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

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萍,陈向东 编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实验
  • 生物科学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实验室
  • 微生物
  • 生物技术
  • 医学
  • 第五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90220
版次:5
商品编码:123035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iCourse·教材 ,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第5版仍遵循第3版和第4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并按照第4版的编排模式将其分成“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微生物学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两大部分,但对其内容和形式均进行了更新和修订。第一部分包括:无菌概念和无菌操作,消毒**,分离纯化,显微观察,涂片染色,培养基及微生物培养,生理生化反应,快速微量检测,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基因文库构建,PCR技术及其在鉴定细菌中的应用,免疫学的基本技术等。第二部分包括:高产蛋白酶(或其他代谢产物)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杀虫微生物的分离,微生物产沼气,水和食品的微生物检测,酸乳、啤酒和泡菜的制作,人体表面正常菌群的分离鉴定,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辅助基因分析鉴定古菌和细菌,细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发现和鉴定细菌新种,用来分离严格厌氧菌的“滚管实验”等。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境、食品、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在编写形式上仍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每一个实验中除让学生明确其目的、原理和基本操作外,还在相应位置以Box形式告知学生“本实验为什么用这种(或这些)菌株?”“安全警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等。
  与《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配套的数字课程附有实验技术相关视频、附录和参考书目,供读者查阅和参考以及后续内容拓展与更新。
  《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适合理、工、农、林、医各类高等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生命科学方向本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其他生物科技人员查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微生物学实验规则与安全

第一部分 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I 无菌概念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1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检查
实验2 无菌操作技术
II 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
实验3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4 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
实验5 相差、暗视野和荧光显微镜的示范观察
III 微生物的染色、形态和表面结构观察
实验6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制片和简单染色
实验7 革兰氏染色法和KOH快速鉴定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法
实验8 细菌芽孢、荚膜和鞭毛染色
实验9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IV 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10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11 高氏I号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12 马丁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13 血液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V 消毒与灭菌
实验14 干热灭菌
实验15 高压蒸汽灭菌
实验16 紫外线灭菌
实验17 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VI 微生物的纯培养
实验18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19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
实验20 病毒的培养
实验21 食用真菌的培养
VII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实验22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23 平板计数法
实验24 光电比浊计数法
实验25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制作
实验26 TCID50病毒定量法
实验27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VIII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28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29 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30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31 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32 pH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33 生物因素(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IX 微生物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
实验34 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试验
实验35 糖发酵试验
实验36 IMViC试验
实验37 快速、简易的检测微生物技术
X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及基因转移
实验38 微生物的诱发突变
实验39 细菌的接合作用
实验40 噬菌体的转导
实验41 Ames致突变和致癌试验
XI 分子微生物学基础技术
实验42 细菌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实验43 质粒DNA的转化
实验44 细菌总DNA的制备
实验45 细菌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实验46 应用PCR技术鉴定细菌
XII 免疫学技术
实验47 凝集反应
实验48 抗原与免疫血清的制备
实验49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实验5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实验51 蛋白质印迹法

第二部分 微生物学综合型、研究型实验
XIII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XIV 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与基因克隆
实验XIV-1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实验XIV-2 蛋白酶产生菌株的初步鉴定和诱变育种
实验XIV-3 碱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XV 微生物产沼气
XVI 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XVII 牛乳的巴氏消毒、细菌学检查及酸乳、泡菜的制作
XVIII 固定化酵母发酵产啤酒和米酒的制作
XIX 利用Biolog自动分析系统分离鉴定人体正常菌群
XX 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辅助基因分析鉴定古菌和细菌
XXI 利用多相分类学方法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前言/序言

  《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的编写在总体指导思想上仍遵循第3、4版的原则,即:正确处理该教材的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的关系;强调教材的启发性、开拓性和应用性。在总结前几版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本版在内容和编排上吸收和整合了前两个版本的长处,即:第3版内容的编排、归纳更方便教师的教学;第4版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新颖、具体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更方便学生取得实验的成功。
  本版仍按照第4版分成“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微生物学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二大部分。
  对第一部分的修订:在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践,本版对实验内容和顺序进行了适当增加和调整,并将各个实验归并入12个模块。除了对原有实验进行修正外,还增补了一些新的实验:在显微镜技术实验中,对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细菌染色实验中,增加了“用KOH区分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在免疫印迹实验的最后显色一步增加了更适合学生实验的OPD显色。为了进一步完善本版的内容,这一部分还增加了:TCID50病毒定量法、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九噬菌体的局限性转导。
  对第二部分的修订:根据学科进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对实验XVI“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测定”按照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了更新;在相应的实验中还增加了米酒和泡菜的制作;对实验XX“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辅助基因分析鉴定古菌和细菌”中,对生物信息学相关数据和软件应用进行了更新,并按当前的NCBI网络实际运行界面,对操作步骤进行了调整,还增加了操作截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操作。其他各实验,包括思考题和插图,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的更新和调整。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在本部分还增加了一个用来分离严格厌氧菌的“滚管实验”和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型实验:“利用多相分类学方法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本版每一个实验均补加了实验用菌株的学名;将“目的要求”和“实验原理”移到“实验器材”之前,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微生物的奇妙世界:探索肉眼看不见的生命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无数微小生命占据的世界里,它们无处不在,从深邃的海洋到我们日常接触的土壤,再到我们呼吸的空气,甚至存在于我们身体内部。这些被称为微生物的生命形式,虽然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却在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转、我们人类的健康以及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索这个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运作机制及其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一、 微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从好奇到科学 人类对微生物的认知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古代,人们就对食物的发酵、疾病的传播有着模糊的认识,但真正将这些现象与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联系起来,则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进步。17世纪,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通过他亲手制作的显微镜,首次观测到了细菌、酵母等微生物,开启了微生物学的大门。这一发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全新的生命领域。 此后,随着显微技术、培养技术、染色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日益深入。从巴斯德(Louis Pasteur)对发酵和疾病病原体的研究,到科赫(Robert Koch)建立的判断病原体与疾病关系的“科赫法则”,微生物学逐步从一个观察性的学科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如今,微生物学已成为一门庞大而活跃的学科,涵盖了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寄生虫学等多个分支,并且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医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二、 微生物的多样性:形态各异,功能强大 微生物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国度。它们在形态、结构、代谢方式和生存环境上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差异。 细菌(Bacteria):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微生物,它们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球状的球菌、杆状的杆菌、螺旋状的螺菌等。它们分布极其广泛,在土壤、水中、空气中,甚至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极端环境中都能生存。许多细菌对我们有益,例如参与食物发酵的乳酸菌,帮助消化的肠道菌群;但也有少数细菌是致病菌,会导致人类和动植物生病。 古菌(Archaea): 它们与细菌在形态上相似,也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但其细胞壁成分、基因组成和代谢特征与细菌有显著区别。古菌常常生活在极端环境中,如深海热泉、盐湖、酸性矿泉等,因此被称为“极端微生物”。它们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真菌(Fungi): 真菌的种类繁多,包括单细胞的酵母和多细胞的霉菌、蘑菇等。与植物不同,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通过吸收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一些真菌是重要的食品加工者,如酿酒酵母;另一些则可能导致食物腐败或引起人类疾病,例如引起皮肤感染的真菌。 病毒(Viruses): 病毒是一类更小的微生物,它们不具备独立的生命活动能力,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病毒的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它们可以感染细菌、植物、动物和人类,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流感、艾滋病、新冠肺炎等。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特性、感染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重要学科。 原生动物(Protozoa): 这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形态和生活方式多样。它们通常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一些是自由生活的,一些是寄生性的,例如引起疟疾的疟原虫。 三、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化反应的微观舞台 尽管微小,微生物却拥有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通过新陈代谢来获取能量和合成自身物质,并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 能量代谢: 微生物的能量获取方式多种多样。化能自养微生物能够利用无机物(如氢气、硫化氢、铁离子等)氧化产生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则需要消耗有机物来获取能量,这是大多数微生物(包括许多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方式。光能自养微生物(如某些细菌和藻类)则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物质循环: 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转化,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等生产者利用,从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固氮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氨,这是自然界氮循环的关键环节。 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通常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内物质的积累,而繁殖则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菌和古菌主要通过二分裂进行无性繁殖,效率极高。酵母可以进行出芽生殖,而霉菌则常通过孢子进行繁殖。病毒的复制则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机制。 四、 微生物与人类:亦敌亦友的共生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复杂而密切,既有致病性的一面,也有互利共生的一面。 微生物的危害: 一些微生物是重要的病原体,能够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控制和预防传染病是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任务。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开发抗生素和疫苗是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斗争的重要武器。 微生物的益处: 另一大部分微生物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助手。 食品工业: 酿酒、制醋、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奶酪)、面包制作等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它们能够产生特定的风味、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并具有防腐作用。 医药工业: 抗生素、疫苗、酶制剂、激素等许多重要的药物和生物制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环境保护: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垃圾降解、土壤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净化水质,改善土壤质量。 农业生产: 根瘤菌可以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土壤微生物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抑制病虫害。 科学研究: 模型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是研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疾病发生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的常用工具。 五、 探索微生物的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解析微生物的基因信息、功能蛋白以及代谢途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微生物的生命奥秘。 合成生物学: 通过人工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元器件、模块甚至完整的生物系统,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来生产新型生物燃料、生物材料、药物,以及开发更高效的环境治理技术。 宏基因组学: 这种技术能够直接从环境中提取所有微生物的DNA进行测序和分析,从而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理解微生物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人类肠道菌群、土壤微生物群落等。 益生菌与微生物组: 对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表明,我们身体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它们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开发和利用益生菌,调节人体微生物组,将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新发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中,微生物学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肥料以减少化肥使用,开发高效的微生物固碳技术,以及快速研发应对新型病毒的疫苗和药物。 探索微生物的奇妙世界,不仅能满足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心,更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本书将为您打开通往这个微观生命王国的大门,激发您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并为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让您能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已经有一定微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生,这次接触到《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后,仍然感到收获颇丰。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恰到好处,既有基础实验的详细讲解,也有一些进阶实验的介绍,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实验安全的高度重视,每一项操作都标注了相应的安全注意事项,这对于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而且,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现代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的内容,比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这让我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方法。比如,书中关于PCR技术用于微生物检测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原理和操作流程,并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这对我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非常有参考价值。这本书真的能帮助我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评分

不得不说,《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的编排方式实在是太人性化了。我最看重的是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部分。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记录数据,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如何去解读这些数据,并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典型实验结果,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思路,这对于我这种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分析实验结果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救星。 我记得在学习噬菌体裂解实验时,书中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裂解模式图,并详细解释了每种模式的含义,以及可能影响裂解效果的因素。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实验的可能问题所在。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实验分析能力,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微生物学的奥秘。

评分

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微生物学的学生,说实话,一开始对这个领域感到有些畏惧。但《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很快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将复杂的微生物学概念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我不再觉得理论是抽象的,而是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来验证和体会。 特别是书中对于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鉴定方法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通过书中提供的显微镜照片和图示,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细菌的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这比单纯看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常用的微生物培养基和鉴定试剂,并解释了它们的作用原理,这为我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觉这本书不仅教我“怎么做”,更教我“为什么这么做”,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作为一名在微生物学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材。《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无疑是我找到的理想选择。它在保持传统实验严谨性的同时,融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使得实验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时代性。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实验设计和优化的讨论。它不仅提供了标准化的实验方案,还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条件,以获得更优的结果。这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式,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非常有益。而且,书中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和误差分析部分,也非常到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局限性,并从中学习如何改进。这本书在我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评分

这本《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真的给了我太多惊喜!我一直觉得实验课就应该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实验步骤,而是将每个实验都讲得清晰透彻,原理讲得深入浅出。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我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死记硬背。而且,书中的插图和照片质量非常高,真实地展现了实验过程和结果,这对我这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革兰氏染色时遇到了困难,总是染不出清晰的结果。翻到书中关于革兰氏染色的章节,我不仅找到了详细的操作步骤,还看到了作者贴心地列出了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关于时间控制、染料滴加量等等,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读完之后,我茅塞顿开,按照书中的指导重新操作,果然成功了!那种成就感真是难以言表。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