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书法作品
抄经可自我修行、陶冶心灵 、减压静心
历代名家作品临摹系列 兼具多种书体风格
抄经时凝神静气,专注一心,心灵得以安定。
字字玑珠的文字般若,持之以恒,智慧得以增长。
梅兰芳用笔隽秀而遒劲,深厚的笔力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今人抄经的意义:
一是减压静心,扫除内心的负面情绪,返璞归真;
二是修习佛法,弘扬佛法,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三是以梅兰芳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法作品为底本,可以达到练字的目的。
抄经能够修身养性,舒缓压力,是现代人寻求平静、净化心灵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和途径,在当下十分流行。
本套书为系列丛书,精选多位名家的书法作品,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习、观摩作品的原汁原味,习得书法的精髓之处。
本套书制作优良,装帧精美,适合收藏。装帧采用“经折装”形式;内文选用宣纸印刷,适合书法练习;封面采用布面装帧,典雅大气。
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写经”。本书以梅兰芳所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其笔隽秀而遒劲,深厚的笔力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擅长楷书,尤精小楷,隽秀而遒劲,深厚的笔力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系统梳理历代篆隶书演变脉络的权威参考书。篆书的古拙之美,隶书的蚕头燕尾,那种横平竖直中的韵律感,是楷书学习者必须经历的“筑基”阶段。我对《石鼓文》那种雄浑苍劲的线条和《乙瑛碑》的端庄肃穆之间的区别,一直很困惑。如何才能在学习篆隶时,既能抓住其结构上的“古意”,又不至于写得过于僵硬板滞?这套书的系列命名很吸引人,但如果能将不同书体的学习路径更清晰地划分,比如专门出一本聚焦于篆隶的,或许能让初学者更有方向感。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字帖本身,而是那种由古至今的脉络清晰的梳理,能够让我明白,为何到了汉魏,隶书会取代篆书成为主流,其中的审美倾向转变是极其迷人的。
评分我个人认为,好的碑帖版本选择,是学习书法的成功了一半。这次拿到手上的这几本,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那些细节处理,比如“飞白”和“枯笔”的处理,都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我最近在练习唐代小楷,想揣摩一下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那种险峻瘦硬的风格是如何在楷书的“中正平和”中实现突破的。这种“险中求正”的艺术手法,是理解唐楷的关键。但我发现,即便是高清晰度的影印本,在某些笔画的起收处依然难以判断原貌,这可能受限于原碑刻的破损程度。如果能有专家对这些模糊不清的笔法细节提供合理的推测和参考,那对我们反复推敲的临习者来说,将是莫大的帮助。这本书的系列化布局,无疑为我们系统学习历代精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期待看到更多不同书体和风格的深度挖掘。
评分这套《历代名家临摹系列》的选目实在是太精妙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深度,让人赞叹不已。我最近在琢磨古代书家是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笔法和心境上产生微妙变化的。比如,我正在研究魏晋风度对唐代楷书的影响,特别是欧阳询和颜真卿在结构上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技法层面的区别,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他们早期习书用帖的资料,比如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对颜体的启蒙作用,那种温润内敛的气质是如何在后来的雄浑中得以保留和升华的。这本书如果能更侧重于对不同时代书风的流变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关注那些被忽略的、但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过渡期”书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是理解前后风格巨变的钥匙。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导读,帮助我们这些爱好者更深入地理解每一笔每一画背后的历史语境和个人哲学。光是看着那些精选的拓本,就已经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了。
评分说实话,我对书法史的了解,大多是通过零散的文章和展览图录拼凑起来的,缺乏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来支撑我的实践。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将书家生平与其创作背景紧密结合起来的解读方式。比如,一位书家在遭遇重大挫折或政治失意时,其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上会产生何种肉眼可见的变化?这其中蕴含的心理活动,是任何技巧讲解都无法替代的。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故事性”,让每一个字帖都像是一个鲜活的历史切片,而不仅仅是冰冷的墨迹符号。如果能附带一些当时的书法理论家的评论,比如对某碑帖的时代评价,那会让临摹者在进入特定风格时,有更坚实的理论后盾。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的审美情趣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其实很能体现出一种雅致的古韵,纸张的质感和墨色的还原度都相当到位,这对于临摹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细微的干湿浓淡变化直接影响到对原帖气息的把握。我个人对宋代文人书法的“意趣”特别感兴趣,那种不拘泥于法度,却又处处是法度的自然流露,简直是难以企及的境界。苏轼的“我书意造,独得无法”究竟包含了多少心血?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练习中体会到那种“不为形所累”的自由感。如果这套书能涵盖更多不同媒介上的书法作品,比如在扇面、手札上的实践,那就更好了。手札往往最能体现书家不设防备的真实状态,那份率真和灵动,是刻意为之的“大字”难以比拟的。期望看到更多关于不同载体对书风影响的专题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