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传承丛书(第一辑 濒湖脉学):金匮方歌括

医道传承丛书(第一辑 濒湖脉学):金匮方歌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陈修园 著,王心远 编,王宏利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学
  • 金匮要略
  • 方剂学
  • 医道传承
  • 濒湖
  • 传统医学
  • 中医经典
  • 医学史
  • 中医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2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87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修园,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清代著名医家。福建长乐人。少治举子业,并承祖习医,曾师事泉州名医蔡茗庄。乾隆五十八年中举,旅居京都,因治愈一中风偏瘫病人而誉满京师。嘉庆二十四年以病告归,讲学于长乐嵩山井山草堂。陈氏为伤寒学派医家,治学严谨,尊经崇古,其着述多方阐发仲景之学,对金元医学、温补学派学说持有不同见解。陈氏一生着作甚丰,有《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从众录》、《灵素节要浅注》、《时方妙用》、《女科要旨》、《十要神书注解》等十六种,后世合刊为《南雅堂医书全集》,一作《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另有《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六十种、七十二种等多种刊本,系与其他医家着作合刊之丛书。陈氏着作大多流传甚广,其文字质朴筒炼,畅达优美,多采用歌诀形式,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于实用,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参考书。
  《金匮方歌括》署名陈修园着,实乃陈氏在编着《金匮要略浅注》之后,命其次子陈元犀(字道照,号灵石)按《长沙方歌括》体例而作,可谓是《长沙方歌括》的姊妹篇。是书将张仲景《金匮要略》诸方组成、功能主治、药物剂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内容,用歌诀的形式予以编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阐发了有关辨证论治的要旨,颇为实用,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爱好者研读。
  本书刊本颇多,道光、咸丰、光绪及民国时期均有刊刻。除诸丛书本外尚有多个单行本问世,如道光十六年丙申南雅堂刻本、咸丰五年乙卯重庆闰书业堂校刊本、光绪十五年乙未江左书林印本、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湖南益元书局校刊本、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宝庆经元书局刊本等,一九二八年后出版了石印本。本次整理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馆藏的清光绪三十年善成堂刻本为底本,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湖南益元书局校刊本为主校本,参考光绪三十年商务印书馆刻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五八年本精心点校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金匮方歌括小引
金匮方歌括序
金匮方歌括凡例
金匮方歌括卷一
痉湿暍病方
金匮方歌括卷二
疟病方
附《外台秘要》三方
中风历节方
附方
血痹虚劳方
附方
金匮方歌括卷三
肺痿肺癃咳嗽上气方
附方
奔豚气病方
胸痹心痛短气方
附方
腹满寒疝宿食方
附方
金匮方歌括卷四
五脏风寒积聚方
痰饮咳嗽方
附方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水气病方
附方
金匮方歌括卷五
黄疸病方
附方
惊悸吐衄下血方
呕吐喊下利方
附方
疮痉肠痉浸淫病方
金匮方歌括卷六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方
一七三
妇人妊娠病方
妇人产后方
附方
妇人杂病方
《医道传承丛书(第一辑 濒湖脉学):金匮方歌括》 内容简介 《金匮方歌括》是医道传承丛书第一辑“濒湖脉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明了的歌诀形式,系统阐述了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本书精选《金匮要略》中临床实用价值高、代表性强的方剂,依据病证、治法、药物组成等进行归纳整理,创作成朗朗上口的歌诀。 本书的编写旨在化繁为简,将复杂的方剂理论和应用,通过优美且易于记忆的歌诀呈现给读者。读者无需研读厚重的古籍,便可快速掌握金匮方剂的核心要义。每一首歌诀都凝练了方剂的病机、主证、药物配伍、剂量以及用法用量等关键信息,便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本书特色 歌诀形式,易学易记: 采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方剂的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极大地降低了记忆的难度,让初学者也能快速入门。 精选经典,实用性强: 严选《金匮要略》中临床常用、疗效确切的方剂,涵盖了内科、妇科、杂病等多个领域,所选方剂均是经过历代医家验证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按照病证、治法等逻辑顺序对症入药,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一目了然,帮助读者构建清晰的方剂知识体系。 注释详尽,理解透彻: 每首歌诀后附有详细的注释,对歌诀中的术语、典故、药物的配伍意义、剂量用法等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歌诀背后的深刻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传承经典,启迪后学: 作为“医道传承丛书”的重要一环,本书致力于将历代名医的智慧和经验,以最易于传承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适读人群 中医初学者: 帮助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快速建立对金匮方剂的初步认识,掌握基础方剂的知识。 中医药院校学生: 作为课外辅助读物,加深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理解,提高方剂记忆效率。 基层中医师: 方便临床工作者随时查阅,快速回忆和应用经典方剂。 对中医养生感兴趣的读者: 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学习古圣先贤的养生智慧。 本书价值 《金匮方歌括》不仅是一本方剂学习的工具书,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激活了古老的中医经典,让深奥的医学理论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掌握金匮方剂的精髓,更能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健康智慧。 本书并非对《金匮要略》原文的全文复述,而是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方剂,以歌诀形式进行提炼和概括。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快速、高效地掌握金匮方剂的知识,而非提供详尽的原文对照或全面的金匮方剂解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医道传承丛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有了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医学知识,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无数医者的实践才能得以传承,而“医道传承”这四个字,恰恰点出了其核心价值。这次我着重翻阅了关于“金匮方”的部分,对于那些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古老方剂,我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拿到书,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重量,更是知识和历史的厚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方剂的背后,都有着感人的故事和严谨的辨证施治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药物组合。例如,在讲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时,书中详细描述了其在治疗情志失调、失眠等症上的独特疗效,并且对比了其他类似方剂的差异,这让我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中医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方证对应”的阐释。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方剂的主治,而是深入讲解了在出现什么样的症状、体征(包括脉象、舌象等)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剂。这种“见证立法”的思路,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也是学习中医最关键的一环。书中用很多经典的医案来佐证这些理论,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也为我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也颇具特色。它既有古籍的严谨,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特别是当书中引用一些古代医家的论述时,都会附带详细的解释,确保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理解其含义。这种“古今结合”的处理方式,让我想起了很多优秀的国学著作,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又让现代人更容易接受。 总而言之,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医文化的深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道”与“术”的完美结合,也让我对金匮方的研究充满了热情。我非常享受在其中探索的过程,也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中医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是个对中医的学习持保留态度的人,总觉得那些古老的理论离现代生活太遥远。但这次接触到《医道传承丛书》的第一辑,尤其是其中关于“金匮方”的部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生命力,以及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初拿到书,就被其装帧设计所吸引,古朴而不失雅致,给人一种沉静思考的氛围。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金匮方”的分类和解析。它不是简单地将方剂罗列出来,而是根据病症的性质、病位、病程等进行系统性的归类,并且对每一类方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温病”部分的讲解,它将一些经典温病方剂的运用,与现代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进行了类比,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着独到的优势。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剂,比如“小柴胡汤”、“炙甘草汤”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辨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方子治什么病,更是深入剖析了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病情下,如何进行加减变化。这种“活学活用”的讲解方式,让我明白中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灵活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我这样担心中医理论难以应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名医的医案,这些医案生动形象,充满了故事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通过这些医案,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方剂的运用,也更能体会到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是我认为一本书最成功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医,尤其是金匮方,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老文字,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医学智慧。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更深入地研读这本书,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实用的中医知识,为自己的健康管理提供更多指导。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充满了向往,尤其是那些沉淀了无数智慧的经典著作。这次很荣幸能够接触到《医道传承丛书》这套书,其中关于“金匮方”的解读,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医宝库的大门。 刚拿到书,我首先就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金匮方”的解析,它不仅仅是对古代文献的简单复述,而是结合了现代的医学理解,对古方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泻心汤”的讨论,它详细讲解了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并且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医案,让我对这个方剂的理解更加透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于病机和药理的深入分析,这让我不仅仅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我原本以为“金匮方”是高深莫测的,但通过这本书的讲解,我发现许多方剂的思路都非常符合逻辑,并且在解决一些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上,也能够提供有效的思路。例如,书中对于“补中益气汤”的讲解,就将其与现代常见的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联系起来,并且详细分析了方剂的配伍原理,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我非常赞赏书中在阐述理论的同时,也注重临床实践的应用。它不仅仅是教你背诵方剂,更是引导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辨证论治。书中对于脉象、舌象的描述,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与方剂的运用结合起来,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这套《医道传承丛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大成者,更是一本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实践的优秀教材。我非常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领略中医的魅力,尤其是在金匮方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得到更全面的提升,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评分

第一眼看到这套书,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医道传承”,光是这四个字就充满了厚重感,仿佛能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医智慧的积淀。我一直对中医的脉学和方剂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金匮方,总觉得里面蕴含着许多解决疑难杂症的秘法。 拿到手后,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和印刷都相当不错,让人阅读起来很舒服。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脉学的章节,里面对于各种脉象的描述都非常细致,结合了古籍中的经典论述,并且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这对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浮脉”的讲解,不只是简单地描述其形态,还深入分析了其可能出现的病因病机,并且列举了一些经典的方剂,例如桂枝汤、麻黄汤等,并详细解释了方剂的配伍原理和主治,这让我对这些经典方剂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每一味药,但从书中对脉象和方剂的关联性阐述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它不是孤立地学习脉学,也不是生硬地背诵方剂,而是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你在理解脉象的同时,能够联想到相应的治疗方剂,反过来,通过学习方剂,也能加深对特定脉象的认识。这种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对于真正掌握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书在编排上也很人性化,每个章节都有清晰的标题和小标题,并且在内容中穿插了一些插图,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看插图,但直觉告诉我,这些插图可能会对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有所帮助。而且,我注意到书的最后还附带了一些索引,这对于需要快速查找资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便利。我打算接下来花更多的时间来研读里面的内容,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的中医知识,为自己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系统、易懂。它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不失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中医的精髓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中医的魅力,尤其是在金匮方方面面的知识,希望能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痴迷于那些古老经典的智慧。最近有幸接触到这套《医道传承丛书》,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仿佛能闻到历史沉淀的药草香。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金匮方”的部分,它就像一本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古人如何用精妙的方剂解决各种复杂的疾病。 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炼的语言。书中的论述深入浅出,既保留了古籍的精髓,又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了解读,让我在阅读时倍感亲切。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解析,比如关于“桂枝汤”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药材和剂量,更是深入剖析了方剂的君臣佐使,以及为何这样配伍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各种知识点孤立开来,而是将脉学、病症、方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我阅读到某个脉象的描述时,书中会很自然地引申出与之相关的病症,以及能够治疗这些病症的金匮方。这种“闻脉知症,辨症立方”的思路,让我觉得中医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融会贯通,而不是死记硬背。 书中的排版也很用心,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适度的留白,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理论阐述部分,还穿插了图表和插画,这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无疑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解释经络的走向时,如果能有相应的图示,那将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所有插图,但从整体的设计风格来看,我认为这本书在教学辅助方面做得相当不错。 我对于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非常高的。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启蒙之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学习的脉络和方法,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在金匮方的世界里游刃有余,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素养。

评分

门外汉,了解一下吧!

评分

经典著作,繁体字,用心编缉

评分

不错,纸张不错,繁体竖排,内容精美,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经典著作,繁体字,用心编缉

评分

好................

评分

早就想买了,赶上活动书又全,一下买了好几本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是正版,还是今年印刷的,非常不错

评分

门外汉,了解一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