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哲学起步》的书稿来自于同名课堂实录,这门课程是邓晓芒先生为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哲学入门课。在这门课程中,邓老师为同学们打开了哲学那扇神秘的大门,把大家领入古今哲学家的思考之中。他展示的更多的不是哲学史知识,而是哲学对于人类的意义、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哲学思考与我们的关系。正是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样很基础的问题开始,人类开始反身自省,从而开始了哲学思考的漫长历程。全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人的本质”、“自由意识的本质”和“自由的本质”。全书内容通俗,循序渐进,富于一定趣味,有助于读者逐步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 邓晓芒 著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教学之道的行家。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活力和幽默感,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课堂上那种极富感染力的表达欲。他善于用现代的例子来佐证古老的哲学观点,比如用好莱坞电影的情节来解释尼采的“永恒轮回”概念,这种跨时代的联结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获取门槛。而且,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指明了深入学习的路径,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附带了“进一步阅读推荐”,这些推荐书目质量极高,涵盖了从经典原著到现代研究的方方面面。这表明作者的野心不仅仅是让你了解哲学皮毛,而是真心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能自我驱动的终身学习者。对于想要系统构建哲学知识体系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极其可靠的向导和地图。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的探讨。它并没有沉溺于古代的思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后真相时代的认知偏差,以及数字时代的身份认同等等。作者展示了古希腊先哲的洞见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最前沿的技术伦理挑战的。比如,在讨论“自由意志”时,他巧妙地联系到了算法推荐系统对我们决策的潜在影响,这让我猛然意识到,哲学思考对于保持我们作为个体的能动性是多么重要。这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历史回顾,而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停下来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它让我更加确信,哲学不是用来炫耀学识的,而是用来对抗时代迷思的锋利武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哲学书籍那种严肃、古板的印象。内页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非常精美,而且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字之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解释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时,作者配上了现代感十足的图形示意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要点,避免了长时间阅读文字带来的疲劳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非常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他没有孤立地介绍某位哲学家,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流变之中,使得整个哲学史看起来像一条清晰的河流,而不是零散的瀑布。读完之后,我不仅了解了苏格拉底、康德这些巨匠的思想,更理解了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这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智力的双重享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帮助是无与伦比的。起初,我以为哲学就是学习别人的观点,但这本书教会我的却是如何“质疑”观点。作者鼓励读者去挑战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假设,并提供了系统的工具来解构复杂的论证。书中穿插了许多经典的思辨练习题,它们不是那种标准答案式的选择题,而是开放式的、需要深入挖掘内在逻辑的难题。我常常是读完一节内容后,会停下来花半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去思索作者提出的那个问题,感觉自己的脑筋像被一块块生锈的齿轮重新上油润滑了一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伦理困境的讨论,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展示了不同伦理学派是如何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个难题进行切割和分析的。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学会了在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时,保持一种谦逊和多维度的审视角度。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哲学门外汉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高深的哲学概念感到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们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但拿起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入手,比如我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美”。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和一位睿智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尤其是关于逻辑谬误的那一章,真是让人茅塞顿开,我以前常常在辩论中吃亏,现在终于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哲学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指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实用工具。我甚至开始在和朋友聊天时,不自觉地运用书中介绍的思考框架去分析问题,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感觉自己的认知维度一下子被拓宽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