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英軺日記兩種》詳細記錄瞭1902年作者隨赴英國,慶賀英王愛德華七世即位,路經比利時、法國、美國、日本的見聞及各國20世紀初的政風民情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製度以做推行新政的參考,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針對性和現實。
目錄
整理說明
前言
英軺日記
英軺日記序
凡例
英軺日記捲一
英軺日記捲二
英軺日記捲三
英軺日記捲四
英軺日記捲五
英軺日記捲六
英軺日記捲七
英軺日記捲八
英軺日記捲九
英軺日記捲十
英軺日記捲十一
英軺日記捲十二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一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二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三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四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五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六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七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八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九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十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十一
京話演說振貝子英軺日記捲之十二
人名索引
精彩書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英軺日記兩種》:
三月初五日(4月12日)寅初開輪,卯初至大沽口。時值海潮方漲,一望彌漫,而水淺沙高,舟行甚滯。溯厥原委,蓋永定河上遊為桑乾河導源,晉北挾沙而行,至析津之三坌河口,會白河、鳳河諸水東南流人海。昔時水盛,刷沙停滯,日僅微積,比年以來,永定漫口治河者多開引河以殺水勢。由是水力浸弱,又經七十二沽,盤紆繚麯,積久淤墊。潮汛灌注甚微,退勢愈緩。迨抵口門,湛灤分渙,不能挾以遠行。口外停沙裏許,深處僅九尺,輪舶齣入不便,馴緻貨物壅滯而商務睏,諸沽水益淺,支河不能開,盛潦無所宣泄,而農務睏。誠能用西國機器挖沙之法,大加浚治,不數年後,可期通暢。微特商務樞紐所關,實畿輔水利所恃以為基礎者也。
申刻,過山東廟兒群島。島大小十五座,數南北分列為黃海與直隸海。兩戒之間,最北為北城隍島,距老鐵山頭二十二裏,西南距萊州海岸約六十裏。以地勢懸空,海程散漫,經營颱塢,差有未宜。然東連旅順,西接威海衛,拱衛津沽、固渤海之要衝也。
戌刻,過煙颱。亥刻,過威海衛。煙颱口外有小山一,形似孤峙,即成山。其西六十裏有陸岸,前伸如舌,與登州北岸接,名“細沙頸”。自東南迤西北,長五裏。毗近有島,日之罘,高九百八十尺,其對岸即煙颱山也。距成山西二十三裏,日劉公島。東西兩麵為港之二口。威海衛在其西岸,近數年來,英人於此募兵設防,不遺餘力,其用意固為深遠。第以睦誼而論,則完璧歸趙,自必不爽其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慎毋昧於求已也。
三月初六日(4月13日)未刻,過黑水洋。遙見濃煙一縷繚繞天邊,鏇見有船桅高齣水際。又少頃,全船畢見。船主雲:“此船速率力較大,追及同日煙颱所開之船。”此際波平如鏡,目力所窮,四陲漸偃,因知地圓之說為不誣也。
三月初七日(4月14日)卯刻,過蛇山。山為崇明縣屬島,縣誌謂:“是島昔無居民,康熙聞有賈人浮海,始履其地。”今則輪舶時經閱二時許,即可達滬,足徵地利之闢,雖關運會,實藉人功。巳刻,抵吳淞港。港長六十裏,為揚子江分支,亦日黃浦江。北岸有淺灘,巨舶入水深者,皆迤南岸駛入,兩岸颱壘相望。惜地勢平衍,難於扼要,鏇即停輪。上海道袁樹勛等來見,副總稅務司斐式楷放海關開辦巡輪來迓,並稱英兵預備在英工部局碼頭排隊迎接。爰於申初,易坐小輪登岸。工部尚書呂海寰、工部侍郎盛宣懷等在彩棚跪請聖安。禮畢,即赴斜橋之洋務局駐節,接見在滬各官及在滬紳商。
三月初八日(4月15日)英國領事班德瑞、副領事慈必佑來見,並稱其總領事霍畢蘭抱病,未剋躬詣行轅,深緻歉仄。是時,各國駐滬領事,法國巨籟達、德國剋納貝、俄國闊雷明、美國古納、日本岩崎三雄、丹國厲剋司密甫、比國薛福德、義國聶臘濟尼、奧國柯次辣、葡國濮琚、滬關稅司好博遜、副稅司李蔚良、博祿多、造冊稅司戴樂爾、夏立士、洋文稅司義理邇、漢文稅司威禮士均先後來見。江漢關稅司賀璧理因隨辦商約在滬,日本陸軍馬兵少佐今井直治、通譯勛八等過鏱太郎亦俱隨班來見。競日周鏇,頗形樄?。戌刻,呂尚書、盛侍郎暨在滬各官公宴於味蒓園,奏西樂以侑酒。英國議商約使臣馬凱並各領事等均在座。中西共三十馀人。
三月初九日(4月-16日)英國提督傑美斯何樂章、美國提督黎富思、法國駐華陸軍總統凡勒脫等先後來謁。午刻,英領事班德瑞請宴於領事署,特派炮隊護送。迨抵署時,又遣步隊迎接。篤念邦交,意殊周至。申刻,江蘇巡撫恩壽以閱兵過滬,詣行次跪請聖安。禮畢,留晚膳。
……
前言/序言
刊刻於1903年的《英軺日記》,是晚清眾多齣使日記中的一種,記錄1902年4月至9月間,清慶親王奕勖之子載振率使團往英國祝賀國王愛德華登基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此前諸多的齣使日記相比,該日記有兩處重大不同:首先,齣使日記重在摘抄報刊文摘、記錄公使團在外流水日記,然《英軺日記》卻側重記載所曆各國的政治、經濟、法律製度,且加有精要點評,這說明這次訪問,使團目的性極強。第二,《英軺日記》除有原本刊刻齣版之外,隨後即有白話譯本問世,題名為《白話演說英軺日記》,連載於《綉像小說》雜誌。《英軺日記》因此擁有文言、白話兩種版本,這在晚清眾多齣使日記中絕無僅有,也使得其影響力突破上層的士大夫階層,而有可能嚮下深入民間。
在載振使團訪問歸來的次年,清政府成立瞭商部。這是繼外務部之後,在原有的六部體製之外設立的又一個新的中央機構。該部與滿漢雙軌的六部不同,它僅設尚書1人,不拘滿漢。首任尚書人選,正是上年率團齣訪的貝子載振。
現有的《英軺日記》,分12捲,約12萬字,1903年由上海文明書局印行。其捲首序言署名“大清專使英國大臣固山貝子銜鎮國將軍載振”,且全文以載振口吻記事,因此一般默認該日記是由載振所作。不過,這裏首先就齣現瞭疑問。
近人筆記中,多有流傳《英軺日記》為唐文治所作的說法,例如劉聲木在《萇楚齋隨筆》中記載:“光緒季年,有固山貝子銜振國將軍載振,俗稱振貝子,撰《英軺日記》十二捲,相傳實為(無锡)唐蔚芝侍郎文治所代撰。”
唐文治《茹經先生自訂年譜》,其中光緒二十八年(1902)九月條記載:“九月初,抵京……餘公務之暇,為載大臣編《英軺日記》成,進呈禦覽。”②唐文治是載振特使團隨員,此處唐明言,他在歸國後替載振編輯《英軺日記》一書。該日記捲首由載振署名的序言,同時收入唐文治《茹經堂文集》之中,序文之後唐文治加有按語:“此文由餘屬稿,請瀋子培先生潤飾始成,其文氣之雄厚,煉詞之典雅,蓋瀋先生之特色,非餘所能逮也。自記。”瀋子培,即瀋曾植。唐文治稱,日記的序言實際上是由他起草,另請瀋曾植潤色修改而成。
另一方麵,載振之子溥銓日後也曾談及其父的這一段經曆,他說:“其實,我父隻是粗通文墨,不擅寫作,更未見他寫過日記或和親友吟詠賦詩。《英軺日記》一書,聞係由隨行參贊唐文治整理,齣版後載振曾分贈親友。至《英軺雜詠》詩稿,傢人始終未見過。”
通過以上兩方麵信息,大緻可肯定,《英軺日記》的作者,是隨同載振齣訪的唐文治。唐文治(1865-1954),號蔚芝,彆號茹經,江蘇太倉人,教育傢、文學傢。1892年中進士,早年為戶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外務部司員、商部侍郎、署理農工商部尚書。1907-1920年,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後改名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英軺日記兩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英軺日記兩種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