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2-23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伊恩?克肖是世界知名的20世纪德国史学家,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在希特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诺丁汉大学;从1989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的现代史教授,直至退休。主要著作有《希特勒迷思》、两卷本《希特勒传》与《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2002年,他因为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一个壮举。——《爱尔兰时报》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充满学术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几乎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辉。——《观察家报》
一次精彩的历史重建。——《标准晚报》
这本书充满智慧、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仿佛这段关键的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星期日先驱报》
对那些渴望了解高层政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星期日邮报》
极其有力的论证……这本书非常重要……它真正改变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安德鲁?罗伯茨
这一引人入胜、论证严谨的杰作加深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艾伦?马西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令人信服地再探讨……克肖此书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密的论证过程与可靠的判断力,与他对希特勒生平的研究一样成功。——理查德?奥弗里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zui重要的政治决策清晰明了且无懈可击的阐述。——马克斯?黑斯廷斯
我们非常幸运,有伊恩?克肖先生用他丰富的知识与清晰的思路为我们剖析了这些决策……一本充满智慧的著作。——安东尼?比弗
致谢
本书主要人物一览表
前言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第三章 东京,1940年夏秋 日本决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四章 罗马,1940年夏秋 墨索里尼出手瓜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年夏到1941年春 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第六章 莫斯科,1941年春夏 斯大林的刚愎自用
第七章 华盛顿特区,1941年夏 罗斯福决定不宣而战
第八章 东京,1941年秋 日本决定开战
第九章 柏林,1941年秋 希特勒决定向美国宣战
第十章 柏林/东普鲁士,1941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屠杀犹太人
后记
注释
参考书目
正文赏读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首相不喜欢邀请墨索里尼居间调停的提议。希特勒不可能同意我们尚可接受的任何停战条件。只有我们愿意放弃马耳他和直布罗陀,再加上某些非洲殖民地,希特勒才有可能同意停战,我方才能从这一团糟的局面当中脱身。我们真正的出路在于让希特勒相信他无法最终击败我们……哈利法克斯认为寻求墨索里尼调停,看看他能干些什么,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如果停战条件太苛刻,我们总还能拒绝的。
——引自内维尔·张伯伦日记,1940年5月26日
“未来的世代将会铭记,对于我们应该单独战斗下去这个关键问题,战时内阁从来都没有过怀疑。国内所有党派的政治家,从来都对此坚信不疑,从未在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上浪费时间。”1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当中如是说。丘吉尔的说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如何看待“二战”历史,在全世界制造了这样一种神话:在极为不利的战略局势下,英国面对着一个强大、胜利、咄咄逼人的德国,孤单却坚韧不拔,从来没有动摇过独自抗争到底的决心。因为后世知道战争的结局,很难改变从结果来倒推开局的思维倾向。由于丘吉尔在战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还有他极富感染力的回忆录,历史学家很难罔顾后来的史实——丘吉尔1940年夏季那些热情雄辩的演说、由此激发的全国抗战的决心、不列颠之战的胜利,美国跨越大西洋伸出的援助之手,等等。但是丘吉尔本人知道得太清楚了,在1940年5月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从当时的角度,而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往往会重新发现很多令人惊奇的事实。至少,历史的真实并不像事后看来的那么清晰,而是更加模糊,更令人困惑。1940年5月所发生的事情就是如此。
那是一段风雨飘摇的焦虑时光。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英国远征军看来在劫难逃,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兰西陆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分崩离析,英国不可能马上获得来自美国的任何实质性援助。实际上,连来自英帝国各海外自治领的及时有力的援助,都可望而不可即。而英国本土防御则非常脆弱,德军入侵不列颠本岛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大势如此,如果英国政府真的像丘吉尔所说,从未认真考虑过国家是否应该,或者能否继续战斗这个问题,那才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虽然丘吉尔刻意忽略了这个问题,但当时在英国战时内阁中,的确进行过严肃并冗长的讨论:是应该继续战斗,还是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处境下,也许最现实的做法,是尽量争取一个可以接受的最好的妥协条件?2这就是在1940年5月下旬关键的三天时间里,困扰着英国政治领袖们的命运攸关的抉择。选择的结果,不仅对英国本身,而且对以后的战争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英国如何沦落到极端虚弱、几乎只能妥协求和的处境,史家早已进行过详尽而广泛的分析。早在1940年,政坛就广泛流传着一篇题为《罪魁祸首》的抨击性政论,矛头直指20世纪30年代执掌英国政坛、对希特勒推行绥靖主义危险政策的政客。3当时主要被指摘的对象包括严于律己、有道德洁癖、多谋却不善断的内维尔·张伯伦,他于1937年5月到1940年5月间出任首相;还有身材高大、缺乏幽默感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哈利法克斯勋爵是一位老资格外交官,曾出任印度总督,以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英国传统猎狐运动的热情著称,甚至有个外号叫作“狐仙”*。哈利法克斯勋爵在丘吉尔政府中留任外交大臣一职。历史从未原谅这些绥靖主义者。在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当中,英法向希特勒的勒索屈膝投降,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土地拱手相让。这个事件将张伯伦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人们忘记了,直到慕尼黑事件之前,绥靖主义在英国是广受大众支持的外交政策,很多后来批评绥靖主义最有力的人当时也在支持者之列。英国政府为了绥靖希特勒德国,无疑犯下了严重的政治战略错误。但是这些错误还是应该放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当中来看。当时希特勒德国对和平的威胁才刚刚被大众所认识,而英国正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内政外交问题。
当时主要有三个问题使英国极为虚弱:经济危机、英帝国内部的危机和军备竞赛危机。所以,当纳粹独裁者发出战争威胁的时候,这些内政外交问题使英国难以强硬地面对德国的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只是在表面上维持着超级大国的架子。英国总体上仍是净债权国,它向英帝国自治领和其他战时盟国的贷款余额在1920年是18.5亿英镑,但是英国对美国的负债总额却达到了47亿美元。这是国际金融权力由英国向大西洋彼岸转移的征兆,也预示着未来英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各方面依赖美国的支持。即便当时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皇家海军,他们也不得不把实力迅速上升的美国海军作为未来一个强大的对手来考虑。印度、埃及和更近的爱尔兰所发生的麻烦都严重消耗了英国有限的军事资源。4就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这些自治领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离心倾向,英帝国初现分崩离析的迹象。直到1920年底,随着战争创伤逐渐愈合,以上帝国的危机还被隐藏地很好。即便如此,平
静的表面之下仍有暗流汹涌。5战前支持帝国经济繁荣的那些支柱产业——煤炭、钢铁、造船、纺织业——都面临长期衰落的局面。整个20年代,失业率居高不下。英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6可是在经济停滞和衰落的大势之下,仍然有新经济产业在生根发芽。有些老工业中心城市开始破败,但在20年代后期,国家仍有昙花一现的对经济繁荣的信心和希望。7
但一切希望都在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面前灰飞烟灭。大萧条使整个工业化世界的经济增长全面停滞,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乱象和政治动荡。英国受美国华尔街1929年10月股市崩盘影响出现了政治危机和长期经济衰退。而从长期来看,大萧条对全球的影响更糟糕。在远东,1931年之后日本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急剧扩张;在欧洲,纳粹主义在1930年到1933年之间崛起:这些都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产物。而以上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当时还不明显的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权带来的地中海威胁都对当时已经在经济上极为虚弱的英国构成战略危险。
……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新塑造了20世纪,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影响。在1940年5月到1941年12月之间短短的19个月时间里,全世界主要强国的领导人们所做出的一系列命运攸关的抉择就已经基本上确定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未来走向。这两点是以下所有章节的思想基础。
20世纪越接近尾声,我们就越能清晰体会到,这个世纪的决定性时刻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初的灾难”1。它打碎了政权(俄罗斯、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全都轰然倒塌),摧毁了经济,在人民心灵上留下创伤的烙印。但是战后所出现的极端动荡的社会和政治结构,被证明是无法持久的。这场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为时4年之久的杀戮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就意味着未来很可能会爆发更大的冲突,而这种可能性最终演变为必然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显然是要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未竟的事业。但是这第二次蔓延全世界的战争不仅更加血腥——大约有五千多万人死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估计总死亡人数的四五倍——而且具有更强的全球性;它也对世界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重塑了世界的权力格局。2
在欧洲和远东,以前的权力争夺者——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全面毁灭中轰然倒下。国家财政破产再加上反殖民运动的重新兴起敲响了大英帝国的丧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和满目疮痍的远东从战争中复苏,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崛起替代了日本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在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最后十年的冷战中,两个新的超级大国用巨大的核武库让彼此不敢轻举妄动,在对峙中度过了这个世纪最后的时光。而这两个超级大国在1939年之前都不那么“超级”。对冷战初期的观察者来说,让他们惊讶又感到宽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权力新贵之间并没有爆发第三次灾难性的大战,而是为欧洲大陆和远东在战后凤凰涅槃一样的经济恢复提供了框架;而在战后复苏的过程中,战败国德国(至少是联邦德国)和日本令人惊讶地成为经济的驱动力量。3在1989年至1991年出人意料地(基本)苏联和平的崩溃之后,世界才真正进入了战后年代。所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巨大、持久和决定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给人类留下了一个新的可怕的词汇:种族屠杀。它也和这个世纪的特征休戚相关。4虽然,很遗憾纳粹屠犹远不是这个黑暗的世纪当中发生的唯一的此类事件,但是纳粹德国有计划地把矛头针对1100万犹太人,想要把他们全部消灭,这种种族屠杀的规模史无前例,给未来留下了最深刻的无法抹去的印记。在世界权力政治方面,大屠杀的遗产是为以色列建国打下了基础。以色列建国得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支持,但是遭到邻国们疯狂地进攻,因为他们丧失了土地。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东无休无止的动乱,这种动乱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人们的理念中,虽然大屠杀在历史中越走越远,但人们对大屠杀的历史越来越关注;它影响了后世对于种族、民族和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深刻思考。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它更是德国战争努力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种族屠杀在后世塑造历史意识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1940年5月之前,在两块不同的大陆上爆发了两场互相独立的战争。第一场是1937年日军全面进攻中国以后爆发的惨烈的中国抗日战争。第二场是以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拉开帷幕的欧洲战争,两天之后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在这两场战争中,德国在波兰、日本在中国所犯下的可耻的暴行已经成为战争的特征。但在1940年春季这个阶段,后来在东欧发生的种族大屠杀此刻还没有发生。虽然远东的战争对欧洲列强和美国来说很重要,但是它到目前为止和欧洲的战争仍相互独立,而欧洲的战争本身在地理范围上也还没有超出德国占领的中东欧范围(除了自1939年4月起被意大利侵占并统治的阿尔巴尼亚以外)。欧洲的战争让日本睁开了急切的双眼,搜寻在东亚乘大英帝国之危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但是日本领导人非常清楚,伴随着它的扩张的不仅是与英国,而且更危险的是与美国摊牌的可能性。在欧洲,战争也即将扩大。在秋天,墨索里尼进攻希腊,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到年底,希特勒在来年春天进攻苏联的决心已经转化成了明确的军事训令。同时,美国增加了对正在苦战的英国的援助。整个世界正迅速被拖进一场单一的、巨大的全球战争。
本书的10个章节考察在1940年5月到1941年12月间做出的一系列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这些决策把两块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这场大战的中心还包括种族屠杀和史无前例的战争暴行。当然,在1941年12月,战争还剩下很长的过程,各国还将做出很多重要的决定,不过主要都是军事战略和战术方面的。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盟国胜利在望,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战后的世界格局制定了地缘政治框架——这就是后来冷战的基础。但是战争剩下的三年半时间基本上是在演绎1940年5月到1941年12月做出的那些政治决策的结果。5这些是真正命运攸关的决策,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这些决策由德国、英国、苏联、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领导人做出的。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决策机制各不相同,有两个法西斯国家、两个民主国家、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和一个官僚极权主义国家。这些决策互相影响,互相交织。这些决策是怎样做出的?每一章都主要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随之又产生了相关问题:做出决策的负责人当时受到了哪些影响?政府官僚机构在多大程度上事先已经决定了答案,或者说决策多大程度上受到统治精英阶层内部各个派系倾轧的影响?6这些决定意味着战争,那么鉴于当时各个政权的政治目标,还有能够获得的情报,决策在多大程度上是理性的?在决策过程中心的个人扮演了何种角色,还有这种个人角色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当中有多大不同?战时领袖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有多大的自由度?外界的客观因素在影响和限制决策方面的作用有多大?在决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选择的空间在多大程度上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在我们所研究的19个月时间当中,替代方案是怎么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消失了的?这些决策产生了哪些长期和短期影响?这些就是下文试图回答的一些问题。
现在回头去看,当时发生的事情似乎是带有必然性的。在研究战争历史的时候,可能目的论的冲动比研究一般历史更强;就是说,我们总是设想事情发生的方式就是唯一可能的方式。本书部分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在每一章里,我都试图从不同的领导人的角度来审视战争,他们只能粗略了解敌人的计划、未来的前景、面临的选择和需要做出的决定。一个决策本身就暗示需要做出选择,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对于决策的当事人来讲,即便是最狂热信奉某种意识形态的领导人,他也需要进行重要的选择,做出关键的评估,冒巨大的风险。没有什么路径是非走不可的。所以在本书每个案例中,我都要问,为什么做出了某个特定的选择,而不是另一个替代方案;在大多数时候我还会明确地问道,如果采取替代方案,将会有什么结果。
这不是无谓的架空或者虚拟历史的游戏。在那些游戏中,人们对比较遥远的未来做出有根据的猜测,预测如果某个事件没有发生的话,将会发生什么。但是不管这种猜测有多么引人入胜,这里有太多的变量,这种猜测不是一个能得出成果的有意义的探询。但是我们可以说,历史学家本来就要考量在特定历史事件的短期内,可能存在的与史实不同的替代情景。否则的话,历史学家不可能对真实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做出充分评估。所以本书所讨论的替代情境不是那种长期的预测或者对“如果这样那将如何”之类问题进行漫无目的地猜想,而只是短期内有真实可能性的,但是与史实不同的结果。换句话说,对一个特定决策背后的其他选项进行评估有助于澄清做出这个决策的原因。
我们将考察10个决策。其中三个可能影响最深远的都是希特勒政权的决策:进攻苏联、对美国宣战和屠杀犹太人。重视德国的决策是因为在我们以后研究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当中,德国都是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日本作为主动推动事件发生的另一个力量,其地位仅次于德国,本书用两章的篇幅彰显这一点。英国和苏联的决策主要是被动反应性质的,而意大利的决策某种意义上也是被动的,只是它的后果是自残,这三个国家各占一章。美国的决定虽然也是被动性质的,但它的角色太重要,所以占据两章的篇幅。在本书所涉及的范围以外还有一些决策,比如佛朗哥的西班牙或者维希法国拒绝参加轴心国一方的决策,和本书所考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策相比,它们的重要性显然小得多。
当然,人们可以很有根据地争辩说,真正从根本上塑造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决策不是在接近开战的时候,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尾声的时候发生的:那就是美国对日本城市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的决定。但是在这里,这个决定的前提是先有研制原子弹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发生在1940年至1941年那些决定命运的月份里。在1940年夏季法国沦陷之后,美国科学家在侨居英国避难的科学家们的帮助下,经过初步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更多的研究经费,在1941年秋季建立起了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基本框架。这个项目需要付出巨大成本,而且要动用大量美国最杰出的科学人才。罗斯福总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决定执行这个原子弹建造计划。没有那时候的决定,杜鲁门总统在1945年8月战争最后的日子里根本没有原子弹可用。7但是当罗斯福命令开始研制原子弹的时候,还并未真正考虑过使用它,它的应用前景甚至还构不成一个遥远的希望。
本书每章的决策都对后一个决策有影响。所以当故事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时候,有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内在联系,还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本书开头研究英国1940年5月坚持抗战的决策。这个决定根本不像后来的事件让它看上去那么顺理成章(有些历史著作是这样写的)。8它也不具备必然性。英国当时危机重重,新首相刚刚上任,英国陆军在敦刻尔克看上去也是岌岌可危,而且英国无望很快从美国获得帮助,德国人看来又很有可能即将入侵本土。英国战时内阁花了3天时间严肃地讨论各种可能的选择。最终做出的不寻求和谈的决定不仅对英国,而且对德国都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单单这个决定就把希特勒的整个战争战略置于危险之中。只要英国拒绝恢复理性(希特勒是这样看的),西方的战争就没法结束。而美国在背后的威胁越来越大,希特勒在1940年7月就已经感觉要冒两线作战的风险被迫在来年入侵苏联。仅仅6个月以后,希特勒的计划就变成了真实具体的作战训令。在中间这段时间里,入侵苏联的决定并非顺理成章,即使希特勒也有所动摇和犹豫。在此期间,德国探讨过其他的一些战略可能性,但是最终放弃了这些选择。在1940年夏秋,从希特勒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战略选项并从他的顾问的角度来评估这些现象就构成了本书第二章的主题。
德国对法国非同寻常的胜利和英国摇摇欲坠的形势提醒日本领导层,应毫不迟疑地利用有利形势向东南亚扩张。在第三章,场景转换到远东,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评分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伊朗学方向博士候选人。【精彩书评】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可读和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与驮兽,他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 ——梅维恒(VictorH.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dela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评分《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修订版)》面向现在正在从事及未来将要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的创业者和产品经理,也可以作为互联网产品策划人员或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评分第一章 安阳和王都 第二节 王屯 第三节 西北冈 第四节 安阳的其他遗址 第五节本书是基于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而撰写的一部简明而又整合的中国商代文明史,商文明的研究者传统上都是文献、甲骨、金文和考古等专注于某一些特殊材料的独立的学科里培养出来的,所有这些材料都是重要的。但是,每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商文明的某几个或某一些特殊的方面。 目录 · · · · · · 前言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绪论: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第一节 传统历史文献 第二节 青铜器 第三节 卜甲和卜骨 第四节 考古学 第五节 理论模式 第一部分 安阳所见的商代社会 第一章 安阳和王都 第二节 王屯 第三节 西北冈 第四节 安阳的其他遗址 第五节
评分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评分¥69.00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评分非常精彩。大部分内容都是放在内部政治体系,在描述这些决策的同时,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做出这些决策的前提政治条件。最佩服的是罗斯福,在跟一个不合作的国会打交道的同时,还小心翼翼地照顾顺应又引导着民意,又不至于走得太远,难怪身为伟大政治家的同时又广为民众爱戴,这比丘吉尔强多了。
评分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伊朗学方向博士候选人。【精彩书评】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可读和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与驮兽,他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 ——梅维恒(VictorH.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dela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评分¥69.00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汗青堂丛书010)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