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北京市剧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剧院行业报告》一书即将付梓之际,首先我要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全市剧院行业发展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共同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首都剧院联盟以及上海市文广局、京沪两地各剧院(剧场)等有关单位、业内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力支持我们的文化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北京市社会科学发展基金以及众多中外艺术机构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当今中国,剧院运营管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命题。据统计,从1998年到现在,全国新建和改建剧场260多个,国内剧院总数达到2000多家,投资在10个亿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剧院已有40多个,不仅直辖市、省会城市建有大剧院,在一些中小城市剧院也随处可见。一方面,这些剧院明显改善了我国演出场地严重不足的现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在硬件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作为软件建设的剧院运营管理还没有及时跟上也不容忽视。目前,国内专业剧场演出总收入不足百亿,剧场闲置、经营业态偏低、功能开发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较为普遍,软件建设刻不容缓。加强剧院运营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扭转剧院粗放扩张的现状,促进经营业态升级.提升全国剧院行业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实现剧院建设的初衷。
作为国家大剧院院长,我非常荣幸能够在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国家重大文化设施里工作,近距离观察、思考剧院行业的生态环境,真切感受到确立科学的宗旨理念、实施高效的运营模式给剧院带来的积极变化。我希望,国家大剧院10年来的运营成果和经验,能够转化为剧院行业的共同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供有识之士去分析、去借鉴、去创造,从而提升中国剧院管理业态,促进中国剧院产业升级,使剧院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成为发展表演艺术的重要平台,成为实施中国剧院梦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
陈平,1954年生,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国家大剧首任院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邵“‘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院管理研究”首席专家、特邀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意大利都灵大学“亚非语言和文化”荣誉博士。
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文化文物局副局长、局长,东城区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2007年担任国家大剧院院长,创建了国家大剧院“剧院运营管理”模式;主持制作、监制西洋经典歌剧和中国原创歌剧60余部;领导国家大剧院迅速成为全球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艺术生产非常活跃、运营效益良好、令世界瞩目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和中夕1、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被誉为中国国家“文化艺术航母”。
2012年荣获“影响中国年度文化人物”;2014年荣获“中国文化管理年度十大人物”;2015年荣获法国总统授予的“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2016年荣获意大利总统授予的“五星指挥官勋章”;2016年在莫斯科获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授予的“俄罗斯友谊勋章”;2017年荣获“2016中华文化人物”
出版个人专著《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总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结论
(四)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一、北京市剧院发展现状
(一)研究目标、范畴与数据统计
(二)调研统计的基本情况及基础分类
(三)北京市剧院发展现状
二、当前北京市剧院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一)当前北京市剧院的主要特点
(二)北京市剧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上海市剧院发展现状研究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上海142家演出场所的由来和确定
(二)上海市剧院基本情况
(三)上海市剧院特点
(四)上海市剧院存在的问题
(五)对北京市剧院发展的启示
四、世界城市剧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伦敦剧院发展
(二)纽约剧院发展
(三)巴黎剧院发展
(四)东京剧院发展
五、北京市剧院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首都剧院发展
(二)科学规划剧院建设,优化剧院发展布局
(三)提升剧院运营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四)加强场团合一的资源整合力度,将剧院打造成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五)引导培育健康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活跃壮大首都演艺市场
(六)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
(七)大力发展第三方行业机构,积极发挥其促进作用
(八)建立专业学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九)加强剧院统计体系建设,建立剧院行业统一“度量衡”
附件
附件1:2015年北京市演出场馆座位数及分类一览表
附件2:国内主要城市剧院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3:2014年北京市剧院运营情况统计总表(样表)
附件4:北京市演出场馆分类一览表(2014-2016年度)
附件5:2014年度上海主要剧院运营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课题组成员
前言/序言
在《北京剧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剧院行业报告》一书即将付梓之际,首先我要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全市剧院行业发展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共同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首都剧院联盟以及上海市文广局、京沪两地各剧院(剧场)等有关单位、业内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力支持我们的文化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北京市社会科学发展基金以及众多中外艺术机构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当今中国,剧院运营管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命题。据统计,从1998年到现在,全国新建和改建剧场260多个,国内剧院总数达到2000多家,投资在10个亿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剧院已有40多个,不仅直辖市、省会城市建有大剧院,在一些中小城市剧院也随处可见。一方面,这些剧院明显改善了我国演出场地严重不足的现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在硬件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作为软件建设的剧院运营管理还没有及时跟上也不容忽视。目前,国内专业剧场演出总收入不足百亿,剧场闲置、经营业态偏低、功能开发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较为普遍,软件建设刻不容缓。加强剧院运营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扭转剧院粗放扩张的现状,促进经营业态升级.提升全国剧院行业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实现剧院建设的初衷。
作为国家大剧院院长,我非常荣幸能够在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国家重大文化设施里工作,近距离观察、思考剧院行业的生态环境,真切感受到确立科学的宗旨理念、实施高效的运营模式给剧院带来的积极变化。我希望,国家大剧院10年来的运营成果和经验,能够转化为剧院行业的共同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供有识之士去分析、去借鉴、去创造,从而提升中国剧院管理业态,促进中国剧院产业升级,使剧院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成为发展表演艺术的重要平台,成为实施中国剧院梦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研究:理论、技术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博物馆藏品在信息时代的转型与发展路径,聚焦于数字化技术在藏品保护、研究、展示与传播中的核心作用与前沿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基础构建到具体技术实践的完整链条,旨在为博物馆管理者、文物保护专家、数字化技术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时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博物馆学在数字时代的理论演进,分析了数字化浪潮对传统博物馆职能(收藏、研究、教育、展览)带来的深刻变革。重点探讨了“数字本体论”在文物语境下的构建,即如何用数字形式准确、完整地表述和理解实体文物及其上下文信息。 我们详细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博物馆数字化战略的宏观趋势,包括开放获取政策(Open Access)、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以及如何平衡实体保护的“不可替代性”与数字展示的“无限可及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同时,也审视了数字鸿沟问题在文化普及中的挑战,并提出构建包容性数字化展示体系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藏品数字化采集与数据标准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之一,详尽介绍了高精度、无损的藏品数字化采集技术体系。 2.1 影像采集技术:涵盖了从传统高分辨率摄影到三维扫描技术的全面升级。详细解析了基于结构光、激光雷达(LiDAR)以及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的文物三维数据获取流程。特别针对易损、复杂材质(如丝绸、陶瓷、金属)文物的扫描参数优化、光照控制以及色彩还原的专业标准进行了深入论述。书中提供了大量案例数据,对比了不同扫描技术的精度、成本与适用场景。 2.2 多光谱与无损检测技术:超越人眼可见光谱,本书阐述了如何运用红外反射、紫外荧光、X射线等无损检测技术获取文物内部结构、材质成分、隐藏铭文及修复痕迹等关键信息。这部分内容对于文物的科学研究和鉴定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3 数据模型与元数据规范:强调了“数据即遗产”的理念。我们采用国际通行的CIDOC CRM、Dublin Core等本体论框架,结合中国文化遗产行业特定标准,构建了文物信息的多维度、结构化数据模型。重点讲解了“上下文信息链”的建立,确保每一个数字对象都锚定于其历史、地理、物理和科学研究背景之中,避免数据碎片化。 第三部分:数据存储、修复与安全 数字资产的长期保存是博物馆面临的重大挑战。本部分专注于数字策展的后端基础设施建设。 3.1 长期数字保存策略(LDP):分析了数字信息载体衰减的风险,系统介绍了“迁移策略”、“模拟策略”和“刷新策略”在数字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构建文物数字产权和真实性验证链的初步构想,以应对未来数据格式过时和篡改的风险。 3.2 数据质量控制与修复:针对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缺失点、纹理失真等问题,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优化。例如,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残缺的三维模型进行智能补全,或如何校正因环境变化导致的色彩漂移。 3.3 知识产权与伦理:探讨了数字化成果的版权界定、合理使用原则以及面向公众开放的伦理考量。强调了在利用新技术进行“再创作”或“虚拟修复”时,必须清晰标注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尊重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研究的严肃性。 第四部分:沉浸式展示与公众参与 数字化成果只有被有效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本部分着眼于面向公众的创新展示模式。 4.1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应用:详细分析了VR技术在构建“不可能进入”的考古现场或“已消失的”历史场景中的应用潜力。针对AR技术,书中提供了将数字信息层叠加到实体文物展示柜上的具体设计方案,如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获取文物的多层信息、历史语境或三维交互模型。 4.2 数字叙事与互动体验:强调数字化不应只是替代品,而应是新的叙事工具。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通过互动界面、时间轴推移、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观众主动探索文化遗产的深度内涵。书中特别分析了如何为不同年龄层和专业背景的观众设计差异化的数字内容。 4.3 跨界合作与平台构建:研究了博物馆如何通过API接口、开放数据库等方式与其他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进行数据和技术层面的合作。探讨了构建国家级或区域性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必要性和技术架构。 总结 本书集合了文物保护的审慎精神与前沿科技的创新活力,为博物馆行业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图和深思熟虑的战略框架。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使人类宝贵的文化记忆获得永恒生命力的理论探索之作。通过对数字保护、数据管理和创新展示的系统梳理,本书致力于推动博物馆事业向更具适应性、更开放、更具未来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