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号:JDKF2016004)
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河北省金融学重点学科经费资助
导语:
国务院2014年6月14日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如何建设征信体系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1家公共征信机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150家其他征信机构共存的局面。未来征信的重担应该落在谁的肩上呢?是由政府主导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承担?还是市场主导的私营征信机构承担?亦或是二者共同承担?那么任务如何分配呢?本文希望对近代征信业进行研究,从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参考和借鉴。
本书以近代中国征信业为研究对象,近代中国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征信机构——银行调查部、中国征信所和联合征信所,分别由单家银行设立、银行联合设立和政府设立,近代中国的三种征信机构虽然本质相同,但是它们设立的部门不同,运作方式也有所不同,本书把三种机构放到平等的位置,研究这三种征信机构之间的关系、差别以及产生差别的原因。本书还从会计、法律等外部环境出发介绍近代三种征信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分别探讨了它们的产生原因、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它们是如何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保证信息准确性的。本书还将近代中国与同时期美国的征信业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中国近代征信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最后提出了对当代征信业发展的启示。
孙文娜,女,河北衡水人,现为河北金融学院教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征信和信用。先后在《上海经济研究》《经济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胡继成,男,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数理金融和科技金融。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研奖励2项,市厅级奖励3项,参与完成学术著作三部,参编高校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和河北省的大学生创业和学术项目获奖20余项。
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也显得颇具匠心。它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的经济史或社会史的研究范式,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跨学科的视角,巧妙地融合了信息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元素。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能够灵活地在具体史实和宏大理论之间进行穿梭,使得整篇论述既有坚实的地面支撑,又不失开阔的理论视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历史阶段的认知深度。特别是对“信任成本”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为理解近代商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这种创新性的理论建构,无疑为相关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叹服,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对档案文献的敏锐洞察力。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很多内容即便是历史研究的老手可能也未曾涉猎。作者在梳理这些纷繁芜杂的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逻辑梳理能力,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条发展脉络,并将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在对特定时期商业信誉体系的构建过程的描述中,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常读常新”的体验,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
评分初读几页,我立刻被作者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的文笔流畅自然,尽管涉及到的是较为专业和晦涩的领域,但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得复杂的概念也变得易于理解。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史料,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商业信息传递的曲折与不易。特别是他对关键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让人不仅看到了制度的变迁,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先行者的精神面貌。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冲击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了好奇,想知道在那个社会转型期,信息流动的机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装帧散发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所下的功夫,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优点,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研究对象的热爱与尊重。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外在给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积极,让人充满了期待,想一探究竟它里面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洞见。
评分读完合上书卷,我留下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深沉的思考和一种历史的敬畏感。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填补了我在某个知识盲区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重新审视了现代商业社会中“信用”二字的真正重量和复杂性。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今天的便捷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前人筚路蓝缕、构建信息基础的成果。这种对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和对微观个体挣扎的细腻捕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人在合书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心头被种下了一颗种子,会随着日常生活的点滴去反思和印证书中所学。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读者看待世界方式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