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中国武术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雅树 著,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武术
  • 中国武术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文化普及
  • 武术入门
  • 技击
  • 养生
  • 历史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51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33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古往今来,无数武侠小说更是为中国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书力图揭开中国武术的神秘面纱,既有对名动天下的少林功夫、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咏春拳等功夫、拳法的精要解读,又穿插了不少为世人熟知的武林高手的风采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更有对武侠小说中能运气疗伤、隔山打牛的气功,神乎其神、一指定江山的点穴手,一苇渡江的轻功、可断金裂石的铁砂掌等在世人眼中神秘感十足的功夫的探秘,读来不免会引发读者对中国武术的神往及向学之心。

作者简介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由海内外资深文化人士发起并创建。中心响应中央号召,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以及能够“走出去”的文化精品内容的构建,以革新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的国际传播贡献一己之力。团队核心成员均为已有十余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材编写、推广的行业人士。

宋雅树,199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老师。

目录

第一章 从武说起/1
一、武之源——蜕变的史诗/1
(一)源于“人兽”相斗/2
(二)源于战争/2
二、武之义——因时而异/4
(一)杀伐、暴力的武/5
(二)“文化”的武术/6
三、武之魂——武德/7
四、武之功——武术的功用/8
(一)健体防身/8
(二)育心/10
(三)知礼习礼/11
(四)启智/11
第二章 传统武术门派/12
一、闻名中外的少林派/12
(一)少林武术的起源/13
(二)少林寺的壮大/16
(三)少林派的拳种体系/19
(四)今日之少林/20
二、以柔克刚的武当派/22
(一)武当派的特点/23
(二)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23
(三)武当派的重要传承人——张松溪/25
三、闻名遐迩的峨眉派/27
(一)带有女性色彩的峨眉派/27
(二)峨眉武术的体系/29
(三)峨眉派的发展脉络/30
第三章 丰富多彩的武术拳种/32一、刚柔相济的太极拳/32
(一)太极拳的秘密/32
(二)太极拳的拳理/34
(三)太极拳的源流/35
(四)太极拳的流派简介/36
(五)太极拳之用/40
二、形神兼备的形意拳/42
(一)何为形意拳/42
(二)形意拳的特点/44
(三)形意拳的拳理/45
(四)形意拳的流派简介/46
三、变化莫测的八卦掌/49
(一)八卦掌的起源/49
(二)何为八卦掌/50
(三)八卦掌的流派传承/51
四、名扬海外的咏春拳/51
(一)咏春拳的源流/51
(二)咏春拳的特点/54
(三)咏春拳的拳理/55
五、五花八门的武术命名/57
(一)哲学化的命名方式/57
(二)其他命名方式/57
第四章 各具特色的十八般兵器/59
一、百兵之帅——刀/60
(一)为何称刀是“百兵之帅”/60
(二)神秘的青龙偃月刀/60
(三)集技击与表演为一体的刀/62
二、百兵之王——枪/62
(一)为何称枪是“百兵之王”/63
(二)从俗语中一窥枪的用法/63
三、百刃之君——剑/63
(一)为何称剑为“百刃之君”/64
(二)繁复飘逸的剑招/65
四、百兵之首——棍/65
(一)棍术的起源/65
(二)长短不一的棍/66
(三)为何称棍为“百兵之首”/66
五、其他兵器/67
第五章 探秘武侠小说中的神秘武功/72
一、神秘莫测的气功/72
(一)“以气催力”的气功/72
(二)日趋表演化的硬气功/73
二、踏雪无痕的轻功/74
(一)探秘武侠世界里的轻功/74
(二)“飞檐走壁”式的轻功/74
(三)轻功的本质/75
三、高深莫测的点穴术/76
(一)什么是点穴术/76
(二)神奇的点穴功能/76
四、“不可貌相”的蛤蟆功/77
五、放长击远的琵琶功/77
(一)何为琵琶功/77
(二)琵琶功的本质/78
第六章 习武过程中亟需关注的问题/79
一、习武内容之认识/79
二、练拳问答/80
三、武者必备的修行/81
结语/82
参考文献/83

精彩书摘

  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文明的火种已经传承了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就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横空出世。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健体防身、育心启智等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近百年来,更有无数的武侠小说给武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让人产生很多疑惑。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到底源于何处?博大精深,精深在哪里?翻开本书,你将会看到原始武术向新时代武术过渡的篇章,还将为你揭开那些流传已久的秘密。
  少林、武当、峨眉这享誉武林的三大门派究竟为何为世人所称道?太极拳为何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内三合、外三合”的形意拳和身似游龙的八卦掌有何特色?咏春拳为何能在近代大放异彩?那些耳熟能详的十八般兵器又各具什么特色?传说中的武林高手能登萍渡水、一掌断金,这一身高深莫测的功夫真的存在吗?神乎其神的点穴术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正存在,又是否真的能够制敌于无形?中国武术有太多的神秘之处,吸引着人们去关注,去探索。此书用一段段有趣的史实和故事,带着你扬帆起航,在浩瀚的武术之海中,撷取最璀璨的珍珠。
  ……

一窥华夏武魂:形意、太极、八卦的内在乾坤 本书并非对“中国武术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这一特定出版物的介绍,而是旨在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华武术中三大代表性拳种——形意拳、太极拳与八卦掌——的精髓与奥秘。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繁复的招式,直抵那些蕴含着深邃哲学与独特技击智慧的核心。 第一章:形意拳——精微之力的爆发,万物之理的显化 形意拳,以其“意”为先导,追求“拳”的精纯,是中华武术中极为独特的拳种。它不尚花哨,不求形美,而是将天地万物之理、人体脏腑之气、肢体筋骨之动融为一体,以极简的招式爆发出惊人的威力。 源起与传承: 形意拳的起源扑朔迷离,但其与晋代名将郭子仪、宋代名家岳飞的联系,以及明末清初的李洛能、宋世荣等人的整理与发扬,构成了其醇厚悠久的传承脉络。这种溯源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对其武术思想根基的确认。 核心理论: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是形意拳的灵魂。练习者并非仅仅模仿动作,而是通过意念的引导,将内在的精神力量注入到肢体运动之中,达到“内外相合,精神贯注”的境界。五行(金、木、水、火、土)与十二形(龙、虎、熊、马、鸡、猿、鸟、蛇、鹞、鹰、燕、鱼)是形意拳最核心的象形取意训练。五行代表了运动的五种基本力量和变化方向,如金之刚猛,木之伸展,水之绵软,火之奔放,土之沉稳。十二形则模拟了十二种动物的典型动作特征,通过模仿,使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适应各种情况的灵活性、力量感和反应速度。 基本功与劲力: “站桩”是形意拳的基础,特别是“三体式”,它不仅是建立稳固下盘的关键,更是培养内劲、气息流通的绝佳途径。形意拳讲究“整劲”,即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力量的传递如弹簧般蓄积、爆发,而非局部孤立的用力。这种整劲通过细腻的身体协调、腰马合一、以及特有的“崩、钻、炮、劈、横”五种基本发劲方式得以体现,每一式都蕴含着不同的力量性质和运用场景。 技击之道: 形意拳的技击追求“逢打必进,逢进必打”,强调“贴身近打,以短击长”。其技击特点是“快、准、狠、猛”,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一旦贴近对手,便能施展出排山倒海的攻势。其战术往往是“以力打力”、“以巧破力”,但更侧重于运用自身的爆发力和破坏性劲力,在瞬间瓦解对方的防御。 第二章:太极拳——阴阳之辩的舞蹈,柔克万刚的智慧 太极拳,以其舒缓的动作、深邃的哲学,征服了无数习练者。它并非单纯的肢体运动,而是将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易经》中的“阴阳”哲学融入武术实践,成为一种内外兼修的养生之道与技击绝学。 哲学根基: 太极,即宇宙的本源,是阴阳二气未分时的混沌状态。太极拳正是模仿了阴阳相生、变化无穷的宇宙规律。动作的刚柔相济、虚实转化、动静结合,无不体现着“阴阳互抱,循环无端”的哲学思想。 动作要领: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最广为人知的口诀。这里的“力”并非指完全不用劲,而是强调摒弃僵硬、拙劣的“拙力”,转而运用“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八种基本劲力,它们如同水流般自然、柔韧,却又暗藏无穷变化。动作要“轻灵圆活”、“绵软沉着”,要求身体放松,关节松开,通过腰部的带动,使全身协调运动。 劲力解析: 太极拳的劲力并非瞬间的爆发,而是积蓄与释放的持续过程。它如同“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将力量传递出去,让对手难以捉摸。例如,“棚”劲,是一种向上、向外的支撑力,能有效化解对方的攻击;“捋”劲,则是顺势而下,将对方的力引入虚处;“挤”劲,则是在接触中施加适度的推力,迫使对手失衡。这种劲力的运用,展现了“以柔克刚”的东方智慧。 技击应用: 太极拳的技击并非主动进攻,而是以守为攻,以静制动。它善于利用对方的来力,引导对方进入不利位置,再以巧劲制胜。其技击特点是“沾粘连随”,一旦与对方身体接触,便能感知对方的力向,并作出相应的应对。即使是在看似舒缓的动作中,也蕴含着“寸劲”的运用,可在极小的距离内发出破坏性的打击。太极拳的真谛在于“听劲”,即通过身体的敏感感知,预测对手的意图和力量,从而做出最有效的反应。 第三章:八卦掌——走转之法的玄机,灵活变幻的身法 八卦掌,以其独特的“走圈”步法和如蛇般灵活多变的掌法,在中国武术界独树一帜。它将中国古代的“八卦”理论巧妙地融入武术之中,形成了“八方六合,身随掌转”的独特风格。 “走圈”的奥秘: 八卦掌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走圈”。习练者绕着一个假想的圆圈行走,其步法变化莫测,忽而前行,忽而盘旋,忽而又突然变向。这种步法不仅能使身体获得最大限度的舒展和活动,更能有效地规避对手的正面攻击,创造进攻和防守的有利时机。“换式”、“转掌”、“趟泥步”等都是其步法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法与身法: 八卦掌的掌法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为基础,演化出无数掌法。常见的有“穿”、“挑”、“劈”、“盖”、“抹”、“挑”、“扇”、“裹”等,每一式都与身体的转动和步法的变化紧密结合。掌法与身法形影不离,如“游身八卦掌”、“龙形八卦掌”等,更是将身法变化发挥到了极致。 内家拳的传承: 八卦掌属内家拳范畴,同样强调内劲的修炼。它将“精、气、神”的修炼贯穿于每一个动作之中,力求做到“形不离势,势不离拳,拳不离气,气不离神”。其内劲的修炼,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和身体的协调,使得力量充盈于全身,随心所欲地运用。 技击特点: 八卦掌的技击崇尚“变”与“巧”。其“走圈”的步法使得它在面对多个对手时也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在技击中,它善于利用对手的空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并能迅速抽身,避免被动。其掌法变化莫测,如迷宫般让对手难以捉摸,从而抓住破绽,一击制胜。 结语: 形意拳的刚猛迅捷,太极拳的刚柔并济,八卦掌的灵活多变,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武术璀璨星河中的璀璨群星。它们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途径,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精神的独特载体。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三大拳种的浅析,能引发读者对中华武术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去感受那份蕴藏在拳法动作中的古老智慧与无限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能拿到这本书,简直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我一直对中国武术有着朦胧的好感,但总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像是只存在于武侠小说和影视剧里的虚幻概念。直到我翻开这本《中国武术浅话》,才真正感觉自己开始踏入这个神秘的世界。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教导,更像是坐在你身边,用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述那些关于拳脚、关于招式的有趣故事。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武术流派的描绘。当他写到“咏春拳”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寸劲爆发,以柔克刚”的精妙,而当他谈及“八卦掌”时,则像是看到了盘旋绕行的身法,充满了变化和玄机。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招式名称,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这些动作的精髓呈现在我的眼前。而且,书里还穿插了不少关于历史上的武术大家的故事,这些人物的传奇经历,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对武道的执着,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也让我对这些功夫大师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它让我看到了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的“练武先练心”,让我明白,真正的武术,是内外兼修的。它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强健,更是修炼内心的平和与坚定。我开始尝试将书中所提到的“意念”和“呼吸”的配合,运用到我平时的生活中,虽然只是微小的改变,却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这种将武术融入生活的理念,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了解了它如何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与中国的哲学、宗教、甚至医学文化紧密相连。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一些关于“养生”和“保健”的内容,也让我看到了武术在强身健体之外,还有着如此深远的意义。这种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总而言之,《中国武术浅话》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对中国武术充满向往的参与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进一步探索这个精彩的世界,并将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运用到我的个人成长中。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次能有机会阅读《中国武术浅话》,真是一次绝妙的体验。我一直以来对中国武术都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太过神秘,难以捉摸。这本书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武术世界的大门,而且是以一种我完全意想不到的轻松愉快的方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生硬的学术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一步步探索中国武术的奇妙之处。 书中对各种拳法的介绍,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他没有枯燥地讲解招式名称,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拳法独有的神韵和特点。比如,当我读到关于“螳螂拳”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那灵动敏捷的动作,以及“以巧制胜”的精髓;而当我读到“醉拳”时,则又像是看到了那种看似踉跄却暗藏杀机、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格。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武术大师们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让我对这些为中华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巧,更是一种哲学和人生态度。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武德”,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武术,是内外兼修的。它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力量和速度,更是修炼心性的平和与坚定。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提到的“静心”和“放松”的技巧,虽然只是点滴的改变,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力量。这种将武术理念融入生活的智慧,是我从书中获得的宝贵财富。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从书中了解到,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以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对“气”、“劲”等概念的解释,虽然不是专业的学术论述,却足以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这种将武术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武术,更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生动写照。 总而言之,《中国武术浅话》这本书,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不仅让我对中国武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反复品读书中的内容,并尝试将其中蕴含的智慧,运用到我的个人成长中。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中国武术浅话》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书。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也不是生硬的科普文,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跟你分享他的心爱之物,娓娓道来,充满情感。他对于不同武术流派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招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渊源和哲学思想,让我对中国武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传统武术动作时,所使用的生动形象的比喻。读到关于“形意拳”的部分,他将拳法比作“崩步如山倒”,将劈拳比作“出拳如利刃”,读来真是跃然纸上,仿佛能够亲眼见到那些力拔千钧的动作。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武术家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又饱含着他们对于武道的执着与追求,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也深深地被这些人物的精神所打动。我常常会因为一个故事而反复品读,思考其中的深意。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武术的“术”,更是在阐述武术的“道”。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武德”,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他让我明白,真正的武者,不仅要拥有高超的技艺,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懂得谦逊、尊重,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弱小。这种将武术与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的理念,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也让我对“武术”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接触到的都只是表面的皮毛。而这本书,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层次的大门。它让我了解到,武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的哲学、历史、甚至中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一些关于“气”、“劲”的解释,虽然没有深究到专业层面,但已经足够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这种融会贯通的解读方式,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 总而言之,《中国武术浅话》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不仅认识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我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回味书中的内容,并尝试将其中蕴含的智慧,运用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本书,绝对值得推荐给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我心中埋藏已久的种子,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水土,蓬勃生长起来。从小时候在老家院子里,看着爷爷舞弄那套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拳,我就对那股浑然天成的力量和其中的韵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我只能从一些零散的武术影像资料中窥探一二,对其中的奥秘总是隔靴搔痒,不得其门而入。直到翻开这本书,我才感觉自己像是终于站在了这座宏伟大厦的门前,虽然还未深入其中,但已经能感受到它磅礴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底蕴。 作者的笔触非常亲切,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更像是与一位饱学长者在静静地聊天,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描绘不同拳种时,那种生动形象的比喻,仿佛能看到那招式的灵动和神韵。读到关于少林拳时,我仿佛能听到那虎虎生风的拳脚声,感受到其刚猛无畏的气势;而写到太极拳时,则又像是置身于清晨的公园,感受到那份轻柔缓和,以及其中蕴含的化劲巧力。书里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武术家的小故事,这些真实的人物经历,让冰冷的招式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更加引人入胜。我常常在读完一个故事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回想着那些为了技艺倾尽一生的人物,他们的坚韧和执着,着实令人敬佩。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武术招式的初步了解,更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全新认识。武术,在我看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打斗”范畴,它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书中对于“以武入道”的探讨,让我对“武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更是对人品修养的极致追求。我常常在练习一些简单的动作时,会不自觉地想起书里提到的“力从地起”、“周身一家”等概念,然后去体会身体的协调和内心的宁静。这种将身体锻炼与精神修养相结合的方式,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武者,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将自己的身体和意志磨砺到极致;也看到了近代的武术大师,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依然坚守着武术的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书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介绍,也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我了解到,很多武术流派的形成,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地域特色以及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这种文化层面的解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武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灵魂”的读物,一本能够在我浮躁的心灵深处激起涟漪的书。《中国武术浅话》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复杂的理论,也没有强迫我去记忆任何繁琐的细节。相反,它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术世界。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和感悟。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所倡导的一些原则,比如放慢节奏,关注呼吸,以及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一份从容和冷静。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持续不断地显现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着实让我惊喜不已,仿佛是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内心对中国武术的浮躁与偏见。我一直以为武术是遥不可及的,是只有那些身怀绝技的高人才能掌握的神秘技艺。然而,《中国武术浅话》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将武术的精髓展现在我面前。作者的文笔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武术的世界。 我最喜欢书中对各种武术流派的讲解,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招式,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个流派的独特风格和哲学思想。当我读到“长拳”时,我仿佛看到拳脚挥洒如行云流水,又如猛虎下山;而当我读到“南拳”时,则又感受到其刚劲有力、步法稳健的特点。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武术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让我对中国武术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那些为武术传承付出一生的前辈们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武术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武以德为先”,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武术,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心性的修炼。他用生动的案例说明,一个武者的高尚品德,比精湛的武艺更为重要。这种将武术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理念,让我对“侠”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与“义”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我从书中了解到,武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养生之道、甚至艺术审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一些关于“内功”和“外功”的阐述,虽然没有深入到技术层面,但已经足以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这种将武术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武术入门读物,更是一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载体。 总而言之,《中国武术浅话》这本书,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它不仅让我对中国武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反复咀嚼书中的内容,并尝试将其中蕴含的智慧,运用到我的个人成长中。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拥有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