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中国通史》,以时间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系统介绍了中国历目前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多方面、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中国历史。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
夏“家天下”
天下为家
公天下制度被大禹的儿子夏启破坏后,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夏启没有急于镇压那些反对他的人,他认为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安定人心,让民众心服口服地拥护自己。于是夏启在迁都到山西安邑后,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他的每顿饭只吃一份普通的蔬菜; 睡觉只铺一床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不许演奏音乐来娱乐;他尊敬老人,爱护小孩;谁有本领,他就亲自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他就让谁带兵打仗。
一年后,夏启的声誉就大大提高了。大家一致认为夏启理所当然地是大禹的继承人了,对于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人们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但后来夏启还是过上了荒淫的生活,喜欢饮酒、打猎、歌舞。他的儿子们也开始了权力之争,他的小儿子武观因此被放逐到黄河西岸,并试图反叛自己的父亲。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做了君主。太康是个不管政事,昏庸无能的人。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一去竟然100 天没回家。
这时,在黄河下游有个夷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后羿的射箭技能非常出众,他射出的箭百发百中。后羿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这是个夺取夏王权力的机会,就亲自带兵把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归来时,发现洛水北岸排满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无奈之下,太康只好流亡在洛水南面。当时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而他自己却操纵了国家的权力。
仲康死后,后羿赶走了仲康的儿子相,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后羿和太康一样,整天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处理。寒浞瞒着后羿,笼络人心。有一天,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暗地里派人把他杀死。
后羿一死,寒浞便夺了王位,他担心夏族再跟他争夺王位,便杀死了被后羿赶走的相。那时候,相的妻子已经怀了孕,为了保住自己和胎儿的命,相的妻子迫不得已,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后来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很小就十分聪明。后缗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希望恢复夏王朝,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把先辈创建夏王朝的故事讲给他听,叮嘱他长大以后一定要报仇雪恨。
少康从小在这种教育的耳濡目染下,果然发愤图强,为夏朝复兴做准备,先在外祖父有仍氏的部落担任管理畜牧的官。浇( 寒浞长子) 知道少康长大后,便又派人来杀害他。少康逃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有虞氏的首领虞思觉得少康很有出息,就任命他为部落里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后来,虞思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少康,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有5 平方千米大小,有很好的田地,并有500 名士兵。这样,少康就建立起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
少康宣扬他的祖先夏禹的丰功伟绩,以此来号召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少康把那些被后羿和寒浞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旧官吏召集到纶地,叫他们跟着自己重建夏朝。他先派一个名叫艾的大将去刺探浇的实力,又派自己的儿子季予攻打浇的儿子戈豷的领地,削弱浇的力量。艾和季予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少康对于浇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趁势消灭了浇的儿子戈豷,这样一来使得浇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少康便从纶地起兵,向夏朝的旧都城安邑杀去。这时候寒浞已经死去,浇虽然想抵抗,怎奈力量过于弱小,最终被少康消灭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大约有一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家一直处于混战状态。长期的战乱使生产荒废,民不聊生。少康执政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农业。少康深知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要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少康即位后,恢复了夏王朝稷官管理农业生产的制度。同时,他又恢复了水正的官职,重新整治黄河、管理水利工程。
除此之外,少康还分封他的小儿子去越国世代祭祀祖先大禹的陵墓。
还有一件事常常使少康感到心中不安,那就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为了杜绝这种祸患再次发生,少康决定征战夷族,以显示夏王朝的实力和威风。但可惜的是,少康很早就过世了,征服东夷成了他的未竟之业。
后来,少康的儿子季杼(也作予)即位。他继承了少康的遗志,积极地准备征服东夷。传说为了战争的需要,杼制造了许多进攻武器,还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作“甲”。季杼终于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范围又扩大了。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又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应地,研究者们出版了各种典籍,有的写专门化、不同主题的历史,有的写不同朝代的历史,出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得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精练的文字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多领域的文化等,内容广泛,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诠释,体现出贯穿人类历史的线索,能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中国通史》,以时间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系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中国历史,为读者提供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本书所选取的人物和事件,在保证史料可靠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还原历史真相,不戏说、不恶搞,适于想要快速了解祖国历史的一般读者阅读。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在这里,我们用一本小书来解读中国历史,将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呈现于读者面前。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这套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这一点在长时间阅读时感受尤为明显。纸张的质地选择得恰到好处,既不像某些低劣印刷品那样反光刺眼,又保证了墨迹的清晰度,即便是晚上在台灯下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得当,使得每一页信息量适中,读起来有一种呼吸感,不会感到文字拥挤压迫。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专业名词和人名地名,都做了精细的标注或注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频繁查阅工具书的麻烦。整体的阅读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历史读物的范畴,更接近于一种精心设计的文化产品,让人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慢慢品味每一页文字背后的匠心。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下足了功夫,光是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采用的硬壳精装,触感光滑细腻,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着一种典雅的历史厚重感。更别提内页的印刷质量了,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无论是古代的青铜器纹饰,还是壁画的斑驳色彩,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我这种视觉系读者来说,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精心绘制的地图和历史场景复原图,细节丰富到让人仿佛能穿越回那个时代,亲眼目睹历史的变迁。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相信作者和编者在资料的考证和呈现上也必然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和文化的象征。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中翻到了这本巨著的某个章节,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描写,简直是活灵活现。作者在叙述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穿插了许多关于士族生活、艺术思潮的细节描写,让人感觉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和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鲜活的人群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与挣扎。它没有那种刻板的教科书腔调,反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向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我特别喜欢它对思想史的梳理,能清晰地看到儒、释、道三家是如何相互激荡、最终塑造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行文间充满了洞察力,让人读完后能对那个看似混乱实则充满活力的时代,产生一种全新的、立体的认知。
评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探讨角度。很多通史要么过度集中于政治军事,要么流于对宫廷生活的浅尝辄止。但读下来能感觉到,编纂者显然是站在一个更宏大的社会学和经济史的角度来构建叙事的。例如,它对某一朝代赋税制度的变迁、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城市商业化的进程的论述,都相当深入和系统。通过分析这些基础层面的变化,读者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上层建筑会发生相应的动荡与重塑。这种“由下而上”的视角,使得历史的逻辑链条变得无比清晰和具有说服力。它教会我们,历史的驱动力,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产与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通史”这类题材的书籍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挑剔的态度。因为要做到全面、平衡且不失深度,难度堪比登天。然而,翻阅这本鸿篇巨著后,我发现它在宏观把握与微观聚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在概述大时代脉络时,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让人对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主线了然于胸;但一旦进入特定的小节,比如对某个重要技术发明、某个独特文化现象的剖析时,又能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细致和专业性。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极大地避免了传统通史的枯燥感。对于想系统学习历史脉络的入门者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骨架;而对于资深历史爱好者而言,其中穿插的某些独到见解和新近史学成果的引用,也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切入点。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评分没有塑封膜,书页脏得很,拣书人员是不是不洗手,黑手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