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唐诗风神及其他

名家讲坛:唐诗风神及其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行霈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名家讲坛
  • 文学
  • 诗歌
  • 文化
  • 古典诗词
  • 中国古典文学
  • 艺术
  • 鉴赏
  • 讲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60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3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4年9月至11月,我应香港城市大学的邀请,在中国文化中心任客座教授。时值金秋季节,气候宜人。校园里有一座小山,曲径通幽,我经常在那里散步。按照中心的安排,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做了十次演讲。听讲的人除了本校的学生,还有不少校外的,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我深感欣慰。在城市的喧嚣中,在距离时髦的“又一城”商厦咫尺之遥的地方,竞有这样一个充满中国文化氛围的天地,真是难得!中秋之夜,我作了一首五律,题为《香江中秋望月》:“冰轮才辗出,朗照遍人寰。门外一泓水,窗前数点山。诗情沧海里,逸兴白云间。暂客香江上,心闲梦亦闲。”从中可以看出我怡然的心情。
  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中国文化课程已经六年,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辅导,并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考察、体验活动,积累了系统的成功经验,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1992年年初,北京大学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中心改名为国学研究院。作为这个中心的主任和院长,我和我的同事们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了一些工作。因此,我深知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的各位先生是多么艰辛,并因自己能参与其中,尽感到绵薄之力,而十分愉快。
  收入《名家讲坛:唐诗风神及其他》的十次演讲的原稿,都是我多年来研究的成果,在到城市大学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其中除了第四讲的主要内容取自我的旧作《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以外,其他各讲都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过。因受课时的限制,演讲时省略了许多内容。幸而城市大学出版社拟在香港出版我的原稿,这就可以弥补讲课的不足了。趁这个机会,我将自己多年来所写的一部分论文增补修订结集出版,也是我和香港城市大学的一段缘分。

作者简介

  袁行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研究》。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目录

自序
一、唐诗风神
二、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
三、诗国高峰——盛唐气象与盛唐时代
四、走下高峰之后的探索——中唐诗歌的新趋势
五、在沉沦中演进——晚唐诗歌的创作趋向
六、天趣——中国诗学的追求门
七、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
八、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
九、《春江花月夜》与《琵琶行》
十、古典诗词与情趣的陶冶

精彩书摘

  《名家讲坛:唐诗风神及其他》:
  盛唐前期政治开明。玄宗诛除了韦后、太平公主等人后,任用一批贤相,如姚崇、宋璟等,在他们的辅佐下,革除弊政、整顿吏治、检括田户、改善财政、改革兵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可能性。在这里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被称为“救时之相”的姚崇和宋璟。姚崇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为政简肃,决断如流。开元元年(713),玄宗不顾某些大臣的激烈反对,毅然任命姚崇为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说”,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从稳定政局、整顿吏治、改善财政这三个大的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得到玄宗的支持。姚崇于开元四年(716)罢相时,推荐宋璟继任相位。宋璟耿介无私,直言急谏,而且工于文翰。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继续贯彻姚崇的政策,使得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盛唐时期能够出现姚崇、宋璟这样的人物,而玄宗又能发现和任用他们,这对盛唐安定繁荣局面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这是形成盛唐气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儒家在唐朝的地位不断提高,玄宗很重视在官学里研习儒家经典,并允许民间立私学以弘扬儒家学说。对于佛教,玄宗在开元初期曾采取一些限制的政策,但总的看来他对佛教还是尊重的,对开元年间传人的密宗尤有兴趣。玄宗的崇道更有甚于尊儒,他在科举中设立了道举,在两京设立崇玄馆,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仰道教,杜甫是淳儒,王维则是谙熟禅学的佛教徒。李白、杜甫、王维三人不同的信仰,对于形成他们不同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才发展空间的扩大是一个起了直接作用的因素。从唐朝初年就实行了打击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南朝以来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在文化的各个领域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

前言/序言

  2004年9月至11月,我应香港城市大学的邀请,在中国文化中心任客座教授。时值金秋季节,气候宜人。校园里有一座小山,曲径通幽,我经常在那里散步。按照中心的安排,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做了十次演讲。听讲的人除了本校的学生,还有不少校外的,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我深感欣慰。在城市的喧嚣中,在距离时髦的“又一城”商厦咫尺之遥的地方,竞有这样一个充满中国文化氛围的天地,真是难得!中秋之夜,我作了一首五律,题为《香江中秋望月》:“冰轮才辗出,朗照遍人寰。门外一泓水,窗前数点山。诗情沧海里,逸兴白云间。暂客香江上,心闲梦亦闲。”从中可以看出我怡然的心情。
  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中国文化课程已经六年,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辅导,并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考察、体验活动,积累了系统的成功经验,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1992年年初,北京大学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中心改名为国学研究院。作为这个中心的主任和院长,我和我的同事们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些工作。因此,我深知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的各位先生是多么艰辛,并因自己能参与其中,尽感到绵薄之力,而十分愉快。
  收入本书的十次演讲的原稿,都是我多年来研究的成果,在到城市大学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其中除了第四讲的主要内容取自我的旧作《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以外,其他各讲都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过。因受课时的限制,演讲时省略了许多内容。幸而城市大学出版社拟在香港出版我的原稿,这就可以弥补讲课的不足了。趁这个机会,我将自己多年来所写的一部分论文增补修订结集出版,也是我和香港城市大学的一段缘分。
  兹将收入本书的各篇文章发表的时间和报刊名称开列于后,在整理这些旧作时,我作了若干增补和修改。
辞海拾贝:先秦至明清文学流变与审美风尚 一卷帙,涵盖华夏文脉数千年流转;一部录,尽览雅俗共赏之文学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唐诗的某一特定面向,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自先秦两汉奠基,经魏晋风骨初立,至唐宋诗歌鼎盛,再及元明清散文与小说勃兴的漫长文学发展轨迹。它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各个重要阶段的审美变迁、体裁演化及其背后社会文化动因的通识与精读之作。 第一编:文学的源头与古典精神的奠基(先秦至汉代) 本篇着重考察了中国文学的“童年时代”,即先秦诸子散文的磅礴气象与《诗经》、《楚辞》的艺术成就。 一、先秦:文学的稚拙与力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其“赋、比、兴”手法如何确立了后世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我们细致分析了周代社会风貌在《国风》中的多重投射,以及“雅”、“颂”所承载的礼乐文化。紧接着,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何打破了《诗经》的写实传统?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如何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自我定位的文学原型? 在散文领域,本篇深入剖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武器如何转化为风格迥异的文学表达。《论语》的平实与机锋,《孟子》的排比与气势,《庄子》的寓言奇谲与汪洋恣肆,《荀子》的博大与条理,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散文的雄厚底色。这些文本不仅是哲学论述,更是后世政论与说理散文的典范。 二、汉代:史诗气魄与文体初成 汉代文学承接先秦遗风,在“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一种刚健、博大的气质。 1. 汉赋的盛衰: 从司马相如的铺陈夸饰,到扬雄的“自沉抑”,汉赋如何从宫廷文学走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赋体的铺张扬厉与典雅辞藻的运用,如何体现了汉代帝国气象? 2. 乐府民歌的平民情怀: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宗旨,如何使其成为反映时代疾苦、保留民间风貌的“活化石”?《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篇章的叙事技巧与人物刻画,为后世叙事文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3. 史传文学的典范: 司马迁的《史记》不只是历史著作,更是文学高峰。本部分析了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叙事结构,以及“发愤著书”的精神力量如何赋予人物以永恒的生命力。太史公的白描、对比、烘托等手法,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叙事艺术影响至深远。 第二编:魏晋风骨与中古文人的精神突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与文化转型的关键期,士人精神在丧乱中寻求独立与超越,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 1. 建安风骨与曹氏父子的沉郁顿挫: 在国家倾颓的背景下,建安文学如何以慷慨悲凉的基调,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慨叹和对功业的渴求?“建安七子”的文学贡献及其对汉末文风的革新意义。 2. 玄学思潮与山水诗的诞生: 竹林七贤如何通过“清谈”与避世,完成了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初步反拨?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早期士人文学,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描摹之中? 3. 永明体与格律的初步自觉: 南北朝时期,特别是永明年间,文学家对声律、对仗的精细考究,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开始从内容驱动转向形式自觉。鲍照、谢灵运的山水诗,如何将哲理思考与山川景物完美融合,为盛唐山水田园诗铺平道路? 第三编:宋代:理学语境下的散文革新与词的兴盛 宋代是文化重心南移、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的时代,文学形态呈现出与唐代截然不同的面貌。 1. 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的复兴: “韩柳”开创的古文运动,如何以“文以载道”为号召,批判骈文的空洞华靡?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如何将散文推向新的高峰?苏轼的议论如何做到“如高山仰止,不必强求其形”?本文细致梳理了古文运动对宋代社会思想和政治生活的影响。 2. 词的成熟与词体的审美拓展: 词(长短句)如何从隋唐的“艳科小令”发展成为可以承载深沉情思的文学体裁? 婉约派的精微细腻: 以柳永为代表,如何将市井风情、羁旅行役融入词境,拓展了词的题材?李清照的“易安体”,如何在女性视角下,达到了格调与真情的完美统一? 豪放派的气象万千: 苏轼如何以诗为词,将哲理思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引入词中,开阔了词境?辛弃疾如何以悲壮的笔调,寄托恢复中原的宏愿,使词成为承载家国情怀的重量级载体? 第四编:元明清:戏剧的繁荣与小说的崛起 元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通俗文化的兴盛,文学的中心从士大夫的诗词转向了更贴近大众的舞台艺术和长篇小说。 1. 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舞台魅力: 元杂剧的“一折一唱”结构,如何形成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戏剧张力?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作品,如何在社会批判与民间审美之间取得平衡?明代传奇的精致化、复杂化,预示着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顶峰。 2. 小说的新阶段:从“说话人”到“文人创作” 本篇重点分析了明清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三国演义》 的历史演义手法与民间传说如何结合,塑造了深入人心的英雄群像? 《水浒传》 中对“替天行道”的复杂解读,及其对人物复杂性格的白描刻画。 《西游记》 如何将神魔想象与讽刺现实巧妙融合,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奇幻世界? 《红楼梦》 作为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深度(家族衰亡、女性悲剧)与艺术的精湛(心理描写、诗词穿插、白话的典雅运用),是如何超越前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丰碑?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并非孤立的体裁竞赛,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阶段的文学成就都是对前代经验的继承、扬弃与创新。从《诗经》的质朴到《红楼梦》的精微,文学的脉络清晰地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审美取向的不断演进。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细致审视,读者得以领略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与不朽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成熟而富有韵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既有大家风范,又不失亲切感。它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生硬和晦涩,却又远远高于一般普及读物的浅尝辄止。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那些历史人物或场景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比如,作者在形容某位诗人的心境时,用词精准到位,那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愁绪,竟然被他用如此典雅的文字捕捉并表达了出来,读来令人动容。这种高水准的文学性,使得阅读本身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它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文字雕琢着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去品味其中的妙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不是在陈述枯燥的理论,而是在娓娓道来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故事。我发现,它并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按时间线索或地域划分的传统结构,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独到的视角和解读,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些意象的溯源分析,简直是福尔摩斯式的推理,每一步都环环相扣,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追随作者的思路往下走,去探寻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细节的挖掘,很多我自以为已经了解得很透彻的典故或诗句,通过作者的重新阐释,立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产生了醍醐灌顶的感觉。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使是对该领域涉猎不深的新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引证和参考资料的丰富程度感到非常惊讶,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它背后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每一次抛出一个观点,作者都能迅速地提供出旁征博引的佐证,无论是来自古代的文集、地方志,还是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都信手拈来,运用得当。这为书中的论述增添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我尤其欣赏那些被妥善标注的注释,它们清晰地指明了出处,让有钻研精神的读者可以顺藤摸瓜,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阅读。很多时候,我在被某个论点吸引后,会特意去查阅注释里提到的原典,这种由点到面的探索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这种严谨又不失流畅的学术态度,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对所学知识的可靠性产生高度的信任。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漫步。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少有时间能真正沉下心来,去体会那种缓慢而深邃的美学意境。这本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慢空间”。我常常在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泡上一壶茶,然后翻开它,让自己完全沉浸在那种意境之中。它所描绘的画面感是如此强烈,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风声,闻到花香,甚至感受到古人那份遗世独立的清高与豁达。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更是一种情绪的共鸣和精神的滋养。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不仅仅是看文字,更是看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情感张力。这种阅读体验是治愈性的,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获得难得的宁静与慰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中透露着古典韵味的封面处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摸上去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内页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书卷气。相比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进封面的设计,这本简直是一股清流。我有个习惯,特别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而这本纸张的质地非常适合钢笔书写,墨水晕染得恰到好处,不会洇开,每次翻阅都能看到自己当初的思绪痕迹,这种体验是电子书完全无法替代的。而且,装订也相当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没有出现散页的迹象,看得出出版社对品质的坚持。这种对阅读载体本身的尊重,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精神世界的安静对话。每次将它摆在书架上,它都是一道低调而有品位的风景线。

评分

袁老师的书,论文集。

评分

很好,非常好的图书,物美价廉!!

评分

很好,非常好的图书,物美价廉!!

评分

很好,非常好的图书,物美价廉!!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很好,非常好的图书,物美价廉!!

评分

袁老师的书,论文集。

评分

袁老师的书,论文集。

评分

很好,非常好的图书,物美价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