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史

心理学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汉松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史
  • 心理学
  • 历史
  • 学术
  • 科普
  • 思想
  • 文化
  • 哲学
  • 社会科学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2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21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的理想读本,它将心理学发展长河中的有趣故事娓娓道来,让艰深的心理学知识变得亲切易懂。本书包含七十多个心理学发展长河中的有趣故事,内附精美插图,简明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重要人物、重要流派、重要成就和发展历史,带你走进心理学的多彩世界。在正文以外,还设置了“心理学家小传”“心理学家著作”等辅助板块,增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简介

 李汉松,1922年7月出生于浙江龙游灵山。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后留校任郭一岑教授的助教,开始从事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六十余年。曾任《世界百科著作辞典·心理学卷名著引导》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外国心理学史》副主编。

  六十多年来,对心理学的研究一以贯之,笔耕不辍,著述丰富。专著有《心理学的故事》(原名《西方心理学史》),译作有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彼得罗夫斯基《年龄特征与教育》等。


目录

  第1章?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002 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

  004 割与斧,灵魂整体论

  009 体液—气质

  011 我思,故我在

  017 心灵白板论

  019 单子论

  023 存在即被感知

  027 心理现象学

  030 联想,神经波动

  033 心灵不可知

  035 意识阈与统觉团

  第2章?科学心理学的创建

  042 有趣的颅相学

  044 感官生理心理

  046 感官神经特殊能力

  048 彩色与感觉色素

  051 感觉阈限

  054 从刺激到感觉,“纳税”

  057 记忆实验与遗忘曲线

  060 图形—背景和遗觉

  062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3章?徘徊于生物学化道路的心理学

  068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071 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开拓

  075 心理学与社会实践

  078 对上帝不敬

  082 智慧,试误—偶成

  085 行为主义

  090 白鼠实验

  096 操作主义

  100 非正统的行为主义

  105 榜样学习

  第4章?趋于完满的格式塔心理学

  110 从感觉元素到意动

  113 无意象思维

  116 形质说和格式塔

  118 错觉和知觉

  122 顿悟学习

  125 心理发展

  128 格式塔学派同路人

  第5章?从精神分析到发展心理学

  136 精神分析

  141 人格结构和发展

  145 内外倾性格

  148 个体心理学

  151 自我心理学

  153 儿童的认知发展

  156 人的高级心理发展

  第6章?人格心理学

  164 人格的特质

  168 特质的因素分析

  173 特质层次说

  175 人格自我论

  179 自我实现论

  第7章?认知心理学

  186 认知模型的特点

  187 注意的选择性加工

  190 记忆的存储

  195 奇怪的记忆和遗忘

  199 奇妙的心理旋转

  200 通用问题解决器

  第8章?心理测量与智力的因素分析

  204 心理测量与心理遗传

  206 美国心理测量的先驱

  208 智力测验量表

  212 智力的因素分析

  215 智力的群因素

  217 智力结构的层次模型

  218 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

  224 多元智慧

  226 智力的三元结构

  第9章?社会心理学

  232 策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234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235 团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

  239 认知失调现象

  242 归因与相应推断

  245 三维归因

  246 成败归因

  248 社会认知的归因


精彩书摘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

  冯特生活在科学心理学诞生条件已经具备的年代,科学心理学等待的就是一位合适的接生者。世界名著《宇宙之谜》的作者海克尔曾经说过:

  威廉 冯特具有其他哲学家无可比拟的优点:精通动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冯特作为赫尔姆霍兹的助手和学生,早期就惯于把物理化学的定律应用到生理学的整个领域,也应用到约翰内斯 缪勒所下定义的心理学,即生理学的一部分。从这些观点出发,冯特在1863年发表了颇有价值的《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义》。

  美国心理学家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中曾说过:

  1874年冯特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书”,它标志着心理科学诞生,也是冯特“由生理学家变为心理学家的表现”。

  那么,冯特是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呢?

  首先,冯特把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直接经验”,认为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物质科学研究间接经验,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就是经验着的个体正在体验到的经验,其实就是以意识观念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他的心理学又称为意识心理学。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冯特主张采用实验的内省法,认为研究科学心理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心理过程的内省实验,如感知觉、反应时间、记忆联想和注意等;另一种是对历史文化产品的分析,如对语言、神话、风俗习惯等进行批判分析以研究动机、意志品质等。前者为实验心理学,后者为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显然,这是将整体的心理学割裂成为两半的做法。

  *后,在研究任务上,冯特认为意识心理是一种复杂的整体现象,必须控制条件采用实验的内省法进行研究,把整体的心理现象分析为*简单的纯粹的心理元素。因此,心理学有三项任务:(1)把心理混合物分析为*简单的心理元素;(2)将心理元素结合成越来越复杂的心理混合物;(3)确定各种心理结合的一般公式并从中获得心理规律。

  以上就是冯特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后来,他的这些观点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种传统,通常称为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在不同的心理学中有不同的内容,但它的形式,至今在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的*章仍被应用着。在阐明他的心理学基本观点或基本理论之后,冯特接着就提出他的几种学说。

  关于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和意识结构。冯特认为,意识的*简单元素有感觉、感情和意象(后来他把感觉和意象视为同一的)。感觉的复合就是观念。观念有三种形式:强度、时间和空间。感情也有三种:愉快和不愉快、紧张和松弛、兴奋和抑制。他认为,同一种感情中可能有愉快、紧张和抑制同时起作用。感情的复合形式也有三种:情绪、情操和意志过程。感情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它的活动引起感觉复合物成为观念,因而又产生新的一系列感情。这些感情,一方面转化为情绪;另一方面使观念复合成更高级的心理复合物,以致引起冲动而产生表情动作和意志行动。

  关于统觉学说。冯特认为,简单的心理元素结合成复合物之后,就变成一种具有新质的心理形式,他称之为“创造性的综合”或“统觉”。它和联想是形成心理复合物的两种重要功能。冯特认为,联想是被动的作用,而统觉是主动的,它是意识中心,使意识观念增强明晰度。它还对意识边缘的观念起抑制作用。这样,在冯特的心理学中,统觉就成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缔造者。

  关于心理规律。他提出两类规律:(1)心理复合之间的关系规律,即相关律和对比律,实际上就是联想律;(2)心理复杂规律,有不断增长律、目的性差异律(指心理活动因不同目的而有差异)和对立转换律三条。例如,感情得到满足,人就由苦恼转移到欢乐,这就是对立转换律。

  小?结

  本章讲述了心理学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前科学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渐渐地在哲学内部产生发展,进而形成一种初步的感觉经验的联想心理学体系。冯特的意识心理学就是在这一思想体系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促成科学心理学成立的。1879年冯特成立心理学实验室,号召世界各国学子前来学习心理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其中曲折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读者可能已有所感受。一门学科的创建并不是容易的,它是科学家集体前赴后继地进行长期研究的智慧的结晶。那么,初步建成科学的心理学之后,心理学的世界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下一章的故事将会告诉你答案。


前言/序言

  说起心理学,它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初民便对梦境和死后生活有所猜测。他们认为,有一种像空气一样的灵气通过呼吸出入人体。做梦就是这种灵气出壳外游,死亡时它不再返回人体。进入文明社会后,欧洲的古代人把这种灵气称为灵魂。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古希腊哲学家就把心理看作灵魂的功能。近代欧洲的哲学家继承并发展前人的思想,把灵魂称为心灵,并将其与知识的起源问题一并讨论。到了19世纪中期,一种比较系统的心灵或意识的经验心理学思想就形成了。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西方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从哲学内部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称为哲学心理学,或前科学的心理学。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后,百余年来的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别,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但由于心理现象十分复杂,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不易得到解决,至今,心理学仍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不甚成熟的学科。心理学家把心理科学发展百余年来的时间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建时期。伴随着当代后工业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如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多的应用心理学出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跟不上形势发展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因而尚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可以说,心理学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复杂、曲折而又丰富的。

  本书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及重要事件,大体上按历史顺序编写成《心理学小史》,供读者浏览参考,敬希批评指正。



《哲学的心路:思想的深邃回响》 一、 穿越时空的哲学星辰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人类探索自身与世界的道路。本书《哲学的心路:思想的深邃回响》便是这样一部试图梳理和呈现这些智慧光芒的著作。它并非对某个特定学科的简史,而是一场对人类理性思辨之源的追溯,一次对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模式、价值判断乃至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问题的深度回访。 我们常常在思考“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善恶与美丑的根源何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如同哲学探索的基石,引出了无数代思想家们不懈的求索。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漫长的历史时区,从古希腊的理性曙光,到中世纪的神学迷雾,再到文艺复兴的理性觉醒,直至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巅,以及近现代思想的百花齐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编年史,而是对那些伟大思想家们如何从混沌中提炼概念,如何构建体系,如何与前人对话,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生动描绘。 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到斯多葛学派的“禁欲主义”,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再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本书将逐一呈现这些早期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将看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是如何奠定西方哲学的基础,他们提出的问题和框架,至今仍是我们思考诸多议题的起点。 接着,我们将进入基督教思想与古希腊哲学交融的中世纪。奥古斯丁如何将柏拉图的思想融入基督教神学,托马斯·阿奎那如何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构建经院哲学,这些思想家们在神圣的秩序下,努力调和信仰与理性,为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赋予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文艺复兴的钟声敲响,人文主义的光辉驱散了神学笼罩的阴影。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伊拉斯谟的人文关怀,莫尔的理想国,都标志着人自身价值的重新发现。紧接着,科学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培根的经验主义,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开创了认识论的崭新篇章,奠定了近代哲学探究的方法论基础。 启蒙运动时期,人类的理性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洛克、休谟、卢梭、康德,他们关于政治、伦理、认识论的深刻论述,不仅构建了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对自由、平等、权利的理解。康德的“范畴说”、“物自体”,更是将人类的认识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近现代,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萨特的自由与责任,福柯的权力谱系,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思潮的涌现,无不展现着哲学思想的多元与深刻。本书将力图在纷繁复杂的思想脉络中,勾勒出这些重要流派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它们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又如何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提供独特的视角。 二、 哲学问题的永恒回响 《哲学的心路:思想的深邃回响》不仅仅是梳理思想家的生平与著作,更重要的是,它旨在揭示那些贯穿古今的根本性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如同宇宙深处的奥秘,吸引着人类不断地去探索、去追问。 认识论: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这是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我们如何确信我们所感知到的真实?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是经验的积累,还是先天的理性?本书将深入探讨从柏拉图的“回忆说”,到休谟的“感觉印象”,再到康德的“先天范畴”,以及后现代语境下对知识的批判性审视。我们将看到,不同的认识论范式,如何影响着我们看待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可靠性。 本体论:实在的本质是什么? 宇宙的最终实在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本书将追溯从泰勒斯的水,到赫拉克利特的火,再到巴门尼德斯的“一”,以及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战。我们将探讨,哲学家们如何试图把握存在的最根本的构成,以及这些不同的本体论视角,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世界万物的理解。 伦理学: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对与错? 道德的根源何在?道德标准是否具有普遍性?本书将回顾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到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再到康德的“绝对命令”,以及存在主义的“自由与责任”。我们将看到,哲学家们如何试图为人类行为建立道德的指南,以及这些不同的伦理学理论,如何指导着我们的选择与判断。 政治哲学: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正义? 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何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界定?本书将探讨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洛克的“自然权利”,卢梭的“公意”,以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我们将审视,不同的政治哲学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当下社会公正与治理的启示。 美学:什么是美?艺术的价值是什么? 美的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本书将涉及从古希腊对和谐与比例的追求,到康德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阐释,再到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强调,以及后现代对多元美学观的拥抱。我们将理解,哲学家们如何探索人类对美的感知与创造,以及美学理论如何影响着我们对艺术与生活的体验。 《哲学的心路:思想的深邃回响》并非是要给这些复杂问题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致力于呈现人类在这些问题上的不懈探索,展示不同思想家们如何以其独特的智慧,为我们理解这些永恒议题贡献了宝贵的洞见。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与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理性思辨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哲学思考对我们当下生活与认知的深远影响。 三、 思想的深邃回响,照亮前行的路 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读者认识到,哲学并非是远离日常生活的抽象思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所持的每一个观点,所构建的每一次关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哲学思想的浸润。 当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时,我们可能在无意识中运用了某种伦理学原则;当我们审视社会不公时,我们可能在呼唤某种政治哲学的理想;当我们困惑于人生的意义时,我们可能在进行一次本体论的追问;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我们可能在体验一次美学之旅。 《哲学的心路:思想的深邃回响》希望通过引导读者走进哲学家的思想世界,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辨析、去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正如书中反复强调的,哲学是一种活动,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本书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哲学思想的魅力。避免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鲜活的人物,以及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思想的殿堂。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体验到智识探索的乐趣,并最终,在那些深邃的思想回响中,找到照亮自己前行道路的智慧之光。 这部著作,是对人类理性光辉的一次致敬,是对思想深度的一次挖掘,是对哲学精神的一次传承。它邀请每一位渴望理解自身与世界、追求智慧人生的人,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哲学之旅,聆听那些永恒的、深邃的思想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心理学小史》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感到好奇,但又常常被那些过于专业的心理学著作所困扰。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心理学入门知识的渴望,但又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科普。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从遥远的古代哲学思考,一直讲到近现代的科学探索。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比如那些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进行研究的早期心理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让我深受感染。我跟着作者的笔触,了解了不同学派的诞生背景和核心观点,从早期的内省法到后来的行为主义,再到精神分析的兴起,这些概念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有了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支撑。让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学派时,都着重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对抗,这种梳理使得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也让我看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本书并非是那种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心理学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从模糊的概念逐渐演变成一门严谨的科学,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思想的碰撞,让我对人类心灵的探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翻开《心理学小史》,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各种学派的名称和拗口的定义,没想到它却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故事集。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实的语言,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和演变,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直接灌输知识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闲谈中为你讲述他所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我被那些早期心理学家的形象深深吸引,比如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的实验室,那些对感觉和知觉进行精确测量的仪器,仿佛就在眼前。还有关于行为主义的兴起,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虽然现在看来颇具争议,但它无疑是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我特别欣慰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个学派时,都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核心观点,并着重强调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对抗。这种梳理,使得原本分散的心理学理论,在我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学派的出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挑战或补充,这种不断质疑和超越的过程,正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读这本书,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的压力,反而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一点点揭开人类心灵面纱的。

评分

《心理学小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我本以为自己对心理学已有所了解,但阅读此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有多么肤浅。作者并没有局限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而是追溯到了更早期的思想源头,将古老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与后来的科学探索巧妙地连接起来。我看到了早期哲学家们对“意识”的思考,那种对内在世界的初步探索,虽然缺乏实证,但其哲学深度令人赞叹。接着,我跟随作者的笔触,进入了科学革命的时代,看到那些试图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心智的先驱们,他们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心理学的发展描绘成一条笔直向上的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曲折甚至是对立。各种学派的兴衰,理论的更迭,观点之间的激烈辩论,这些都让心理学的发展史显得更加真实和充满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关键性实验和理论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而是会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以及后续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反思和突破,这种批判性的精神,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读《心理学小史》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考古之旅。作者以一种极为沉静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触,带领我深入探索心理学的起源和演变。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是如同庖丁解牛般,将心理学这门庞杂的学科,从其最古老的思想萌芽开始,一点点地剖析开来。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心理学,其根基深深植根于古老的哲学传统之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和认知的探讨,到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反思,这些看似遥远的思想,却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然后,作者将我们带入科学的时代,详细介绍了那些勇于打破传统、尝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心智的先驱们。我看到了那些在简陋条件下进行的早期实验,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清晰地展现了心理学内部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那种从结构主义到机能主义,再到行为主义,以及后来的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每一次思想的转变都充满了争议和革新。它让我明白了,心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充满了无数的挑战和智慧的火花。

评分

读《心理学小史》这本书,就好像在漫步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巷,每一转弯都能邂逅一段意想不到的故事。我一直对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但往往被那些深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所吓退。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一缺憾。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弗洛伊德、荣格的理论,而是从最古老的人类思想萌芽讲起,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灵魂的探讨,那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简单却又深刻。接着,作者又将我们带入了宗教和中世纪的思辨,虽然这些内容看似与心理学关系不大,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对人类情感、道德的观察,以及早期对精神疾病的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心理学的根基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人类文明长河中逐渐孕育出的智慧结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线性叙述,而是通过大量的逸闻趣事、人物传记,将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读到那些早期心理学家的执着与探索,他们的实验方法,哪怕在今天看来有些原始,但那种求索真理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治愈”心灵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争论,但也正是这些不断碰撞和革新,才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心理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