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智识上的“震荡”。我之前对于“技术”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是电脑、手机、汽车这些具体的事物。然而,《施蒂格勒论文精粹》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施蒂格勒将技术视为一种“外化”,一种人类将内在的冲动、欲望、理性通过外部的物质形式或符号系统得以实现的方式。他甚至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其“技术性”,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不断地制造和使用技术来塑造我们自身。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些存在主义的论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但施蒂格勒更进一步,将其与人类的进化和生存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关于“延展性”(extension)的论述,让我理解了技术如何能够超越人类自身的生理限制,例如文字让我们超越了记忆的局限,书籍让我们跨越了时空的隔阂,而现代技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进行着这种“延展”。然而,这种“延展”也并非没有代价,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信息过载、异化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耗费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啃下了《施蒂格勒论文精粹》中的一部分。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同时也伴随着不小的挑战。初读时,那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混合着德语翻译特有的那种严谨与一丝不苟,着实让我有些应接不暇。施蒂格勒的论述,往往不是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层层递进,通过精密的分析、对前人思想的深刻批判与扬弃,逐步构建起他独特的理论体系。这种写作方式,如同拆解一件精密的机械,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可能错过关键的齿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技术”与“存在”关系的探讨印象深刻。他没有将技术简单地视为工具,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认为技术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感知方式、思维模式乃至身份认同。这种视角,在如今这个被技术浪潮裹挟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和发人深省。然而,也正因为其深刻性,理解起来并非易事。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哲学术语和复杂的概念,需要反复推敲、查阅资料,甚至与其他哲学家的著作相互印证,才能窥其全貌。我常常在读完一段后,会停下来,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却发现自己离施蒂格勒的原意还相去甚远。这是一种既令人沮丧又充满吸引力的阅读体验,它迫使我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认知边界,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评分第一次接触施蒂格勒的思想,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一直对哲学中关于“主体性”的讨论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具有挑战性的视角。施蒂格勒并非简单地讨论“我”是谁,而是深入探讨“我”是如何被技术所塑造和形成的。他认为,我们所谓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被技术所“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过程。这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通过他对于“记忆”的分析,似乎有所体会。他区分了生物记忆和技术记忆,认为后者,例如书籍、录音、图像等,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塑造我们回忆、理解和情感的重要因素。我回想起自己曾经依赖搜索引擎来“记住”一切,而很少真正去内化这些信息,这种“技术记忆”的过度依赖,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的“主体性”?书中对于“技术”的定义,也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涵盖了从最原始的石斧到最复杂的算法。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处的这个技术弥漫的世界,以及技术对我们个体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与历史长河中伟大思想的对话。我尝试着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施蒂格勒的论述,特别关注他在其中对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以及后来的笛卡尔、康德等人的批判性回应。施蒂格勒的写作,并非仅仅是对前人观点的重复或整理,而是一种积极的“再解释”和“再创造”。他仿佛是一位考古学家,在层层堆积的哲学遗迹中,挖掘出被忽视的线索,并将其重新连接,构建出新的意义图景。让我颇为着迷的是,他对于“技术”的论述,并非局限于当代的电子技术,而是将其概念化为一种广义的“人化”过程,一种人类通过创造工具来延展自身能力、重塑自身存在的根本性动力。这种将技术视为人类学基本维度,而非仅仅是社会学或历史学范畴的观点,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他甚至将语言、文字、艺术等都视为广义的技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为了沟通、记录、表达而创造的“外化”手段。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人类”本身的定义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读到后面,虽然依旧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但那种被智识所启迪的兴奋感,已经足以支撑我继续探索下去。
评分读完《施蒂格勒论文精粹》的某几章,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仿佛我一直以来所认知的世界,突然被一层新的滤镜所覆盖。我一直以为“技术”只是工具,是人类为了方便生活而创造的附属品。然而,施蒂格勒却将其提升到了人类学和存在论的层面。他认为,技术并非仅仅是外部的工具,更是人类内在发展的动力,是塑造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书中对于“技艺”(technics)的阐释,让我眼前一亮。他并非将其仅仅理解为具体的器物,而是看作一种“外在化”的智能,一种人类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实现内在目的而不断创造和演化的“第二自然”。这种“外在化”的过程,也反过来塑造了我们自身。我开始思考,语言、文字、甚至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在施蒂格勒的眼中,都属于广义的“技艺”。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塑造我们思维模式、认知框架的根本性力量。这种将“技艺”视为人类存在本质的观点,彻底颠覆了我对技术与人关系的刻板印象,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