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江苏篇)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江苏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浩,钟甫宁,周应恒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农业史
  • 江苏省
  • 农民生活
  • 社会调查
  • 历史数据
  • 民国时期
  • 卜凯
  • 农户经济
  • 乡村研究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731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627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4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卜凯20世纪20-30年代原始调研资料的整理与汇编。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数据来源与简介,主要介绍卜凯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调研的内容、地区及样本量。二是数据说明,主要包括名词定义和度量衡转换说明。三是统计数据,主要以数据的形式展示农户的农业生产生活状况,包括:农户经济、农业经营、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农民消费、农村社会等多个方面。

目录

卜凯调查原始数据的挖掘与整合
一、工作基础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三、获取的成果

卜凯数据使用说明
一、名词定义
二、度量衡转化率
三、数据加总说明
表1—1 农户家庭规模(盐城4)
表1—2 农户家庭规模(昆山)
表1—3 农户家庭规模(武进3)
表1—4 农户家庭规模(灌云)
表2一1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盐城4)
表2—2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无锡2)
表2—3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武进3)
表2—4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灌云)
表2—5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淮阴)
表3一1 衣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盐城4)
表3—2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昆山)
表3.3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衣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无锡2)
表3—4 衣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灌云)
表3—5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淮阴)
表4—1 各种家畜的数量(盐城4)
表4—2 各种家畜的数量(昆山)
表4—3 各种家畜的数量(无锡2)
袁4—4 各种家畜的数量(灌云)
表4—5 各种家畜的数量(淮阴)
表5—1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盐城4)
表5—2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昆山)
表5—3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无锡2)
表5—4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武进3)
表5—5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灌云)
表5—6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淮阴)
表6一1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盐城4)
表6—2 衣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昆山)
表6—3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无锡2)
表6—4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武进3)
表6—5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灌云)
表6—6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淮阴)
表7—1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盐城4)
表7—2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昆山)
表7—3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无锡2)
表8—1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盐城4)
表8—2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昆山)
表8—3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无锡2)
表8—4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武进3)
表8—5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灌云)
表8—6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淮阴)
表9—1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盐城4)
表9—2 不同衣作物的耕作面积(昆山)
表9—3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无锡2)
表9—4 不同衣作物的耕作面积(武进3)
表9—5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灌云)
表9—6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淮阴)
表10—1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盐城4)
表10—2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昆山)
表10—3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无锡2)
表10—4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灌云)
表10一5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淮阴)
表11一1 每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盐城4)
表11—2 每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昆山)
表11一3 每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无锡2)
表11—4 每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武进3)
表11—5 每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灌云)
表11一6 每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淮阴)
表14—1 衣作物的亩产量(盐城4)
表14—2 农作物的亩产量(昆山)
表14—3 农作物的亩产量(无锡2)
表14—4 衣作物的亩产量(武进3)
表14—5 农作物的亩产量(灌云)
表14—6 农作物的亩产量(淮阴)
表16—1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盐城4)
表16—2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昆山)
表16—3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无锡2)
表16—4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武进3)
表16—5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灌云)
表16—6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淮阴)
表17—1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盐城4)
表17—2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昆山)
表17—3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无锡2)
表17—4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武进3)
表17—5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灌云)
表17—6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淮阴)
表20—1 储蓄(盐城4)
表20一2 储蓄(昆山)
表20—3 储蓄(无锡2)
表20—4 储蓄(武进3)
表21—1 借贷和债务(盐城4)
表21—2 借贷和债务(昆山)
表21—3 借贷和债务(无锡2)
表21—4 借贷和债务(武进3)
表21—5 借贷和债务(灌云)
表21—6 借贷和债务(淮阴)
表22—1 特殊支出(盐城4)
表22—2 特殊支出(昆山)
表22—3 特殊支出(无锡2)
表22—4 特殊支出(武进3)
表22—5 特殊支出(灌云)
表22—6 特殊支出(淮阴)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江苏篇)》 一、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江苏篇)》是一部极为珍贵的社会经济史料汇编。它所收录的1929年至1933年间,由美国经济学家卜凯(John Lossing Buck)及其团队在江苏地区进行的系统性农户调查数据,为我们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微观视角。 在此之前,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宏观统计、地方志或零散的文献记载。卜凯的调查则以其科学的抽样方法、严谨的数据采集和全面的调查内容,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份数据汇编,远不止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面貌,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家庭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劳动力流动、消费习惯乃至农民的思想观念等诸多重要课题的基石。 (一) 经济转型下的农村图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浪潮开始冲击着古老的乡村。这份数据汇编,正是捕捉到了这一转型期的关键瞬间。通过对农户的收入来源、支出构成、生产投入、产出情况、借贷关系、财产拥有等方面的详实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农业生产的结构与效率: 哪些作物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不同地区的种植结构有何差异?耕作方式、农具使用、肥料投入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情况如何?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力与限制。 非农收入的来源与重要性: 除了农业,农民是否参与了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等非农活动?这些非农收入在家庭经济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程度,以及城市与乡村经济联系的早期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制度的实际运作: 数据中涉及的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地租水平、租佃关系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时土地制度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表现。是自耕农占多数,还是佃农比例更高?地租的负担是否沉重?这些信息对于分析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以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 资本积累与借贷情况: 农户的储蓄、投资、借贷行为,反映了农村的资本流通状况。农民是否能够获得信贷支持?借贷的成本如何?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以及资本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二) 社会结构与阶层分化 这份汇编不仅关注经济活动,更深入到农户的社会层面,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结构的细微之处: 家庭经济单位的构成: 农户的家庭人口、劳动力构成、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信息,能够让我们理解传统大家庭在中国农村的延续情况,以及家庭在生产、消费、继承等方面的功能。 社会阶层的分化: 通过对农户财产(土地、牲畜、房屋等)的拥有情况,以及收入水平的分析,我们可以辨析出不同社会阶层(如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贫农等)的存在,并量化其规模和经济特征。这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以及社会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劳动力与迁移: 数据中可能包含的关于家庭成员就业去向、季节性劳务输出、甚至远距离迁移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模式,以及这种流动对城乡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消费习惯与生活水平: 对农户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分析,能够直观地展现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城乡消费差异。这有助于我们评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状况。 (三) 历史比较与延续性研究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江苏篇)》的价值还在于其为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与同时期其他地区数据的对比: 将江苏篇的数据与其他地区(如华北、华中、华南)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差异性,从而形成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近代农村图景。 与后期数据的对比: 卜凯及其团队在不同时期(如1929-1933年、1930年代末、1940年代)对中国农村进行了持续的调查。将1929-1933年的数据与之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在近几十年的变迁轨迹,例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演进、土地制度的变动、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这种长期纵向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与复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数据来源与调查背景 本汇编所收录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卜凯(John Lossing Buck)及其团队在中国农村进行的系统性调查。卜凯是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的先驱之一,他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在中国多个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户经济调查。 1929年至1933年的调查,是卜凯在中国开展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轮调查之一。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但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复杂,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卜凯选择在这一时期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旨在科学、客观地揭示中国农村的真实经济状况,为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实证基础。 (一) 调查方法与科学性 卜凯的调查,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其团队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抽样调查方法,力求在有限的资源下,使调查样本能够代表更广阔的区域。 科学抽样: 调查并非随意选择村庄,而是通过科学的抽样设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和农户,从而确保调查结果的普遍性和推断性。 全面细致的内容: 调查内容极其广泛,涵盖了农户的收入、支出、生产投入(如种子、肥料、劳动力、工具)、土地使用、租佃关系、借贷情况、财产拥有、家庭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等方方面面。这种全面性使得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多维度分析。 田野调查的严谨性: 调查人员深入农村,与农户面对面交流,通过访谈、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这种“沉浸式”的田野调查,能够捕捉到书本资料无法体现的真实情况,并有助于理解数据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调查数据经过严谨的整理、核对和标准化处理,为后续的统计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 江苏地区的选择及其特点 本次汇编聚焦于江苏地区,并非偶然。江苏在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历来是中国重要的粮仓和经济作物产区。同时,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江苏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也涌现出一些新的经济业态。 选择江苏进行调查,具有以下几层意义: 代表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农村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经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和挑战。 对比研究的参照系: 将江苏的数据与其他相对落后地区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 理解区域经济的互动: 江苏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与上海等新兴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通过对江苏农村数据的分析,可以窥探到城乡经济互动的早期形态。 三、 汇编内容概览(示例性) 尽管本汇编所收录的原始数据极为丰富,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概括其内容: (一) 农户收入构成 农业纯收入: 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经济作物(如棉花、蚕桑、油菜、茶叶)及其他农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后的净收入。 农副业收入: 家庭副业,如养殖业(猪、鸡、鸭等)、林业、渔业等产生的收入。 非农收入: 包括手工业生产(如纺织、编织)、商业活动(如小摊贩、店铺经营)、劳务输出(如雇工、搬运)、运输服务、公共服务(如教师、职员,若有)等收入。 财产性收入: 如地租收入(若为地主)、利息收入(若有放贷)等。 其他收入: 包括馈赠、救济等。 (二) 农户支出构成 生活消费支出: 食品支出: 购买粮食、副食品、调味品等。 衣着支出: 购买布匹、成衣、鞋帽等。 居住支出: 房屋修缮、房租(若为佃农)、燃料(如柴火、煤炭)等。 交通通讯支出: 购买或使用交通工具、电报电话等(在当时较为有限)。 教育支出: 子女学费、书本费等。 医疗卫生支出: 药费、诊费等。 其他生活消费: 如烟酒、娱乐、祭祀、礼仪等。 生产性支出: 土地相关支出: 地租、田赋(税费)。 农业生产资料支出: 种子、肥料、农药、农具购置与维修、牲畜购买与饲养。 非农生产支出: 手工业原料、工具,商业进货等。 资本性支出: 购置土地、建造房屋、添置大型农具等。 金融性支出: 还本付息(贷款)。 (三) 土地与经营情况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农户拥有的土地类型(自留地、公地、荒地等)和面积。 土地租佃关系: 租种土地的面积、地租形式(实物、货币)、地租率,以及作为地主的租金收入。 耕作方式: 主要种植的作物种类,耕作技术水平(可能通过农具、劳动力投入间接体现)。 劳动力构成与利用: 家庭成员数量,劳动力年龄结构,从事农业和非农活动的时间分配。 (四) 财产构成 不动产: 房屋、土地。 动产: 耕畜(牛、马)、农具、家具、衣物、生产资料、商品存货等。 金融资产: 现金、存单、有价证券(非常罕见)。 债务: 借款金额、借款用途、借款利率。 四、 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江苏篇)》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历史学研究: 为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农业史、农村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证资料。研究者可以基于这些数据,深入分析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变迁、阶层分化、现代化进程等宏大议题。 经济学研究: 可以用于分析农业生产函数、家庭经济决策、农村金融市场、消费行为、收入分配等经济学问题。 社会学研究: 有助于理解中国农村的家庭结构、社会网络、阶级关系、社会流动等社会学议题。 地理学研究: 可以结合地理信息,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生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等。 人类学研究: 深入了解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等。 为政策制定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能够为当代的农业发展、农村政策制定、乡村振兴等提供深刻的启示。 总之,这份数据汇编是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的“百科全书”式的原始资料,其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必将为学界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突破,并对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关于1929至1933年江苏农户的调查数据,对于理解民国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微观视角。我们常常谈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尝试,但这些宏观政策如何渗透到最基层的家庭单元,决定了其成败的关键。这套汇编正是提供了一个检验的平台。例如,关于税负和摊派的数据记录,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如何以何种方式转嫁给了普通农民。对于政治社会史的研究者来说,这远比官方文件上的法令条文来得生动和真实。它揭示了基层治理的逻辑和阻力,让我们看到在看似统一的统治之下,实际运作中的复杂博弈与适应。这份对基层现实的精确描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国家能力边界的认知。

评分

从纯粹的资料整理和编纂角度来看,卜凯农户调查数据的汇编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值得称赞的学术壮举。在那个信息传播和交通受限的年代,要系统性地采集如此庞大且细致的区域性数据,其组织和执行能力令人赞叹。对于致力于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同仁们来说,这套资料也是一个极佳的研究对象——即如何通过科学的抽样和严谨的田野方法,最大限度地克服环境限制,获取高质量的历史信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呈现了历史的“面貌”,更在于它展示了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它为后世的社会调查和数据采集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标准,提示我们,真正的历史洞察力往往隐藏在那些最细微、最被忽视的原始数据之中,需要我们以最大的敬意去对待和解读。

评分

这本汇编的出版,无疑为研究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宝库。卜凯先生及其团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的细致入微的调查,其价值历经数十年而不衰。我特别关注到其数据收集的严谨性,光是想象他们在1929到1933年间,穿越复杂的地方政治和交通困境,仅仅是数据的完整性就已经令人肃然起敬。对于专注于社会经济史的同仁来说,这套汇编无疑是重建当时江苏农村经济图景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集合,更是历史的切片,可以让我们窥见传统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在现代冲击下的挣扎与韧性。通过这些一手数据,我们可以尝试构建更精确的模型,去分析土地占有、劳动力流动、以及家庭收入的结构性变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精确的“快照”,使得那些宏观叙事下的模糊地带得以被清晰地量化捕捉,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研究的实证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史和技术变迁的研究者,我深感这套汇编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的宝贵资源。1929年至1933年恰逢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冲击期,同时也是中国农村内部寻求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些数据如果能与后来的调查数据进行比对,将能清晰地勾勒出大变局下农村经济的弹性与脆弱性。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作物结构、投入产出效率的细节记录,这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评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我们或许能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当时的农户是如何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的?这种决策模式的变迁,比任何定性的描述都更具说服力,它让历史分析从“是什么”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的层次。

评分

初次翻阅这套汇编时,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堆枯燥的统计表格,更像是一部无声的口述史。卜凯先生团队所选择的调查样本,覆盖了江苏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类型的村落,这无疑赋予了数据极强的代表性。对于致力于区域经济史和城乡关系研究的学者而言,这份资料是不可替代的。我尤其期待能够利用这些数据,细致对比不同县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社会文化因素。例如,特定地区农户的负债率变化,是否与当地的宗族结构或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存在关联?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分析,正是这份资料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历史的眼光,更要有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工具,才能真正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将数据转化为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