德行善,慈心于物”。《太上感应篇》所传注本甚多,本次出版的《太上感应篇》除将《正统道藏》所收李昌龄、郑清之注本收录外,还补以《正统道藏》未收的名家注本,如清代惠栋的《太上感应篇笺注》等。
内容提要
《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善书”。此书源出于《抱朴子》,后经宋代李昌龄、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流通于世,影响深远。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介绍
(宋)李昌龄,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href='#' target='_blank'>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 href='#' target='_blank'>卫国公( href='#' target='_blank'>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到道教典籍,总觉得门槛比较高。然而,这本书的“集释”部分做得实在是太棒了,它没有把我扔在一个陌生的概念迷宫里,而是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哲理一层层剥开,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体系。那些引用的典故和案例,无一不精妙绝伦,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像某些宗教书籍那样强硬灌输,而是像在和你探讨一个共同的议题: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书中关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论述,更是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对许多“小过失”的麻痹态度。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它为我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天道”的个人行为准则,实用性极强。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劝善书”这个概念有些老套,总觉得是老生常谈。但翻阅《太上感应篇集释》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的“集释”部分,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它不仅保留了原篇的精髓,更通过层层深入的解释,将“感应”这个看似虚无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因果链条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不是在“吓唬”人,而是在“启发”人,让我们明白,我们每一个微小的念头和行为,都在塑造着我们最终的命运轨迹。这种对个人主体能动性的强调,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责任感和力量感。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道德地图,清晰地标示出“坦途”与“歧途”的界限,对于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哲学史有持续关注的研究者,坦白讲,市面上关于道教典籍的整理和注释版本很多,但真正能将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与道家的超然智慧进行有效融合的,却不多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感应篇”如何在儒道思想的交叉点上发挥作用。它展示了古代士人是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儒家)的同时,也注重个人精神的修炼与契合自然(道家)的。这种双重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我特别喜欢它对“祸福自招”的阐释,它不是宿命论,而是强调了人类自由意志在选择善恶过程中的主动性。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是并重的,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伦理的底层逻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文本基础。
评分我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进行长篇阅读,通常更倾向于一些快速获取知识的书籍。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愿意放慢节奏去品味。它有一种奇特的“镇定剂”效果。每次读完一小段,都会觉得心头被熨平了一般。我注意到,书中的语言非常洗练,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指人心。比如,它谈到“济人之急,悯人之孤”,那种真挚的同情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融入在每一个细节里的行动指南。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同事和家人的眼光都变得柔和了许多,不再那么容易被琐事激怒。这本册子,与其说是教人趋吉避凶的“秘籍”,不如说是现代都市人重建内心秩序的“良方”。它所倡导的和谐共存、与人为善,在当下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急需。
评分拿到这本《太上感应篇集释 劝善书 儒道道德思想 中国道教典籍丛刊》后,我简直是爱不释手。首先,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就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感觉,很适合细细品读。我本来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颇有兴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教条,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善恶报应”的核心思想,那种循循善诱的语气,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比如待人接物、言语举止,都给出了非常具体而又充满智慧的指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沉静了许多,对很多事情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平和与宽容。这本册子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哲理,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耳边低语,教你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份纯真的良知。
评分还行
评分还行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行
评分还行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