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法律思想史》以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为线索,探讨了中国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全书分为绪论和本论两部分。绪论论述了中国法律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学科地位、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学术特征、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学术范畴、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价值结构、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梗概、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本论部分没有完全依照朝代和人物的线索,而是依照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的形态,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法律思想的原生形态,在探讨中国国家法律起源的同时,运用古文字研究成果,叙述传说时代和夏商周的法律思想,特别是探讨了早期官方学术的形成;第二阶段是中国法律思想的多元形态,叙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没有简单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而是运用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将此间的法律思想分为鲁国文化、晋秦文化、楚国文化、齐国文化四个板块,将墨家思想纳入鲁国文化板块,将阴阳五行思想归入齐国文化板块;第三阶段是中国法律思想的正统形态,叙述西汉至清末的法律思想,没有依照朝代和人物的线索,而是将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中所涉及的争议结合起来,试图在立法司法实践的层面展现法律思想的状态;第四阶段是中国法律思想的嬗变形态,叙述了在西学东渐、欧法东来的社会背景下,不同阶级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并增加了五四时期及民国时期立法司法典型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应当指出,在同一部著作的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叙述方法,并非为了别出心裁,而是尊重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本质特征和多样性,也是著者在编写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中的一个尝试。这种编写方式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是否被广大读者所接受,还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著者诚挚地希望大方之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进一步完善。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法律思想千百年来的变迁与发展。我最欣赏的是它并非一味地强调某一种法律思想的优越性,而是以一种客观、全面的视角,展现了不同学派、不同时代的法律理念及其历史功过。例如,书中对于墨家“兼爱非攻”思想与法律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对道家“无为而治”如何在实践中对法律产生影响的分析,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曾以为法家思想的“以法治国”是唯一的主流,但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儒家思想中的“德主刑辅”理念,以及如何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与法家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书中对法律的“教化”功能,以及“明刑弼教”等观念的阐述,更是让我看到了法律不仅仅是惩罚的工具,更是实现道德教化的手段。这种对法律多重功能的深刻揭示,颠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法律文本的解读,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统治者意图和社会需求,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明白,理解法律,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更要深入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脉络。
评分阅读《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古代的智慧殿堂,与历代思想家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法律思想孤立出来,而是将其紧密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文化风尚以及哲学思潮融为一体来考察。比如,书中对汉代“大一统”格局下法律思想的演变,对唐代律令制度的繁荣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的分析,都让我看到了法律思想与国家形态之间的深刻联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罪与罚”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不仅梳理了不同时代对刑罚的认识,还深入分析了刑罚在维护统治、实现社会秩序以及体现道德惩戒等方面的不同功能。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现了法律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演变。我曾以为法律就是冰冷的条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性考量、道德判断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让我明白,法律思想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如何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其治理模式的探索史。
评分初次接触《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枯燥的法条和历史年表。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阐释,并非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乃至士人的个体经历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生动而立体的图景。例如,在讨论明清时期的法律思想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大明律》、《大清律例》的分析,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法律背后所代表的君权强化、等级制度以及儒家伦理的渗透。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胥吏”群体在法律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影响法律的解释和适用等细节的描绘所吸引。这些细节,往往是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但恰恰是它们,使得法律的生命力得以展现,也让我们看到法律在现实运行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法律思想家(如董仲吾、王阳明等)的著作和观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尝试梳理他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之处。这种对思想源流的追溯,让我对中国法律思想的连续性与变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如何思考社会、反思人性、追求理想秩序的智慧之书,读来令人深思。
评分读《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法律条文的演变,更深入探究了法律思想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逻辑。比如,书中对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观念如何影响了法律思想的形成,以及“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在法律实践中得到体现的分析,都让我耳目一新。我曾以为法律就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思想中蕴含的对于“天道”的敬畏,对于“自然”的尊崇,以及对于“民意”的考量。书中对不同时代法律思想家对“公平正义”的理解的梳理,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明白,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贯穿了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始终,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内涵和实现方式有所不同。这种对法律思想背后深层价值追求的挖掘,让我对中国古代法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翻开《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我首先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这本书并非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学派,而是试图勾勒出中国法律思想自古至今的完整脉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清末法律改革的详细论述,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近代法律冲击时的彷徨、挣扎与变革。作者没有回避中国法律思想在近代转型中的困境,而是深入分析了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潮的碰撞,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本土化”与“现代化”的深刻讨论。我曾以为法律改革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性过程,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书中对不同法律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改革者们思想的梳理,都极具启发性。它让我看到,一部法律的变迁,背后往往蕴含着无数的智慧、牺牲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演变,更是中国民族在寻求现代化道路上,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历史缩影。
评分《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这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古代智慧宝典。它将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以清晰的脉络和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法律思想时,没有忽略那些“边缘”的声音,例如对一些非主流学派,或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法律持有不同看法的知识分子的论述。书中对民事法律思想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惊喜,因为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法为主导的。而书中对“契约”、“损害赔偿”等概念的介绍,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法律实践中的应用,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民事法律思想的早期萌芽与发展。这种全面而细致的梳理,打破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维护经济秩序的智慧之书。
评分《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这本书,说实话,在我拿到它之前,我对“法律思想史”这个概念其实是有些模糊的。总觉得法律就是法律条文,是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工具,至于“思想史”,似乎是属于哲学、历史的范畴,跟实操的法律离得有点远。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尤其是在阅读了其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儒家等不同学派对法律的理解和阐释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法律并非只是冰冷的规则,它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土壤、道德观念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想象之中。书中对“法”的早期形态,比如“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以及不同学派围绕“德”与“法”的争论,都让我看到了法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的复杂功能——它既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也是塑造社会伦理的载体,更是不同哲学思想交锋的舞台。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礼法之争”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两种不同治国理念的对抗,更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在追求秩序稳定时,对于人伦道德与制度规范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书中对这些思想的梳理,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试图勾勒出这些思想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又如何相互影响,最终构建起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复杂图谱。这种层层递进的阐述方式,让我逐渐理解,法律思想的演进,其实就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哲学史、社会史。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法律环境,思考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逻辑。
评分《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国法律体系的认知。我之前总觉得,中国古代的法律就是一味的严苛,充满了等级森严的规定。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中国法律思想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书中对宋代“重刑慎杀”的原则,以及如何在这种原则下平衡司法公正与统治稳定之间关系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法律在追求人道主义方面的努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理法”的论述所吸引,它强调了在司法实践中,除了法律条文之外,还需要考虑人情事理,这种“情理法”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一大特色,也体现了其在人性化方面的追求。书中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于“公正”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了法律制度的构建。这种对法律思想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法律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博弈和不断的调整。它也让我开始反思,当代法律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评分《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智慧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之争颇感好奇,而这本书则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们对于“德”、“礼”、“法”、“刑”等概念的理解,揭示了两者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德主刑辅”的论述颇有感触。作者阐释了儒家思想如何将道德伦理置于法律之上,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并非仅仅是追求制度的严密,更是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书中对这些思想的演变过程的描绘,也充满了历史的张力,让我看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与融合,以及这些争鸣与融合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法律思想的独特面貌。
评分《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长卷,将中国法律思想的演变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法律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紧密结合。作者并没有将法律思想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与儒家、法家、道家等政治哲学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例如,书中对“君权神授”观念如何影响了法律的合法性来源,以及“礼乐制度”与法律制度如何相互补充、相互协同的论述,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法律的社会功能”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阐释了法律不仅仅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更是塑造社会道德、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种对法律多重功能的深刻揭示,让我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理解一部法律,不能仅仅停留在其文本本身,更要深入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文化价值和历史使命。
评分我没有收到,请帮助我查一下谁签收的。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推荐购买!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我没有收到,请帮助我查一下谁签收的。
评分书挺好的,物流也很快,我挺喜欢的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推荐购买!
评分好
评分速度挺快,不耽误用。应该是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