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技术,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是本科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过程,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与任务。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力和胜任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5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第1届“‘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在赛事的筹备和比赛过程中,参赛学校的指导教师和选手纷纷提出,目前在实验教学中,缺少规范实验操作的教材。因此,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挑选了45位具有丰富实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编写了《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实验操作指南》一书。
《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实验操作指南(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和教学大纲、《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药典》(2015版)的有关要求和内容编写而成。
《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实验操作指南(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从学习、教学、实践工作需求的角度,分六篇二十一章详述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室要求和化学类、中药药理、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实验操作的技术和要求,可作为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实验课的教材,亦可作为药学实验工作者进行实验操作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实验室基本要求
第一章 基本要求
第一节 实验室规则
第二节 实验室安全要求
第三节 实验室意外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第二章 实验材料
第三章 环境要求
第一节 动物饲养环境要求
第二节 常见的灭菌方法
第四章 原始记录要求
第五章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第二篇 化学类实验操作
第六章 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第一节 分析天平
第二节 滴定管
第三节 容量瓶
第四节 移液管
第五节 滤过
第六节 蒸馏
第七节 萃取
第八节 熔点测定
第九节 沸点测定
第十节 pH计的使用
第十一节 旋光度测定
第十二节 黏度测定
第十三节 折射率测定
第十四节 升华
第十五节 重结晶
第七章 中药提取分离实验操作
第一节 煎煮法
第二节 浸渍法
第三节 渗漉法
第四节 回流提取法
第五节 连续回流提取法
第六节 薄层色谱
第七节 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
第八节 纸色谱
第九节 离子交换柱色谱
第十节 凝胶柱色谱
第十一节 硅胶柱色谱
第十二节 沉淀法
第十三节 透析法
第十四节 挥发油提取
第八章 中药分析常用实验操作
第一节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第二节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第四节 气相色谱仪
第五节 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
第六节 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
第三篇 中药药理实验操作
第九章 实验动物的捉持、标记
与固定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捉持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标记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固定
第十章 中药药理实验基本要求及基本操作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及常用给药容积
第二节 给药量的设计、计算及实验数据处理要求
第三节 实验动物给药基本操作
第十一章 动物实验常用麻醉操作
第一节 常用麻醉剂
第二节 各种实验动物常用麻醉方法及剂量
第十二章 动物实验常用手术基本操作
第一节 备皮、消毒、开皮手术基本操作
第二节 气管剥离、血管剥离手术基本操作
第三节 切口的缝合方法基本操作
第十三章 实验标本、样本的采集
第一节 血液的采集
第二节 血液的分离操作(血清、血浆、白细胞等)
第三节 尿液的采集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
第五节 脏器的取样及处理
第四篇 中药鉴定实验操作
第十四章 传统鉴定操作
第一节 腊叶标本制作
第二节 来源鉴别
第三节 性状鉴别
第四节 水试
第五节 火试
第十五章 显微鉴定操作
第一节 显微镜的使用
第二节 粉末制片
第三节 表面制片
第四节 解离组织制片
第五节 徒手制片
第六节 显微测量
第七节 显微描绘
第十六章 理化鉴定基本实验操作
第一节 微量升华
第二节 水分测定
第三节 灰分测定
第四节 杂质检查
第五节 干燥失重测定
第六节 膨胀度测定
第七节 酸败度测定
第八节 浸出物测定
第五篇 中药炮制实验操作
第十七章 净制技术
第十八章 切制技术
第十九章 炮制技术
第一节 单炒
第二节 固体辅料炒
第三节 炙法
第四节 蒸制
第五节 煮制
第六节 �抑�
第七节 煅制
第八节 复制
第九节 发芽发酵
第十节 制霜
第十一节 提净水飞
第六篇 中药制剂实验操作
第二十章 制剂制备实验操作
第一节 糖浆剂制备
第二节 溶液剂制备
第三节 混悬剂制备
第四节 滴眼剂制备
第五节 煎膏剂制备
第六节 软膏剂制备
第七节 散剂制备
第八节 颗粒剂制备
第九节 丸剂制备
第十节 片剂制备
第十一节 栓剂制备
第十二节 微囊制备
第十三节 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
第十四节 膜剂制备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质量评价
实验操作
第一节 相对密度测定
第二节 酒剂的总固体测定
第三节 煎膏剂的不溶物测定
第四节 颗粒剂的溶化性检查
第五节 片剂脆碎度的检查
第六节 崩解时限检查
第七节 融变时限检查
第八节 溶出度测定
第九节 溶散时限检查
第十节 含量均匀度检查
前言/序言
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技术,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是本科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过程,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与任务。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力和胜任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5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在赛事的筹备和比赛过程中,参赛学校的指导教师和选手纷纷提出,目前在实验教学中,缺少规范实验操作的教材。因此,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挑选了45位具有丰富实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编写了《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实验操作指南》一书。
本教材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和教学大纲、《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药典》(2015版)的有关要求和内容编写而成。本教材从学习、教学、实践工作需求的角度,分六篇二十一章详述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室要求和化学类、中药药理、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实验操作的技术和要求,可作为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实验课的教材,亦可作为药学实验工作者进行实验操作的参考书,
在编写过程中,各位编委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遗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同道学者和广大学生在使用中及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提高。
《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 内容概述 《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一书,旨在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学生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实用的研究工具与方法论。本书深度聚焦于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药的理论、资源、制剂及疗效进行客观、定量、深入的分析与评价,从而推动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国际化进程。全书内容涵盖了中医药研究的多个重要维度,从基础理论的阐释到实验技术的应用,再到数据分析与成果呈现,力求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知识体系。 第一章: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理念与框架 本章首先追溯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现代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重点解析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强调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如何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视角。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如循证中药学、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建立符合现代科研范式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此外,本章还将勾勒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从文献研究、资源调查、理论验证、物质基础研究、作用机制探索到临床疗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导图。 第二章:中医药文献研究与信息检索 文献研究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石。《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第二章将详尽介绍中医药文献的类型、价值及其在现代研究中的地位。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医药文献检索,涵盖传统古籍、现代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信息以及中医药数据库(如CNKI、Wanfang、PubMed、Web of Science等)的检索策略与技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关键词的精准设定、检索组合的优化,以及不同数据库的互补使用,快速、全面地获取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源。同时,本章还将讲解文献的筛选、阅读、分析与评价方法,如何从中提炼研究线索、发现研究空白、构建研究假说,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中医药资源调查与鉴定技术 中医药资源的质量与特性是其疗效的基础。本章将深入介绍中医药资源调查的原则、方法与内容。从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等不同类别的资源调查入手,讲解野外采样、植物识别、药材鉴定、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我们将聚焦于现代化的资源鉴定技术,包括形态学鉴定、宏观与微观鉴别技术,以及更先进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如DNA条形码技术、ITS测序等),以实现对中医药资源的精准鉴定与溯源。此外,本章还将涉及药材的采收、加工、贮藏等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后续的有效成分提取与研究提供优质原料。 第四章:中医药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揭示中医药的物质基础是理解其作用机制的关键。《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第四章将系统介绍中医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常用方法。本章首先从传统提取分离技术入手,如溶剂提取、水提、醇提、超声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并对其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详细阐述。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现代分离技术,包括薄层色谱(TLC)、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制备型色谱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分离纯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同时,本章还将讲解结构鉴定技术,如质谱(MS)、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以及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技术解析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此外,本章还将初步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后续的药理活性评价打下基础。 第五章:中医药药理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阐明中医药的药理活性及其深层作用机制。我们将从不同层级介绍药理研究方法,包括体外研究(如细胞水平的信号通路研究、酶活性测定、受体结合研究)与体内研究(如动物模型建立、药效学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重点将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技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索中医药的作用靶点与信号转导通路。例如,如何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揭示药物对细胞周期、凋亡、炎症等过程的影响;如何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药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如何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中药对机体代谢紊乱的纠正作用。本章还将探讨中药复方配伍的药效学研究,如协同增效、拮抗作用的评价,以及如何从中挖掘科学合理的配伍规律。 第六章:中医药制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中医药制剂的质量与稳定性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第六章将详细介绍中医药制剂的现代制备技术与质量控制策略。本章将涵盖不同剂型(如汤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外用制剂等)的现代制备工艺,包括固体制剂的包衣技术、缓控释制剂的设计理念、纳米制剂的制备与应用。在质量控制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药复方制剂的“指纹图谱”技术,如何通过HPLC、GC等方法建立整体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如LC-MS/MS、GC-MS/MS)进行痕量成分的检测与控制。此外,本章还将涉及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如加速稳定性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等,以及如何根据稳定性数据确定制剂的储存条件与有效期。 第七章: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与循证研究 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置于科学评价体系之下是其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本章将系统介绍中医药临床评价的原则、方法与伦理要求。我们将深入讲解临床试验的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设计要点,如何进行样本量计算、分组、设盲、干预措施标准化。重点介绍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与量化,如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量表、客观生理指标等。同时,本章还将阐述循证中药学的概念与实践,如何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与 meta分析,整合现有临床证据,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还将讨论真实世界研究(RWR)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如何收集和分析真实世界数据,补充和验证临床试验结果,为中医药的临床推广提供更多证据。 第八章:中医药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应用 科学的数据分析是研究成果得以呈现和被认可的关键。《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第八章将聚焦于中医药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清洗与统计描述。我们将重点介绍常用统计学检验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并讲解其适用条件与操作步骤。对于复杂的生物学数据,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数据,本章将介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以及如何利用统计软件(如SPSS、R语言、SAS)进行数据分析。此外,本章还将涉及统计图表的绘制,如何通过科学的图表直观、准确地展示研究结果,以及如何解读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第九章:中医药研究的法规与伦理 科学研究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第九章将对中医药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进行梳理与解读,包括国家对中药研发、注册、生产、使用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同时,本章还将重点关注研究伦理问题,包括涉及人或动物的研究的伦理审查、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我们将强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如何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科研伦理体系。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包括专利申请、技术转让等,以期为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法律与伦理保障。 第十章:中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研究成果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转化与应用。《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第十章将探讨中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途径与策略。本章将介绍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新药研发、技术创新或临床应用。我们将分析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以及药品注册与上市。同时,本章还将探讨中医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如中药生产工艺的优化、新型制剂的开发、中药保健品与化妆品等领域的创新。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如何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建立健全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推动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一书,力求通过对上述各章节的深入讲解,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实用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具箱,引导读者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中医药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操作技能,为推动中医药的科学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