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本不讲大道理,解决现实生活伦理困惑的书
讲大道理的书已经很多了,人们要知道的不是什么是至高善,生活中需要的是一个能解决现实情况的准则。
二、深入浅出,既是哲学著作,也是通俗读物。
结合新闻实际案例,探讨道德法则对生活的实际应用。不是唱高调却无法实现的深奥道德,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德意见。
三、美国院校道德哲学经典,第七版修订。
历经多次修订,内容严谨可靠。
善恶之间是否有答案?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回答如此大哉问,但与善恶有关的事件每天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必须决定采纳何种道德观点、采取何种道德立场。
车轮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为了以zui小的摩擦来促进物体的运输。道德之所以被构建出来是为了服务于人生存的需要和对繁荣与幸福的欲求。理想的道德应该充当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蓝图。
翻开本书,从纷繁的各路道德法则中寻找你自己的落脚点,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只有心如明镜,才能远离迷茫。
路易斯?波伊曼(Louis P. Pojman)(1935-2005),西点军校荣誉哲学教授和剑桥大学克莱尔学堂终身成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协和神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写作和主编了30多本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田纳西大学马丁分校哲学教授。撰写、主编以及与人合著了10部教材,其中包括《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译者
王江伟: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伦理学,曾译有《阴阳的哲学》《人类理智研究》(编译),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这本书用一种迷人的方式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一系列理论概念,通俗易懂的形式里面包含着大量材料。——Michael Gavin,东密歇根大学
《给善恶一个答案:身边的伦理学》是一本不同凡响的道德哲学读物。作者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将借助与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将这些哲学概念清楚明白地表现了出来。——Vic McCracken,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基督大学
这本书的可读性让我印象深刻,书中的文字不仅流程而且明确。谈论哲学总是相对困难的,但两位作者通过平实的语言和具体事例让这件工作得以完成。对于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很好的入门读物。——Mary Beth O'Halloran,美国世纪学院
序言 / Ⅶ
致谢 / Ⅺ
第1章
什么是伦理学?
伦理学及其分支 / 003
道德与其他规范性学科的比较 / 006
道德原则的特点 / 012
伦理评价的领域 / 015
结论 / 020
进一步的反思 / 022
第2章
伦理相对主义
主观伦理相对主义 / 027
约定伦理相对主义 / 031
对约定伦理相对主义的批评 / 036
结论 / 047
进一步的反思 / 048
第3章
道德客观主义
阿奎那的客观主义与绝对主义 / 054
温和客观主义 / 065
伦理境遇主义 / 073
结论 / 076
进一步的反思 / 077
第4章
价值与对善的追求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 / 081
快乐的价值 / 085
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 091
价值与道德的关系 / 094
好的生活 / 098
结论 / 105
进一步的反思 / 106
第5章
社会契约论与道德的动机
为什么社会需要道德规则? / 110
为什么我应当有道德? / 119
道德、自我利益与博弈论 / 123
道德的永久动机 / 128
结论 / 134
进一步的反思 / 135
第6章
利己主义、自我利益与利他主义
心理利己主义 / 140
伦理利己主义 / 148
反对伦理利己主义的论证 / 157
进化论与利他主义 / 163
结论 / 167
进一步的反思 / 168
第7章
效用主义
经典效用主义 / 173
行动效用主义和规则效用主义 / 179
对效用主义的批评 / 185
对“目的证明不道德的手段合理” 的批评 / 194
结论 / 200
进一步的反思 / 201
第8章
康德与道义论
康德受到的影响 / 204
定言命令 / 211
自然法则原则: 四个例子 / 216
自然法则原则的反例 / 221
定言命令的其他公式化表述 / 226
无例外规则的问题 / 233
后代问题 / 239
结论: 一份和解方案 / 242
进一步的反思 / 244
第9章
德性论
德性伦理学的本性 / 249
对以行动为基础的伦理学的批评 / 256
以德性为基础的伦理学与以行动为基础的伦理学之间的联系 / 266
结论 / 279
进一步的反思 / 280
第10章
性别与伦理学
古典的观点 / 286
女性关怀伦理学 / 294
在性别与伦理学方面的四个选项 / 303
结论 / 310
进一步的反思 / 312
第11章
宗教与伦理学
道德依赖于宗教吗? / 317
宗教是与道德不相关甚或与之相对立的吗? / 326
宗教提升了道德生活吗? / 335
结论 / 344
进一步的反思 / 345
第12章
事实、价值问题
休谟和摩尔: 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表述 / 350
艾耶尔与情绪论 / 356
黑尔与规定主义 / 362
自然主义与事实—价值问题 / 375
结论 / 380
进一步的反思 / 382
第13章
道德实在论与怀疑主义的挑战
麦凯的道德怀疑主义 / 387
哈曼的道德虚无主义 / 395
对道德实在论的一种辩护 / 401
结论 / 407
进一步的反思 / 408
附录
如何阅读和写作一篇哲学论文 / 410
进一步的阅读 / 415
注释 / 422
术语表 / 435
索引 / 441
序言 / Ⅶ
致谢 / Ⅺ
第1章
什么是伦理学?
伦理学及其分支 / 003
道德与其他规范性学科的比较 / 006
道德原则的特点 / 012
伦理评价的领域 / 015
结论 / 020
进一步的反思 / 022
第2章
伦理相对主义
主观伦理相对主义 / 027
约定伦理相对主义 / 031
对约定伦理相对主义的批评 / 036
结论 / 047
进一步的反思 / 048
第3章
道德客观主义
阿奎那的客观主义与绝对主义 / 054
温和客观主义 / 065
伦理境遇主义 / 073
结论 / 076
进一步的反思 / 077
第4章
价值与对善的追求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 / 081
快乐的价值 / 085
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 091
价值与道德的关系 / 094
好的生活 / 098
结论 / 105
进一步的反思 / 106
第5章
社会契约论与道德的动机
为什么社会需要道德规则? / 110
为什么我应当有道德? / 119
道德、自我利益与博弈论 / 123
道德的永久动机 / 128
结论 / 134
进一步的反思 / 135
第6章
利己主义、自我利益与利他主义
心理利己主义 / 140
伦理利己主义 / 148
反对伦理利己主义的论证 / 157
进化论与利他主义 / 163
结论 / 167
进一步的反思 / 168
第7章
效用主义
经典效用主义 / 173
行动效用主义和规则效用主义 / 179
对效用主义的批评 / 185
对“目的证明不道德的手段合理” 的批评 / 194
结论 / 200
进一步的反思 / 201
第8章
康德与道义论
康德受到的影响 / 204
定言命令 / 211
自然法则原则: 四个例子 / 216
自然法则原则的反例 / 221
定言命令的其他公式化表述 / 226
无例外规则的问题 / 233
后代问题 / 239
结论: 一份和解方案 / 242
进一步的反思 / 244
第9章
德性论
德性伦理学的本性 / 249
对以行动为基础的伦理学的批评 / 256
以德性为基础的伦理学与以行动为基础的伦理学之间的联系 / 266
结论 / 279
进一步的反思 / 280
第10章
性别与伦理学
古典的观点 / 286
女性关怀伦理学 / 294
在性别与伦理学方面的四个选项 / 303
结论 / 310
进一步的反思 / 312
第11章
宗教与伦理学
道德依赖于宗教吗? / 317
宗教是与道德不相关甚或与之相对立的吗? / 326
宗教提升了道德生活吗? / 335
结论 / 344
进一步的反思 / 345
第12章
事实、价值问题
休谟和摩尔: 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表述 / 350
艾耶尔与情绪论 / 356
黑尔与规定主义 / 362
自然主义与事实—价值问题 / 375
结论 / 380
进一步的反思 / 382
第13章
道德实在论与怀疑主义的挑战
麦凯的道德怀疑主义 / 387
哈曼的道德虚无主义 / 395
对道德实在论的一种辩护 / 401
结论 / 407
进一步的反思 / 408
附录
如何阅读和写作一篇哲学论文 / 410
进一步的阅读 / 415
注释 / 422
术语表 / 435
索引 / 441
第7章:效用主义
“那种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行动。”
——弗朗西斯·哈奇逊《道德善恶研究》
假设你与一个垂死的百万富翁一起待在一个岛屿上。在他的遗言中,他恳求你帮他最后一个忙:“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献给了棒球,在这五十年里我一直全力支持纽约洋基队并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现在我就要死了,我想把我的所有财产——200万美元——都捐给洋基队。”他指着一个装满巨额钞票的箱子继续说:“你会把这些钱带回纽约,并把它带给洋基队的老板,以便让他能够买到更好的队员吗?”你答应实现他的愿望,正在这时他的脸上闪现出欣慰和感激的笑容,在你的怀中死去了。在到达纽约之后,你看到你最喜欢的慈善机构世界饥荒救济组织(你不会怀疑它的正直)在报纸上投放的一则广告,期望得到200万美元来救助非洲即将死于饥荒的10万人。这200万美元不仅会挽救他们的生命,而且还会购买设备和各种肥料,这些对于建设一种可持续经济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鉴于这则广告,你决定重新考虑你对那个临死的洋基队球迷的承诺。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才是正当的?想想一些传统的道德原则,看看它们能否帮助我们做出一种决定。常常被用来指导行动的一条原则是“让你的良心成为你的向导”。我回想起这条我所钟爱的原则,它是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告诉我的一条原则,现在也仍然在我的心灵里回荡。但是,在这里它有帮助吗?没有,因为良心主要是教养的一种功能。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抚养长大,他们的良心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说话。基于教养的原因,一些人对于自己犯下的暴行感到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踩死一只昆虫都会感到良心不安。假设你的良心告诉你要把这笔钱捐给洋基队,而我的良心则告诉我要把这笔钱捐给世界饥荒救济组织。我们还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吗?如果良心是它的终点,那我们只能默然无言。
另一条鞭策我们的原则是:“做最富有爱的事情”;耶稣特别提出了“爱邻如己”这条原则。爱无疑是一种极好的价值。它是一种比恨更有益的态度,如果仅仅为了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考虑,我们应当克服恨的感情。但是,当存在一种利益冲突的时候,爱足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吗?“爱是盲目的”,有人说过,“而理智——像婚姻这样的事情——才是一种令人心明眼亮的东西。”在对那个百万富翁的钱财进行支出这个事情上,我应该爱谁?爱那个百万富翁还是爱饥饿的人们?我们看不出来爱自身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事实上,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我们一定永远做最富有爱的事情。我们应当永远以爱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敌人吗?或者,如果有些人故意以不公正的方式伤害了我们、我们所爱的人或其他无辜的人,那么对这些人感到仇恨是道德上可允许的吗?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应当去爱阿道夫·希特勒吗?爱自身无法解决这些困难的道德问题。
第三条常常用来指导我们道德行动的原则是“金规则”:“要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这也是一条高尚的经验性规则,它在简单的、常识性的情境中发挥着作用。但是它也有些问题。首先,它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假设我喜爱听喧闹的重金属音乐。由于我会想要你为我把它喧闹地演奏出来,所以我推断我也应当为你把它喧闹地演奏出来——即使我知道你很憎恨这种玩意儿。因此,这条规则必须修改为:“要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如果你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的话。”然而,这仍然有些问题。如果我是暗杀罗伯特·肯尼迪的人,我会想要自己被从监狱中释放出来;但他并不一定应该被释放。如果我把自己放在一个性饥渴者的位置上,我可能想要与接下来可以找到的任何一个人发生性关系;但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我(或其他任何人)必定依从我的愿望。与之类似,金规则也没有告诉我要把那个百万富翁的钱财捐给哪一方。
良心、爱和金规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性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度过一生。对处于日常道德情境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大多数时候都在发挥着作用。但是,在更为复杂的情况下,尤其是当各种利益存在着合法冲突的时候,它们就是有局限的了。
对于解决这些困境来说,一种更有希望的策略是遵循某些确定的道德规则。假设你决定把那个百万富翁的钱财捐给洋基队,从而信守你的承诺或者因为其它做法将会变成偷窃。你所遵循的原则将是“永远信守承诺”。原则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学习都包含对一组规则的理解;正如R. M. 黑尔所说的,“没有原则,我们就不能从我们长辈传给我们的那些内容中学到任何东西......每一代也都将必须从自我摸索和自我教育开始。” 如果你决定按照信守承诺的原则行事,那么你所坚持的一套道德理论被称为道义论。在第1章中,我们看到道义论体系主张价值的核心是行动或某种行动;行动本身的一些特性具有内在的价值。例如,一个道义论者会发现在说谎这种行动中存在某种内在地就是错误的东西。
另一方面,如果你决定把这笔钱捐给世界饥饿救济组织,从而救助无数的生命并恢复那个地区的经济偿付能力,那么你就站在了另外一种被称为目的论伦理学的理论一边。有些时候,它也被称作后果论伦理学。我们在第1章中还看到,它的价值核心是行动的结果或后果。例如,一个目的论者会根据说谎所产生的后果来判断说谎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还是错误的。
我们已经考察过一种目的论伦理学:伦理利己主义,这种观点认为给行为者带来最大数量的善的行动就是正当的行动。利己主义是局限于行为者自身的目的论伦理学。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会讨论目的论伦理学的主要版本——效用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不同,效用主义是一种普遍性的目的论体系。它要求的是社会中善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对于最大多数人来说的最大善——而不仅仅是行为者的善。
第7章:效用主义
“那种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行动。”
——弗朗西斯·哈奇逊《道德善恶研究》
假设你与一个垂死的百万富翁一起待在一个岛屿上。在他的遗言中,他恳求你帮他最后一个忙:“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献给了棒球,在这五十年里我一直全力支持纽约洋基队并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现在我就要死了,我想把我的所有财产——200万美元——都捐给洋基队。”他指着一个装满巨额钞票的箱子继续说:“你会把这些钱带回纽约,并把它带给洋基队的老板,以便让他能够买到更好的队员吗?”你答应实现他的愿望,正在这时他的脸上闪现出欣慰和感激的笑容,在你的怀中死去了。在到达纽约之后,你看到你最喜欢的慈善机构世界饥荒救济组织(你不会怀疑它的正直)在报纸上投放的一则广告,期望得到200万美元来救助非洲即将死于饥荒的10万人。这200万美元不仅会挽救他们的生命,而且还会购买设备和各种肥料,这些对于建设一种可持续经济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鉴于这则广告,你决定重新考虑你对那个临死的洋基队球迷的承诺。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才是正当的?想想一些传统的道德原则,看看它们能否帮助我们做出一种决定。常常被用来指导行动的一条原则是“让你的良心成为你的向导”。我回想起这条我所钟爱的原则,它是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告诉我的一条原则,现在也仍然在我的心灵里回荡。但是,在这里它有帮助吗?没有,因为良心主要是教养的一种功能。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抚养长大,他们的良心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说话。基于教养的原因,一些人对于自己犯下的暴行感到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踩死一只昆虫都会感到良心不安。假设你的良心告诉你要把这笔钱捐给洋基队,而我的良心则告诉我要把这笔钱捐给世界饥荒救济组织。我们还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吗?如果良心是它的终点,那我们只能默然无言。
另一条鞭策我们的原则是:“做最富有爱的事情”;耶稣特别提出了“爱邻如己”这条原则。爱无疑是一种极好的价值。它是一种比恨更有益的态度,如果仅仅为了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考虑,我们应当克服恨的感情。但是,当存在一种利益冲突的时候,爱足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吗?“爱是盲目的”,有人说过,“而理智——像婚姻这样的事情——才是一种令人心明眼亮的东西。”在对那个百万富翁的钱财进行支出这个事情上,我应该爱谁?爱那个百万富翁还是爱饥饿的人们?我们看不出来爱自身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事实上,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我们一定永远做最富有爱的事情。我们应当永远以爱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敌人吗?或者,如果有些人故意以不公正的方式伤害了我们、我们所爱的人或其他无辜的人,那么对这些人感到仇恨是道德上可允许的吗?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应当去爱阿道夫·希特勒吗?爱自身无法解决这些困难的道德问题。
第三条常常用来指导我们道德行动的原则是“金规则”:“要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这也是一条高尚的经验性规则,它在简单的、常识性的情境中发挥着作用。但是它也有些问题。首先,它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假设我喜爱听喧闹的重金属音乐。由于我会想要你为我把它喧闹地演奏出来,所以我推断我也应当为你把它喧闹地演奏出来——即使我知道你很憎恨这种玩意儿。因此,这条规则必须修改为:“要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如果你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的话。”然而,这仍然有些问题。如果我是暗杀罗伯特·肯尼迪的人,我会想要自己被从监狱中释放出来;但他并不一定应该被释放。如果我把自己放在一个性饥渴者的位置上,我可能想要与接下来可以找到的任何一个人发生性关系;但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我(或其他任何人)必定依从我的愿望。与之类似,金规则也没有告诉我要把那个百万富翁的钱财捐给哪一方。
良心、爱和金规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性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度过一生。对处于日常道德情境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大多数时候都在发挥着作用。但是,在更为复杂的情况下,尤其是当各种利益存在着合法冲突的时候,它们就是有局限的了。
对于解决这些困境来说,一种更有希望的策略是遵循某些确定的道德规则。假设你决定把那个百万富翁的钱财捐给洋基队,从而信守你的承诺或者因为其它做法将会变成偷窃。你所遵循的原则将是“永远信守承诺”。原则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学习都包含对一组规则的理解;正如R. M. 黑尔所说的,“没有原则,我们就不能从我们长辈传给我们的那些内容中学到任何东西......每一代也都将必须从自我摸索和自我教育开始。” 如果你决定按照信守承诺的原则行事,那么你所坚持的一套道德理论被称为道义论。在第1章中,我们看到道义论体系主张价值的核心是行动或某种行动;行动本身的一些特性具有内在的价值。例如,一个道义论者会发现在说谎这种行动中存在某种内在地就是错误的东西。
另一方面,如果你决定把这笔钱捐给世界饥饿救济组织,从而救助无数的生命并恢复那个地区的经济偿付能力,那么你就站在了另外一种被称为目的论伦理学的理论一边。有些时候,它也被称作后果论伦理学。我们在第1章中还看到,它的价值核心是行动的结果或后果。例如,一个目的论者会根据说谎所产生的后果来判断说谎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还是错误的。
我们已经考察过一种目的论伦理学:伦理利己主义,这种观点认为给行为者带来最大数量的善的行动就是正当的行动。利己主义是局限于行为者自身的目的论伦理学。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会讨论目的论伦理学的主要版本——效用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不同,效用主义是一种普遍性的目的论体系。它要求的是社会中善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对于最大多数人来说的最大善——而不仅仅是行为者的善。
序言
1977年,澳大利亚哲学家约翰·L·麦凯(John L. Mackie)出版了他的名著《伦理学:发明对与错》(Ethics: Inventing Right and Wrong)。在这本书里,他论证了我们所持有的道德价值只是社会的发明:“我们必须决定采纳何种道德观点、采取何种道德立场。”眼前这本书的标题《伦理学:发现对与错》,既是对麦凯观点所具有的重要性的一种承认,也是对它的一种回应。
道德并非如麦凯所提示的那样纯粹是一种发明,它还包含着一种发现。我们可以把道德比作车轮的发展。二者都是以一些能够为人所发现的特征为基础的创造。车轮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为了以最小的摩擦来促进物体的运输。车轮的构造遵守物理学的法则,从而实现有效的运动。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够充当一个好的车轮。一个矩形或三角形的车轮是没有效率的,用沙子、鸟羽或沉重的石头制成的车轮也是如此。与之类似,道德之所以被构建出来是为了服务于人的需要和欲求,例如生存的需要和对繁荣与幸福的欲求。理想的道德应该充当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蓝图。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用他们最优秀的心灵去发现那些能够最好地服务于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原则。正如车轮的构造依赖于物理学的法则一样,道德的构建也一直依赖于人的本性,依赖于我们人类一些能够为人所发现的特征。《伦理学:发现对与错》正是本着这种道德探究的精神来考察今天道德哲学中的各种主要理论。
2005年,随着本书原作者路易斯·波伊曼(Louis Pojman)在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去世,哲学界蒙受了一个重大损失。他那卷帙浩繁的作品——30多本书和100多篇文章——由于其高超的学识和洞见而受到一致的赞扬,无数哲学系的学生和教师从中受益(关于他的生平和书目的详细信息,请参见www.louispojman.com)。
《伦理学:发现对与错》首次出版于1990年,很快就被确立为一种对伦理学具有权威性而又通俗易懂的介绍。在之前的一篇序言中,路易斯表达了他对这一学科的热爱以及对他的读者的承诺:
“我是本着寻求真理和理解的精神来写作这本书的,希望激起你们对伦理学价值的关注。这是一门我所钟爱的学科,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要如何生活,关系到那种最好的生活。我希望你们会分享我对这一学科的热爱,并在此过程中孕育出你们自己的想法。”
多年来,为了因应大学教师和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本书的一些新版本也已问世。不过,透过这些变动,本书始终关注着伦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这一版中就包含着与以下十二个主题有关的章节:首先从(1)最一般意义上的伦理学是什么、(2)伦理相对主义、(3)道德客观主义、(4)道德价值、(5)社会契约论与道德的动机、(6)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这些更具理论性的问题入手;接着关注(7)效用主义、(8)康德主义与道义论、(9)德性论这些具有影响力的规范性理论;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围绕着(10)性别与伦理学、(11)宗教与伦理学、(12)事实/价值问题、(13)道德实在论与怀疑主义这些问题的更具时代感的理论争论。
这次经过最新修订之后的第七版努力体现出在之前的版本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变革精神。正如大多数教科书的修订版一样,这一版对新材料的容括就要求把数量与之相当的之前既有的材料删除掉。这一版中的很多变动都受惠于包括教员和学生在内的读者早前所提出的建议,对此我深表感谢。最值得注意的变动有以下这些:
? 增加了论述性别与伦理学的一章
? 在论述康德的那一章中关于克里斯蒂娜·科斯嘉德(Christine Korsgaard)的讨论
? 在论述宗教与伦理学的那一章中关于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讨论
以及各方面所做出的其它细微改动。
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哲学家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毫无保留的对话。作者似乎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有着近乎本能的洞察力,他没有试图用刻板的理论去框定那些变幻莫测的道德困境,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探索性的道路。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旅程,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对过往决策和未来选择的重新考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灰色地带”的细致描摹,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选择回避或轻描淡写的微妙瞬间,都被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揭开,让人不得不直面其内在的张力。叙事节奏的把握极为精妙,时而舒缓,让思绪有充足的时间沉淀;时而陡然加快,将读者推入一个无法后退的伦理漩涡中心。整体而言,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更为精良的提问工具,帮助读者更好地解析自身所处的道德景观。它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像是对“何以为人”这一古老命题在当代语境下的新鲜注解。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具体案例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实用主义倾向,它没有停留在高悬的抽象概念上空谈,而是将宏大的伦理学框架紧密地锚定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之中。这种接地气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哲学思辨的门槛。比如,书中对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的权衡分析,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阅读过的其他同类书籍。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复杂理论“翻译”成大众易懂语言的天赋,但这种翻译并非简化,而是通过精妙的类比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得晦涩的逻辑推演变得清晰而富有冲击力。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的行为指南,而非单纯的学术著作,引导读者在面对诸如职场诚信、数字伦理等现代困境时,能够构建起一套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道德判断标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待周遭世界的敏感度都被提升了一个量级。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巧妙。作者似乎深谙叙事的张力管理,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并非生硬的逻辑连接,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主题在重复、变奏和对位中不断深化。某些章节的语言风格甚至是带有强烈的辩论色彩,充满了对立观点的激烈碰撞,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动感,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哲学论著的枯燥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历史案例时所采用的旁征博引,他能够自如地在古希腊的城邦讨论和最新的社会热点之间建立起一条清晰的、富有洞察力的思想链条。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感觉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永恒且持续演进的。它成功地将“思考”这件事,从一种沉重的负担,转化成了一种充满智力激情的探索活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冷峻的温暖”。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道德选择中的自私、软弱和认知偏差,文字中流露出的批判性思维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将许多粉饰太平的假象剥开。然而,这种批判并非出于虚无主义的嘲讽,而是在彻底的审视之后,对个体责任的郑重呼唤。书中对“同理心”的探讨尤其令人动容,作者没有将同理心视为一种天生的美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长期训练和审慎运用的认知工具。这种务实的态度,反而比空泛的道德说教更具说服力。它让你明白,做一个“好人”并非是简单地遵循规则,而是一个持续对抗惰性和偏见的、充满建设性的过程。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虽然面对的是严肃的议题,但内心却充满了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能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界限”这一概念的反复叩问上。作者似乎对那些看似清晰的道德边界的模糊性情有独钟,并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在这些界限上徘徊时的心理煎熬。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意图”与“结果”在道德评估中的权重分析,作者的论述复杂而多面,避免了任何简单的归因。它迫使读者去细究自己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体系是否足够坚固,是否只是基于文化习俗的盲目服从。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被不断地拉扯,从关注个体福祉到审视群体责任,再到思考制度层面的公平正义。这种强迫性的多维度思考训练,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助益。它不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安放良心的避风港,而是搭建了一个需要不断接受风暴洗礼的思考场域。
评分值得一读的好书,社会发展需要对伦理学的普及,明白什么是善与恶,明白如何成为好的社会好的政府。
评分伦理学导论,好看,清晰明了,不过作者立场太明确
评分送货非常快,还会再来的啊!
评分送货非常快,还会再来的啊!
评分给公司买的,全新,正版,送货快
评分很喜欢,是正版书
评分速度很快,质量很满意
评分包装到位,书有胶纸塑封,没有损坏。快递非常给力,很满意的购物
评分速度很快,质量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