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演变特征及机理

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演变特征及机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亚娟 著
图书标签:
  • 旅游人类学
  • 民族社区
  • 社区演变
  • 旅游影响
  • 文化变迁
  • 社会学
  • 旅游地理
  • 区域发展
  • 文化旅游
  • 社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8939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500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193
字数:3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演变特征及机理》基于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民族社会学、景观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运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归纳总结乡村民族地区民族社区的历史演变脉络,从产业结构、社区空间、景观格局、社会关系和民族文化五个方面探讨其演变特征。重点分析21世纪以来旅游生计方式发展下的社区演变特征及旅游发展特点。通过构建可持续旅游生计框架,分析制约西南民族社区演变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索其演变机理。在归纳旅游生计方式为社区演变带来的生计资本脆弱性的基础上,从多层次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空间格局、维持传统生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发展模式和优化途径,使乡村民族社区之间、社区内外以及社区与生态背景之间处于和谐稳定的局面。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特征与演变 1
1.1.1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价值重大 1
1.1.2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向来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 1
1.1.3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面临外来文化的入侵 2
1.1.4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发展模式面临传承与转型的新选择 2
1.2 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特征与演变研究意义 3
1.2.1 理论意义 3
1.2.2 实践意义 3
1.3 本书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4
1.3.2 研究方法 5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6
2.1 概念界定 6
2.1.1 相关概念界定 6
2.1.2 基本概念界定 9
2.2 相关理论基础 10
2.2.1 人文地理学 10
2.2.2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
2.2.3 民族生态学理论 13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
2.2.5 旅游学理论 15
2.3 国内外民族社区演变研究进展 16
2.3.1 国外研究进展 16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0
2.4 国内外民族社区旅游研究进展 25
2.4.1 国外民族社区旅游研究 25
2.4.2 国内民族社区旅游研究 28
2.5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析 32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库构建 35
3.1 自然地理概况 36
3.1.1 地质地貌 36
3.1.2 气候水文 36
3.1.3 土地土壤 36
3.2 社会经济概况 38
3.2.1 民族人口 38
3.2.2 居民生活 40
3.2.3 交通通信 40
3.2.4 生计方式 40
3.3 旅游文化概况 41
3.4 案例地选择 43
3.5 数据资料获取与处理 46
3.5.1 基础数据获取 46
3.5.2 实地调研数据获取 46
3.6 数据库构建 51
第4章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历史形成过程 52
4.1 民族社区的历史形成脉络 52
4.1.1 石器时代 52
4.1.2 夏商周时期 53
4.1.3 战国至隋唐时期 55
4.1.4 宋至清中叶时期 56
4.2 民族社区的演化阶段 57
4.2.1 动荡发展阶段(清末至1949年) 58
4.2.2 演进渐变阶段 59
4.2.3 转型急变阶段 63
4.2.4 传承重构阶段 74
4.3 本章小结 74
第5章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演变及旅游发展特征 76
5.1 民族社区现状特征 76
5.1.1 社区产业结构变更 76
5.1.2 社区空间结构演变 78
5.1.3 社区景观格局变迁 80
5.1.4 社区社会关系变化 86
5.1.5 社区民族文化迁移 90
5.2 民族社区的旅游发展特征 94
5.2.1 民族旅游社区空间分布特征 94
5.2.2 民族旅游社区空间分布差异 95
5.2.3 旅游交通结构特征 98
5.2.4 民族旅游社区中心结构特征 100
5.2.5 民族旅游社区开发管理特征 102
5.2.6 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特征 110
5.3 本章小结 112
5.3.1 社区演变特征 112
5.3.2 旅游发展特征 112
第6章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社区演变机理 114
6.1 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 114
6.1.1 问卷分析 114
6.1.2 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 116
6.2 旅游生计资本的演变特征 118
6.2.1 自然资本 118
6.2.2 经济资本 118
6.2.3 社会资本 119
6.2.4 文化资本 119
6.2.5 人力资本 119
6.3 民族社区旅游生计资本的演变态势与生计结果 120
6.4 民族社区演变因素提炼及机理分析 121
6.4.1 传统稻作生计方式的改变是社区演变的内部根源 121
6.4.2 旅游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是社区转型的外在动力 124
6.4.3 收入分异与邻里互动关系的变迁对社区关系的重塑 126
6.4.4 传统意识形态迁移及社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社区管理体系的重构 127
6.4.5 流通渠道发展对社区演变环境的催化 129
6.4.6 独特地理背景对旅游吸引物的塑造和社区演变的框定 131
6.5 本章小结 133
第7章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新型脆弱性分析及旅游发展模式 135
7.1 民族社区新型脆弱性分析 135
7.1.1 经济资本脆弱性分析 135
7.1.2 自然资本脆弱性分析 140
7.1.3 人力资本脆弱性分析 144
7.1.4 社会资本脆弱性分析 148
7.1.5 文化资本脆弱性分析 156
7.2 民族社区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157
7.2.1 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为理念发展模式 157
7.2.2 从政府主导到共同合作的旅游管理模式 159
7.2.3 旅游生计方式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160
7.2.4 全域景区化全域景观化过渡的开发模式 165
7.2.5 多核心型社区梯度网状空间开发模式 166
7.3 本章小结 168
参考文献 169
附录 182
附录1 社区居民采访名单 182
附录2 黔东南州工业园区汇总 186
附录3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187
附录4 黔东南州民族社区游客调查问卷 189
后记 192
旅人的足迹,家园的变迁——重塑文化与生计的脉动 人类社会并非静止的画布,而是一幅不断被生命和迁徙所绘制的动态画卷。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今日的全球化浪潮,旅行,作为一种古老而普遍的行为,始终是驱动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当旅人的足迹踏上那些世代相传的土地,当他们带着好奇、憧憬抑或某种目的深入探寻,一种无声却深刻的互动便悄然展开。这互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不仅改变了旅人对世界的认知,更悄然重塑了他们所抵达的民族社区的肌理、文化传承乃至生计模式。 本书并非讲述某个具体的旅行故事,也不是描绘壮丽的山河风光。相反,它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旅行活动的持续影响下,那些曾经相对封闭、保持着独特传统和生活方式的民族社区,是如何经历一场场深刻的“演变”。这并非简单的景点开发或旅游产业的兴起,而是一种更具内涵的社会文化变迁,一种根植于社区内部,却又被外部力量巧妙触发和塑造的过程。我们将深入探究,当外部世界以“旅游”之名,带着资本、技术、观念和人群涌入,那些古老的村落、独特的社群,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是积极的重生,还是无奈的同化?是传统的巩固,还是文化的断裂?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这种“演变特征”的细致描摹与“机理”的深度剖析。我们不回避复杂性,也不满足于表面化的观察。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如同解剖一台精密的仪器,逐一审视这种演变所呈现出的种种面貌。 一、 生计模式的转型与重塑:从土地到市场的经济逻辑 传统民族社区的生计,往往与土地、自然资源以及世代传承的手艺息息相关。狩猎、采集、农耕、牧业,抑或是精湛的手工艺制作,构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旅游活动的到来,往往带来一种新的经济逻辑——市场。 商品化与生活化: 社区原有的生活用品、手工艺品,在旅游者眼中变成了具有异域风情和收藏价值的“商品”。这导致了部分传统生产活动从满足内部需求转向满足外部市场需求。手工艺品的设计风格、制作工艺,甚至原材料的获取方式,都可能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而发生调整。这种商品化,既可能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可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削弱传统工艺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服务业的崛起: 住宿、餐饮、交通、导游等旅游相关服务业,往往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传统行业转向服务业,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这种转变,无疑为社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传统技能的流失,以及对外部经济依赖性的增强。 资源利用模式的改变: 社区原有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活动,可能被开发成旅游资源。这使得社区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从单纯的生存需求,转变为经济价值的考量。如何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成为社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过度采摘用于制作纪念品的植物,或者为了修建旅游设施而改变土地用途,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资本的引入与分配: 旅游开发往往伴随着外部资本的注入,包括国有企业、私营公司甚至国际投资。资本的引入,既可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也可能引发土地征用、利润分配不均等问题,甚至导致社区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大。 二、 文化景观的变异与传承:表演与真实的边界 文化,是民族社区的灵魂。旅游活动,既可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文化符号被过度解读、甚至被“表演化”的催化剂。 传统仪式的“旅游化”: 许多民族社区保留着独特的节日庆典、祭祀仪式、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当这些习俗成为旅游景观,其原本的精神内涵和仪式性可能会被弱化,转而被包装成一种“表演”,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例如,为了迎合游客拍照的需求,仪式的时间、流程可能被调整,甚至出现“为旅游而进行的表演”。 民俗风情的“符号化”: 社区的服饰、音乐、舞蹈、建筑风格,乃至神话传说,都可能被提炼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并在旅游产品中被广泛传播。这种符号化,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社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浅层化,甚至被误读和曲解。 语言和口述传统的变迁: 旅游活动的普及,可能使得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外部语言和信息。这可能导致一些古老的方言和口述传统在年轻人中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为了与游客交流,掌握通用语言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空间格局的重塑: 社区原有的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可能为了适应旅游需求而发生改变。例如,传统民居被改造成客栈,村落的中心可能被商业街区取代,而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场所,则可能因为旅游开发的需要而被赋予新的意义或功能。 文化认同的重塑: 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和自身文化被“观看”的经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也可能发生变化。他们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在保留与借鉴、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这种重塑,可能带来更强的文化自信,也可能引发文化焦虑。 三、 社会结构的微调与重组:内外互动下的权力与关系 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旅游活动,如同一个放大镜,映照出社区内部的权力关系、性别角色、代际互动等社会结构中的微妙之处,并可能促使其发生调整。 新的经济机会与权力分配: 参与旅游相关经济活动的群体,例如拥有客栈、经营特色商品、提供导游服务的居民,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在社区内部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性别角色的变化: 传统的性别分工,可能因为旅游业的兴起而发生改变。例如,女性可能在民宿经营、手工艺品制作、文化表演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获得更多的经济独立和话语权。 代际关系的张力: 年轻一代更容易接触到外部世界,对旅游活动也更感兴趣,他们可能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可能与持守传统观念的老一代产生隔阂。这种代际之间的观念碰撞和权力交接,是社区演变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社区凝聚力的考验: 旅游活动既可能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也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外部干扰过多等原因,加剧社区内部的分歧和矛盾。 外部势力的影响: 政府、旅游开发商、非政府组织等外部力量,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会对社区的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社区内部与外部势力之间的博弈。 四、 挑战与应对:可持续性的追寻 在深入分析了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演变的特征与机理后,本书也绝不会止步于此。我们同样关注这些社区在变迁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们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同质化与独特性危机: 如何在拥抱旅游经济的同时,避免文化被过度商品化、符号化,保持其原有的精神内核与独特性,是所有面临旅游冲击的社区共同的难题。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保护: 旅游活动的扩张,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环境的破坏。如何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是保障社区长远发展的关键。 社会公平与利益共享: 如何确保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公平地分配给社区所有成员,避免贫富差距的拉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文化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鼓励社区居民进行文化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并与旅游需求相结合,是文化得以延续的生命力所在。 社区赋权与自主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演变,应该以社区居民的自主意愿和参与为基础。如何赋予社区居民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让他们成为自身命运的塑造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种审慎的视角,去理解“旅行”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社会能量。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演变特征和内在机理的细致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理解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民族社区,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在旅人的足迹留下的痕迹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路径。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更是一种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社会韧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可能性的深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暗示了一个深层次的社会学和地理学探讨,这正是我一直感兴趣的领域。我猜想,作者在论述“演变特征”时,必然会涉及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的变化。旅游业的进入,往往会带来新的经济机会,但这些机会的分配是否均匀?那些掌握了关键资源(比如土地、传统知识或语言优势)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在社区演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不是有些传统上被边缘化的群体,反而因为旅游的契机而获得了新的社会资本?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构建她的“机理”分析框架。是基于博弈论的视角,还是更侧重于文化生态学的解释?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析工具,让我们可以用它来解构其他类型的外部压力对社区产生的影响,那就太有价值了。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对“社区韧性”给出更具操作性的定义,探讨在旅游的持续影响下,社区如何维持其核心身份认同不被完全稀释。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证逻辑抱有极高的期待。一个好的学术著作,不应该只是罗列现象,而应该清晰地勾勒出因果链条。我希望作者能够构建一个严谨的模型,清晰地展示从“旅游动机”(游客为何选择此地)到“社区反应”(社区采取何种策略)再到“长期演变”(社会结构的变化)之间的路径。尤其是在“机理”的阐述上,不能满足于简单的“A导致B”的线性关系,而应该深入探讨反馈回路和非线性效应。比如,早期的成功旅游可能引发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退化,进而反过来打击了旅游吸引力,迫使社区进行痛苦的结构性调整,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才是理解社区演变的精髓所在。如果书中能提供对不同类型社区(如自然景观型、文化遗产型、生态体验型)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完美了,能显示出其理论的普适性和边界条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将旅行的活力与社区的深层变化联系起来的视角,简直太有意思了。我总觉得,当我们谈论旅游时,常常只看到表面的繁华和人来人往,却忽略了这种外部冲击是如何像无形的雕刻刀一样,慢慢重塑着一个地方的生活肌理和人际关系。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一点,那简直是宝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案例,比如一个原本与世隔绝的山村,在旅游开发后,年轻人开始回归,传统手艺重获新生,但同时,原住民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这种复杂的、充满张力的演变过程,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那种非黑即白的论调,既不把旅游描绘成洪水猛兽,也不将其神化为万能灵药,而是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去捕捉那些微妙的、甚至是矛盾的社区适应性反应。比如,社区在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而调整其仪式和习俗时,内部不同代际之间产生的代沟和摩擦,那种“为了生存而改变”的挣扎,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演变特征”给人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感觉,这非常吸引我,因为它避免了将社区视为一个静止的、等待被定义的客体。我真正想了解的是那些不易被量化、难以被直接观察到的“软性”变化。例如,社区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在旅游的商品化过程中被筛选、重塑,甚至是遗忘的?当一些古老的传说被简化成旅游解说词时,社区内部对这些故事的真实理解是否也随之褪色?我关注的是文化传承的真实性与存续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如果书中能通过扎实的口述史料,展现那些坚守传统的老一辈人与积极拥抱旅游的新一代人之间的对话与冲突,那将是对社区灵魂深处的一次深刻探访。这种对文化资本流失与重塑的关注,比单纯讨论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因为它关乎一个地方的“在场性”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评分

读到“旅游驱动”这个词,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许多关于地方感和空间重构的画面。旅游不仅仅是人群的流动,更是空间意义的重新编码。曾经只属于本地人的后院、小巷,可能一夕之间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其原有的日常功能和情感价值被彻底架空。这本书是否探讨了这种空间层面的异化现象?比如,传统民居的改造,是出于保护和适应游客需求,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异域风情”而进行的拙劣模仿?我期待作者能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细节,还原出这种空间张力。我希望能读到关于“陌生人凝视”的讨论,即当一个社区时刻处于被观察、被评判的状态下,居民是如何调整他们的行为、着装甚至情感表达的,这种持续的自我审查如何反过来固化或改变了社区内部的互动模式。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尊严和自我认知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