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凌云 著
图书标签:
  • 贸易开放
  • 要素流动
  • 经济增长
  • 产业结构
  • 资源配置
  • 对外贸易
  • 中国经济
  • 全球化
  • 区域经济一体化
  • 发展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212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2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字数:2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综合运用系统方法研究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效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贸易开放经由要素重新配置途径影响生产率、劳动收入份额以及经济增长等的不同机制进行理论分析阐述和检验。

内容简介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在异质性贸易理论强调的引致性要素再配置的基础上,并放松了贸易调整无成本假设,具体思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贸易开放是否同时带来了生产要素在产业内、产业间的再配置现象?这种引致性的生产要素再配置行为又具有哪些正向经济效应?二,如果一问题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这种引致性的生产要素再配置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调整成本?这些调整成本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机制)产生的?三,如果分析贸易收益的文献中考虑贸易调整的成本,综合权衡贸易开放后的成本和收益后,贸易开放是否还会带来正向的经济效应?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利用中国各个层次的数据,本书得出四个结论。

作者简介

  高凌云,男,现任职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并兼任国家邮政局、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或机构的咨询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国际经济和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国际贸易学专业,被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理论经济学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一等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方法
二 结构安排
第三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内部发展阶段与外部形势
第一节 评价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
一 整体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
二 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 经济发展的含义:基于中国的视角
二 经济发展阶段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一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
二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四节 对“十三五”时期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 全球经济增长的趋势
二 国际分工的趋势
三 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五 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六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趋势
小结扩大贸易开放、提升再配置效率是现阶段的关键

第三章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与生产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进口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
二 进口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
三 简评
第二节 计量模型推导、变量与数据说明
一 计量模型推导
二 变量测度
三 数据说明
第三节 面板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第四节 估计方法选择与结果分析
一 估计方法选择
二 估计结果与说明
小结

第四章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与政府支出规模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对补偿假说的检验与置疑
二 对效率假说的检验与置疑
三 简评
第二节 计量模型、变量测算与数据说明
一 计量模型推导
二 变量测算
三 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估计方法选择与计量结果说明
一 估计方法
二 计量结果及说明
小结

第五章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与劳动收入份额
第一节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与结构调整
一 贸易开放与产业结构变动
二 贸易开放与工业产业的内部分布变动
三 贸易开放与企业动态
第二节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成分
一 分解的思路与方法
二 劳动收入份额及组成部分的变动特征
第三节 贸易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不同部分的影响
一 计量方程的设定
二 变量测度及数据来源
三 计量结果及说明
小结

第六章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文献评述
一 “出口专业化曲线”
二 出口专业化影响经济增长:机制与作用
三 简评
第二节 半参数GAM模型
第三节 变量测算与数据说明
一 变量测算
二 数据来源与对应处理
三 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 中国出口的专业化曲线
二 出口专业化的增长效应
三 内生性问题及处理
小结

第七章 扩大贸易开放、优化要素配置的战略考量
第一节 扩大贸易开放、优化要素再配置的思路
一 坚持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
二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第二节 扩大贸易开放、优化要素再配置的实施路径
一 利用好“一带一路”契机
二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三 建设覆盖全球自贸区网络
四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 创新对外贸易方式
参考文献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如何在不同部门和地域间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驱动机制及其对整体经济产生的复杂效应。全书以严谨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辅以详实的经验证据分析,力求揭示贸易开放这一宏观政策变迁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本书的理论基石建立在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和新要素流动理论(New Factor Mobility Theory)的交叉地带。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并引入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以及产品差异化的概念,用以解释贸易模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重点构建了一个多部门、多要素的一般均衡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在于刻画了在关税降低或贸易协定签订的情景下,要素价格(如工资、地租、资本回报率)如何响应外部价格变化的传导机制。特别地,我们引入了部门间要素移动的粘性(Frictions)和成本的概念,这使得要素的再配置过程并非瞬时完成,而是呈现出显著的时间维度和路径依赖性。模型的核心预测之一是,在开放初期,要素市场可能出现要素价格的暂时性波动甚至恶化,即便长期来看,要素会流向更高生产率的部门,从而实现整体福利的提升。 此外,本书还借鉴了异质性企业理论(Heterogeneous Firms Theory)的视角,探讨了企业层面的反应。贸易开放不仅影响了部门结构,更重要的是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要素的再配置过程,在企业层面体现为退出、兼并收购以及内部的生产要素调整。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异质性特征的动态模型,模拟了要素在企业间的重新分配路径。 第二部分:要素流动的微观机制与部门效应 本部分聚焦于要素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差异化影响。 劳动要素的再配置: 重点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跨部门转移。我们考察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以及高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模式。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往往加速了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外流,同时吸引了高技能劳动要素进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部门。经验分析部分,利用面板数据检验了技能溢出效应(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SBTC)在要素再配置过程中的强化作用。更深入地,本书讨论了劳动力技能再培训的成本和效率对要素成功再配置的关键性影响。 资本要素的再配置: 资本的流动性更高,但其配置决策受到预期回报率、风险偏好和制度环境的共同影响。我们详细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资本跨境流动的载体,如何引导国内要素资源配置。FDI的进入不仅带来了资本,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重塑了受资部门的要素需求结构。国内资本则从竞争加剧的行业撤出,流向受保护或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土地要素的再配置: 土地要素的特殊性在于其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本书探讨了贸易开放如何通过城市化、产业集聚(Agglomeration)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变化,改变了土地的区位价值和使用结构。例如,出口导向型工业园区的扩张直接导致周边土地价格的上涨,而传统农业地区的要素则面临收缩压力。这种空间上的要素重置,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演变具有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效应与政策含义 要素的成功再配置是实现贸易开放长期经济收益的关键。本部分从宏观层面评估了再配置效率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生产率的提升: 要素再配置的首要宏观效应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通过将要素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整体经济的产出边界得以扩张。本书量化了要素错配(Misallocation)的程度,并测算出贸易自由化在消除这种错配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然而,我们也指出,要素流动中的摩擦和制度壁垒会抑制生产率的提升速度。 收入分配与不平等: 要素再配置过程的不均衡性是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技术和资本向特定技能劳动力的集中,加剧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和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本书利用Stolper-Samuelson定理的现代解释,结合经验证据,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内,技能溢价和资本回报率的变动趋势。对收入分配的深入分析为制定合理的要素再配置支持政策提供了依据。 福利与福利再分配: 尽管要素再配置最终导向整体福利的净增加,但短期内,要素调整的成本(如失业、资本折旧)可能导致部分群体的福利受损。因此,本书最后一部分集中讨论了福利再分配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包括失业救济、职业培训补贴以及区域发展基金的作用。政策目标在于加速要素的有效流动,同时平抑过渡期内的社会成本。 结论: 本书强调,贸易开放的长期效益并非自动实现,而是高度依赖于国内要素市场的灵活性、信息透明度以及政府对要素调整的有效干预能力。成功的要素再配置是连接自由贸易承诺与实际经济成果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经济学原理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对“贸易开放”这个话题一直非常关注。它不仅仅是关乎商品进出口的问题,更深层次地触及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升。而“要素再配置”这个概念,更是让我觉得它是一个能够揭示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的关键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当一个国家选择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时,其内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是如何被重新调配的。这种调配是自发的,还是需要政府的干预?在开放贸易的环境下,哪些要素会加速流动,流向何方?又有哪些要素会因此受到冲击,甚至被淘汰?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否清晰地梳理出这种要素再配置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包括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变化、收入分配乃至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贸易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不能脱离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位置。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贸易壁垒的降低和资本流动的便利化,极大地改变了各个经济体的面貌。这本书的名字“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让我觉得它可能触及到了全球化核心机制的某个重要环节。我特别好奇“要素再配置”这个词,它听起来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流动,而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是不是说,当贸易变得更加开放时,那些原本被保护在内的、效率较低的产业或要素,会被迫面临竞争,然后不得不流向那些更具比较优势的领域?这个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痛苦的阵痛,比如失业、产业衰退,但也可能孕育着新的增长点。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这一过程,特别是它如何影响到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以及技术创新。我更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来证明贸易开放是如何驱动要素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并最终带来经济上的积极或消极效应。

评分

最近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研究一些宏观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国家间经济联系的演变。市面上关于国际贸易的书籍很多,但大多侧重于技巧或者历史回顾,真正深入剖析贸易开放背后“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却不多。这本书的题目“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非常精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要素再配置”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听起来就像一个国家经济肌体的“大手术”,将不适用的、低效的资源转移到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领域。这背后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精密的计算?贸易开放是不是那个“催化剂”?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不同国家在进行这种“再配置”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我更关注的是,这种要素的流动,比如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跨国资本的进入和流出,到底会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还是会加剧内部的结构性失业?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解答,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描述。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从全球贸易中获益匪浅,而有些国家却似乎深陷泥潭。这其中,贸易政策固然重要,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一个国家内部资源的流动与整合能力。这本书的题目“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正是点出了这一点。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解读“要素再配置”这个概念,它是否意味着当贸易壁垒降低,竞争加剧时,那些低效的资源(比如过剩的劳动力、低附加值的产业)会被迫退出,而资本、技术、高技能人才则会流向更具生产力的地方?我特别想知道,这种再配置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它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以及如何才能最大化这种再配置带来的正面效应,同时减轻其负面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其要素再配置的模式有何差异,以及贸易开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更宏观、更具洞察力的理解,来分析不同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表现差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合着金色书名的点缀,立刻营造出一种专业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因为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国际贸易相关的案例,总觉得对其中涉及的深层经济原理不够了解。特别是关于“要素再配置”这个概念,我之前听过但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总感觉它像一个黑匣子,里面发生了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到整体经济运行,我都是雾里看花。而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最想深入了解的几个方面:贸易开放的必然性和不同形式,要素(比如劳动、资本、技术)在开放贸易环境下是如何流动的,以及这些流动最终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变化等一系列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贸易政策背后的逻辑,理解不同国家在参与全球分工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那些看不见的经济力量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在案例分析中,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具象化,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