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深圳书城不仅仅是一个图书汇聚的空间,更是一个创意进发、思想交流的空间。我们看到各种各样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力量在书城聚集,书的海洋中,帆影悠悠,运化天机,希望与创意正投射出巨大的光芒。
《以书筑城 以城筑梦:深圳书城模式研究/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第五辑)》是一本探讨大书城实践的书,试图通过“深圳书城”这一典型,剖析大书城的模式,解读其秘密,并通过这种解读了解这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方式与生活方式,从而对业态创新有更深刻的理解。
内容简介
深圳书城文化综合体历经二十余载蜕变,从“综合性大卖场”“文化Mall”“体验式书城”到“创意书城”,成功建立了以书业为核心、以书城为阵地的新型文化商业业态,并在推动全民阅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深圳书城模式”。
《以书筑城 以城筑梦:深圳书城模式研究/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第五辑)》对深圳书城的演变发展进行梳理,深刻剖析作为现代大书城代表的深圳书城与时代进程、城市发展的关系,阐述了书城的空间构建、业态组合、投资建设模式、产业链打造,以及如何在持续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不断探索出行之有效、重焕生机的发展模式。最后通过分析当下大书城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并在借鉴与启示的基础上,对大书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
作者简介
尹昌龙,1965年11月出生于安徽和县,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阅读联合会会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曾任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出版个人专著《1985:延伸与转折》《重返自身的文学》《别处的家园》《全球化的烟花》等,主编《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16、2017、2018)、《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先后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从书店到书城文化综合体
第一节 书业变革下的大书城
第二节 书城文化综合体兴盛的背后
第二章 以书筑城:书城的阅读服务
第一节 书城的书:多样性的书店类型
第二节 为读书所做的服务
第三节 书城的人文精神
第三章 因人而城:书城的人间烟火
第一节 从生活出发:书城的空间构建
第二节 够得着的品位:书城的业态组合
第三节 创意引领:书城的紧密层业态
第四节 百态即生活:书城的外延层业态
第四章 利在义中:商业伦理与公共责任的深圳实践
第一节 书城的类商业性和价值追求
第二节 书城的商业模式
第三节 跨界创新构建深圳书城模式
第五章 书城模式未来展望
第一节 新技术促发新变革
第二节 书城未来走向何方
附录 深圳书城文化综合体筹建及运营手册
附录1 深圳书城文化综合体项目筹建工作流程指南
附录2 深圳书城文化综合体运营手册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深圳,一座走在中国市场经济前沿的城市,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但因没有秦砖汉瓦的历史积淀,常年背负“文化沙漠”之名。直到1996年,深圳书城(罗湖城)开业。作为国内第一个以“书城”命名的出版物经营场所,以及当时第一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书市,深圳书城在开业前10天便吸引逾百万客流量,创造了7项全国第一。为此,新华社专门撰写了长篇报道《深圳书城的开业一举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人民日报》更是在头版位置予以刊载。
回顾深圳书城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座书城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正是从深圳书城开始,一个商潮涌动的城市有了文化梦想,开始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让城市因热爱阅读而受人尊重”作为城市的旗帜和信念,开始信奉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形成推崇文化、倡导读书的文明形态。从深圳书城罗湖城、南山城、中心城、宝安城到即将建成的龙岗城、龙华城、湾区城等,深圳书城使书香从点点星火弥漫至整座城市。深圳书城用书重新定义了城市,用知识重新打造了城市,用文化重新设计了城市。深圳书城重塑了深圳这座现代都市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依托,参与并改变了深圳的文化面貌和文化景象,推动深圳从“经济深圳”走向“文化深圳”。
深圳书城,均地处深圳各中心区域的“城市客厅”位置,投入运营以来累计接待读者近3亿人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累计12000多场次;连续18年作为深圳读书月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开创了全民阅读的“深圳模式”;推出了“深圳晚八点”“温馨阅读夜”“深圳书城选书”“深圳书城讲书会”“沙沙讲故事”“书立方”“亲子论坛”“青年梦工厂”等众多活动品牌。同时,还在培育和扶持民间阅读组织,引导和推动民间阅读组织开展活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深圳的全民阅读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和丰富市民文化休闲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圳书城不仅是一座书城,还是一个书城文化综合体、一个公共文化生活中心、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基地,以及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她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文化活动,更成为了人们共享文化盛宴的目的地。面对中心书城,国际设计大师比尔·卡斯特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座巨大书店对于深圳的意义,好比罗浮官对于巴黎的意义。”
作为深圳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深圳书城经过多年的业态创新和文化坚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深圳的城市品格,创造了一种崭新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如今,“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已成为深圳人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深圳有了“图书馆之城”“深圳读书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活力图书之城”“设计之都”等一系列发展成果。2013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全民阅读的“深圳模式”受到广泛认可。作为深圳全民阅读的主阵地,深圳书城始终履行着“以阅读引领城市,以文化丰富民生,以创意影响未来”的使命,参与、见证、反映了深圳阅读与文化的勃兴。可以说,深圳书城正是这座“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文化缩影。深圳书城,是深圳文化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深圳文化梦想实现的地方。
《鹏城书韵:阅读之城的人文脉络与未来想象》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城市精神内核与文化生命力之间深刻联系的学术著作,聚焦于“阅读之城”的构建,审视阅读文化如何塑造城市品格,又如何反哺城市发展。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书店或阅读空间,而是旨在勾勒出一种更为宏观的文化生态图景,通过对一座典型移民城市的精神基因进行挖掘,揭示其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知识与思想的传播,孕育出独特的发展动力和人文底色。 第一章:移民之城的心灵栖居——知识与认同的生长 本书的开篇,将镜头对准这座以“敢闯敢试”著称的城市,探究其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在早期建设时期,知识的传播与书籍的流通扮演了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物质基础尚不完善的年代,是思想的火种、是科学的启蒙、是文化的滋养,凝聚了无数外来者的心,让他们从“过客”转变为“归人”,从“建设者”转变为“主人翁”。本章将追溯那段历史,解析书籍在弥合身份隔阂、构建共同记忆、塑造城市初期精神风貌方面的历史作用。我们将关注那些早期出现的公共图书馆、简陋但充满活力的书店,以及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在阅读中的交流与碰撞,如何为这座年轻的城市播下人文的种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定居”,是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城市基石。 第二章:文化地标的嬗变——从物质空间到精神场域 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标志性建筑的涌现,而文化地标的演变,则更能体现城市的灵魂深度。本书将探讨,在城市化浪潮中,原先仅作为商品交易场所的“书店”,如何逐渐超越其商业属性,演变为集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社区互动于一体的“精神场域”。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书城”模式,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这种转变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这包括: 空间功能的拓展: 从单一的购书场所,拓展为集阅读、展览、讲座、文创产品销售、咖啡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空间。这种拓展并非为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社区功能的强化: 书店如何成为城市社区的文化中心,连接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居民。通过组织读书会、作者见面会、儿童故事会等活动,书店成为社区居民情感交流、知识分享的平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城市意象的塑造: 那些设计独特、充满文化气息的书店,如何成为城市新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它们不仅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城市美学和文化品位的象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城市的整体形象。 第三章:知识的涟漪——阅读如何驱动创新与发展 本书将深入分析,阅读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精神活动,如何切实地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我们并非孤立地看待阅读的“消遣”价值,而是强调其在激发创造力、推动技术革新、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关键作用。 创新思维的源泉: 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拓宽视野,激发新的灵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阅读精炼信息、提炼知识,从而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人才培养的沃土: 一个城市的阅读氛围,直接关系到其人才的吸引力和培养力。热爱阅读的城市,往往更容易吸引和留住具有知识型、创新型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阅读能够传播先进思想,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理性思考和理性沟通。一个阅读风气浓厚的社会,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拥抱变革,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本章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探讨阅读如何与城市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章:多元文化的交融——阅读作为连接的桥梁 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而阅读,恰恰是连接这些不同文化、不同视角的强大纽带。本书将审视,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背景的市民如何通过书籍,跨越地域、阶层、年龄的界限,实现思想上的对话与情感上的共鸣。 “他者”的理解与共情: 通过阅读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故事,市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者”,培养同理心,消除隔阂,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城市文化。 共同记忆的构建: 历史题材、本土文化的书籍,能够帮助市民构建对城市共同的记忆和情感认同,强化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 全球视野的开阔: 翻译文学、国际资讯、跨文化研究等书籍,能够帮助市民开阔国际视野,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 第五章:未来的想象——“阅读之城”的持续生长与文化愿景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阅读之城”的持续生长与发展潜力。在新的技术变革和时代背景下,阅读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将不断演变,城市又将如何适应并引领这一潮流? 数字化阅读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数字阅读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更加便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公共阅读空间的再思考: 在线上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实体阅读空间的功能与价值将如何重塑?如何使其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的重要枢纽? 文化自信的深耕: 强调在汲取全球智慧的同时,如何更加珍视和发扬本土文化,通过阅读,构建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自信,形成“阅读之城”的持久生命力。 本书旨在通过一系列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案例探讨,勾勒出一幅“阅读之城”的生动画卷。它不仅是对一座城市阅读生态的深度剖析,更是对城市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发展以及个体生命体验的一次哲学关怀。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其现代化的建筑和繁荣的经济,更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阅读热情之中。这本书,是对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