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一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繁杂的工作和生活的琐事却往往层出不穷,一再地扰乱我们的安排。事情总有轻重缓急,想要面面俱到,只会精疲力竭,得不偿失。
只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极重要的那一件事情上,将工作和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情分类,有意识地区别对待每件事,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我们每天的任务。试图完成所有的事情是相当愚蠢的,我们必须有所取舍,选择关键的核心事件去完成,才是实现高效率工作和生活的根本途径。
本书对数十例真实工作案例进行分析和解构,通过提取、整合相关的工作法则和实操方法,告诉你如何排除工作中的干扰项,找准当下关键的核心事件;如何摆脱拖延,立刻行动,重建工作秩序。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快速有效地调整生活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何天依
企业高级内训师。尚德机构高级讲师、运营经理
赛奥教育集团资深讲师
电视媒体人、纪录片导演
“把自己逼得那么紧干什么?工作是做不完的。”
这是我在步入职场初期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那时候,初入职场的我工作起来总是非常着急,觉得事情总是做不完,时间总是不够用。现在想来,对绝大多数初入职场的人来说,状况大都是相似的。
因为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没有概念,所以什么事情都要做,那事情自然是做不完。因为对时间没有规划,只看付出不看效率,时间自然不够用。即便我总在不断去尝试做记录,做计划,试图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有条理一些,还是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被各式各样的工作逼得手忙脚乱,又无法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后来我才明白,这些问题都是缺乏时间管理意识的体现。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呢?
这话说得轻巧,但是路径缥缈。
时间管理仿佛是一个伪命题,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总是很难真正做到。
或许你还是个学生,你有课业要完成,有论文要写,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你每天都在思考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充实更愉快,想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义。可是你不知道到底做什么才算得上有意义,到底怎么做才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
或者你是个一线城市的小职员,每天重复着从家到公司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七拐八拐的地铁线上,在拥挤的人潮里面无表情。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只想瘫在床上,连外卖都懒得点,又谈何去思考自己这一天都做了什么?经常是觉得做了太多事累到要死,仔细想想又说不出来到底做了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情况都是这样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努力挣扎却找不到方向,想要过得洒脱却总是被琐事淹没,想要变得更好却无处用力。其实在我们一天当中除去娱乐和休息,所谓的正经事并不多,无非是那些和身份相关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学生来说是课业,对于上班族来说是工作。但是这个大类项里面具体内容和变数太多,所以才很容易让人在执行的过程中陷入毫无头绪的忙碌困境。
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策略。
工作的第二年,在一个一点儿也不冷的12月,我接手了一个大团队的管理工作,当时我的内心惶恐,无比紧张,压力很大,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辜负老大的信任,辜负团队里的伙伴。刚一上任,各种业务纷至沓来,同时还要考虑团队人员管理、业务方向、各种策略方案和相应的反馈机制……在我脑子里想着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做到,接手团队的第一周我只能当一个“救火员”,哪里有问题就补救哪里,每天打电话、回邮件、查数据,每每忙到凌晨却根本不知道自己一天下来到底做了什么,也不知道第二天应该做什么。
我每时每刻都很焦虑,不停地做事,不停地去了解各项内容,甚至不敢下班。是的,不敢下班,我感觉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那些会议、表格、PPT淹没了我。
一周以后,我觉得这样不行,于是我去找了我的老大。
老大听我说了很多,然后她只回应了我一句话:
不要用战术上的忙碌,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回去想了一夜。
3个月以后,我所带领的团队,从接手时全面垫底的绝境跃到了前三。
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明白,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做了什么事、为什么做事。
从艺考老师、电视编导、公众号视频编导到产品经理、课程编导、线上讲师、运营主管,从业以来我的身份几经变化,很多时候都是多种职业属性相重叠。在多重职业身份之下,每天的工作内容没有最多,只有更多,但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忙碌,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一直是我心里的一道防线。是这句话让我明白,要有辨别地选择,有目的地做事,有重点地工作,有策略地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忙,其实是因为我们盲目。
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工作性质的任务上?你每天做了多少件事情?这些事情安排在什么时间进行,执行过程要持续多久?事情和事情之间有什么分别和关联?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工作,机械地执行,将每件工作按照时间安排来进行,做完一件是一件,做不完就换个时间继续做。我们习惯于被动、拖延、焦虑、抱怨,但是我们很少主动地去思考。实际上,在每天繁杂的工作和任务当中,能够直接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并不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完成的事情也不多,比起泛泛地处理、一视同仁地执行、紧赶慢赶地全部完成,更需要做的事情是选择和判别。
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用来工作的时间确实占了大多数,但是有效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多少,有效的工作项目,也常常被日常琐事淹没。提高效率的最有效的方式并不在于提升执行的速度或者工作的能力,而在于分辨。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就你的职责而言,最重要的那一件事,究竟是什么?
将每天最重要的那一件事情有策略地做好,就是成功。
我一直相信,人生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而每一天的价值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找到了那件“最重要”的事情。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我已经预感到,它可能是一本能够改变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读物。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通过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来阐述“重要性”的维度,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去发现并坚持去做那件“最重要”的事。我脑海中浮现出,书中可能充满了各种挑战性的问题,促使读者去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所在。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框架,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聚焦”的原则,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优先级排序,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如何应对那些试图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干扰。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帮助我摆脱“瞎忙”的状态,找到生活的重心,那么它将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棒的书籍之一。
评分最近一直在学习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总觉得以前的自己过于随波逐流,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场及时雨。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从它提供的视角来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脑海中构思着,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的。我设想,作者可能会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从内在的自我认知,到外在的环境分析,帮助我们一步步地梳理出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如何设定可衡量的目标,如何分解复杂的任务,以及如何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动力。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个人成长体系,那么它对我来说,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约而不失力量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书名,在书架上显得格外醒目。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浏览,就被它瞬间抓住了眼球。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开篇的文字所打动,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感觉仿佛找到了某种失落已久的共鸣。我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这第一印象,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它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我们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焦点,如何排除干扰,将精力集中在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被各种琐事裹挟,疲于奔命,却又抓不住重点。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清晰的视角,一种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导权,不再被动地被外界因素所左右。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维的启迪。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效率,尤其是在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和生活琐事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朋友的只言片语中,我感受到了它可能是一本能够拨开迷雾、指引方向的宝藏。我脑海中构思着,或许这本书会从心理学、时间管理、甚至哲学等多个角度,去剖析“重要”的定义,以及如何识别和专注于“最重要”的那件事。我设想,作者可能会分享一些经典案例,讲述那些伟大的成就背后,是如何通过聚焦来实现的,也可能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逐步养成“聚焦”的习惯。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处理“重要”与“紧急”的区别,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毕竟,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紧急”的事情所牵绊,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能带来长远价值的“重要”之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摆脱这种低效的循环,那么它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触及生活本质,帮助我反思和成长的作品。这本书的标题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暗示,似乎在说,人生短暂,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地方。我猜测,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管理技巧,更多的是关于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关于选择和取舍的智慧。我设想,作者或许会探讨如何识别内心的真正渴望,如何区分社会的期待和自我的需求,从而找到那个“最重要”的目标。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画面:作者可能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描绘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的挣扎,以及在找到焦点后的那种豁然开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力量,一种勇敢地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说“不”的力量,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对于那些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迷茫,或者对现状不甚满意的朋友,我都会极力推荐这本书,因为它可能是一剂强心针,也可能是一张精密的导航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