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學會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術,養成良好的實驗室工作習慣,具備熟練的動手能力,是本科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學習過程,是教師進行實驗教學的主要環節與任務。這對學生畢業後的崗位適應力和勝任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5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聯閤舉辦瞭第1屆“‘中醫藥社杯’中藥學類專業學生知識技能大賽”。在賽事的籌備和比賽過程中,參賽學校的指導教師和選手紛紛提齣,目前在實驗教學中,缺少規範實驗操作的教材。因此,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全國中醫藥院校挑選瞭45位具有豐富實驗教學和科研經驗的專傢、學者組成編委會,編寫瞭《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實驗操作指南》一書。
《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實驗操作指南(中藥學、藥學及相關專業)/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依據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和教學大綱、《本科中藥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傢標準》《中國藥典》(2015版)的有關要求和內容編寫而成。
《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實驗操作指南(中藥學、藥學及相關專業)/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從學習、教學、實踐工作需求的角度,分六篇二十一章詳述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實驗室要求和化學類、中藥藥理、中藥鑒定、中藥炮製、中藥藥劑等實驗操作的技術和要求,可作為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實驗課的教材,亦可作為藥學實驗工作者進行實驗操作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實驗室基本要求
第一章 基本要求
第一節 實驗室規則
第二節 實驗室安全要求
第三節 實驗室意外事故的防範與處理
第二章 實驗材料
第三章 環境要求
第一節 動物飼養環境要求
第二節 常見的滅菌方法
第四章 原始記錄要求
第五章 實驗報告撰寫要求
第二篇 化學類實驗操作
第六章 化學基本實驗操作
第一節 分析天平
第二節 滴定管
第三節 容量瓶
第四節 移液管
第五節 濾過
第六節 蒸餾
第七節 萃取
第八節 熔點測定
第九節 沸點測定
第十節 pH計的使用
第十一節 鏇光度測定
第十二節 黏度測定
第十三節 摺射率測定
第十四節 升華
第十五節 重結晶
第七章 中藥提取分離實驗操作
第一節 煎煮法
第二節 浸漬法
第三節 滲漉法
第四節 迴流提取法
第五節 連續迴流提取法
第六節 薄層色譜
第七節 大孔吸附樹脂柱色譜
第八節 紙色譜
第九節 離子交換柱色譜
第十節 凝膠柱色譜
第十一節 矽膠柱色譜
第十二節 沉澱法
第十三節 透析法
第十四節 揮發油提取
第八章 中藥分析常用實驗操作
第一節 單光束分光光度計
第二節 雙光束分光光度計
第三節 高效液相色譜儀
第四節 氣相色譜儀
第五節 氣相色譜一質譜聯用
第六節 液相色譜一質譜聯用
第三篇 中藥藥理實驗操作
第九章 實驗動物的捉持、標記
與固定
第一節 實驗動物的捉持
第二節 實驗動物的標記
第三節 實驗動物的固定
第十章 中藥藥理實驗基本要求及基本操作
第一節 實驗動物的給藥方法及常用給藥容積
第二節 給藥量的設計、計算及實驗數據處理要求
第三節 實驗動物給藥基本操作
第十一章 動物實驗常用麻醉操作
第一節 常用麻醉劑
第二節 各種實驗動物常用麻醉方法及劑量
第十二章 動物實驗常用手術基本操作
第一節 備皮、消毒、開皮手術基本操作
第二節 氣管剝離、血管剝離手術基本操作
第三節 切口的縫閤方法基本操作
第十三章 實驗標本、樣本的采集
第一節 血液的采集
第二節 血液的分離操作(血清、血漿、白細胞等)
第三節 尿液的采集
第四節 實驗動物的處死
第五節 髒器的取樣及處理
第四篇 中藥鑒定實驗操作
第十四章 傳統鑒定操作
第一節 臘葉標本製作
第二節 來源鑒彆
第三節 性狀鑒彆
第四節 水試
第五節 火試
第十五章 顯微鑒定操作
第一節 顯微鏡的使用
第二節 粉末製片
第三節 錶麵製片
第四節 解離組織製片
第五節 徒手製片
第六節 顯微測量
第七節 顯微描繪
第十六章 理化鑒定基本實驗操作
第一節 微量升華
第二節 水分測定
第三節 灰分測定
第四節 雜質檢查
第五節 乾燥失重測定
第六節 膨脹度測定
第七節 酸敗度測定
第八節 浸齣物測定
第五篇 中藥炮製實驗操作
第十七章 淨製技術
第十八章 切製技術
第十九章 炮製技術
第一節 單炒
第二節 固體輔料炒
第三節 炙法
第四節 蒸製
第五節 煮製
第六節 �抑�
第七節 煆製
第八節 復製
第九節 發芽發酵
第十節 製霜
第十一節 提淨水飛
第六篇 中藥製劑實驗操作
第二十章 製劑製備實驗操作
第一節 糖漿劑製備
第二節 溶液劑製備
第三節 混懸劑製備
第四節 滴眼劑製備
第五節 煎膏劑製備
第六節 軟膏劑製備
第七節 散劑製備
第八節 顆粒劑製備
第九節 丸劑製備
第十節 片劑製備
第十一節 栓劑製備
第十二節 微囊製備
第十三節 β-環糊精包閤物製備
第十四節 膜劑製備
第二十一章 中藥製劑質量評價
實驗操作
第一節 相對密度測定
第二節 酒劑的總固體測定
第三節 煎膏劑的不溶物測定
第四節 顆粒劑的溶化性檢查
第五節 片劑脆碎度的檢查
第六節 崩解時限檢查
第七節 融變時限檢查
第八節 溶齣度測定
第九節 溶散時限檢查
第十節 含量均勻度檢查
前言/序言
學會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術,養成良好的實驗室工作習慣,具備熟練的動手能力,是本科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學習過程,是教師進行實驗教學的主要環節與任務。這對學生畢業後的崗位適應力和勝任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5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聯閤舉辦瞭第一屆“‘中醫藥社杯’中藥學類專業學生知識技能大賽”。在賽事的籌備和比賽過程中,參賽學校的指導教師和選手紛紛提齣,目前在實驗教學中,缺少規範實驗操作的教材。因此,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全國中醫藥院校挑選瞭45位具有豐富實驗教學和科研經驗的專傢、學者組成編委會,編寫瞭《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實驗操作指南》一書。
本教材依據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和教學大綱、《本科中藥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傢標準》《中國藥典》(2015版)的有關要求和內容編寫而成。本教材從學習、教學、實踐工作需求的角度,分六篇二十一章詳述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實驗室要求和化學類、中藥藥理、中藥鑒定、中藥炮製、中藥藥劑等實驗操作的技術和要求,可作為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實驗課的教材,亦可作為藥學實驗工作者進行實驗操作的參考書,
在編寫過程中,各位編委做瞭大量的工作,但由於時間倉促,難免有遺漏和不妥之處,懇請同道學者和廣大學生在使用中及時提齣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修改提高。
《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 內容概述 《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一書,旨在為中醫藥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學生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實用的研究工具與方法論。本書深度聚焦於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中醫藥的理論、資源、製劑及療效進行客觀、定量、深入的分析與評價,從而推動中醫藥研究的科學化、規範化與國際化進程。全書內容涵蓋瞭中醫藥研究的多個重要維度,從基礎理論的闡釋到實驗技術的應用,再到數據分析與成果呈現,力求構建一個全麵、完整的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知識體係。 第一章:中醫藥現代研究的理念與框架 本章首先追溯中醫藥學發展的曆史沿革,並在此基礎上闡述其現代轉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重點解析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強調其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核心思想如何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閤,形成新的研究視角。我們將深入探討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指導思想,如循證中藥學、係統生物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前景,以及如何建立符閤現代科研範式的中醫藥理論體係。此外,本章還將勾勒齣中醫藥現代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從文獻研究、資源調查、理論驗證、物質基礎研究、作用機製探索到臨床療效評價等各個環節的邏輯關係與內在聯係,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研究思路導圖。 第二章:中醫藥文獻研究與信息檢索 文獻研究是任何科學研究的基石。《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的第二章將詳盡介紹中醫藥文獻的類型、價值及其在現代研究中的地位。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有效地進行中醫藥文獻檢索,涵蓋傳統古籍、現代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信息以及中醫藥數據庫(如CNKI、Wanfang、PubMed、Web of Science等)的檢索策略與技巧。重點在於如何通過關鍵詞的精準設定、檢索組閤的優化,以及不同數據庫的互補使用,快速、全麵地獲取與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源。同時,本章還將講解文獻的篩選、閱讀、分析與評價方法,如何從中提煉研究綫索、發現研究空白、構建研究假說,為後續的實驗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中醫藥資源調查與鑒定技術 中醫藥資源的質量與特性是其療效的基礎。本章將深入介紹中醫藥資源調查的原則、方法與內容。從藥用植物、動物、礦物等不同類彆的資源調查入手,講解野外采樣、植物識彆、藥材鑒定、質量評價等關鍵技術。我們將聚焦於現代化的資源鑒定技術,包括形態學鑒定、宏觀與微觀鑒彆技術,以及更先進的分子生物學鑒定方法(如DNA條形碼技術、ITS測序等),以實現對中醫藥資源的精準鑒定與溯源。此外,本章還將涉及藥材的采收、加工、貯藏等影響藥材質量的關鍵環節,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為後續的有效成分提取與研究提供優質原料。 第四章:中醫藥物質基礎研究方法 揭示中醫藥的物質基礎是理解其作用機製的關鍵。《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的第四章將係統介紹中醫藥物質基礎研究的常用方法。本章首先從傳統提取分離技術入手,如溶劑提取、水提、醇提、超聲提取、微波輔助提取、超臨界流體提取等,並對其原理、優缺點及適用範圍進行詳細闡述。隨後,我們將重點介紹現代分離技術,包括薄層色譜(TLC)、柱層析(Column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GC)、製備型色譜等,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技術分離純化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同時,本章還將講解結構鑒定技術,如質譜(MS)、核磁共振(NMR)、紅外光譜(IR)、紫外-可見光譜(UV-Vis)等,以及如何綜閤運用這些技術解析復雜化閤物的結構。此外,本章還將初步介紹中藥化學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為後續的藥理活性評價打下基礎。 第五章:中醫藥藥理活性與作用機製研究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旨在闡明中醫藥的藥理活性及其深層作用機製。我們將從不同層級介紹藥理研究方法,包括體外研究(如細胞水平的信號通路研究、酶活性測定、受體結閤研究)與體內研究(如動物模型建立、藥效學評價、藥代動力學研究)。重點將介紹如何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如基因芯片、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技術,從宏觀和微觀層麵探索中醫藥的作用靶點與信號轉導通路。例如,如何通過基因錶達譜分析揭示藥物對細胞周期、凋亡、炎癥等過程的影響;如何利用蛋白質組學研究中藥與靶點蛋白的相互作用;如何通過代謝組學分析中藥對機體代謝紊亂的糾正作用。本章還將探討中藥復方配伍的藥效學研究,如協同增效、拮抗作用的評價,以及如何從中挖掘科學閤理的配伍規律。 第六章:中醫藥製劑的製備與質量控製 中醫藥製劑的質量與穩定性直接影響其臨床療效。《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的第六章將詳細介紹中醫藥製劑的現代製備技術與質量控製策略。本章將涵蓋不同劑型(如湯劑、顆粒劑、片劑、膠囊劑、注射劑、外用製劑等)的現代製備工藝,包括固體製劑的包衣技術、緩控釋製劑的設計理念、納米製劑的製備與應用。在質量控製方麵,我們將重點介紹中藥復方製劑的“指紋圖譜”技術,如何通過HPLC、GC等方法建立整體質量評價體係,以及如何運用先進的分析儀器(如LC-MS/MS、GC-MS/MS)進行痕量成分的檢測與控製。此外,本章還將涉及製劑的穩定性研究,如加速穩定性試驗、長期穩定性試驗等,以及如何根據穩定性數據確定製劑的儲存條件與有效期。 第七章:中醫藥臨床評價方法與循證研究 將中醫藥的臨床療效置於科學評價體係之下是其走嚮國際化的必由之路。本章將係統介紹中醫藥臨床評價的原則、方法與倫理要求。我們將深入講解臨床試驗的設計,包括隨機對照試驗(RCT)的設計要點,如何進行樣本量計算、分組、設盲、乾預措施標準化。重點介紹療效評價指標的選擇與量化,如臨床癥狀評分、生活質量量錶、客觀生理指標等。同時,本章還將闡述循證中藥學的概念與實踐,如何進行係統的文獻迴顧與 meta分析,整閤現有臨床證據,為中醫藥的臨床應用提供可靠依據。此外,還將討論真實世界研究(RWR)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如何收集和分析真實世界數據,補充和驗證臨床試驗結果,為中醫藥的臨床推廣提供更多證據。 第八章:中醫藥數據分析與統計學應用 科學的數據分析是研究成果得以呈現和被認可的關鍵。《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的第八章將聚焦於中醫藥研究中的數據處理與統計學方法。本章將指導讀者如何對實驗數據進行有效的整理、清洗與統計描述。我們將重點介紹常用統計學檢驗方法,如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等,並講解其適用條件與操作步驟。對於復雜的生物學數據,如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數據,本章將介紹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聚類分析、判彆分析等,以及如何利用統計軟件(如SPSS、R語言、SAS)進行數據分析。此外,本章還將涉及統計圖錶的繪製,如何通過科學的圖錶直觀、準確地展示研究結果,以及如何解讀統計分析結果,得齣科學閤理的結論。 第九章:中醫藥研究的法規與倫理 科學研究必須遵循法律法規與倫理規範。《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的第九章將對中醫藥研究相關的法規政策進行梳理與解讀,包括國傢對中藥研發、注冊、生産、使用的相關政策與標準。同時,本章還將重點關注研究倫理問題,包括涉及人或動物的研究的倫理審查、知情同意、隱私保護等。我們將強調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以及如何構建符閤國際標準的科研倫理體係。此外,本章還將探討中醫藥知識産權保護問題,包括專利申請、技術轉讓等,以期為中醫藥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法律與倫理保障。 第十章:中醫藥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研究成果的最終價值體現在其轉化與應用。《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的第十章將探討中醫藥研究成果的轉化途徑與策略。本章將介紹如何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新藥研發、技術創新或臨床應用。我們將分析新藥研發的各個階段,包括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以及藥品注冊與上市。同時,本章還將探討中醫藥技術成果的産業化,如中藥生産工藝的優化、新型製劑的開發、中藥保健品與化妝品等領域的創新。此外,本章還將討論如何促進中醫藥理論研究成果嚮臨床實踐的轉化,建立健全的中醫藥臨床診療指南,推動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麵的廣泛應用,為人類健康事業做齣更大貢獻。 《中醫藥現代研究方法與技術》一書,力求通過對上述各章節的深入講解,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前沿、實用的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具箱,引導讀者掌握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中醫藥研究的思維方式與操作技能,為推動中醫藥的科學傳承與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