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圣思录

康熙圣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殿富点校新编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康熙
  • 圣思录
  • 史料
  • 帝王
  • 政治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清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90672
商品编码:13395574540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康熙圣思录:明代洪应明辑录的佛道名家言行录,故事精彩、格言经警,哲理深刻,修身养性。

定价:68.00元

作者:周殿富点校新编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807690672

字数:50000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配以258幅彩图,图文并茂,再现康乾盛世。是康熙的教子格言,更契合当今政治经济形势:简以致廉、整肃吏治、弘扬孝道、去浮躁沉心潜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读者群广泛,既可作为青少年的成长必读,也可以作为为官者、当权者的经典诫训。

内容提要


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目录


世宗宪皇帝(雍正)御制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序?/?1
?钦定四库全书《庭训格言》提要?/?3
?的“征服者”:康熙传略?/?5?


【1】凡喜庆之期宜心平气和?/?25
【2】凡事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26
【3】事无大小,当知如何,必审之又审?/?27
【4】能以天下之心天下耳目之明而达四聪者可称大智?/?28


【243】人生于世,自当虚己善与人处而相安?/?267
【244】杂念不起,血气平和,善端自生而身心兼养?/?268
【245】知“三寡”者,可养身心?/?269
【246】前人一句血诚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
????岂可草略待之?/?270

作者介绍


周殿富:各类著述10余种,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主要代表作有《楚辞源流选》、《三国大传》、《生命美学的诉说》、《领袖政治学》、《第七崇拜》等。

文摘


序言



《康熙圣思录》:一部探寻治世之道与人性深邃的旷世巨著 《康熙圣思录》并非一本简单的皇帝语录汇编,而是一部包罗万象、纵横捭阖的思想巨著。它以康熙大帝亲笔批阅的奏折、谕旨、御制文章为基石,穿越时空,向我们展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面对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内忧外患时的深邃思考,以及他对治世之道、人生哲理、道德伦理的独到见解。本书所呈现的,是一位集政治家、思想家、实践家于一身的伟大帝王,其思想的广度与深度,足以令任何时代的读者为之震撼。 治国方略:安邦定国,万世基业之基石 《康熙圣思录》中,关于治国理政的部分,着墨尤为浓重。康熙皇帝以其过人的智慧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吏治清明,任贤用能: 康熙深谙“为政之要,在于得人”的道理。书中随处可见他对选拔、任用、考察官员的谆谆教诲。他强调官员应具备“忠诚、廉洁、勤勉、有才”等品质,并严厉谴责那些阿谀奉承、贪赃枉法之徒。他提倡“明赏罚,重考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旨在打造一支高效、廉洁、富有责任感的统治团队。他对于官员的品德要求,更是上升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例如,在谈及官员选拔时,他并非只看重文凭或门第,更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的能力、品行以及对百姓的关怀程度。他对那些只知钻营、不顾民生的官员,毫不留情地予以斥责,甚至严惩不贷,以此警示天下。 民生为本,富国强兵: 康熙皇帝将民生置于治国方略的首位。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他关注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力图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任何损害民生的政策,都会受到他的警惕和否决。他鼓励工商业发展,促进国内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物质基础。书中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对于农田灌溉的指导、对于纺织和瓷器等手工业的鼓励,都体现了他务实而富有远见的经济政策。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盛,最终取决于其人民的富足与安康。 统一疆域,巩固边防: 康熙皇帝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他对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之乱、驱逐沙俄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处理,都在本书中有深刻的思想体现。他强调“国家统一,乃万世之基业”,任何分裂和叛乱的苗头,都必须被坚决扼杀。他注重边疆地区的稳定,加强边防建设,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他对于民族融合的思考,以及对于不同地域风俗的理解与尊重,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的开创者所具备的宏大格局。 法制建设,以德服人: 康熙在强调法制的同时,也注重以德治国。他提倡“以礼入法”,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融入法律条文中,力图达到“法不责众,德化于人”的理想境界。他要求官员在执法过程中,既要严格公正,又要体恤民情,避免酷刑和滥用权力。他尤其重视教化百姓,倡导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通过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道德修养:内圣外王,君子之道 除了治国方略,《康熙圣思录》更是康熙皇帝个人道德修养的生动写照。他将儒家思想中的“内圣”之道,与“外王”之业紧密结合,展现了一位君主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修身养性,克己复礼: 康熙皇帝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极其严格。他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他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检讨自身的过失,力求达到“克己复礼”的境界。他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比对臣民更为严苛,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圣君”的自我要求。例如,他对于个人欲望的节制、对于言语的谨慎、对于情绪的控制,在书中都有细致的论述。 求知若渴,学无止境: 康熙皇帝是一位永不满足的学习者。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等诸多领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身体力行地进行钻研。他鼓励臣民勤奋学习,尊重知识,并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所倡导的学习精神,并非为了装点门面,而是真正地服务于治国理政和提升个人修养。他对于那些固步自封、拒绝新知的态度,深恶痛绝。 居安思危,戒骄戒躁: 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康熙皇帝却从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他经常告诫自己和臣民,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断反思潜在的危机,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他对权力的运用保持谨慎,对臣民的忠诚抱有警惕,这种审慎的态度,是其能够长期保持统治稳固的重要原因。 仁爱之心,悲悯天下: 康熙皇帝的仁爱之心,贯穿于其思想的始终。他并非冷酷无情的统治者,而是将天下苍生视为自己的责任。他对臣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对弱者给予同情,对犯错者也力求以宽容和教育为主。他相信,一个真正伟大的君主,其根本在于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能够将百姓的福祉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哲学思考:天道人伦,辩证智慧 《康熙圣思录》在哲学层面的探索,同样令人瞩目。康熙皇帝融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流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并将其融入到治国理政和人生实践之中。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康熙皇帝深信“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他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态平衡,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他在治国时,也力求“道法自然”,避免人为的矫揉造作,而是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刚柔并济,中庸之道: 康熙皇帝深刻理解“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他在处理事务时,总是力求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既有雷霆万钧的魄力,又有温润如玉的仁慈。他反对极端和片面,倡导“中庸之道”,在矛盾与冲突中寻找最优解。 因果报应,明辨是非: 康熙皇帝对因果报应的思想有所体悟,他相信一切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因此,他要求臣民慎重行事,明辨是非,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生死观与超越: 在书中,康熙皇帝也对生与死进行了哲学性的思考。他并非畏惧死亡,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并强调在有限的生命中,要有所作为,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遗产。他对“名垂青史”的追求,也折射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 《康熙圣思录》的价值与启示 《康熙圣思录》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历史文献的意义,更在于其思想的普适性与生命力。康熙皇帝在书中展现的治国智慧、道德情操、哲学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当代的政治家而言,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关注民生、如何维护统一的深刻启示。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更是关于人生哲学、道德修养、个人成长的宝贵教材。它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担当的人,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康熙圣思录》如同一面穿越千年的明镜,映照出一位伟大帝王的灵魂与智慧。阅读此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反思。它将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在那里,我们将遇见一位真正的智者,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这不仅仅是一部帝王思想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卓越之人,如何成就一番伟业的永恒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采用了多线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但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丝毫没有让人迷失方向。每一条线索的铺陈都像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网,直到关键时刻才猛然收紧,带来强烈的冲击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留白”的运用,很多重要的信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对话的间隙和场景的转换来暗示的,这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也使得每次重读都能发掘出新的层次。在遣词造句上,它的语言简洁有力,很少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每一个词语似乎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和重量。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剧本,节奏精准,张弛有度,将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戏剧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过瘾至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着实抓人,开篇几个章节就将读者猛地拽入一个充满诡谲与权谋的漩涡。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每一个决策背后似乎都藏着千丝万缕的算计。我特别欣赏那种将宏大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交织的处理手法,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尤其是主角在面对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与决断力,让人拍案叫绝。情节的跌宕起伏处理得非常老道,高潮迭起,每一次转折都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到下一页去探寻真相。文字的功力也毋庸置疑,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愉悦。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或许是某些配角的动机在后期略显模糊,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力作,值得花时间细细品味。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种题材的作品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落入俗套,充斥着脸谱化的人物和生硬的教条。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人性幽暗面的诚实揭露,主角的光芒并非建立在对所有人都宽容仁慈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认知和必要的冷酷之上。这种真实感,远比那些理想化的叙事更具冲击力。文字处理上,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物或人物内心波澜时,细腻得让人心颤。它不像某些历史小说那样咄咄逼人地推进剧情,而是更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铺垫。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奇异的满足感,不是因为所有的谜团都被解开,而是因为作者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带领我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情感旅程。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格局之大,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个人奋斗史的传记,更像是一幅铺陈开来的时代变迁画卷。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思潮有着深刻的洞察,并将这些复杂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使得整个故事的底蕴显得异常深厚。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挣扎与追求。语言风格上,它走的是一种更为凝练、哲思的路线,偶尔出现的长句和排比,带着一种沉稳的历史感,读来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其中的含义。它强迫你跳出单一的视角,去审视那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图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学,而是能留下深刻思考的文本,让人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的历史资料,去验证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细节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评分

这本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构建的世界观的完整性和逻辑的自洽性。作者显然投入了海量的心血来打磨这个虚拟(或基于史实)的社会运行规则,从官场的运作到民间的生活细节,都描绘得井井有条,让人信服。阅读过程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明显的逻辑断裂或设定上的漏洞,这种严谨性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作者的叙述风格偏向于一种冷静的观察者视角,他很少直接介入评价角色的好坏,而是将所有行为和后果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这种克制的叙事反而产生了更强大的力量。文字的温度适中,既有足够的温度去描绘人性的温暖与挣扎,又不失理性的冷静来剖析制度的冰冷与僵硬。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扎实、充实的阅读体验,对于追求深度和细节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