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的理想读本,它将心理学发展长河中的有趣故事娓娓道来,让艰深的心理学知识变得亲切易懂。本书包含七十多个心理学发展长河中的有趣故事,内附精美插图,简明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重要人物、重要流派、重要成就和发展历史,带你走进心理学的多彩世界。在正文以外,还设置了“心理学家小传”“心理学家著作”等辅助板块,增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李汉松,1922年7月出生于浙江龙游灵山。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后留校任郭一岑教授的助教,开始从事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六十余年。曾任《世界百科著作辞典·心理学卷名著引导》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外国心理学史》副主编。
六十多年来,对心理学的研究一以贯之,笔耕不辍,著述丰富。专著有《心理学的故事》(原名《西方心理学史》),译作有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彼得罗夫斯基《年龄特征与教育》等。
第1章?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002 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
004 割与斧,灵魂整体论
009 体液—气质
011 我思,故我在
017 心灵白板论
019 单子论
023 存在即被感知
027 心理现象学
030 联想,神经波动
033 心灵不可知
035 意识阈与统觉团
第2章?科学心理学的创建
042 有趣的颅相学
044 感官生理心理
046 感官神经特殊能力
048 彩色与感觉色素
051 感觉阈限
054 从刺激到感觉,“纳税”
057 记忆实验与遗忘曲线
060 图形—背景和遗觉
062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3章?徘徊于生物学化道路的心理学
068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071 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开拓
075 心理学与社会实践
078 对上帝不敬
082 智慧,试误—偶成
085 行为主义
090 白鼠实验
096 操作主义
100 非正统的行为主义
105 榜样学习
第4章?趋于完满的格式塔心理学
110 从感觉元素到意动
113 无意象思维
116 形质说和格式塔
118 错觉和知觉
122 顿悟学习
125 心理发展
128 格式塔学派同路人
第5章?从精神分析到发展心理学
136 精神分析
141 人格结构和发展
145 内外倾性格
148 个体心理学
151 自我心理学
153 儿童的认知发展
156 人的高级心理发展
第6章?人格心理学
164 人格的特质
168 特质的因素分析
173 特质层次说
175 人格自我论
179 自我实现论
第7章?认知心理学
186 认知模型的特点
187 注意的选择性加工
190 记忆的存储
195 奇怪的记忆和遗忘
199 奇妙的心理旋转
200 通用问题解决器
第8章?心理测量与智力的因素分析
204 心理测量与心理遗传
206 美国心理测量的先驱
208 智力测验量表
212 智力的因素分析
215 智力的群因素
217 智力结构的层次模型
218 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
224 多元智慧
226 智力的三元结构
第9章?社会心理学
232 策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234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235 团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
239 认知失调现象
242 归因与相应推断
245 三维归因
246 成败归因
248 社会认知的归因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
冯特生活在科学心理学诞生条件已经具备的年代,科学心理学等待的就是一位合适的接生者。世界名著《宇宙之谜》的作者海克尔曾经说过:
威廉 冯特具有其他哲学家无可比拟的优点:精通动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冯特作为赫尔姆霍兹的助手和学生,早期就惯于把物理化学的定律应用到生理学的整个领域,也应用到约翰内斯 缪勒所下定义的心理学,即生理学的一部分。从这些观点出发,冯特在1863年发表了颇有价值的《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义》。
美国心理学家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中曾说过:
1874年冯特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书”,它标志着心理科学诞生,也是冯特“由生理学家变为心理学家的表现”。
那么,冯特是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呢?
首先,冯特把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直接经验”,认为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物质科学研究间接经验,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就是经验着的个体正在体验到的经验,其实就是以意识观念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他的心理学又称为意识心理学。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冯特主张采用实验的内省法,认为研究科学心理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心理过程的内省实验,如感知觉、反应时间、记忆联想和注意等;另一种是对历史文化产品的分析,如对语言、神话、风俗习惯等进行批判分析以研究动机、意志品质等。前者为实验心理学,后者为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显然,这是将整体的心理学割裂成为两半的做法。
*后,在研究任务上,冯特认为意识心理是一种复杂的整体现象,必须控制条件采用实验的内省法进行研究,把整体的心理现象分析为*简单的纯粹的心理元素。因此,心理学有三项任务:(1)把心理混合物分析为*简单的心理元素;(2)将心理元素结合成越来越复杂的心理混合物;(3)确定各种心理结合的一般公式并从中获得心理规律。
以上就是冯特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后来,他的这些观点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种传统,通常称为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在不同的心理学中有不同的内容,但它的形式,至今在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的*章仍被应用着。在阐明他的心理学基本观点或基本理论之后,冯特接着就提出他的几种学说。
关于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和意识结构。冯特认为,意识的*简单元素有感觉、感情和意象(后来他把感觉和意象视为同一的)。感觉的复合就是观念。观念有三种形式:强度、时间和空间。感情也有三种:愉快和不愉快、紧张和松弛、兴奋和抑制。他认为,同一种感情中可能有愉快、紧张和抑制同时起作用。感情的复合形式也有三种:情绪、情操和意志过程。感情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它的活动引起感觉复合物成为观念,因而又产生新的一系列感情。这些感情,一方面转化为情绪;另一方面使观念复合成更高级的心理复合物,以致引起冲动而产生表情动作和意志行动。
关于统觉学说。冯特认为,简单的心理元素结合成复合物之后,就变成一种具有新质的心理形式,他称之为“创造性的综合”或“统觉”。它和联想是形成心理复合物的两种重要功能。冯特认为,联想是被动的作用,而统觉是主动的,它是意识中心,使意识观念增强明晰度。它还对意识边缘的观念起抑制作用。这样,在冯特的心理学中,统觉就成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缔造者。
关于心理规律。他提出两类规律:(1)心理复合之间的关系规律,即相关律和对比律,实际上就是联想律;(2)心理复杂规律,有不断增长律、目的性差异律(指心理活动因不同目的而有差异)和对立转换律三条。例如,感情得到满足,人就由苦恼转移到欢乐,这就是对立转换律。
小?结
本章讲述了心理学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前科学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渐渐地在哲学内部产生发展,进而形成一种初步的感觉经验的联想心理学体系。冯特的意识心理学就是在这一思想体系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促成科学心理学成立的。1879年冯特成立心理学实验室,号召世界各国学子前来学习心理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其中曲折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读者可能已有所感受。一门学科的创建并不是容易的,它是科学家集体前赴后继地进行长期研究的智慧的结晶。那么,初步建成科学的心理学之后,心理学的世界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下一章的故事将会告诉你答案。
说起心理学,它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初民便对梦境和死后生活有所猜测。他们认为,有一种像空气一样的灵气通过呼吸出入人体。做梦就是这种灵气出壳外游,死亡时它不再返回人体。进入文明社会后,欧洲的古代人把这种灵气称为灵魂。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古希腊哲学家就把心理看作灵魂的功能。近代欧洲的哲学家继承并发展前人的思想,把灵魂称为心灵,并将其与知识的起源问题一并讨论。到了19世纪中期,一种比较系统的心灵或意识的经验心理学思想就形成了。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西方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从哲学内部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称为哲学心理学,或前科学的心理学。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后,百余年来的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别,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但由于心理现象十分复杂,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不易得到解决,至今,心理学仍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不甚成熟的学科。心理学家把心理科学发展百余年来的时间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建时期。伴随着当代后工业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如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多的应用心理学出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跟不上形势发展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因而尚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可以说,心理学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复杂、曲折而又丰富的。
本书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及重要事件,大体上按历史顺序编写成《心理学小史》,供读者浏览参考,敬希批评指正。
《心理学小史》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感到好奇,但又常常被那些过于专业的心理学著作所困扰。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心理学入门知识的渴望,但又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科普。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从遥远的古代哲学思考,一直讲到近现代的科学探索。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比如那些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进行研究的早期心理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让我深受感染。我跟着作者的笔触,了解了不同学派的诞生背景和核心观点,从早期的内省法到后来的行为主义,再到精神分析的兴起,这些概念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有了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支撑。让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学派时,都着重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对抗,这种梳理使得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也让我看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本书并非是那种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心理学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从模糊的概念逐渐演变成一门严谨的科学,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思想的碰撞,让我对人类心灵的探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翻开《心理学小史》,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各种学派的名称和拗口的定义,没想到它却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故事集。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实的语言,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和演变,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直接灌输知识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闲谈中为你讲述他所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我被那些早期心理学家的形象深深吸引,比如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的实验室,那些对感觉和知觉进行精确测量的仪器,仿佛就在眼前。还有关于行为主义的兴起,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虽然现在看来颇具争议,但它无疑是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我特别欣慰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个学派时,都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核心观点,并着重强调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对抗。这种梳理,使得原本分散的心理学理论,在我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学派的出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挑战或补充,这种不断质疑和超越的过程,正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读这本书,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的压力,反而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一点点揭开人类心灵面纱的。
评分《心理学小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我本以为自己对心理学已有所了解,但阅读此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有多么肤浅。作者并没有局限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而是追溯到了更早期的思想源头,将古老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与后来的科学探索巧妙地连接起来。我看到了早期哲学家们对“意识”的思考,那种对内在世界的初步探索,虽然缺乏实证,但其哲学深度令人赞叹。接着,我跟随作者的笔触,进入了科学革命的时代,看到那些试图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心智的先驱们,他们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心理学的发展描绘成一条笔直向上的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曲折甚至是对立。各种学派的兴衰,理论的更迭,观点之间的激烈辩论,这些都让心理学的发展史显得更加真实和充满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关键性实验和理论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而是会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以及后续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反思和突破,这种批判性的精神,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读《心理学小史》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考古之旅。作者以一种极为沉静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触,带领我深入探索心理学的起源和演变。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是如同庖丁解牛般,将心理学这门庞杂的学科,从其最古老的思想萌芽开始,一点点地剖析开来。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心理学,其根基深深植根于古老的哲学传统之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和认知的探讨,到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反思,这些看似遥远的思想,却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然后,作者将我们带入科学的时代,详细介绍了那些勇于打破传统、尝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心智的先驱们。我看到了那些在简陋条件下进行的早期实验,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清晰地展现了心理学内部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那种从结构主义到机能主义,再到行为主义,以及后来的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每一次思想的转变都充满了争议和革新。它让我明白了,心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充满了无数的挑战和智慧的火花。
评分读《心理学小史》这本书,就好像在漫步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巷,每一转弯都能邂逅一段意想不到的故事。我一直对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但往往被那些深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所吓退。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一缺憾。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弗洛伊德、荣格的理论,而是从最古老的人类思想萌芽讲起,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灵魂的探讨,那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简单却又深刻。接着,作者又将我们带入了宗教和中世纪的思辨,虽然这些内容看似与心理学关系不大,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对人类情感、道德的观察,以及早期对精神疾病的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心理学的根基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人类文明长河中逐渐孕育出的智慧结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线性叙述,而是通过大量的逸闻趣事、人物传记,将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读到那些早期心理学家的执着与探索,他们的实验方法,哪怕在今天看来有些原始,但那种求索真理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治愈”心灵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争论,但也正是这些不断碰撞和革新,才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心理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