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苦拉咖啡之旅

朱苦拉咖啡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德新 著
图书标签:
  • 咖啡
  • 旅行
  • 朱苦拉
  • 冒险
  • 文化
  • 美食
  • 个人成长
  • 自驾游
  • 云南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613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8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源于1904年的朱苦拉咖啡从未间断地在原地种植传承了110多年,朱苦拉村民也因此将朱苦拉咖。,啡的传统烘焙、制饮方法和习俗沿袭并传承了一个多世纪,这在中国是仅有的。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朱苦拉咖啡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朱苦拉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一道非常亮丽而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风景线。陈德新著的《朱苦拉咖啡之旅》以朱苦拉咖啡历史文化为主线,揭示了朱苦拉咖啡110多年的历史、朱苦拉村的民风民俗,阐释了朱苦拉乡村旅游等内容。
  《朱苦拉咖啡之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文字简明扼要、主题鲜明、科学实用、轻松愉悦的特点。《朱苦拉咖啡之旅》的亮点是,首次向读者呈现了关于田德能神父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照片。
  《朱苦拉咖啡之旅》适合咖啡工作者、咖啡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和农史学、农学、生物与食品工程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与参考。

作者简介

  陈德新,男,汉族,1947年12月25日出生于重庆。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咖啡、茶叶、香荚兰种植和精深加工及系列产品的研发。主持并实施过多项国家星火项目和海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999年荣获第二届全国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三等奖和海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四等奖。

目录

百年咖啡揭秘
一、大山深处的呼唤一朱苦拉村
二、田德能神父何时从哪里来到宾川?
三、田德能神父为什么去朱苦拉村?
四、田德能神父生平及成就
五、田德能神父与彝族阿细方言
六、1948年种植咖啡热潮与1983年的那场大雪
七、延伸阅读

世外桃源朱苦拉村
一、乡愁朱苦拉
二、消失的遗感
三、坐在牛圈上喝咖啡
四、待人接客喝咖啡的小乡村
五、朱苦拉村民的咖啡情愫
六、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七、寻梦圆梦的一天
八、彝族火把节上的歌舞
九、朱苦拉古咖啡林与古巴依莉沙伯
咖啡庄园的比较
十、延伸阅读

鉴赏朱苦拉咖啡豆
一、咖啡的一生
二、朱苦拉传统咖啡豆是怎样加工的?
三、朱苦拉咖啡传统制饮工艺
四、咖啡与健康
五、如何鉴赏朱苦拉咖啡豆
六、朱苦拉咖啡豆的杯测及质检报告
七、延伸阅读

体验朱苦拉咖啡
一、罐罐茶与土罐咖啡
二、朱苦拉与卡布奇诺
三、朱苦拉与爱尔兰咖啡
四、二队咖啡
五、朱苦拉咖啡之恋(微电影剧本)
六、延伸阅读

寻觅完美咖啡之特色乡村游
一、寻觅完美咖啡之旅不一样的美丽乡村
二、“朱苦拉咖啡之旅”旅游攻略
三、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导游词)
四、延伸阅读

附录
一、常用咖啡制饮用具及咖啡制饮法
二、国外传统古老的咖啡制饮方法
三、叻口啡“伴侣”
四、咖啡出品名来历资料

精彩书摘

  《朱苦拉咖啡之旅》:
  七、延伸阅读
  (一)古人类遗迹——罗溪村新石器遗址
  罗溪村遗址位于宾川县平川镇罗溪村东南100米的小山丘上。1984年4月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处遗址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从东面剖面观察:耕土层下0.8米即为文化层,文化层厚1.5米。土层中有不少的陶片和石器残片。在遗址上采集到石斧4件,石凿1件,石臼1件,纺轮1件,形状与白羊村遗址出土器型相似,当属同一时期。罗溪村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金沙江流域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1989年2月,罗溪村遗址被宾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天主教在彝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受大理教会派遣进平川传教。在彝族聚居区朱苦拉设教学所,教堂内有修士、修女及佣人。教学以行医、读书、传教为主,逐步发展地方教徒。古底乡五里村文宫也作为他们的传教经堂。
  此后,又来了邓培根、鲁鸿儒两位传教士,他们住进平川朱苦拉村,创办教会小学,专收信徒子女读书传教,并引进种植洋草果树(桉树)、咖啡树(咖啡园现存于世)。
  1930年,传教士段国璋入平川传教,仍然以朱苦拉为据点,建设了一所伞形圆顶、两厢长耳的白顶法国式经堂(现仍存)设学传教。1935年,先后在平川、利哩、咪子登、四至吾的等地设教堂,办教会小学,学制6年,全免费,教师从大理、古底教徒中聘请,设法语、圣经、拉丁文等课程。
  1947年,除了朱苦拉村和四至吾的村外,其他教会学校全部停办,当时在校学生有约200余人。1951年,天主教在平川的活动停止。
  (三)“顺江王”张鸿斌
  张鸿斌,男,彝族,古底彝族乡东升村人,当地人们称他为“顺江王”。
  万历元年(1573年)兵部侍郎云南巡抚邹应龙东征铁索箐,寇平定后路经赤川罗溪村,见罗溪村环水绕,地勘栽植。对该村的应东升说:我封给你渔泡江之西,南至望天楼,北至金沙江,东至渔泡江,西至北山顶之地为军伍田亩段,遣你镇守渔泡江之届,以防恽寇再乱,就这样,在东升摩底居住的张鸿斌(即张家十四世祖张文斋之子)这一代,他们每年在留传下来的军伍田的地段里收租缴贡,“顺江王”的名称也就流传下来了。
  ……
远方的回响:秘鲁高地的咖啡、秘密与失落的古文明 作者: 伊莎贝拉·莫雷诺 译者: 陈子轩 页码: 488页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与十九世纪探险家笔记复刻页 出版社: 天际线文化 --- 内容简介:一场横跨安第斯山脉与时间洪流的史诗探险 《远方的回响》并非一本关于都市节奏或寻常旅行的轻快读物。它是一部深沉、详尽、且充满历史重量的非虚构作品,带领读者潜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那片被遗忘的土地——秘鲁南部,探寻一个在地图上几乎消失的文明遗迹与一场关于黄金、信仰和生态灾难的复杂叙事。 本书以十九世纪末英国探险家阿奇博尔德·芬奇的失踪日记为引子,主人公,一位坚韧的植物学家兼历史学家伊莎贝拉·莫雷诺,带着对芬奇遗失的植物样本和一桩悬而未决的失踪案的执念,深入秘鲁库斯科以南人迹罕至的高原。她的目标,是寻找传说中被称为“维拉科查之泪”的古老作物,以及隐藏在这些作物背后的,一个可能颠覆现有印加帝国历史观的前印加文明——“查卡拉人”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雾锁的边界线 故事始于利马的喧嚣,但很快,叙事节奏便放缓,随着伊莎贝拉深入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山区,笔触变得如同高山稀薄的空气一样凝重。作者精妙地描绘了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生态地理:苔藓覆盖的云雾森林、急速侵蚀的河流峡谷,以及当地原住民(克丘亚语族群)与外界世界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 莫雷诺没有将当地居民简单塑造成异域风情的符号。她用了大量篇幅记录了与当地向导马里奥·卡拉斯的互动,探讨了他们对土地的“帕查玛玛”(大地之母)信仰如何与天主教的圣人崇拜微妙地融合。读者将跟随伊莎贝拉,学习如何辨认那些在陡峭山坡上保留了数千年的梯田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是农业奇迹,更是理解古代水文工程的关键。 第二部分:维拉科查的低语 本书的核心探索,是对“查卡拉文明”的追溯。这个文明被主流考古学界视为边缘部落,但在芬奇的日记和当地口述历史中,它似乎掌握了比印加人更早的冶金技术和天文学知识。伊莎贝拉的搜索并非集中于宏伟的金字塔,而是那些被时间、泥石流和当地的“遗忘”所吞噬的低矮石制神龛与地下储藏室。 莫雷诺以细致的考古笔法,描述了她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挖掘中发现的器物:没有使用铁器的证据,却发现了使用特殊合金熔炼的、能够抵抗高原极端气候的陶器;以及一种被当地人视为“带来不幸”的深蓝色矿物颜料。 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植物学的考察。芬奇日记中提及的“维拉科查之泪”——一种生长于极高海拔、能抵抗霜冻的块茎植物——成为了解开谜团的钥匙。伊莎贝拉推测,这种植物的成功种植,可能正是查卡拉文明得以繁荣的基础,而它的失传,或许是某种环境剧变或人为干预的结果。 第三部分:黄金的诅咒与生态的警示 随着探索的深入,莫雷诺发现,芬奇的失踪并非简单的意外。他的研究触及了一个敏感的禁区: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在这些偏远地区兴起的非法小规模淘金活动。 本书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地原住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向矿业公司泄露古老的水源信息,而这些水源往往是查卡拉人用于灌溉“维拉科查之泪”的关键。莫雷诺以严谨的调查报告形式,剖析了汞污染如何悄无声息地摧毁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健康。 书中引人深思的部分在于,作者将古代文明的兴衰与现代环境破坏进行了平行对比。查卡拉人是否也因过度开发依赖的单一资源而走向衰亡?现代社会对“快速致富”的追逐,是否正在重蹈数千年前的覆辙? 独特的叙事结构与风格 《远方的回响》的魅力在于其多层次的叙事: 1. 探险日志: 伊莎贝拉在艰苦环境下的观察与个人挣扎。 2. 历史档案: 对芬奇十九世纪日记、西班牙殖民时期教士报告的交叉引用和批判性解读。 3. 人类学访谈: 与当地社群领袖、草药师之间关于记忆、传承与现代困境的深入对话。 这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最终答案”,而是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考古发现的局限性,以及现代人与古老土地之间持续不断的、充满张力的关系。它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探寻那些被世界遗忘的深层根源的杰作。读者合上此书时,耳边仿佛仍回荡着安第斯山脉呼啸而过的风声,以及那些关于失落文明的无声叹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朱苦拉咖啡之旅》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连接”。它不仅仅是连接了不同地域的咖啡产地,更连接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过去与现在的种种情感。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到了那些隐藏在咖啡背后的、动人的故事。我看到了咖啡种植者的淳朴与坚韧,咖啡烘焙师的匠心独运,以及咖啡爱好者们因一杯咖啡而产生的奇妙缘分。书中关于“传承”的描写尤其让我感动,那些代代相传的咖啡种植技艺,那些流传下来的家族故事,都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明白,每一杯咖啡背后,都有无数双手在付出,都有无数故事在发生。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带来了关于咖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我对“世界”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多元、也更加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以及和一杯咖啡,都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连接。

评分

《朱苦拉咖啡之旅》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作品,它打破了我对咖啡书籍的固有认知。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技术性的内容,但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更像是一部散文集,又带着旅行日记的色彩,将咖啡的故事编织得如梦似幻。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时而跳跃,时而沉思,但总能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他所描绘的世界。我喜欢他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分享他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那些意料之外的插曲,都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真实和鲜活。特别是书中关于咖啡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让我看到了咖啡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的一部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许多句子都如诗一般优美,读起来让人心生共鸣。它让我看到了咖啡背后的更多可能性,也激发了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热情。

评分

我必须说,《朱苦拉咖啡之旅》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咖啡本身。它更像是一次关于“时间”的探索,关于“等待”与“成熟”的隐喻。我被书中那种悠闲而富有哲理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抵达某个目的地,而是享受着沿途的风景,享受着与咖啡豆一起生长的过程。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细细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或许平淡,但越往后越能品味出其深厚的底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等待”的描述,无论是咖啡豆在土壤中默默孕育,还是人们在咖啡香气中静候时光,都传递出一种深刻的生命哲理。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很多关于“快餐式”消费和“速成式”追求的现代生活模式,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过程的价值,去体会生命的厚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也变得更加宁静和从容了。

评分

这本《朱苦拉咖啡之旅》简直就是一本视觉与味蕾的双重盛宴!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充满异域风情的设计和精致的插画深深吸引。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都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温暖而迷人的氛围。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气,感受到烘焙师指尖的温度,甚至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市场嘈杂声。作者在字里行间,不仅仅是记录了咖啡豆的旅程,更是将朱苦拉这个地方的人文风情、历史积淀,以及那些与咖啡结缘的人们的故事,一一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当地咖啡种植者家庭的片段,他们辛勤耕耘的身影,对咖啡的热爱与执着,让我对杯中每一滴咖啡都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咖啡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遥远而美好的世界,体验一种慢而享受的生活态度。合上书本,心中仍然回荡着那份醇厚与宁静,仿佛我真的随同作者一同经历了一场身心的洗礼。

评分

读完《朱苦拉咖啡之旅》,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深度按摩。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如何冲泡咖啡的书,也不是那种罗列咖啡豆知识的百科全书。相反,它以一种极其温柔且充满诗意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关于咖啡、关于人生、关于回忆的奇妙空间。书中描绘的场景,从晨曦微露的山间小径,到夕阳余晖下的咖啡馆,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如此生动,让人不禁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故事的国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咖啡的产地、品种,更捕捉了那些在咖啡背后涌动的情感:思念、希望、告别、重逢。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一杯咖啡的意义”的探讨所打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咖啡的关系,不仅仅是提神醒脑的饮品,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连接的载体。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和温暖,它教会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品味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