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水稻生产基本知识、水稻品种利用、水稻生产新机械、水稻栽培新技术、优质三品水稻生产技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与防治技术、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与技术
作者简介
周华江,男,中共党员,农学专业,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职称,是国家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江苏鉴定站农艺工等专业高级考评员,现主持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干部学校全面工作。1982.8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曾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出版盐城市农民培训地方教材《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等书,在省级杂志刊物上发表农民培训、稻麦、植保、蔬菜方面的论文20多篇。
目录
第一章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第一节水稻生产概述
第二节水稻的分类与生长发育特性
第三节水稻生长发育的过程与器官的形成
第二章水稻品种选择与利用
第一节品种选用原则
第二节水稻部分优良品种简介
第三章“三品” 优质水稻生产技术
第一节“三品” 优质水稻的概念
第二节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
第三节绿色食品稻米生产技术
第四节有机食品稻米生产技术
第四章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第一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
第二节水稻育秧技术
第三节精确计算适宜基本苗
第四节提高栽插质量
第五节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
第六节水稻精确灌溉技术
第五章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第一节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简介
第二节麦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水稻栽培技术
第三节机械直播水稻栽培技术
第四节稻谷机械低温干燥技术
第五节优质稻米机械加工技术
第六章水稻主要病虫草害防控防治技术
第一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第二节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第三节水稻主要害虫防治技术
第四节水稻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第七章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与技术
第一节稻田养殖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稻鸭共作技术
第三节养殖蟹种稻作技术
第四节养鳖稻作技术
第五节养殖克氏原螯虾稻作技术
第六节养殖青虾稻作技术
第七节养殖泥鳅稻作技术
第八节养殖黄鳝稻作技术
第九节养殖常规鱼稻作技术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节水稻生产概述
一、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从事稻作生产的农户接近农户总数的50%。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稻米营养丰富,一般精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79%,蛋白质6.5%~9.0%,脂肪0.2%~2.0%,粗纤维0.2%~1.0%。稻米蛋白质中有营养价值高的赖氨酸等各种营养成分。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最适于人体的需要。此外,水稻的副产品用途广泛,米糠可以榨油,也是优良的精饲料。稻草可编织、造纸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稻副产品资源将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二、水稻生产概况
(一)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水稻是全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22个,分布在全球各大洲。其中以亚洲种植面积最大,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美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及大洋洲均约占不到1%。在水稻生产国中,以印度播种面积最大,我国居第二位,总产量我国居首位。在栽培方式上,中国、日本和韩国以育苗移栽为主,澳大利亚、埃及、美国和巴西等则以机械直播为主。美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很高,每种植和收获1吨水稻仅用工17工时,比亚洲节省了近600工时,节约了大量的劳力资本。在水稻产业化发展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水稻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水平高。如通过农会、农协等产业化组织,实施统一组织生产、技术指导、生产资料采购、销售等服务,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通过集中销售来稳定市场供应,避免盲目生产,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如日本农协建立了都、道、府、县农协等分级组织系统,对农民种植业结构调整、生产计划制订、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生产资料采购、创办信用社等提供服务;泰国通过统一标准和统一品牌、运用“绿箱”政策和降低土地税等来扶持泰国香米的产业化发展,使得泰国“香米”享誉世界。
(二)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1.我国的水稻分布
我国稻区分布广泛,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5个温度带,最北的稻区在黑龙江省的漠河(53°27′N),为世界稻作区的北限;最高海拔的稻区在云南省宁蒗县山区,海拔高度为2965米。从总体看,我国水稻种植区域的分布呈东南部地区多而集中,西北部地区少而分散,西南部垂直分布,从南到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我国水稻共分为六大稻作带,即南岭以南和台湾地区的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带,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带,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带,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带,河西走廊以西、祁连山以北的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
2.我国水稻生产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碳化稻谷进行的同位素示踪分析,我国水稻栽培至今大约已经有六七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汉代,就盛行用直辕犁耕田,文献中已开始记载插秧。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已提到排水晒田技术,《沈氏农书》中已论述了看苗施肥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稻作栽培技术,如总结、推广“南陈北崔”的经验,既促进了水稻生产,又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科学。另一方面,围绕水稻生产上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实验,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指导稻作实践,使许多科研成果在水稻生产中发挥了作用。在新品种研究推广方面,先后经历矮秆水稻、杂交水稻和超级稻3个阶段;在栽培技术方面,如江苏省研究推广水稻模式栽培、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杂交籼稻两段育秧、水稻肥床旱育秧等。稻作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使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3016.24万公顷,总产20693.4万吨。
三、目前我国水稻生产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目前我国水稻生产的特点
1.种植面积趋于下降,提高单产的压力加大
我国水稻生产总体上稻米供需平衡略有盈余。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扩张,基本建设用地的剧增,环境污染的影响,促使水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同时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水稻总产量仍表现稳中有升。虽然膳食结构的多样化,使稻米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但是,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人口持续增长,以及环境条件恶化等因素已对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挑战。
2.优质水稻生产较少,稻谷品质差异大
由于相当一段时期,忽视稻米品质的研究和不重视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在生产中应用得较少,尤其是早籼品种,其稻米多数腹白大,外观品质差,食味也差,经济效益低。水稻的生产亟待进行种植业结构和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的各种条件相差极大。南方省份多为双季稻,以种植杂交籼稻和常规稻为主,而北方稻区大多种植单季稻,以种植粳稻为主。近些年,南方的一些省份由于出现卖粮难的问题,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低下,双季稻面积有下降的趋势,单季稻面积有所上升。而东北稻区,由于其水稻米质较好,受到市场欢迎,水稻面积逐年扩大,总产量不断增加。
3.种植方式以手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
我国水稻生产方式以手工为主,精耕细作,尽管近些年来发展了一些轻简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从总体看,我国稻作的机械化程度仍远落后于发达的农业国家。由于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益极其低下。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增,生产成本提高,而稻谷价格提高不多,以致出现粮食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对水稻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
4.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农业生产主要以户经营为主,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由于土地流转难度大,所以规模种粮大户少,连片种植优质稻的难度更大。
(二)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
1.水稻品种结构的优化
由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水稻生产追求数量而对水稻的品质相对重视不够,优质米品种不多,种植面积不大,专用稻、特种稻的开发利用程度也极低。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地日益重视优质米的开发利用,采取各种措施调整水稻种植结构,扩大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
2.水稻种植轻简化、机械化
随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稻作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正在发生新的变革,轻简栽培技术备受稻农欢迎,机械化取代劳动强度很大的手工操作已有一定的基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带来水稻种植技术上的突破,新的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水稻生产技术的出现与先进的电子、信息、遥感技术的成功结合,将会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水稻种植技术,而水稻生产从播种、施肥、植物保护、灌溉至收获、脱粒、贮藏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将成为现实。
3.水稻生产经营产业化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是我国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的又一次重要变革。尽管目前我国水稻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还相对落后,但近些年蓬勃发展的水田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和水稻产区粮食龙头企业的发展,展示了水稻生产经营产业化的良好前景。
……
前言/序言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足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
发展优质稻米是国家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该书围绕现代水稻生产技术,着重介绍了水稻生产基本知识、水稻品种利用、“三品”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水稻病虫草害防控防治技术、稻田生态养殖技术7个方面内容,尤其是针对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稻田养殖业,分别对稻鸭共作、蟹种稻作、养鳖稻作、克氏原螯虾稻作、青虾稻作、泥鳅稻作、黄鳝稻作、常规鱼稻作等稻田共作模式和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符合生态种养、绿色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农民朋友的期盼。
该书的主要编著者盐都区农干校周华江高级农艺师,是盐城市优秀农技工作者,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显著的农技推广业绩,曾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等2项科技成果、各级政府和部门表彰奖励20余次,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6篇,2010年主编盐城市农民培训地方教材《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重点突出,内容精辟,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创新性和适用性,可作为基层农民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水稻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机合作组织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学习参考书。
现代水稻生产技术序盐城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2017年3月8日
《古法养生:从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 一、 绪论:重拾失落的健康哲学 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我们似乎越来越依赖科技、药物来解决健康问题。然而,回溯历史的长河,祖先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他们从自然万物中观察、体悟,发展出一套深刻而精妙的养生智慧。这套智慧并非停留在古籍的象牙塔中,而是深深植根于对生命规律的理解,强调天人合一、顺应四时,注重身心调和、因人施治。《古法养生:从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便是对这份失落健康的哲学的一次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它不只是一本关于食疗、药膳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生活方式的回归,一次对生命本质的重新认识。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健康密码,学习如何从最自然的源泉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生活状态。 二、 天人合一:宇宙律动与人体健康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古法养生的基石。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理、心理活动与宇宙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养生实践。 顺应四时,调整起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变化不仅影响着自然界的万物,也深刻地作用于人体。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季节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起居作息。例如,春季万物复苏,应晚睡早起,舒缓心情,注重肝脏的调养;夏季阳气旺盛,应晚睡早起,注意避暑,以养心为主;秋季阳气渐收,应早睡早起,调养肺气,润燥防病;冬季万物潜藏,应早睡晚起,注意保暖,以养肾为主。书中将提供具体的作息建议,如不同季节的睡眠时间、晨起活动、午休等,帮助读者建立与自然同步的健康节律。 五行学说与人体脏腑: 传统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不仅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也用于划分人体的五脏(肺、肝、肾、心、脾)。本书将结合五行理论,解析五脏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并阐述不同季节对相应脏腑的影响。例如,春季属木,对应肝脏;夏季属火,对应心脏;长夏属土,对应脾脏;秋季属金,对应肺脏;冬季属水,对应肾脏。理解了这种联系,我们就能更好地在特定季节对相应脏腑进行重点调养。 自然环境与身心健康: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亲近自然,如适度的日照、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调节情绪,达到身心平衡。书中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的建议,如在不同季节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触绿色植被等。 三、 因人施治,体质调养 “千人千方”是古法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具体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进行个性化的养生指导。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体质的特点,并提供相应的调养方法。 九种体质的辨识与调养: 参照现代医学的体质分类,结合中医的体质辨识理论,本书将介绍九种常见体质的特征,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自我评估方法,读者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针对每种体质,书中将提供详细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养建议,帮助读者扬长避短,改善体质。例如,针对阳虚质,建议多食用温热性食物,进行温补;针对阴虚质,建议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熬夜。 辨证施食,药食同源: 食物是滋养身体最直接、最安全的方式。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对不同体质和身体状况的益处。我们将深入探讨“药食同源”的理念,教会读者如何根据时令、体质和身体的细微变化,巧妙搭配食材,制作出既美味又具疗效的食疗方。书中将提供大量基于传统经验的食疗方,涵盖从日常饮食到针对特定病症的调理,如春季疏肝理气,夏季清热解暑,秋季润肺止咳,冬季温肾健体。 节制情志,安抚心灵: “情志致病”是中医的重要论断,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将探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情志来达到身心健康。我们将介绍古人用于调节情绪的方法,如静坐、冥想、书法、绘画、音乐欣赏等,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帮助读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四、 经络穴位与自我保健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则是人体脏腑经络在体表的特殊反应点。熟悉经络穴位,并学会相应的按摩方法,是古法养生中重要的自我保健手段。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概览: 本书将简要介绍十二正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和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基本走向和功能。无需深厚的医学背景,读者也能对身体的能量流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常用穴位的功能与按摩方法: 本书将重点介绍一些对日常保健非常有效的常用穴位,如合谷穴(止痛、缓解感冒)、足三里穴(健脾胃、助消化)、内关穴(缓解心悸、恶心)、风池穴(缓解头痛、颈部僵硬)等。对于每个穴位,将详细介绍其定位方法、主治功能以及正确的按摩手法(如点按、揉按、叩击等),并配以清晰的图示,方便读者学习和实践。 特定时辰与穴位保健: 古人认为,人体经络在一天中各有盛衰,在特定的时辰按摩相应的穴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书将结合中医经络学说,指导读者如何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针对性地按摩相关穴位,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例如,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胆经当令,此时按摩胆经上的穴位有助于排毒;下午3点至5点是膀胱经当令,此时按摩膀胱经有助于排尿、缓解腰背不适。 五、 传统养生法宝:食疗、药膳、草药 本书将系统地介绍几种古老而有效的养生方法,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健康作用。 食疗养生: 食疗是古法养生中最为普遍和易于实践的方式。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食材的食疗功效,并提供大量经典食疗方,例如,以粥、汤、羹、糕点等形式,针对不同的养生需求,如健脾益气、滋阴补血、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书中将强调食材的选择、搭配的原则,以及烹饪方法对食疗效果的影响。 药膳的智慧: 药膳是将中药材与食物相结合,以达到食疗和药用双重功效的养生方式。本书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药膳配方,如八珍鸡汤、枸杞当归炖乌鸡、红枣桂圆莲子羹等,并详细解释其中药材的功效和食用方法。书中将强调药膳的科学搭配,以及辨证施食的重要性,避免盲目进补。 家庭草药的妙用: 许多常见的草药,如生姜、大葱、菊花、薄荷、甘草等,都具有重要的药用和养生价值。本书将介绍这些家庭常备草药的功效、用法以及储存方法,并提供一些基于这些草药的简单DIY养生方,如姜茶、菊花茶、薄荷膏等,让读者能够轻松地将传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六、 结语:将古法养生融入现代生活 《古法养生:从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并非鼓励人们完全回归原始的生活方式,而是倡导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养生智慧的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的知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之道。本书旨在成为读者开启这段健康之旅的引路人,帮助大家重新认识生命,尊重自然,关爱自己,从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传统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走向更健康、更和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