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中国古代法书选

石门颂.中国古代法书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文源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法书
  • 中国书法
  • 石门颂
  • 古代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字帖
  • 临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31371
商品编码:1027048849
丛书名: 中国古代法书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 魏文源 编者 定  价:11 出 版 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4431371 暂无

内容简介

《石门颂》亦称《杨孟文颂》,属摩崖书。碑文记载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事,东汉建和二年二(148年)刻在陕西褒城县东北,斜谷石门崖壁。碑髙327厘米。宽254厘米,22行,每行30或31字不等,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十字。
此碑为隶书,用笔逆锋回转,圆劲流畅,挥洒自如;结字大小不一,洒脱自然,纵横跌宕,人称汉隶之「草书」。清王昶《金石萃编》说:「是刻书体劲挺有姿致,各具深趣,推为东汉人杰作。」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张祖翼跋碑云:「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与《石门颂.中国古代法书选》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 《山川形胜赋》: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的交融 作者: 佚名辑录,李玄明考证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内含高清图版与注释 定价: 280.00 元 --- 内容简介: 《山川形胜赋》并非一部专注于书法技法的典籍,亦非对某一特定碑刻的深度剖析。它是一部恢宏的文学、地理与文化史的综合性著作,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性、充满创造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以其士人精神与山水诗的兴起为标志)和盛唐(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对山河的宏大书写为象征)。本书旨在通过梳理历代士人、文官、僧侣及旅行家们对名山大川的文字描摹与情感投射,构建一幅立体的、动态的古代中国“地理风情画卷”。 本书共分上下两卷,汇集了自汉末至唐中叶,上百篇重要的“山水形胜赋”以及相关的游记、诗歌、题刻小文。它拒绝了单纯的地理志编纂体例,转而采用了一种基于“精神坐标”的叙事结构。 上卷:魏晋清旷——“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上卷侧重于魏晋时期,士人们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文化心理投射。这一时期的山水文学,不再是汉代赋体中那种程式化的铺陈,而带有强烈的个人体验和哲思色彩。 玄学与山水: 重点探讨了竹林七贤、郭璞等人的作品如何将老庄思想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如《招隐士》(“彼 সাধন寂兮,独与老子俱还”)中流露出的超脱与避世情怀。我们收录了大量现存残篇的辑录与考证,力图还原当时文人如何通过“寄情山水”来安顿失落的政治抱负。 地域的初探: 对江南地区的吴郡、会稽一带的山水文学进行了详尽梳理,如陆机、谢灵运(早期)的作品中,江南山水由“蛮夷之地”向“文人乐土”转变的轨迹。这不仅是文学的进步,更是士族文化南迁后,对新环境进行“文化地理定名”的过程。 碑刻铭文的侧影: 穿插收录了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早期摩崖题记或墓志铭中的山水描写,以佐证文学叙事与地方现实的相互影响。 下卷:盛唐气象——“锦绣河山,气吞万里如虎” 下卷聚焦于大唐盛世,此时期的山水书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特点是恢弘的气势、对边疆的关注以及对个体生命力与自然伟力的并置。 边塞与浪漫: 本卷大量收录了如岑参、高适等边塞诗人笔下的西域风光,以及李白笔下蜀道之难、庐山之奇。这些描绘突破了传统的中原视角,展现了盛唐帝国对广阔疆域的自豪感和探索精神。我们细致分析了这些赋文如何运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将山水描写提升至史诗般的层面。 行记与实录的结合: 重点考察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随行僧侣或记录者所留下的地理见闻录。这些文字虽然以记叙为主,却饱含对未知地域的敬畏与探索的勇气,与纯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互补的参照。 皇家园林与自然观: 探讨了唐代宫廷对山水意象的运用,如对曲江、骊山的歌咏,以及盛唐审美中“雄伟”压倒“清幽”的倾向。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1. 跨学科的融合视角: 本书并非单纯的文学选本。它融合了历史地理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以及古典文学批评的成果。通过对这些“形胜赋”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古人认知世界、划分地域、安顿身心的方式。 2. 精选与考辨: 辑录者耗费数十年心力,对散佚于不同志书、别集、题跋中的相关文本进行了甄别、汇集与校注。许多篇目是首次以“山川形胜”这一主题进行系统性的重组与呈现。 3. 图录补充: 随书附赠特制图录,收录了宋元以来与这些名山大川相关的经典画作(如李思训的青绿山水、荆浩的北方山势),旨在实现“文图互证”,让读者在文字描摹之外,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 4. 超越书法的关注点: 与单纯聚焦于笔墨结构的书法选本不同,《山川形胜赋》关注的是“文字”如何承载“空间感”和“时代精神”。它展现的是士人面对浩瀚自然时,其文化精神的形态,而非其书写工具的运用技巧。 《山川形胜赋》是献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士人精神、山水文化、以及魏晋盛唐气象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一部思想与美学盛宴。它引导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重新丈量那片充满传奇与哲思的土地。 ---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文化地理学研究者、对魏晋至唐代社会风貌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的书法审美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体会,那种感觉,难以用言语完全捕捉,更像是一种心境的沉淀。这本书的装帧虽然简洁,却意外地营造出一种“大音希声”的韵味,让人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沉默的石刻文字上。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几件作品的“风化”程度对书法美感的影响。那些被岁月侵蚀出的斑驳和残缺,非但没有损害其艺术价值,反而增添了一种苍凉而高远的意境。这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正是中国古典艺术迷人之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艺术生命力,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在于其内在骨骼的坚韧与张力。捧着它,仿佛能听到远古的钟声在耳边回响,提醒着我,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慢下来的、有深度的审美熏陶。这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而非简单的文字信息获取。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对于正在努力提升书写硬笔书法水平的朋友们来说,可能比想象中要来得直接和有效。尽管我们现在多用钢笔和签字笔,但基础笔画的结构和力度掌控,依然需要从这些古代的“硬笔”——碑刻——中去学习。这里的范例,尤其是在结构布局上,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例如,如何在一个有限的方寸空间内,将笔画处理得既饱满又不拥挤,那种对空间的巧妙经营,是非常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我注意到,某些碑帖的结构处理,比后世的楷书更加“放得开”,这种潇洒劲儿,如果能被现代的书写习惯吸收,绝对能让日常的书写摆脱呆板。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这本书的注解部分如果能增加更多关于“入笔”和“出笔”的图示解析,那就更完美了,这样可以帮助那些对具体技法把握不准的读者,少走一些弯路,真正做到从“看”到“写”的转化。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古代碑刻文献领域探索的研究者,我对各类法帖的出版质量向来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遗憾地说,这本选集在某些方面,着实让人感到一丝不快。首先,装帧的设计过于现代和趋同化,缺乏对所选碑帖本身历史厚重感的应有尊重。那些选择的字体样本,虽然清晰度尚可,但在墨色还原的层次感上,总觉得少了一层“气”。原碑那种饱经风霜的苍茫感和微妙的洇化效果,在这里被处理得过于“干净”和扁平化了,仿佛失去了生命的张力。更让我不解的是,部分碑文的时代背景和流传简史介绍过于简略,对于初学者而言,这块“引子”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个好的法书选本,理应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而不只是简单的图像堆砌。它应该引导读者进入那个特定时代的艺术语境,但很明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略显仓促和不足,留下了不少值得商榷的空间。

评分

这本《石门颂》的影印本,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一场视觉盛宴。初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就让人心神为之一振。纸张的质感处理得相当到位,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临摹时的触感。每一笔的起收、行笔中的提按顿挫,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汉代篆刻家手中刻刀的力度与韵味。尤其是对“魏碑”那种雄强、古拙的风格的呈现,堪称一绝。那些横画的蚕头燕尾,竖画的方折,在墨迹的浓淡变化中显得格外生动有力,绝非一般印刷品能比拟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页对一些关键笔画的局部放大,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对于钻研笔法结构的人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观摩的样本,更像是提供了一堂无声的、顶级的书法课。光是对着其中一碑拓片的线条反复揣摩,就能体会到古人那种“拙中寓巧”的境界。那种浑厚的气度,不是模仿就能得来的,必须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而这本选本,无疑是通往那扇大门的绝佳钥匙。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收集癖”和对特定书风的偏爱。我个人对那种气势磅礴、开阔大方的魏晋风度有着莫名的向往,而这本书里挑选的作品,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那些线条的粗细对比虽然不如唐楷那般工整严谨,却有着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率真与力量感。我最欣赏的是它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没有盲目追求“名气最大”的几件,而是穿插了一些风格略异但同样精妙的碑刻侧影。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如同在历史的画廊中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当我尝试用毛笔去临摹那些看似随性实则蕴含着深厚功力的笔画时,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展示,更像是一本私藏的、可以时常翻阅、从中汲取灵感的“武功秘籍”,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

评分

eysy3ydruhdt

评分

评分

评分

eysy3ydruhdt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eysy3ydruhdt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