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作物病虫害原色图谱丛书:玉米病虫害原色图谱》共精选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48种主要病虫害原色图片近300张,重点突出病害田间发展和虫害不同时期的症状识别特征,并详细介绍了每种病虫害的分布区域、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原色图谱丛书:玉米病虫害原色图谱》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适合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阅读。
作者简介
王燕,女,大学本科,许昌市植保植检站站长,研究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植保植检专业技术工作,包括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测报及综合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疫情普查监测和控制、高毒农药的替代筛选及科学用药技术的推广、农药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实施多项植保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13项市政府一、二等成果奖。近年来,编著专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重量核心期刊7篇,在重量学术会议发表3篇。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优秀工作者、全国农业植物有害生物普查工作个人、省驻村科技服务很好专家、许昌市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第二届很好人才、“河南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省劳模)”、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中原植保》栏目专家组成员。2011年当选许昌市第六次、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2015年获市劳模荣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玉米病害
一、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二、玉米褐斑病
三、玉米大斑病
四、玉米小斑病
五、玉米锈病
六、玉米顶腐病
七、玉米瘤黑粉病
八、玉米丝黑穗病
九、玉米穗腐病
十、玉米疯顶病
十一、玉米纹枯病
十二、玉米青枯病
十三、玉米苗枯病
十四、玉米全蚀病
十五、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
十六、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十七、玉米粗缩病
十八、玉米红叶病
十九、玉米矮化花叶病
第二部分 玉米害虫
一、玉米螟
二、桃蛀螟
三、高梁条螟
四、二点委夜蛾
五、玉米蚜虫
六、玉米蓟马
七、玉米叶螨
八、玉米耕葵粉蚧
九、稻赤斑黑沫蝉
十、甘薯跳盲蝽
十一、玉米双斑萤叶甲
十二、大螟
十三、大青叶蝉
十四、斑须蝽
十五、赤须盲蝽
十六、玉米旋心虫
十七、网目拟地甲
十八、黏虫
十九、东亚飞蝗
二十、土蝗
二十一、棉铃虫
二十二、甜菜夜蛾
二十三、斜纹夜蛾
二十四、蟋蟀
二十五、蜗牛
二十六、蛴螬
二十七、蝼蛄
二十八、金针虫
二十九、地老虎
前言/序言
玉米,学名玉蜀黍,俗称棒子、玉茭、苞米、苞谷,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山麓一带。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在第二次归程(1499年)中,把玉米带到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玉米的用途不断得到开发,不仅可以作为粮食和重要的饲料作物,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和能源作物,甜玉米、糯玉米还是经济和果蔬类作物。近年来,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稳定在4.5亿-4.6亿亩,已位居粮食作物的首位,其生产的丰歉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
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资料记载,在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病害有30余种、虫害有250种,其中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的有20余种。每年因各类生物灾害,损失玉米约1000万t。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及品种更新换代的综合影响,玉米病虫害呈加重发生的趋势。而与此同时,面对种类繁多、为害严重的病虫害,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缺乏识别和诊断能力,往往延误最佳防治时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鉴于此,为指导干部群众科学防控病虫害,我们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编撰了这本《玉米病虫害原色图谱》。本书共精选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48种主要病虫害原色图片300多张,重点突出病害田间发展和虫害不同时期的症状、识别特征,并详细介绍了每种病虫的分布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本书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适合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阅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河南省植保推广系统广大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著时间仓促,书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田野卫士:玉米病虫害智慧防治指南》 内容简介 玉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无数潜伏的病虫害威胁着这片金黄的希望。从播种到收获,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从未停歇。传统的防治手段往往依赖于经验和药物,但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病虫害自身演变,这些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能带来二次污染和抗药性等问题。 《田野卫士:玉米病虫害智慧防治指南》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病虫害图谱,而是集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于一体的全面防治策略。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其识别技巧,并重点在于构建一套科学、绿色、可持续的智慧防治体系,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守护我们的“粮仓”。 第一部分:解构威胁——认识玉米生长的隐形杀手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从宏观视角审视玉米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病虫害。这部分内容将聚焦于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为显著、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原体和害虫。我们不会仅仅罗列它们的名称,而是深入剖析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生命周期、传播途径以及对玉米植株的具体危害。 主要病害的深度解析: 真菌性病害: 我们将重点关注如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黑穗病(包括瘤黑粉病和散黑粉病)、弯孢叶霉病、灰斑病、褐斑病等。对于每一种病害,我们将详细介绍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侵染循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活跃程度、以及在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现。例如,对于玉米大斑病,我们将图文并茂地展示其在叶片上形成的椭圆形、两端尖锐的病斑,以及病斑边缘或内部可能出现的黄色晕圈,并深入分析其在潮湿、温暖环境下为何容易爆发。对于黑穗病,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并讲解其是如何在植株体内形成黑粉粒,最终导致组织畸形和产量严重下降的。 细菌性病害: 关注如青枯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等。我们将阐述细菌是如何侵入植株,以及它们如何导致植株迅速萎蔫、枯死,并分享识别细菌性病害的独特标志,例如某些病害在切面上会流出菌脓。 病毒性病害: 重点介绍如玉米矮化病、玉米黄花叶病等。我们将解释病毒的传播媒介(如蚜虫、叶蝉),以及病毒侵染后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畸形等典型症状,强调病毒病防治的预防性措施。 生理性病害: 讨论非病原体因素引起的生长障碍,如缺素症(氮、磷、钾、镁、锌等)、冻害、日灼、药害等。我们将详细描述不同缺素症在玉米叶片、植株上的典型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土壤肥力管理和合理施肥来预防和纠正。 关键虫害的生态学解读: 地下害虫: 深入剖析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对玉米幼苗期和根系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地下害虫。我们将解析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活动规律,并阐述它们如何破坏玉米的根系和基部,导致幼苗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茎叶类害虫: 重点关注玉米螟、黏虫、蚜虫、叶蝉、蓟马、棉铃虫(在某些地区也会危害玉米)等。对于玉米螟,我们将详述其成虫的发生期、产卵特点,以及幼虫钻蛀玉米茎秆和穗部的破坏方式,并分析其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造成的双重影响。对于蚜虫和叶蝉,我们将聚焦其吸食植物汁液导致的危害,以及它们传播病毒病的能力。 穗部害虫: 专门讲解危害玉米籽粒的害虫,如玉米蛴螬、玉米象甲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玉米的商品价值和储存安全性。 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是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通过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深入理解,为后续的智慧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智慧预警——构建科学的监测与诊断体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智慧防治中,精准的监测和及时的诊断是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田野卫士》将强调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监测与诊断体系。 田间调查与信息收集: 常规调查方法: 详细介绍不同生长时期玉米田的调查重点,包括如何进行普查和抽样调查,如何记录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分布规律。我们将提供标准化的调查表格和记录建议。 利用现代技术: 探讨如何借助智能传感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对大面积玉米田进行高效、精准的病虫害早期监测。例如,如何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识别出早期病害侵染的植株,或通过传感器监测环境因子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气候与环境数据分析: 强调将气象信息(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与病虫害的发生模型相结合,进行预测预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预测模型,以及如何根据预测结果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精准诊断技术: 症状学与病理学观察: 结合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帮助读者识别不同病虫害的典型症状。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会从病斑的形态、颜色、大小,到虫体的颜色、体型、活动迹象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 简易实验室诊断: 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或通过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病原体的鉴定,帮助读者获得更确切的诊断结果。 数字化诊断平台: 介绍当前发展迅速的智能诊断APP或平台,如何通过上传病虫害照片,快速获得诊断建议和防治方案。 第三部分:绿色卫士——推行科学、可持续的防治策略 本书的核心在于“智慧防治”,这绝非简单的药物叠加,而是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治本”和“减损”。 抗病育种与优良品种选择: 品种是第一道防线: 深入阐述抗病育种的原理和意义,介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高抗或耐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合理轮作与间作套种: 强调通过改变种植制度,打破病虫害的世代循环,降低田间基数。讲解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和套种组合,如何达到以地养地、以抗制抗的效果。 农业防治技术: 精细化整地: 强调深耕、耙地、晒垡等,消灭越冬虫源和病原体。 科学播种与密度管理: 合理的播种期和密度,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肥水管理: 强调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植株自身抵抗力。合理的水分管理,避免大水漫灌或干旱,减少病害发生的诱因。 田间卫生管理: 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杂草,是减少病虫害越冬场所和传播源的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的应用: 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 介绍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天敌昆虫的种类、生活习性,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吸引和保护这些“自然卫士”。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详细介绍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病毒杀虫剂等生物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其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特点。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介绍利用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鱼藤酮、除虫菊酯等)作为杀虫剂,及其在绿色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精准用药与化学防治的优化: “对症下药”的原则: 强调在明确病虫害种类后,选择针对性强的农药,避免“一刀切”。 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 介绍符合绿色植保理念的农药品种,以及其在防治不同病虫害时的最佳使用时期和剂量。 科学轮换用药: 讲解如何通过轮换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确保药效的持久性。 精准施药技术: 强调喷雾时间的合理选择(避开高温、大风),以及喷施装备的更新换代(如高效低量喷雾器),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同时减少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智慧农业下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新篇章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如何与玉米病虫害防治深度融合,开启智慧农业的新篇章。 大数据驱动的预测与决策: 如何利用海量数据,建立更精准的病虫害预测模型,实现更早、更准确的预警。 物联网与自动化监测: 探讨智能传感器网络如何实现全天候、无缝隙的病虫害监测,并将数据实时传送到管理平台。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防治: 展望AI技术在病虫害图像识别、症状分析、甚至病原体DNA检测方面的潜力,为农民提供更智能、个性化的防治建议。 精准施药与变量施药: 介绍智能喷雾设备如何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实现变量施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使用量。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强调智慧防治并非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最终实现玉米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田野卫士:玉米病虫害智慧防治指南》是一本面向广大玉米种植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农业发展人士的实用性指南。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知识,提升玉米生产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本书将成为每一位玉米种植者田间最值得信赖的“智慧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