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布克奖提名小说
2.与艾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齐名——卡罗尔?希尔兹代表作
3.勾勒幸福的作家希尔兹为普通人著书立传,为女同胞摇旗呐喊
4.一个女人的私密日记,一个家族的诞生与覆灭
5.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快乐得淋漓尽致,悲伤和孤独也真真实实
6.女儿、少女、妻子、母亲、寡妇……被贴上标签的女性,也有抗争的权利
1905年,伴随黛西·古德威尔·弗莱特诞生的,是母亲因惊厥去世,而她被邻居弗莱特太太收养。自此,从儿童、妻子、寡妇、母亲到老妇,黛西不断转换她的身份,却始终充满困惑和无力感。她倾听和观察,用丰富的想象力,成为自己出生、死亡和其中一些令人不安的错误的见证者。《斯通家史》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女人一生的故事。黛西活到九十多岁,她的生活多少与那个时代的情况是相符的。
卡罗尔·希尔兹(Carol Shields,1935-2003),加拿大当代文坛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曾先后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书评奖、橘子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并两次获得布克奖提名。是加拿大当代文学史上与艾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齐名的重量级女作家。
即便不曾写作,希尔兹也是一名散发光芒的人,这一点是很重要且不会改变的。
——艾丽丝·门罗
将普通人的不同寻常之处展现出来便是希尔兹的特长。她运用自己的大智慧、强大的观察力、人文关怀和广泛的阅读赋予文章无限可能……毫无疑问,希尔兹觉得自己就像是《斯通家史》中的黛西,“沦为了家庭主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作者前言
第一章 出生 1905
第二章 童年 1916
第三章 结婚 1927
第四章 爱情 1936
第五章 良母 1947
第六章 工作 1955—1964
第七章 忧伤 1965
第八章 安逸 1977
第九章 病衰 1985
第十章 去世
附录:作者小传
我母亲名叫默西·斯通·古德威尔,得病那年她才刚刚三十岁。在那个酷热难耐的日子里,她站在后面的厨房里,为丈夫的晚餐做马尔文布丁。桌子上摆着一本摊开的烹饪书,食谱上写着: “取几片陈面包、一品脱醋栗、半品脱树莓、四盎司食糖;如果家里有,再加一点甜奶油。 ”当然,她把食谱上的用量减半了,因为家里就他们两个人吃饭,醋栗也紧缺。再说,凯勒(我父亲)吃饭又很挑剔,母亲管他叫挑食的家伙,可口的吃一点,不可口的尝都不尝。男人就吃那么一丁点儿,让她挺没面子。他总是拿汤匙在盘子里搅来搅去,也许还会抬起头来,隔着桌子向她投去一两个羞怯而感激的目光,但决不会再吃一口,而是把盘子里的食物全留给她吃光——他用其特有的迷人手势在空中划拉一下,催促她继续吃下去。与此同时,他那粗犷而又充满温情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吃饭对于他这样一个干体力活的男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麻烦,是苦恼,说不定还是一种为了保持直立与呼吸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对于她——我的母亲来说,那可就另当别论了。母亲曾经说过,吃饭近乎上天堂。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狂妄不羁是出了名的,就像母亲的那种狂乱的激情一样。 )母亲几乎视吃饭如上天堂,做起饭来竟也是那么洋洋得意!尘世中的每一个人对天堂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她对天堂的见解就是手里拿一把干净的木勺子,站在自家后面酷热的厨房里,探着身子,眯起眼睛看着烹饪书上的小字,尽心地策划,烹制食物。你看她全神贯注,忙得满头大汗。她把炖熟的水果倒进别致的模子里,将切得碎碎的面包屑铺压在慢慢渗出的果汁上面。面包屑逐渐变软,慢慢呈现出树莓的紫红色。看到布丁已经成型时她兴奋不已。此情此景,令人感慨。马尔文、布丁——她也很喜欢这两个词,念起来就像是甜华夫饼干在她的舌头上融化,使她的舌头也变得像华夫饼干一样甜丝丝的。她就像个艺术家——几年后,我对她的这种艺术形式感受得清楚极了——她时而搅拌,时而摆放,时而咬着下嘴唇沉思。她要做成的点心必定是色泽诱人的热乎乎的多孔布丁。 (隔壁的弗莱特太太让我母亲在她家的灌木丛里采摘些醋栗,而树莓则是她自己在村子南面的路边找到的。一个像她那样大块头的女人大热天跑出去找树莓,差点没把她热死。 )她往布丁上撒一勺糖,又撒一勺糖,然后用嘴舔舔勺子。那晶莹的粗糖粒让她兴奋。现在是三点钟——加拿大版图中央马尼托巴腹地一个炎热七月的下午三点钟。客厅里的座钟刚打过点。 (那座油漆成金刚石色、四腿涂金的座钟,是她婆家即斯通沃尔镇的古德威尔家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 )五点整凯勒就要从采石场回到家里来。他会在厨房的水盆边痛痛快快地洗把脸,五点半他们两人就要坐在桌子边用晚餐了——那张桌子只简单地铺一块干净桌布,每隔一天换一块。进餐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俩都不会说话,因为我的父母都生性羞怯,而且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说话和吃饭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并占有不同的时段。今晚他们将要分享加有一勺自制调料的冷咸牛肉,旁边是一些拌了作料的土豆、几杯甜茶,然后就是这个精致的布丁。我那二十八岁、结婚两年的父亲凯勒?古德威尔,长这么大也不曾吃过马尔文布丁。他会惊讶得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她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那惊讶与温柔的迷茫表情,那个温情而充满感激的男人惊得目瞪口呆。能使他惊讶到如此地步,对她来说可是很难做到的啊!)她把一只带有花卉图案的盘子小心翼翼地扣在布丁上,又拿一块石头压住盘子。
创作《斯通家史》的两年,是我写作生涯中最愉快的两年。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我不知道这一重要问题究竟是什么) 。自确定了小说的框架结构之后,我就一直义无反顾地往下写。该书的框架结构是借用19世纪人物传记的传统模式,按照 “出生” “童年” “恋爱”的顺序,一直写到“去世” 。
动笔伊始,我认为我是在写一个家族的传说,更确切地说,是在写一个家族的覆灭史。但我很快就意识到,其实我是在写一种自传题材的小说,是在写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了解本身的人生经历这一中心问题。我们所讲述的生活经历中有多少是真实经历的记录?有多少是无中生有的捏造?有多少是凭空想象的虚构?有多少经过了加工润色或被随意抹去?在我看来,一个人讲述的个人经历中,绝大部分的实质性内容都来自于别人——家族的朋友以及过路行人似的熟人——对我们的印象。我想让这些想象中的声音进入小说,让它们去引导1905年于马尼托巴乡村出生的黛西
?古德威尔?弗莱特。别人对我们是什么看法?正是这种大家公认的看法,有时候会悲剧性地构成一个人的人生,黛西活到九十多岁,她的生活多少与该世纪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情况是相符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最近的一百年间,时代抛弃了女性,尤其是那些未能进入公众视野的女性。
我的计划是,将黛西的生命每十年左右切开一个断面,看看她在做什么。我意识到,作为作者,我的解剖刀虽有按时间顺序自动切片的功能,但仍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时刻,比如黛西性生活的开始、她的受教育时期、她的生育过程等等。作者专横而随意的态度会导致他(她)抓住一些细枝末节不放,利用一些平淡无奇的琐事,不那么真实地揭示一个人的人生。
每天,当我坐下来开始写作时,我就在头脑里想象着眼前有一系列鸟巢箱。而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这些鸟巢箱外面再做一层箱子。黛西在做内箱——她的内箱里什么也没有。她是在思考,而不是在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她所思考的那个人生是经过她——人生的主体——删减后的人生。我当时就感觉到,大多数女性的人生经历都是经过删减的。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作家有一个极好的习惯:写作过程中拒绝谈论他(她)的作品。但我却不厌其烦地同每个人谈这本书。我向我的好友詹妮弗?格拉汉姆询问她年迈的父亲奥尔夫的情况,她告诉了我她所猜想的父亲的思想动向以及那些想法的实质。在美术馆过道里举行的午餐会上,我向马尼托巴大学的同事们请教我想在书中使用的某些时期的短语,卢 ?莱曼教授讲到, “电影里见”是1929年出版的一部小说里的话。 (好消息——我可以使用它了!) 《斯通家史》看起来仅仅像是一本私人作品。但事实上,它几乎是一个女人的私密日记。这令我大吃一惊。回过头来想想,这部私密日记的写作过程竟是多么公开啊!但我喜欢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喜欢这种口头提示与纷乱轶事趣闻的集大成。我当时觉得,写作过程乃是写作乐趣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写完最后一章时我确实相信,我写了一本令人悲哀的书。从一开始我就发现,我正向着“我没有安息”写去。等我终于写到那里,写到倒数第二页的时候,我实在不愿意写下那句话。我习惯于追求和谐与美好的结局。但那句话压抑着我的意识,也压抑着我的良心。最终我还是违心地屈服,交稿付印。我已经学会了在艰难的抉择中生活。
卡罗尔?希尔兹
2001年12月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或许会让人感到有些疏离和古典,但很快,你就会被它那种凝练而富有韵律感的文字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美文”,而是追求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绘最微妙的感受。句子结构的变化多端,时而如短促的鼓点,时而如连绵的河流,完美地服务于叙事的情感起伏。这种成熟的文学技巧,让读者得以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触碰到故事的核心情感。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混合了怀旧、哀伤和某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的氛围。对我来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巧的谜题,不仅是关于故事的谜题,更是关于作者如何将如此宏大复杂的主题,提炼得如此清晰有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耐心的考验,但绝不是枯燥乏味。相反,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沉浸进去,去适应那种缓慢而富有节奏感的叙事步伐。作者对细节的偏执几乎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对某个场景的描绘,还是对某个角色内心挣扎的剖析,都力求精准到位,绝不敷衍。这种对“真实感”的极致追求,使得书中的世界拥有了令人信服的厚度。我仿佛能闻到那些老房子里特有的尘土和木头香气,能听到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对话声。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精心绘制的油画,需要你站得远一些才能看到整体的宏大构图,靠近了才能欣赏到每一笔颜料的独特质感。这种深度的体验,使得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漫游,让你在合上书页之后,仍旧清晰地记得那些面孔和声音,仿佛他们是你的旧识。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构建人物群像的技艺简直炉火纯青。这些角色,没有一个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充满了矛盾、脆弱与人性的闪光点。你可能会在某一个瞬间对某个角色的选择感到愤怒或不解,但紧接着,作者又会用精妙的手法揭示出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让你不得不产生共情。这种高明的处理方式,避免了道德审判的陷阱,而是将人性的复杂性摊开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衡量、去感受。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很少有作品能达到的高度。它探讨了继承、疏离、以及时间对亲密关系无形侵蚀的主题,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视角,记录下了一个时代家庭结构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的。读罢此书,你对身边的人,或许都会多出一层理解的滤镜。
评分我向来钟情于那些能引发持续思考的作品,而这部作品无疑是其中翘楚。它并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直白的答案,甚至可以说,它抛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关于身份的建构、关于记忆的可靠性、关于个体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这些宏大的命题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日常的琐碎之中。你读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史诗,而是浸润在生活肌理中的历史。它的叙事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家族史”的解构与重塑,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只有官方的记录,更多的是由无数个私密、破碎、充满漏洞的个人记忆构筑而成。这种对“真实叙事”的探索,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无论在哪个年代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这是一部读来令人心绪起伏的作品,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能捕捉到时间流逝中每一个微小的颤动。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沉思。那些人物的生命轨迹,交织着光荣与失落,胜利与无可挽回的错失,那种命运的无常感透过字里行间渗透出来,让人忍不住去反思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如果当初”。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时间线的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像一块被打磨过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段记忆的不同侧面。有时候,你会觉得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旁观者,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那些未曾言说的情感张力。整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力量,读完后,那种挥之不去的余韵,像是一首悠长的古典乐章,在心头久久回荡,值得细细品味,再三回味。它挑战了我们对“完美”叙事的期待,反而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构建了一个饱满而富有生命力的世界。
评分还没看,但质量不错
评分在那个酷热难耐的日子里,她站在后面的厨房里,为丈夫的晚餐做马尔文布丁。桌子上摆着一本摊开的烹饪书,食谱上写着: “取几片陈面包、一品脱醋栗、半品脱树莓、四盎司食糖;如果家里有,再加一点甜奶油。 ”当然,她把食谱上的用量减半了,因为家里就他们两个人吃饭,醋栗也紧缺。再说,凯勒(我父亲)吃饭又很挑剔,母亲管他叫挑食的家伙,可口的吃一点,不可口的尝都不尝。男人就吃那么一丁点儿,让她挺没面子。他总是拿汤匙在盘子里搅来搅去,也许还会抬起头来,隔着桌子向她投去一两个羞怯而感激的目光
评分在那个酷热难耐的日子里,她站在后面的厨房里,为丈夫的晚餐做马尔文布丁。桌子上摆着一本摊开的烹饪书,食谱上写着: “取几片陈面包、一品脱醋栗、半品脱树莓、四盎司食糖;如果家里有,再加一点甜奶油。 ”当然,她把食谱上的用量减半了,因为家里就他们两个人吃饭,醋栗也紧缺。再说,凯勒(我父亲)吃饭又很挑剔,母亲管他叫挑食的家伙,可口的吃一点,不可口的尝都不尝。男人就吃那么一丁点儿,让她挺没面子。他总是拿汤匙在盘子里搅来搅去,也许还会抬起头来,隔着桌子向她投去一两个羞怯而感激的目光
评分不错的书,悦读节多买些慢慢读
评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普利策大奖不是白得的。
评分在京东买了很多书,质量好,送货也快,比在书店买方便又便宜
评分普利策奖作品。叙事很有力量,看的激动不已。
评分京东送货速度迅速。内容很好,正版
评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普利策大奖不是白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