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自周朝至清朝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对每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方法与特点等都进行了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王新山,男,河北武邑县人,中共党员,现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调查所高级调研员,国家测绘发展战略研究特聘专家。曾经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多次出国出境进行访问、考察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和西方德育比较研究,领导心理学研究。研究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曾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或重点课题研究。
我最欣赏的还是作者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偏执的严谨态度。读起来能明显感觉到,每一个论断背后都站着大量的、未经臆测的原始文献支撑。在探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潮变迁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与统治阶层需求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层层剥茧,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例如,在分析某一古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时,他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表面解读,而是追溯了其思想源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精准把握,极大地提升了论述的说服力。读完全书,你不会觉得你只是“了解”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现象,而是仿佛亲身参与了那场思想的演变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探究事物本源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读起来是需要一点耐心的,因为它没有采取那种通俗历史读物轻快的叙事腔调,而是保持了一种非常沉稳、近乎于古籍般的克制与庄重。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信息密度非常高,少有赘余的形容词或煽情的渲染,直奔主题,力求精确表达复杂的思想内涵。这使得全书读起来节奏虽然不快,但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绝不让人感到空泛。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稍微适应一下这种“慢节奏”的深度挖掘,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这种文字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也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词汇背后的历史重量和思想深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回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当代教育问题的全新视角。当我们习惯于用现代功利主义的标准去衡量一切时,这本书却带领我们重温了那些深植于传统文化基因中的教育理念——那些关乎“立人”、“正心”、“修身”的根本性思考。它没有强行推销古代的方法,而是通过详尽的历史分析,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的性是如何被界定和实践的。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揭示,让我开始反思,今天我们所追求的“效率”和“目标达成”的背后,是否遗失了某种更基础、更关乎个体精神成长的价值追求。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历史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叩问和文化根源的追溯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是简单的时间轴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切片”与“纵向深入”相结合的模式。作者似乎在不同章节间设置了精妙的对照和回响,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教育实践,在全书的宏观视野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对某一朝代治理思想的研究,会自然而然地引出对后续某个时期教育方法论的批判性继承,这种前后勾连的处理,极大地避免了历史研究中常见的碎片化问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将古代思想简单地描绘成一个僵化的体系,而是着重展现了其内部张力、不同学派间的争鸣与妥协,让历史的“活泼性”和“争议性”得以充分展现,这对于理解思想的动态发展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与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透着一股子厚重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联想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考究,摸上去细腻光滑,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看,眼睛也不会感到太快疲劳。排版上看得出出版方是用心了的,字号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的视觉呈现既专业又不失亲和力。尤其是那些关键的历史时期和重要的文献引述部分,常常会用不同的字体或加粗来突出显示,这种细微的处理,对于快速把握核心论点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从实体书的物理感受上来说,它无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学术著作,光是放在书架上,那份沉稳的气度就足以彰显其价值,绝对是那种愿意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